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四年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震惊大江南北的长江水战,那一战直接将江东势力给赶回了长江以南。(小说文学网)
司马睿刚听到战败的消息时,脑子里一片空白,着实愣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在短短的个把月时间内,江东水师竟然历经两次大败。想到这司马睿不禁有些丧气,无论他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南北两边距离越拉越大的事实。
若再不想出其他对策的话,将来肯定免不了覆亡的结局。随着北边骚扰不断,司马睿终于决定将治所迁到江东内陆,最好是吴郡或者吴兴郡。不过他也知道这不是他一人能决定的事情,为此司马睿立即召集幕僚商议。
“处仲,茂宏如今寡人该如何应对?”
司马睿满脸焦急地望着自己的左膀右臂——王氏兄弟,这些年来随着北方司马遹的实力越来越强,作为司马家族中两个最杰出的人才之一,他几乎每天都生活在恐惧当中。尤其是当江东水师再败之后,司马睿甚至一度生出想要逃离建康的念头。
“为今之计唯有坚守建康,加强采石矶的军事力量,防止北方南下。”王敦首先开口道,此时他心里可谓是得意万分,每一想起愁眉苦脸的江东本地士族,他就忍不住想要大笑三天三夜。
“大王,仅仅是加强防线还不行,臣认为我们应该尽快把晋王府下属的所有行政机构迁离建康,另选他地以防不测。”刁协作为司马睿的心腹实际上就是他的传话筒。
“移镇?不行。绝对不行,一旦移镇恐引起普通民众的恐慌,万一北方趁机南下,如果丢失了建康这个责任该由谁来承担?”王敦立即表达了反对意见,他当然不希望司马睿移镇他地。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今大王弃建康万民于不顾,贪图自身安逸,弃镇南下,所为有失明君风范……”
王敦为什么权重?还不是因为他领荆湘两州军事。恰好位于建康上游。无时不刻威胁着坐镇建康的司马睿。若一旦司马睿迁离了建康。脱离了王敦的控制,他的权势又该如何得到保障?
“王大人,你这是什么话?难道你不知道涂中已被北方南下。司马遹麾下大军正筹谋着南渡长江,在这种情况下大王再待在建康已不安全。你这么反对大王撤离建康到底存了什么心思?大王南下避其锋芒,有何错?天下之势,避实而击虚,不过如是。”顾荣作为江东士族领袖,非常希望司马睿移镇江东内陆,以让其脱离北方士族的控制。
“移镇他处,沿江各郡等同遗弃,届时北方大军南下,攻略长江南岸,我们肯定要鞭长莫及,长江防线危矣!大王霸业危矣!”
“为国为民,道之大者。术为道生,方为大术。大术之首,韬光养晦。十年砺一剑,出剑,一剑封喉。大王暂容北方猖狂一时,我等休整之后必定一举荡平敌寇,扬我江东之威。”
“为君之道,始于立志。志不立,人不成。今上弃建康,畏敌手,何来志哉?”
“好啦!二位莫要争吵,有话可以慢慢说。不过寡人看来,建康城已经不再适合作为晋王府所在地,这里时刻都要面临北方水师的威胁,所以移镇势在必行!大家还是考虑一下,我们移镇何处为好?”为了自身的安全,司马睿难道专断一回。
果然司马睿话音刚落,王敦的脸色就黑了下来,他没想到司马睿会如此不给他面子,直接毫不留情的驳斥了他的意见,看来司马睿对他有点不满了,想要借助江东人摆脱王家对他的控制。想到这儿,王敦眼中闪过一道不易察觉的冷色。
王导虽然不愿意司马睿移镇,但考虑到现实因素,他也认为移镇势在必行。但是迁哪里好呢?江东本地人希望司马睿将治所迁移到吴郡或吴兴郡这两个江东本地士族较为强大的地方,以便他们从北方侨居士人手中争夺领导权。
王导作为北方士族的领袖,他早就和谢家、蔡家、陈家等家主商量好了,准备让司马睿移镇会稽,如今南迁北方士族的力量全都集中在会稽郡。
“不知大王有什么打算?准备移镇何处?”
“寡人还没有具体的想法,给位大臣有什么看法没?茂宏,你觉得我们迁移到何处比较合适?”司马睿虽然心里有了目标,可他还不能过早表露自己真实想法。
“嗯,依臣来看,迁居会稽郡最好,那里地处江东内地,又东临大海。在陆地上由于据长江比较远,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足够的回旋空间,又能沿途建立起几道防线。万一将来出现紧急情况,咱们还能从海上逃脱。”
“王司马你也太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了吧!诚然我们的水师刚刚败给了北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了一战之力。江东内陆多山林水泽,北人南来定然要水土不服,我们坐拥主场之利,上下一下未必就会再败给北方。”
顾荣对王导说的话表示了某些不满,不过这只不过是幌子罢了,他真正的目的是想要劝说司马睿移镇吴郡或者吴兴郡。
“大王臣觉得我们迁移到吴兴郡不错,那里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大王去了那里也不至于过于吃苦。刚刚王司马提议要迁居会稽,呵呵,不是臣给诸位泼凉水,那里可是真正的蛮荒之地啊,而且还时不时受山越人的骚扰。”
江东上下关于晋王移镇一事已经吵得热火朝天,一说晋王移镇乃是向北方示弱,已现衰亡之象,一说迁都南下是为保江山国祚,图后世之事,又有说南边紫气萦绕,福泽胜地,晋王居于南乃上天所示,理应遵从,更荒唐的还有说晋王见江南多美女,移镇南方方便他搜罗美色。
王敦是最反对移镇的人,关于这一点他不但与江东士族闹翻,同时还与北方士族闹得很不愉快。在王敦看来,这哪里是移镇,分明是弃城而逃,上位者怕北边祸事蔓延到建康,到时候来不及离开,索性在战事来到之前找个理由离开,反正隔着长江,北方就算是打过来一时半会儿也打不到吴郡或者会稽去。
王敦一开始还气呼呼地坐在那里,可后来在一旁看双方辩得面红耳赤,觉得很有意思,别人都知道他是反对移镇的,也不大理会他,再者众人皆知他行事霸道,很多江东人都不喜欢和王敦交谈。
“大兄,你一直在这坐着凝神深思,可是有了什么想法?”正当王敦优哉游哉看戏时,堂弟王导来到他旁边坐下,微侧头一副准备洗耳恭听的样子。
“我哪有什么想法!你们爱迁哪儿就迁哪儿关我什么事?”王敦心里腹议道,看自家兄弟两眼放光的盯着自己,也不好意思说刚才他一直在看戏,把他们一群人当在戏台上唱戏的呢!只好摆出和煦的笑容讽刺道:“为兄哪来什么想法,只是听着在座诸位之言,心内折服罢了!”
无奈王导深知王敦之能,若说治政方面王导自认不输与王敦,但在军略上王敦的确比他要强上一筹,这是事实,因此他并打算就此不放过对方,追问道:“若让兄长选择,那兄长会如何想?只是随便说说,不必太认真。”
王敦想了想,忽然脑子里蹦出当今皇帝司马遹在西都之围时说出的话: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壮哉,大晋!
“好,说得好!”王敦突然一掌拍在王导肩上,王导不防,被这一掌弄了个趄趔。却见王敦满面红光,一脸激动地站了起来,双手握成拳,“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何等的气魄啊!”
众人全都被王敦这一嗓子给弄懵了,尤其是司马睿听到后一脸的尴尬,想到自己一门心思想要移镇躲避来自北方的威胁,确实比不上北方生活在洛阳皇宫中那个侄子司马遹。王导一看就知道自家兄长还在生气,也就不再多话,就这样,在司马睿的坚持下,众人只好同意移镇吴兴郡。
在司马睿忙着移镇的时候,枢密院使祖逖代表皇帝到了淮南,准备视察淮南军务。淮南都督刘琨兴致勃勃地领着众将跪在地上正聆听祖逖宣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淮南都督刘琨以功升中郎将,其余各级将士均晋升一级,钦此!”
“谢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都督快快请起,来时陛下千叮万嘱,要我一定要好好犒赏一番淮南将士。这次朝廷能顺利拿下涂中重镇,多亏了淮南将士奋勇厮杀。”祖逖一把将刘琨给搀扶起来,然后又示意其他人站起来。
“兄长想煞小弟也!小弟怎么也没想到会是兄长来宣读旨意,走,走,我们到都督府好好畅饮一番。”
司马睿刚听到战败的消息时,脑子里一片空白,着实愣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在短短的个把月时间内,江东水师竟然历经两次大败。想到这司马睿不禁有些丧气,无论他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南北两边距离越拉越大的事实。
若再不想出其他对策的话,将来肯定免不了覆亡的结局。随着北边骚扰不断,司马睿终于决定将治所迁到江东内陆,最好是吴郡或者吴兴郡。不过他也知道这不是他一人能决定的事情,为此司马睿立即召集幕僚商议。
“处仲,茂宏如今寡人该如何应对?”
司马睿满脸焦急地望着自己的左膀右臂——王氏兄弟,这些年来随着北方司马遹的实力越来越强,作为司马家族中两个最杰出的人才之一,他几乎每天都生活在恐惧当中。尤其是当江东水师再败之后,司马睿甚至一度生出想要逃离建康的念头。
“为今之计唯有坚守建康,加强采石矶的军事力量,防止北方南下。”王敦首先开口道,此时他心里可谓是得意万分,每一想起愁眉苦脸的江东本地士族,他就忍不住想要大笑三天三夜。
“大王,仅仅是加强防线还不行,臣认为我们应该尽快把晋王府下属的所有行政机构迁离建康,另选他地以防不测。”刁协作为司马睿的心腹实际上就是他的传话筒。
“移镇?不行。绝对不行,一旦移镇恐引起普通民众的恐慌,万一北方趁机南下,如果丢失了建康这个责任该由谁来承担?”王敦立即表达了反对意见,他当然不希望司马睿移镇他地。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今大王弃建康万民于不顾,贪图自身安逸,弃镇南下,所为有失明君风范……”
王敦为什么权重?还不是因为他领荆湘两州军事。恰好位于建康上游。无时不刻威胁着坐镇建康的司马睿。若一旦司马睿迁离了建康。脱离了王敦的控制,他的权势又该如何得到保障?
“王大人,你这是什么话?难道你不知道涂中已被北方南下。司马遹麾下大军正筹谋着南渡长江,在这种情况下大王再待在建康已不安全。你这么反对大王撤离建康到底存了什么心思?大王南下避其锋芒,有何错?天下之势,避实而击虚,不过如是。”顾荣作为江东士族领袖,非常希望司马睿移镇江东内陆,以让其脱离北方士族的控制。
“移镇他处,沿江各郡等同遗弃,届时北方大军南下,攻略长江南岸,我们肯定要鞭长莫及,长江防线危矣!大王霸业危矣!”
“为国为民,道之大者。术为道生,方为大术。大术之首,韬光养晦。十年砺一剑,出剑,一剑封喉。大王暂容北方猖狂一时,我等休整之后必定一举荡平敌寇,扬我江东之威。”
“为君之道,始于立志。志不立,人不成。今上弃建康,畏敌手,何来志哉?”
“好啦!二位莫要争吵,有话可以慢慢说。不过寡人看来,建康城已经不再适合作为晋王府所在地,这里时刻都要面临北方水师的威胁,所以移镇势在必行!大家还是考虑一下,我们移镇何处为好?”为了自身的安全,司马睿难道专断一回。
果然司马睿话音刚落,王敦的脸色就黑了下来,他没想到司马睿会如此不给他面子,直接毫不留情的驳斥了他的意见,看来司马睿对他有点不满了,想要借助江东人摆脱王家对他的控制。想到这儿,王敦眼中闪过一道不易察觉的冷色。
王导虽然不愿意司马睿移镇,但考虑到现实因素,他也认为移镇势在必行。但是迁哪里好呢?江东本地人希望司马睿将治所迁移到吴郡或吴兴郡这两个江东本地士族较为强大的地方,以便他们从北方侨居士人手中争夺领导权。
王导作为北方士族的领袖,他早就和谢家、蔡家、陈家等家主商量好了,准备让司马睿移镇会稽,如今南迁北方士族的力量全都集中在会稽郡。
“不知大王有什么打算?准备移镇何处?”
“寡人还没有具体的想法,给位大臣有什么看法没?茂宏,你觉得我们迁移到何处比较合适?”司马睿虽然心里有了目标,可他还不能过早表露自己真实想法。
“嗯,依臣来看,迁居会稽郡最好,那里地处江东内地,又东临大海。在陆地上由于据长江比较远,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足够的回旋空间,又能沿途建立起几道防线。万一将来出现紧急情况,咱们还能从海上逃脱。”
“王司马你也太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了吧!诚然我们的水师刚刚败给了北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了一战之力。江东内陆多山林水泽,北人南来定然要水土不服,我们坐拥主场之利,上下一下未必就会再败给北方。”
顾荣对王导说的话表示了某些不满,不过这只不过是幌子罢了,他真正的目的是想要劝说司马睿移镇吴郡或者吴兴郡。
“大王臣觉得我们迁移到吴兴郡不错,那里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大王去了那里也不至于过于吃苦。刚刚王司马提议要迁居会稽,呵呵,不是臣给诸位泼凉水,那里可是真正的蛮荒之地啊,而且还时不时受山越人的骚扰。”
江东上下关于晋王移镇一事已经吵得热火朝天,一说晋王移镇乃是向北方示弱,已现衰亡之象,一说迁都南下是为保江山国祚,图后世之事,又有说南边紫气萦绕,福泽胜地,晋王居于南乃上天所示,理应遵从,更荒唐的还有说晋王见江南多美女,移镇南方方便他搜罗美色。
王敦是最反对移镇的人,关于这一点他不但与江东士族闹翻,同时还与北方士族闹得很不愉快。在王敦看来,这哪里是移镇,分明是弃城而逃,上位者怕北边祸事蔓延到建康,到时候来不及离开,索性在战事来到之前找个理由离开,反正隔着长江,北方就算是打过来一时半会儿也打不到吴郡或者会稽去。
王敦一开始还气呼呼地坐在那里,可后来在一旁看双方辩得面红耳赤,觉得很有意思,别人都知道他是反对移镇的,也不大理会他,再者众人皆知他行事霸道,很多江东人都不喜欢和王敦交谈。
“大兄,你一直在这坐着凝神深思,可是有了什么想法?”正当王敦优哉游哉看戏时,堂弟王导来到他旁边坐下,微侧头一副准备洗耳恭听的样子。
“我哪有什么想法!你们爱迁哪儿就迁哪儿关我什么事?”王敦心里腹议道,看自家兄弟两眼放光的盯着自己,也不好意思说刚才他一直在看戏,把他们一群人当在戏台上唱戏的呢!只好摆出和煦的笑容讽刺道:“为兄哪来什么想法,只是听着在座诸位之言,心内折服罢了!”
无奈王导深知王敦之能,若说治政方面王导自认不输与王敦,但在军略上王敦的确比他要强上一筹,这是事实,因此他并打算就此不放过对方,追问道:“若让兄长选择,那兄长会如何想?只是随便说说,不必太认真。”
王敦想了想,忽然脑子里蹦出当今皇帝司马遹在西都之围时说出的话: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壮哉,大晋!
“好,说得好!”王敦突然一掌拍在王导肩上,王导不防,被这一掌弄了个趄趔。却见王敦满面红光,一脸激动地站了起来,双手握成拳,“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何等的气魄啊!”
众人全都被王敦这一嗓子给弄懵了,尤其是司马睿听到后一脸的尴尬,想到自己一门心思想要移镇躲避来自北方的威胁,确实比不上北方生活在洛阳皇宫中那个侄子司马遹。王导一看就知道自家兄长还在生气,也就不再多话,就这样,在司马睿的坚持下,众人只好同意移镇吴兴郡。
在司马睿忙着移镇的时候,枢密院使祖逖代表皇帝到了淮南,准备视察淮南军务。淮南都督刘琨兴致勃勃地领着众将跪在地上正聆听祖逖宣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淮南都督刘琨以功升中郎将,其余各级将士均晋升一级,钦此!”
“谢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都督快快请起,来时陛下千叮万嘱,要我一定要好好犒赏一番淮南将士。这次朝廷能顺利拿下涂中重镇,多亏了淮南将士奋勇厮杀。”祖逖一把将刘琨给搀扶起来,然后又示意其他人站起来。
“兄长想煞小弟也!小弟怎么也没想到会是兄长来宣读旨意,走,走,我们到都督府好好畅饮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