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左地,左贤王的王庭,年幼的乌师庐已经于半年前从他的母亲和左大将手中拿了属于他单于的权利,而帮助这个年幼单于重掌大权的,正是从肤施最先来到左地的汉人谋士何师道。
乌师庐虽然年幼,却因为这几年的经历变得异常残暴,整个匈奴左地,除了何师道外任何人都害怕这位小单于,因为有可能前一刻小单于还在和你和颜悦色的说话,下一刻刀尖已经刺入了你的胸口。
喜怒无常,残暴血腥,这些都在年幼的乌师庐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单于,我们该走了。该去我们未来生活的地方了,那里距离汉朝的长城已经不远了,虽然离开了这片熟悉的草原,但或许那里将再次使大匈奴崛起。只有慢慢适应了汉人的生活,未来我们才可能占据汉人的土地,主宰汉人的江山。”何师道又一次做起了一个尽职的谋士,似乎他早已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汉人。
乌师庐归降汉朝的建议也是何师道提出的,匈奴左地已经无法保留了,现在能对抗女王乌雅的只有大汉朝,而向大汉称臣,迁徙到更靠近汉朝的地方,这样不仅能保存左地实力,还能不断地向汉人习性靠拢。只等有朝一日,汉朝内部出现分裂变故,已经习惯了汉人生活,甚至已经转变为半汉人的匈奴左地大军便可顺势南下,那时候他们便可直接统治汉人疆域了。这是何师道为未来几十甚至上百年后所谋划的,他知道或许有生之年他是看不到这一天的,但是只要向着这个方向转变,终有一日匈奴也可以统治长城以南的疆域。
匈奴人本就是逐水草而居的民族,迁徙对他们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只是几日时间的准备,匈奴左地近二十万军民便浩浩荡荡的迁徙到了汉朝为他们指定的繁衍区域。这里是后世的蒙古高原一带,原本没有名字,不过随着左地匈奴人学习汉人的习惯慢慢的在这里修筑了一座城池,后来这座城池被命名为巴音布拉格。
大汉帝国的太初二年,便在这样忙碌与平静中悄然度过。因为太初元年时刘进已经是监国,他也没有像其他皇帝那样继位就改元,依然沿用着太初的年号。
太初历首次将二十四节气列入历法,而立春之日便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被列为了一年之岁首,这种古人的春节传统,以立春为春节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一千九百多年后。
立春之日,大汉皇帝亲率三公九卿文武百官于长安东郊迎春,这是一年中官方的第一场重大的活动,而今日之后万物复苏,百姓也开始耕作种植。皇帝刘进身穿冕服,带着百官在早已筑好的祭坛上祭拜天地,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立春之后刘进迎来了久违的清闲,作为岁首也是所谓的春节,朝廷也照例有几日休沐之期,而刘进这个大汉皇帝也可以在这几日,悠闲的在未央宫中陪陪皇后和太子。
刘进目前只有王翁须这个皇后,虽然后宫前些日子也选了几个良人,不过兢兢业业的皇帝甚至一直没有时间去宠幸这些年轻的女子。刘进的父母兄弟姐妹已无一人,连他父亲刘据的侍妾都没有一个活下来的,所以偌大的未央宫连同长乐宫在内,只住着皇帝一家三口。
未央宫椒房殿,这里原本是刘进祖母卫思后的寝殿,几年前汉武帝还健在的时候已经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翻修,如今这里依然是皇后的寝殿,只不过这个皇后换成了大汉皇帝刘进的皇后。
椒房殿中,刘进一家三口,外加一个江都长公主,四人围坐在一张特制的木几前,木几之中有一个空洞,洞中放置着一口铜锅,铜锅下燃烧着木炭,这正是最早期的火锅,原本这种火锅也只是为了在冬日使食物一直保持温度,不过多年前从霍光府上流传出了一种新的吃法,将食材片成薄片,再于沸水中涮熟,而后沾以佐料。这种新式的火锅吃法很快便风靡了长安,并且快速在天下权贵中广为流传。
“现在的敦煌还在下雪吧?或许老师他们也正围坐在火锅旁吧?”刘细君这位大汉唯一健在的长公主或是触景生情,不由得便想起了远在敦煌的霍光和赵阴华等人。
“听说安阳王正在厉兵秣马,蜀郡卓家从身毒为他运了大量的海德拉巴铁锭,安阳国如今每日能打造近百件的汉阳钢武器。这些汉阳钢兵器锋利异常,能够轻易的破开安息重甲。他还集结了匈奴和乌孙骑兵共计十万,已经集结在了敦煌。”刘进饮了一口酒,神色有些严肃的说道。他却不像刘细君那样还称呼霍光老师,而是以安阳王相称。
汉阳钢,便是海得拉巴铁锭在大汉的命名。这种钢铁现在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不过由于蜀郡卓家掌控了丝茶古道,这种钢铁目前反而成为了安阳国所独有。
“看样子老师要准备收复西域之地了,安息虽强终究不是老师的对手。”刘细君对霍光依然崇敬,她的思绪也早已飘到了敦煌,如今的长安除了刘进一家,其它的一切对她来说都显得有些太过冷清了。
“一家人难得如此清闲的在一起,皇帝和长公主就不要再讨论这些军国大事了。皇姐早已到了出嫁的年纪,皇帝应该多为皇姐考虑考虑了!”王翁须看着这姐弟俩,语气有些埋怨的对刘进说道。
王翁须的年纪其实比刘进要大几岁,甚至比刘细君也要大一些,不过她一直跟着刘进管刘细君叫皇姐。刘询如今都几岁了,刘细君这个做姑姑的却还孤身一人,在这个时期她这年龄还未嫁确实有些大了。
“皇后又在取笑我”刘细君无奈的摇摇头,对此事她却不怎么着急。
“这天下间能配得上皇姐的男子可不多啊”刘进似乎还在想其它的事,有些心不在焉的说了一句。
刘细君已经是长公主了,汉朝有制,公主尚列侯,而刘细君这位长公主与以往的公主又大有不同。江都公主仅自己的食邑,原江都故地便有三万多户,她的地位加上封地,与小国的刘姓诸王一般无二,这样的条件一般的列侯确实配不上她,即便那些食邑六千户以上的上侯都显得有些弱了。可是大汉万户侯就那么几个,而且未婚的更是一个没有。
“臣妾以为扬武侯就不错,扬武侯乃当世名将,如今又为大汉戍守北疆,而且他也无正室夫人,年龄上与皇姐也相当。”王翁须似乎对刘细君的婚事特别上心,竟然连人选都有了,而这个人选正是扬武侯王元祐。
“扬武侯倒也不错,不知皇姐意下如何?”刘进想了想,觉得王元祐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而且只要此人娶了刘细君,也等于与皇室联姻,便彻底断绝了他与霍光等人的关系。王元祐如今镇守大汉北部,麾下兵马六七万,而且皆是精兵,这股力量刘进也想彻底掌握在手中。
“天下男子于我皆如草芥,臣不嫁!”刘细君连考虑都没有,便直接绝了。
刘进和王翁须都有些意外的看着刘细君,到了刘细君这个女大当嫁的年纪,早就应该着急了,更没有自己说不嫁的道理。不过看刘细君认真的样子,又不像是不好意思或者说搪塞之言。
“既然皇姐无意,那此事暂且不提。朕倒是另有一件事正想与皇姐商议。”刘进看了刘细君一眼,很是认真的说道。
刘细君闻言也放下了手中的箸,神色也变得郑重起来。一旁的王翁须看到两人的样子,无奈的摇了摇头,即便这场难得的家宴,最后还是扯到了军国大事上,想如寻常百姓那样似乎已经成为奢望。
“皇帝有何事?”刘细君郑重的问道,他能感觉到自己这个皇帝弟弟在酝酿着什么大动作。
“皇姐应该知道,安阳王之所以行事处处占尽先机,皆因万贯侯为他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消息渠道,整个天下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而朕也想要将耳目遍布天下。”刘进有些憧憬的说道。
“当日老师走时,让万贯侯解散了大部分的情报组织,皇帝是想招揽这些人?”刘细君思索着问道。
当日霍光就国之前,将原本隶属于吕术的情报组织解散,或者重归商行,目的就是为了让刘进安心,也表明他无意威胁刘氏的江山。甚至连吕术这个大汉万贯侯也离开了长安,吕术商行更是将产业和重心全部撤走。可以说霍光已经仁至义尽,将能够交出来的都交出来了。
“不,我们要自己建立。朕欲在御史台外另建绣衣御史,扬武侯有一族弟名曰王贺。朕打算让他为绣衣御史之首,建立情报,监察天下。”刘进其实早有计划,刚才提到王元祐,就让他再次想起了这件事,便将心中的构想说了出来。刘进口中的绣衣御史,是一个独立于朝廷之外的机构,自然会触动朝臣勋贵的利益,所以他不能在朝堂上也不能与重臣商议,只能找自己的姐姐商议。
刘细君有些惊讶的看着刘进,她发现自己这个皇帝弟弟真的长大了,而且开始变得心机深沉了。王贺是王元祐的族弟,说明皇帝早就开始在拉拢王元祐的势力了,甚至已经得到了王氏部分子弟的效忠。
在这个时代宗族势力依然很强大,王元祐虽然将王氏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但是他就如当年的霍去病一样,也需要培植自己的家族势力。而这个王贺就如当年的霍光一样,是被王元祐选中的王氏一族下一代领袖,但是没人知道,这个领袖却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皇帝的心腹。
“重用王氏子弟倒也说得过去,其实只要皇帝稍加运作,可以让皇后认扬武侯为远亲,这样一来他的家族就成了外戚,此后必将只忠于陛下一人。”刘细君突然看向了王翁须,一个灵光一闪的想法出现在脑海。
“对啊朕怎么没想到?”刘细君的一句话让刘进恍然大悟,脸上也露出了激动的神情。
他们一直想着拉拢王元祐,却竟然忽略了王元祐的姓氏,刘进相信只要愿意,肯定能让皇后王翁须和王元祐所在的王氏同宗同祖,到时候王氏便是名正言顺的外戚,那时候这位手握重兵的帝国大将便只能忠于皇帝了。
“好啊朕有皇后,便如当年的祖父有祖母啊!”刘进哈哈大笑。
“这么说臣妾也会多个哥哥了?”王翁须也很是高兴的说道。
王翁须的家族本就出生低微,而她之所以想要撮合刘细君与王元祐,一方面确实是因为此人可以配得上江都公主,另一方面却是因为王元祐的姓氏。因为同姓的原因,让皇后对这位扬武侯很有好感,甚至内心深处她也希望这位手握重兵的帝国大将,就是自己的亲族,而只要这一切梦想成真,自己便可如当年的卫思后那般地位永固。
现在江都公主的提议,让这种王翁须曾经幻想的情况即将变为现实了。而她这个皇后也会像当年的卫思后一样,有一个举世无双的统帅做自己的兄长,这不管是对她还是对刘询都有莫大的好处,她也相信扬武侯不会拒绝她这位皇后的认亲,因为这是互利双赢的大好事!
每个人在不同的地位,所思所虑皆有不同。以前的王翁须只希望皇长孙能爱自己,后来便希望自己的夫君能登临皇位,自己能做皇后,自己的儿子能做太子,做未来大汉的皇帝。而当这一切都达成的时候,他所考虑的便是如何保住这些,如何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势力。
“不过我觉得绣衣御史可设左右二人,另一人可让史崇任之。”刘细君瞟了一眼皇后,她将皇帝母家的一个新晋崛起的俊才推了出来,而此刻的王翁须还沉浸在高兴之中,并未觉得江都公主是在针对王氏。
“也好,皇姐的这个提议正合朕意。”刘进也看了一眼王翁须,对刘细君的提议非常满意。
重用外戚,几乎是西汉皇帝的惯例,但是制衡之道也是一个合格皇帝所必须掌握的。一旦皇后认王元祐所在的王氏为亲,王氏兴旺便是水到渠成,这个时候同为外戚的史家出来制衡王家,便是刘细君和刘进希望看到的。
appappshuzhanggui.net
乌师庐虽然年幼,却因为这几年的经历变得异常残暴,整个匈奴左地,除了何师道外任何人都害怕这位小单于,因为有可能前一刻小单于还在和你和颜悦色的说话,下一刻刀尖已经刺入了你的胸口。
喜怒无常,残暴血腥,这些都在年幼的乌师庐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单于,我们该走了。该去我们未来生活的地方了,那里距离汉朝的长城已经不远了,虽然离开了这片熟悉的草原,但或许那里将再次使大匈奴崛起。只有慢慢适应了汉人的生活,未来我们才可能占据汉人的土地,主宰汉人的江山。”何师道又一次做起了一个尽职的谋士,似乎他早已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汉人。
乌师庐归降汉朝的建议也是何师道提出的,匈奴左地已经无法保留了,现在能对抗女王乌雅的只有大汉朝,而向大汉称臣,迁徙到更靠近汉朝的地方,这样不仅能保存左地实力,还能不断地向汉人习性靠拢。只等有朝一日,汉朝内部出现分裂变故,已经习惯了汉人生活,甚至已经转变为半汉人的匈奴左地大军便可顺势南下,那时候他们便可直接统治汉人疆域了。这是何师道为未来几十甚至上百年后所谋划的,他知道或许有生之年他是看不到这一天的,但是只要向着这个方向转变,终有一日匈奴也可以统治长城以南的疆域。
匈奴人本就是逐水草而居的民族,迁徙对他们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只是几日时间的准备,匈奴左地近二十万军民便浩浩荡荡的迁徙到了汉朝为他们指定的繁衍区域。这里是后世的蒙古高原一带,原本没有名字,不过随着左地匈奴人学习汉人的习惯慢慢的在这里修筑了一座城池,后来这座城池被命名为巴音布拉格。
大汉帝国的太初二年,便在这样忙碌与平静中悄然度过。因为太初元年时刘进已经是监国,他也没有像其他皇帝那样继位就改元,依然沿用着太初的年号。
太初历首次将二十四节气列入历法,而立春之日便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被列为了一年之岁首,这种古人的春节传统,以立春为春节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一千九百多年后。
立春之日,大汉皇帝亲率三公九卿文武百官于长安东郊迎春,这是一年中官方的第一场重大的活动,而今日之后万物复苏,百姓也开始耕作种植。皇帝刘进身穿冕服,带着百官在早已筑好的祭坛上祭拜天地,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立春之后刘进迎来了久违的清闲,作为岁首也是所谓的春节,朝廷也照例有几日休沐之期,而刘进这个大汉皇帝也可以在这几日,悠闲的在未央宫中陪陪皇后和太子。
刘进目前只有王翁须这个皇后,虽然后宫前些日子也选了几个良人,不过兢兢业业的皇帝甚至一直没有时间去宠幸这些年轻的女子。刘进的父母兄弟姐妹已无一人,连他父亲刘据的侍妾都没有一个活下来的,所以偌大的未央宫连同长乐宫在内,只住着皇帝一家三口。
未央宫椒房殿,这里原本是刘进祖母卫思后的寝殿,几年前汉武帝还健在的时候已经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翻修,如今这里依然是皇后的寝殿,只不过这个皇后换成了大汉皇帝刘进的皇后。
椒房殿中,刘进一家三口,外加一个江都长公主,四人围坐在一张特制的木几前,木几之中有一个空洞,洞中放置着一口铜锅,铜锅下燃烧着木炭,这正是最早期的火锅,原本这种火锅也只是为了在冬日使食物一直保持温度,不过多年前从霍光府上流传出了一种新的吃法,将食材片成薄片,再于沸水中涮熟,而后沾以佐料。这种新式的火锅吃法很快便风靡了长安,并且快速在天下权贵中广为流传。
“现在的敦煌还在下雪吧?或许老师他们也正围坐在火锅旁吧?”刘细君这位大汉唯一健在的长公主或是触景生情,不由得便想起了远在敦煌的霍光和赵阴华等人。
“听说安阳王正在厉兵秣马,蜀郡卓家从身毒为他运了大量的海德拉巴铁锭,安阳国如今每日能打造近百件的汉阳钢武器。这些汉阳钢兵器锋利异常,能够轻易的破开安息重甲。他还集结了匈奴和乌孙骑兵共计十万,已经集结在了敦煌。”刘进饮了一口酒,神色有些严肃的说道。他却不像刘细君那样还称呼霍光老师,而是以安阳王相称。
汉阳钢,便是海得拉巴铁锭在大汉的命名。这种钢铁现在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不过由于蜀郡卓家掌控了丝茶古道,这种钢铁目前反而成为了安阳国所独有。
“看样子老师要准备收复西域之地了,安息虽强终究不是老师的对手。”刘细君对霍光依然崇敬,她的思绪也早已飘到了敦煌,如今的长安除了刘进一家,其它的一切对她来说都显得有些太过冷清了。
“一家人难得如此清闲的在一起,皇帝和长公主就不要再讨论这些军国大事了。皇姐早已到了出嫁的年纪,皇帝应该多为皇姐考虑考虑了!”王翁须看着这姐弟俩,语气有些埋怨的对刘进说道。
王翁须的年纪其实比刘进要大几岁,甚至比刘细君也要大一些,不过她一直跟着刘进管刘细君叫皇姐。刘询如今都几岁了,刘细君这个做姑姑的却还孤身一人,在这个时期她这年龄还未嫁确实有些大了。
“皇后又在取笑我”刘细君无奈的摇摇头,对此事她却不怎么着急。
“这天下间能配得上皇姐的男子可不多啊”刘进似乎还在想其它的事,有些心不在焉的说了一句。
刘细君已经是长公主了,汉朝有制,公主尚列侯,而刘细君这位长公主与以往的公主又大有不同。江都公主仅自己的食邑,原江都故地便有三万多户,她的地位加上封地,与小国的刘姓诸王一般无二,这样的条件一般的列侯确实配不上她,即便那些食邑六千户以上的上侯都显得有些弱了。可是大汉万户侯就那么几个,而且未婚的更是一个没有。
“臣妾以为扬武侯就不错,扬武侯乃当世名将,如今又为大汉戍守北疆,而且他也无正室夫人,年龄上与皇姐也相当。”王翁须似乎对刘细君的婚事特别上心,竟然连人选都有了,而这个人选正是扬武侯王元祐。
“扬武侯倒也不错,不知皇姐意下如何?”刘进想了想,觉得王元祐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而且只要此人娶了刘细君,也等于与皇室联姻,便彻底断绝了他与霍光等人的关系。王元祐如今镇守大汉北部,麾下兵马六七万,而且皆是精兵,这股力量刘进也想彻底掌握在手中。
“天下男子于我皆如草芥,臣不嫁!”刘细君连考虑都没有,便直接绝了。
刘进和王翁须都有些意外的看着刘细君,到了刘细君这个女大当嫁的年纪,早就应该着急了,更没有自己说不嫁的道理。不过看刘细君认真的样子,又不像是不好意思或者说搪塞之言。
“既然皇姐无意,那此事暂且不提。朕倒是另有一件事正想与皇姐商议。”刘进看了刘细君一眼,很是认真的说道。
刘细君闻言也放下了手中的箸,神色也变得郑重起来。一旁的王翁须看到两人的样子,无奈的摇了摇头,即便这场难得的家宴,最后还是扯到了军国大事上,想如寻常百姓那样似乎已经成为奢望。
“皇帝有何事?”刘细君郑重的问道,他能感觉到自己这个皇帝弟弟在酝酿着什么大动作。
“皇姐应该知道,安阳王之所以行事处处占尽先机,皆因万贯侯为他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消息渠道,整个天下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而朕也想要将耳目遍布天下。”刘进有些憧憬的说道。
“当日老师走时,让万贯侯解散了大部分的情报组织,皇帝是想招揽这些人?”刘细君思索着问道。
当日霍光就国之前,将原本隶属于吕术的情报组织解散,或者重归商行,目的就是为了让刘进安心,也表明他无意威胁刘氏的江山。甚至连吕术这个大汉万贯侯也离开了长安,吕术商行更是将产业和重心全部撤走。可以说霍光已经仁至义尽,将能够交出来的都交出来了。
“不,我们要自己建立。朕欲在御史台外另建绣衣御史,扬武侯有一族弟名曰王贺。朕打算让他为绣衣御史之首,建立情报,监察天下。”刘进其实早有计划,刚才提到王元祐,就让他再次想起了这件事,便将心中的构想说了出来。刘进口中的绣衣御史,是一个独立于朝廷之外的机构,自然会触动朝臣勋贵的利益,所以他不能在朝堂上也不能与重臣商议,只能找自己的姐姐商议。
刘细君有些惊讶的看着刘进,她发现自己这个皇帝弟弟真的长大了,而且开始变得心机深沉了。王贺是王元祐的族弟,说明皇帝早就开始在拉拢王元祐的势力了,甚至已经得到了王氏部分子弟的效忠。
在这个时代宗族势力依然很强大,王元祐虽然将王氏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但是他就如当年的霍去病一样,也需要培植自己的家族势力。而这个王贺就如当年的霍光一样,是被王元祐选中的王氏一族下一代领袖,但是没人知道,这个领袖却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皇帝的心腹。
“重用王氏子弟倒也说得过去,其实只要皇帝稍加运作,可以让皇后认扬武侯为远亲,这样一来他的家族就成了外戚,此后必将只忠于陛下一人。”刘细君突然看向了王翁须,一个灵光一闪的想法出现在脑海。
“对啊朕怎么没想到?”刘细君的一句话让刘进恍然大悟,脸上也露出了激动的神情。
他们一直想着拉拢王元祐,却竟然忽略了王元祐的姓氏,刘进相信只要愿意,肯定能让皇后王翁须和王元祐所在的王氏同宗同祖,到时候王氏便是名正言顺的外戚,那时候这位手握重兵的帝国大将便只能忠于皇帝了。
“好啊朕有皇后,便如当年的祖父有祖母啊!”刘进哈哈大笑。
“这么说臣妾也会多个哥哥了?”王翁须也很是高兴的说道。
王翁须的家族本就出生低微,而她之所以想要撮合刘细君与王元祐,一方面确实是因为此人可以配得上江都公主,另一方面却是因为王元祐的姓氏。因为同姓的原因,让皇后对这位扬武侯很有好感,甚至内心深处她也希望这位手握重兵的帝国大将,就是自己的亲族,而只要这一切梦想成真,自己便可如当年的卫思后那般地位永固。
现在江都公主的提议,让这种王翁须曾经幻想的情况即将变为现实了。而她这个皇后也会像当年的卫思后一样,有一个举世无双的统帅做自己的兄长,这不管是对她还是对刘询都有莫大的好处,她也相信扬武侯不会拒绝她这位皇后的认亲,因为这是互利双赢的大好事!
每个人在不同的地位,所思所虑皆有不同。以前的王翁须只希望皇长孙能爱自己,后来便希望自己的夫君能登临皇位,自己能做皇后,自己的儿子能做太子,做未来大汉的皇帝。而当这一切都达成的时候,他所考虑的便是如何保住这些,如何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势力。
“不过我觉得绣衣御史可设左右二人,另一人可让史崇任之。”刘细君瞟了一眼皇后,她将皇帝母家的一个新晋崛起的俊才推了出来,而此刻的王翁须还沉浸在高兴之中,并未觉得江都公主是在针对王氏。
“也好,皇姐的这个提议正合朕意。”刘进也看了一眼王翁须,对刘细君的提议非常满意。
重用外戚,几乎是西汉皇帝的惯例,但是制衡之道也是一个合格皇帝所必须掌握的。一旦皇后认王元祐所在的王氏为亲,王氏兴旺便是水到渠成,这个时候同为外戚的史家出来制衡王家,便是刘细君和刘进希望看到的。
appappshuzhanggu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