十天后,三千新卒募够,刘和停止了招兵。成堆成堆的流民徘徊在广宁县外,不愿离去。郡府、县衙得了刘和分给的粮食,虽每隔两日便在本县东、西两门外设粥棚赈济,可这一点点的粥水根本不能饱腹,顶多是勉强吊住命罢了,远比不上当兵吃粮。只是一因募来的军粮有限,二来刘和也不能招募太多的部曲,对这些流民他虽非常怜悯,却亦无计可施。
为了避免流民中有铤而走险、啸聚成盗的,刘和用沮授之策,采用了两个办法:一个是轮派各部义从每天出营绕城晨跑,晨跑时俱披挂整齐,甲衣持兵,披坚执锐,以震慑心存不轨之流民;一个是再三督请县府遣派人手,在县外的开阔地上搭建窝棚,供流民暂避风寒。
两日一开赈、调部众绕城示威、搭建窝棚,此均治标之术,绝非根治流民之法,刘和对此亦心知肚明,唯惜在这世间,有些事明知该怎么做,偏偏却就不能做。
流民名为“流”,就像洪水,要想根治之,就如治水,只有两策:要么堵、要么疏。
“堵”:将之赶出幽州,堵在郡外。“疏”:由郡县出面,给其筑屋分田,就地安置。
“堵”是不可能的,这个办法之前就有人提出过,当时就被否决了。
上谷的北边是边界所在,南边是涿郡,涿郡临着冀州中山国,西边是内附部落区,东边是这次乌桓鲜卑之乱的重灾区渔阳郡,观上谷之东西南北四面,能把郡内现有之流民赶去哪里?哪里都不行。今天敢赶流民出境,明天就会有邻郡的长吏弹劾上谷以邻为壑。
唯一可行的是“疏”,而要行此策,需得有一个前提条件:主事者要有大魄力。
安置流民牵涉到田地。诚然,乌桓作乱、鲜卑入侵后,上谷、渔阳多了许多无主之田,可首先这些田多已被存活的豪强大族占住了,其次,就算把这些田全部收归官有也不够这么多的流民分,必须还得向豪强大族们要地,粮都不好借来,要地更是没门儿,没有大魄力万难做到。
——便是刘和,他敢问大姓借粮,可就眼下来说却也不敢问大姓要地。除非等到天下真正大乱、礼崩乐坏、整个的社会秩序已然崩溃的时候,“要地”才会成为可能。
白檀、要阳、滑盐三县是属于收复的故土,那里的豪强早就被鲜卑杀得一干二净。
当然,“要地”之外,还有一个妥协的办法,即请豪强大户们雇佣流民为徒附。
事实上,已经有一些豪强大户在趁机强买流民为奴婢、招用流民为徒附了,可这些大姓家中本就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奴婢、徒附,为了节省粮食,他们不可能再买、招太多的流民,被他们买去、招去的只是极少数,绝大部分的流民还是无衣无食、流离失所。
入夜后,秋风甚凉。
刘和在将军府的阁楼里凭栏眺望,不觉发一长叹。
沮授、田丰、刘备、徐荣、公孙度、简雍等俱在他的左右。
公孙度少读圣人经典,受家教影响,怀仁人之心,忧怜县外的流民,说道:“将军前时募兵,郡中的流民闻风纷至,如今小半聚于县外,募兵虽罢,仍流连不去。虽应将军之请,郡府遣人为之搭建窝棚,可这等的寒冷天,四面漏风、粗糙建起的窝棚怕是无以抵御冰寒。唉,早从上月初,县里县外就时见冻饿死的流民,这场寒风一下,又不知将有多少流民倒毙道边了。”
徐荣蹙眉说道:“主公击破提脱后,郡西山中的鲜卑、乌桓流贼本来安分了许多,而入深秋之后,每隔三两日就会有郡内各地的军报送来府中,彼等群盗又逐渐活跃起来了,时常出山抢掠各县。……,几个月前,初到上谷郡时,主公就忧待到来年开春,群盗之势可能会大振,于今观之,却是等不到来年春,今年底很可能就会出现大规模的贼乱啊!”
刘备说道:“伯誉是忧流民会与群盗合为一气么?”
“我不止忧他们会合为一气,更忧这些流民会围城作乱。主公,今在县外的流民不下万数,虽然其中的精干壮勇悉已被招募入军,可存留在外的亦必仍有胆勇妄为之徒,说不定这其间还有鲜卑的落网之鱼……不可不提早布置戒备。”
“伯誉所言甚是。可…以君之见,如何戒备为好?”
“可从内外两途下手。”
“何为内?”
“选得力吏卒,日夜巡视窝棚,以防彼等串联生变。”
“何为外?”
“把精兵分布两处,一驻县外的营中,一驻城上,成掎角之势,御流民于外,禁止他们入城。这样,只要城不失,万一有变,亦足可应付之。”
“好,就按此两策行事。”
“另外,最好再遣派骑兵巡行县西,一则,倘若山中群盗来犯,我城中可及早得讯,二来,也可杜绝流民西去投贼,以及杜绝流民与群盗勾通,使彼等不能里应外合。”
“玄德、升济,你二人以为如何?”
刘备没读过什么兵书,本身也缺乏兵略之才,对治理民政倒是有一手,徐荣的这几个应对之策他十分佩服,说道:“伯誉此数策周密细致,备无异议。”
公孙度也不太懂兵事,亦无异议。
“军师!看来秋收之后收复上谷二县迫在眉睫。”刘和对沮授说道。
“能把白檀三县连成一片,这是主公真正的根基啊。”沮授赞同道。
田丰迟疑了下,说道:“将军,丰有一计,或许可以稍解郡西群盗侵迫诸县之害。”
当谈及军事的时候,田丰以往大多只是听,很少会有自己的想法,听得他主动献计,刘和颇是欣慰,笑问道:“何计也?”
“我此前听刘德然说,呼林军司马曾经是上谷马贼大头目,在逃入我郡的群盗余部中小有威名,今逃入我郡的,存下的都是小股之贼,想必早吓破了胆子,丰愚见:何不遣军司马去招降他们?”
“遣呼林去招降群盗余部?”
刘和微微沉吟,询问沮授、徐荣的意见:“军师、伯誉,你两人以为呢?”
沮授答道:“善!不战而屈人之兵。”
徐荣点头说道:“主簿之计稳妥。”
刘和笑对田丰说道:“呼林如果能召来些流贼余部,此主簿之功也。”
田丰笑了笑:“将军英明!”
接着便在楼阁上,刘和一一传下命令,把适才做出的几项决定传去军中,令刘修、赵逸和今天轮值营中的黄忠负责安排、具体操办,并遣人去郡府将此数事告之陈颍。
当夜众人军议结束便各自安歇,自本是无话。可是时至凌晨,刘备听得吵吵闹闹,遂和衣起身。刚出院室,就迎面碰上了简雍。
“宪和,为何神色匆忙?”
“出大事了!”
“何事?”
“昨夜县外流民作乱,洗劫了本县的大姓韩家!”
刘备闻言,大惊失色,他虽到郡未久,然而日常听闻,却也知韩氏是本县最大的豪强,万万没有想到昨天在楼阁上将军才刚担忧流民或会作乱,昨夜韩家就被洗劫了!
简雍见他立在门前不动,知他应是被这个消息震惊,提醒他说道:“将军掌兵事。流民作乱,兵事也。君为度辽功曹,当快去拜见将军,商讨对策。”
简雍起得早,从别人口中听得了此事,当时他就想到了刘备的职司,因此匆匆忙忙地过来找他,目的就是为了催促他快点去见刘和。
刘备醒悟过来,应道:“宪和说的是。”
他之前在白檀处理民政习惯了,度辽功曹也还没有就任几天,惊愕之下,一时没想起本职亦情有可原,不过他本非愚钝之人,这一回过神来,马上就意识到:“作乱的流民有多少?现在何处?”
“听吏卒说,作乱的流民少说也有数千,事发大约是在昨晚三更前后,彼等趁阴风夜深,乡亭与县中消息不通之际,攻入韩家的田庄,把韩家洗劫抢掠了一空。随后,大多四散逃去。”
为了避免流民中有铤而走险、啸聚成盗的,刘和用沮授之策,采用了两个办法:一个是轮派各部义从每天出营绕城晨跑,晨跑时俱披挂整齐,甲衣持兵,披坚执锐,以震慑心存不轨之流民;一个是再三督请县府遣派人手,在县外的开阔地上搭建窝棚,供流民暂避风寒。
两日一开赈、调部众绕城示威、搭建窝棚,此均治标之术,绝非根治流民之法,刘和对此亦心知肚明,唯惜在这世间,有些事明知该怎么做,偏偏却就不能做。
流民名为“流”,就像洪水,要想根治之,就如治水,只有两策:要么堵、要么疏。
“堵”:将之赶出幽州,堵在郡外。“疏”:由郡县出面,给其筑屋分田,就地安置。
“堵”是不可能的,这个办法之前就有人提出过,当时就被否决了。
上谷的北边是边界所在,南边是涿郡,涿郡临着冀州中山国,西边是内附部落区,东边是这次乌桓鲜卑之乱的重灾区渔阳郡,观上谷之东西南北四面,能把郡内现有之流民赶去哪里?哪里都不行。今天敢赶流民出境,明天就会有邻郡的长吏弹劾上谷以邻为壑。
唯一可行的是“疏”,而要行此策,需得有一个前提条件:主事者要有大魄力。
安置流民牵涉到田地。诚然,乌桓作乱、鲜卑入侵后,上谷、渔阳多了许多无主之田,可首先这些田多已被存活的豪强大族占住了,其次,就算把这些田全部收归官有也不够这么多的流民分,必须还得向豪强大族们要地,粮都不好借来,要地更是没门儿,没有大魄力万难做到。
——便是刘和,他敢问大姓借粮,可就眼下来说却也不敢问大姓要地。除非等到天下真正大乱、礼崩乐坏、整个的社会秩序已然崩溃的时候,“要地”才会成为可能。
白檀、要阳、滑盐三县是属于收复的故土,那里的豪强早就被鲜卑杀得一干二净。
当然,“要地”之外,还有一个妥协的办法,即请豪强大户们雇佣流民为徒附。
事实上,已经有一些豪强大户在趁机强买流民为奴婢、招用流民为徒附了,可这些大姓家中本就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奴婢、徒附,为了节省粮食,他们不可能再买、招太多的流民,被他们买去、招去的只是极少数,绝大部分的流民还是无衣无食、流离失所。
入夜后,秋风甚凉。
刘和在将军府的阁楼里凭栏眺望,不觉发一长叹。
沮授、田丰、刘备、徐荣、公孙度、简雍等俱在他的左右。
公孙度少读圣人经典,受家教影响,怀仁人之心,忧怜县外的流民,说道:“将军前时募兵,郡中的流民闻风纷至,如今小半聚于县外,募兵虽罢,仍流连不去。虽应将军之请,郡府遣人为之搭建窝棚,可这等的寒冷天,四面漏风、粗糙建起的窝棚怕是无以抵御冰寒。唉,早从上月初,县里县外就时见冻饿死的流民,这场寒风一下,又不知将有多少流民倒毙道边了。”
徐荣蹙眉说道:“主公击破提脱后,郡西山中的鲜卑、乌桓流贼本来安分了许多,而入深秋之后,每隔三两日就会有郡内各地的军报送来府中,彼等群盗又逐渐活跃起来了,时常出山抢掠各县。……,几个月前,初到上谷郡时,主公就忧待到来年开春,群盗之势可能会大振,于今观之,却是等不到来年春,今年底很可能就会出现大规模的贼乱啊!”
刘备说道:“伯誉是忧流民会与群盗合为一气么?”
“我不止忧他们会合为一气,更忧这些流民会围城作乱。主公,今在县外的流民不下万数,虽然其中的精干壮勇悉已被招募入军,可存留在外的亦必仍有胆勇妄为之徒,说不定这其间还有鲜卑的落网之鱼……不可不提早布置戒备。”
“伯誉所言甚是。可…以君之见,如何戒备为好?”
“可从内外两途下手。”
“何为内?”
“选得力吏卒,日夜巡视窝棚,以防彼等串联生变。”
“何为外?”
“把精兵分布两处,一驻县外的营中,一驻城上,成掎角之势,御流民于外,禁止他们入城。这样,只要城不失,万一有变,亦足可应付之。”
“好,就按此两策行事。”
“另外,最好再遣派骑兵巡行县西,一则,倘若山中群盗来犯,我城中可及早得讯,二来,也可杜绝流民西去投贼,以及杜绝流民与群盗勾通,使彼等不能里应外合。”
“玄德、升济,你二人以为如何?”
刘备没读过什么兵书,本身也缺乏兵略之才,对治理民政倒是有一手,徐荣的这几个应对之策他十分佩服,说道:“伯誉此数策周密细致,备无异议。”
公孙度也不太懂兵事,亦无异议。
“军师!看来秋收之后收复上谷二县迫在眉睫。”刘和对沮授说道。
“能把白檀三县连成一片,这是主公真正的根基啊。”沮授赞同道。
田丰迟疑了下,说道:“将军,丰有一计,或许可以稍解郡西群盗侵迫诸县之害。”
当谈及军事的时候,田丰以往大多只是听,很少会有自己的想法,听得他主动献计,刘和颇是欣慰,笑问道:“何计也?”
“我此前听刘德然说,呼林军司马曾经是上谷马贼大头目,在逃入我郡的群盗余部中小有威名,今逃入我郡的,存下的都是小股之贼,想必早吓破了胆子,丰愚见:何不遣军司马去招降他们?”
“遣呼林去招降群盗余部?”
刘和微微沉吟,询问沮授、徐荣的意见:“军师、伯誉,你两人以为呢?”
沮授答道:“善!不战而屈人之兵。”
徐荣点头说道:“主簿之计稳妥。”
刘和笑对田丰说道:“呼林如果能召来些流贼余部,此主簿之功也。”
田丰笑了笑:“将军英明!”
接着便在楼阁上,刘和一一传下命令,把适才做出的几项决定传去军中,令刘修、赵逸和今天轮值营中的黄忠负责安排、具体操办,并遣人去郡府将此数事告之陈颍。
当夜众人军议结束便各自安歇,自本是无话。可是时至凌晨,刘备听得吵吵闹闹,遂和衣起身。刚出院室,就迎面碰上了简雍。
“宪和,为何神色匆忙?”
“出大事了!”
“何事?”
“昨夜县外流民作乱,洗劫了本县的大姓韩家!”
刘备闻言,大惊失色,他虽到郡未久,然而日常听闻,却也知韩氏是本县最大的豪强,万万没有想到昨天在楼阁上将军才刚担忧流民或会作乱,昨夜韩家就被洗劫了!
简雍见他立在门前不动,知他应是被这个消息震惊,提醒他说道:“将军掌兵事。流民作乱,兵事也。君为度辽功曹,当快去拜见将军,商讨对策。”
简雍起得早,从别人口中听得了此事,当时他就想到了刘备的职司,因此匆匆忙忙地过来找他,目的就是为了催促他快点去见刘和。
刘备醒悟过来,应道:“宪和说的是。”
他之前在白檀处理民政习惯了,度辽功曹也还没有就任几天,惊愕之下,一时没想起本职亦情有可原,不过他本非愚钝之人,这一回过神来,马上就意识到:“作乱的流民有多少?现在何处?”
“听吏卒说,作乱的流民少说也有数千,事发大约是在昨晚三更前后,彼等趁阴风夜深,乡亭与县中消息不通之际,攻入韩家的田庄,把韩家洗劫抢掠了一空。随后,大多四散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