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人和人容易拉近距离。
林子轩和陆小蔓就是如此。
他对陆小蔓的印象大多来自于后世的报道,知道这个女人和不少男人纠葛不清,喜欢玩乐,跳舞看戏,乱花钱,挥霍无度。
当然也有才学,写诗、演戏和绘画。
按照后世的说法,这是个交际花一样的女人。
不过此时的陆小蔓刚刚十九岁,还没有从学校毕业,刚刚接触社会,涉世未深。
她的父亲陆子符是前清举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在国内财政部任职,历任司长、参事、赋税司长等,也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
她的家境殷实,自然不在意花钱,还时常带着大家小姐的娇气。
林子轩和陆小蔓一起谈天说地,讨论故事情节,逐渐熟悉起来。
倒是发现这女子具有真性情,或许自幼接触西方教育,陆小蔓的性子大胆而活泼,同时也有着女人的虚荣心和小心眼。
在他接触的女子中,只有殷明竹和陆小蔓相似,都是喜欢新鲜,爱玩耍的性子。
但两者又有不同,殷明竹是摩登女郎,喜好时髦,不过做人有情有义,陆小蔓相对来说温婉一些,只是心思更为活泛。
冯程程追求进步,思想独立,孟晓冬心思较重,外柔内刚。
这些民国时代的女子和后世没什么不同,她们同样鲜活而柔美,炙热而多情。
《乱世佳人》成为他们共同的话题,陆小蔓参与其中,她觉得这是他们共同的创作。
随着情节的发展,在那个乱世之中,思嘉逐渐变得成熟和坚强,战争的残酷逐渐显现出来,为了生活人们都在不停的挣扎。
其中自然有丑恶和背叛。
“为什么要写的这么残酷?”陆小蔓疑问道。
她以往读的大多是肤浅的爱情小说,国内虽然有过战争,但她没有经历过战乱。
“我想写一个特别的女性,这个女性虽然有着虚荣和任性,但也有着坚强和勇敢的一面。”林子轩解释道,“只有在战乱之中,才能显露出思嘉的性格来,女人和男人在战争面前一样的坚强。”
“我想要为女子写一部精神史书,让她们知道自己是多么的伟大。”他继续说道,“这个故事的背景放在国内恐怕会引起非议,所以我就借助美利坚的内战和思嘉来完成这个想法。”
这自然是他在胡扯,他只是在认真的抄书而已,能有什么意义。
但在陆小蔓看来就不同了,她亲眼看到这个故事从林子轩的笔下流淌而出,她是真的相信林子轩想为中国女子写一部书。
这么一说,她觉得自己的翻译工作瞬间高尚起来,积极性提高不少。
同时,林子轩在她心目中的形象更为高大。
陆小蔓起初觉得林子轩是个多才多艺的人,林家在上海是个大家族,他们处在同一个社会阶层,交流起来没有障碍。
她是个有虚荣心的女孩,眼界颇高,往来的对象大多是达官贵人的后代,或者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
林子轩可以说是两者兼而有之。
有家族背景,有自己的事业,会写诗,会写小说,会拍电影……
她刚刚知道林子轩还会写歌,在北平流行的《夜来香》等歌曲就是出自林子轩之手,这可是舞会上必播的曲子。
他还有什么不会的么?
现在又听到了林子轩写这个故事的初衷,陆小蔓颇为感动。
年轻的女孩总是容易被自己感动,她把各种光环套在林子轩的身上,觉得林子轩是那么的完美,她把自己当成故事里的思嘉,而林子轩就是白瑞德。
恨不相逢未嫁时!
她和王庚已经订婚,等到回国就要结婚了,为什么不让我早一点遇上你?
这只是陆小蔓在翻译《乱世佳人》时偶尔闪过的念头。
有时候做一件事太投入了就会把自己代入进去。
她觉得林子轩是按照她的性格写的思嘉,而白瑞德的风度翩翩和幽默风趣,正是林子轩自己的写照。
他们两人在1861年的美利坚相遇,在战乱中相识相爱,这是多么浪漫的事情啊。
这是陆小蔓梦中的场景,越是翻译这本小说,她晚上越会做这个梦。
在邮轮这个封闭的空间里,她心无旁骛,专心投入到了小说的世界之中,分不清自己是陆小蔓还是思嘉,偶尔还会念叨小说中的词句。
这种情况叫做入迷,或者疯魔。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本或者电视剧,事后总会念念不忘,就是这种状态。
陆小蔓的这种状态不会给其他人造成困扰,只是对林子轩更为亲近,对王庚更为疏远了。
林子轩也注意到了,两人交谈的时候双眼对视,有种说不清的情愫在空中飘荡着。
他们似乎想要进一步做些什么,中间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挡着,让他们不敢尝试。
这种格挡是这个时代世俗的力量,是他们心中的道德力量,王庚或许就在船舱外边,这种感觉让他们心动又胆怯。
这是种极其微妙和刺激的感觉。
邮轮离美国越来越近,一旦到了美国,环境改变,两人之间那种若有若无的情愫会渐渐烟消云散,只留下淡淡的回忆。
或许多年后,他们想起这次旅行,会轻轻一笑,追忆一会那段年少的时光。
这一日,陆小蔓像往常一样从林子轩那里拿到刚写的稿子,回到舱房里细看。
她读完故事之后,发现在故事后面附着一首小诗。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无法抵抗这股思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不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飞鸟与鱼的距离,一个翱翔天际,一个却深潜海底。
陆小蔓读罢这首诗,不由得愣住,发起呆来。
林子轩和陆小蔓就是如此。
他对陆小蔓的印象大多来自于后世的报道,知道这个女人和不少男人纠葛不清,喜欢玩乐,跳舞看戏,乱花钱,挥霍无度。
当然也有才学,写诗、演戏和绘画。
按照后世的说法,这是个交际花一样的女人。
不过此时的陆小蔓刚刚十九岁,还没有从学校毕业,刚刚接触社会,涉世未深。
她的父亲陆子符是前清举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在国内财政部任职,历任司长、参事、赋税司长等,也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
她的家境殷实,自然不在意花钱,还时常带着大家小姐的娇气。
林子轩和陆小蔓一起谈天说地,讨论故事情节,逐渐熟悉起来。
倒是发现这女子具有真性情,或许自幼接触西方教育,陆小蔓的性子大胆而活泼,同时也有着女人的虚荣心和小心眼。
在他接触的女子中,只有殷明竹和陆小蔓相似,都是喜欢新鲜,爱玩耍的性子。
但两者又有不同,殷明竹是摩登女郎,喜好时髦,不过做人有情有义,陆小蔓相对来说温婉一些,只是心思更为活泛。
冯程程追求进步,思想独立,孟晓冬心思较重,外柔内刚。
这些民国时代的女子和后世没什么不同,她们同样鲜活而柔美,炙热而多情。
《乱世佳人》成为他们共同的话题,陆小蔓参与其中,她觉得这是他们共同的创作。
随着情节的发展,在那个乱世之中,思嘉逐渐变得成熟和坚强,战争的残酷逐渐显现出来,为了生活人们都在不停的挣扎。
其中自然有丑恶和背叛。
“为什么要写的这么残酷?”陆小蔓疑问道。
她以往读的大多是肤浅的爱情小说,国内虽然有过战争,但她没有经历过战乱。
“我想写一个特别的女性,这个女性虽然有着虚荣和任性,但也有着坚强和勇敢的一面。”林子轩解释道,“只有在战乱之中,才能显露出思嘉的性格来,女人和男人在战争面前一样的坚强。”
“我想要为女子写一部精神史书,让她们知道自己是多么的伟大。”他继续说道,“这个故事的背景放在国内恐怕会引起非议,所以我就借助美利坚的内战和思嘉来完成这个想法。”
这自然是他在胡扯,他只是在认真的抄书而已,能有什么意义。
但在陆小蔓看来就不同了,她亲眼看到这个故事从林子轩的笔下流淌而出,她是真的相信林子轩想为中国女子写一部书。
这么一说,她觉得自己的翻译工作瞬间高尚起来,积极性提高不少。
同时,林子轩在她心目中的形象更为高大。
陆小蔓起初觉得林子轩是个多才多艺的人,林家在上海是个大家族,他们处在同一个社会阶层,交流起来没有障碍。
她是个有虚荣心的女孩,眼界颇高,往来的对象大多是达官贵人的后代,或者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
林子轩可以说是两者兼而有之。
有家族背景,有自己的事业,会写诗,会写小说,会拍电影……
她刚刚知道林子轩还会写歌,在北平流行的《夜来香》等歌曲就是出自林子轩之手,这可是舞会上必播的曲子。
他还有什么不会的么?
现在又听到了林子轩写这个故事的初衷,陆小蔓颇为感动。
年轻的女孩总是容易被自己感动,她把各种光环套在林子轩的身上,觉得林子轩是那么的完美,她把自己当成故事里的思嘉,而林子轩就是白瑞德。
恨不相逢未嫁时!
她和王庚已经订婚,等到回国就要结婚了,为什么不让我早一点遇上你?
这只是陆小蔓在翻译《乱世佳人》时偶尔闪过的念头。
有时候做一件事太投入了就会把自己代入进去。
她觉得林子轩是按照她的性格写的思嘉,而白瑞德的风度翩翩和幽默风趣,正是林子轩自己的写照。
他们两人在1861年的美利坚相遇,在战乱中相识相爱,这是多么浪漫的事情啊。
这是陆小蔓梦中的场景,越是翻译这本小说,她晚上越会做这个梦。
在邮轮这个封闭的空间里,她心无旁骛,专心投入到了小说的世界之中,分不清自己是陆小蔓还是思嘉,偶尔还会念叨小说中的词句。
这种情况叫做入迷,或者疯魔。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本或者电视剧,事后总会念念不忘,就是这种状态。
陆小蔓的这种状态不会给其他人造成困扰,只是对林子轩更为亲近,对王庚更为疏远了。
林子轩也注意到了,两人交谈的时候双眼对视,有种说不清的情愫在空中飘荡着。
他们似乎想要进一步做些什么,中间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挡着,让他们不敢尝试。
这种格挡是这个时代世俗的力量,是他们心中的道德力量,王庚或许就在船舱外边,这种感觉让他们心动又胆怯。
这是种极其微妙和刺激的感觉。
邮轮离美国越来越近,一旦到了美国,环境改变,两人之间那种若有若无的情愫会渐渐烟消云散,只留下淡淡的回忆。
或许多年后,他们想起这次旅行,会轻轻一笑,追忆一会那段年少的时光。
这一日,陆小蔓像往常一样从林子轩那里拿到刚写的稿子,回到舱房里细看。
她读完故事之后,发现在故事后面附着一首小诗。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无法抵抗这股思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不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飞鸟与鱼的距离,一个翱翔天际,一个却深潜海底。
陆小蔓读罢这首诗,不由得愣住,发起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