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三年张献忠入川,给四川军民留下了很深的心里阴影。
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张献忠如飓风登陆一般,横扫川东、川北、川南、川西各地。贺人龙、左良玉、猛如虎、李国奇、方国安五大镇均被张献忠先后击破。无论是秦、楚、豫、川诸军,均是一再败绩。至黄侯城大败,在川官军主客各部均无再战之力了。至此,各地官府百姓对张献忠已经恐惧到了极点,甚至说出张献忠的名字便能起到婴儿止啼的效果。
机敏的张献忠当然很高兴地发现了这一点。在真实历史中,张献忠于崇祯十七年正月莫名其妙地弃楚入川,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张献忠相信:只要他入川的消息一传入蜀地,四川的官府便会望风而逃,而四川的百姓也会见旗而降。用不着付出多大的代价,他就可以占领蜀地这块王业之基,像刘汉对抗曹魏一样,与北方的李自成、东方的南明一起,重演一段魏、蜀、吴的三国故事。
事实证明,张献忠的想法成功了一半。他想到了开头,但没有想到结局。
在张献忠占领四川省府成都之前,可谓势如破竹;在张献忠占领四川省府成都之后,蜀地汉夷军民反而看清了他的真面目,出乎意料地进行了顽强抵抗,彻底打乱张献忠经营四川、依托四川的战略构想。李自成在京畿的迅速失败和清军经陕西的迅速南下,更是在一瞬间粉碎了张献忠长期割据四川的迷梦,并且让他死无葬身之地。而他残存的军队,只好弃川入滇,开启了大西军历史上最后的辉煌。
朱平槿对张献忠的高度重视,正是因为朱平槿两口子自身对张献忠怀着很深的恐惧。除此以外,朱平槿手下与张献忠交过手的大将,无一不是张献忠的手下败将,包括最近风头正劲的廖大亨。现在,在朱平槿面前突然出现一位与张献忠交过手,打过仗,并且占了点小便宜的高级知识分子。以朱平槿一贯的务实作风,他岂能漠然待之?
……
内院的正房中,朱平槿与李长祥摆开了君臣奏对的架势。阴魂不散的良医正李谅德一声不响地溜进来坐到了朱平槿侧后,朱平槿不得不向来客说明这怪人是谁。
“……献贼,狡悍之徒也,有利则争,无利则去。其士卒多马,惯于流徙;来去无定,疾行如风,是谓流贼。与此等贼战,总宜以静制动,最忌轻兵浪战。
官府大军守住州县名城、山川要隘,团练乡兵聚民筑堡寨以自保,强将领数千精兵游弋于城镇堡寨之间,趁敌不备,骤而击之,焉能不胜?兵不乏食而贼乏食;兵据城守而贼攻城;兵有耳目而贼聋瞎。如是,贼势蹇(jian)矣!待强弱互换,大军以强击弱,焉能不胜?如是者,献贼必亡也!”
“以先生之意,是众团练、筑碉楼,轻兵不可远袭也?”
李长祥的结论让朱平槿有些疑惑。
土匪是周期性饥馑的产物,用暴力恐怖手段求生存的武装团体,因此以饱治饥,以暴平暴,总能收到实效。
但张献忠并非单纯的土匪。
张献忠有明确的政治口号,有鲜明的斗争对象,有发动群众的能力。像朱平槿这样的大明宗室,落在他的手中一个也活不了。他以骡马为足,运动速度极快,缺马的官军只能一般远缀其后,根本跟不上他们的步伐。
所以,用堡寨来自保可以,用堡寨来限制他的机动则绝不可能。关宁军在辽东筑垒,耗费了大量金钱,依然不能限制鞑子骑兵的四处游弋,依然不能避免洪承畴的失败。
再说大建堡寨成本极高。不要说
中国的大江南北了,就是在四川巴山周围建立一条竹篱笆长墙来围死困死土暴子,消耗人力物力也是惊人的。在四川人民普遍饿肚皮的时候去搞什么堡寨,还不如搞点民生工程来得实惠。
面对朱平槿的疑惑,李长祥的对答无半点迟滞。
“非也。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岂能一成不变乎?大军利慎战,轻兵利速战。只要士绅百姓与官府同心同德,如此贼踪难匿,贼食难寻。前有江河坚城,后有大军紧摄,内有百姓乡丁死守堡寨,流贼难流,焉得不败?”
“先生说的好!流贼难流,关键就是这个‘流’字!而限制流贼之‘流’,要义是百姓!”
朱平槿不由鼓掌称赞。
“世子过誉!”
李长祥大度地摆摆手,主动将话题转回到土暴子。
“献贼是流贼,土暴子可不是流贼。对付土暴子,关键便是一个‘挤’字。巴山,土暴子之栖身老巢,东至秦陇、西至巫山,至于北界,则远至关中矣。”
说到这里,这位玉树临风的书生首次长叹了一声:“可惜巴山不为我蜀地所独有,川军非朝旨不得入陕、楚两省,土暴子于秦、楚、蜀三省间来去自如。官军数次大胜,土暴子总能死灰复燃,至是形势愈坏。秦人入川,为饥馑所迫,从贼者甚多……”
“天命在我大明,民心亦在我大明!形势崩坏,皆在朝纲不振、奸臣充盈!天下皆为大明之土,三省交界又如何?是故朝事不谐,皆在人事而不在天地!”
朱平槿这话,既是在阐明自己的立场,更是在提醒李长祥:并非大明天命已绝,而是奸臣盈朝,坏了朝纲!
“世子说得极是!学生失言了!”
李长祥猛然醒悟,正要起身长揖,却听朱平槿在上笑道:“再说了,四川官军,主客皆有;秦楚两地,哪里去不得?如此土暴子何处可逃?先生不必管他秦地、楚地和川地,倒不如与本世子细细说说,如何挤压土暴子!”
挤压土暴子,李长祥的建议是联村并乡,大办团练;巩固里甲,严肃黄册。简而言之,便是巩固基层组织,完善地方军事体系。
李长祥的办法并不新鲜,朱平槿的护庄队体系就是一种地方军事体系。
这种地方军事体系,已由王府扩展到州县;由中队、大队扩展到总队和建制团;由依托王庄扩展到与地方官府的深度结合。
如昨日拆分新建的保宁护庄总队兼第五团,便与保宁府与保宁王庄三位一体。顺庆护庄总队兼第四团,便与顺庆府与顺庆王庄三位一体。
两地的护庄队,既是绥靖治安地方的武力,也是巩固基层政权组织的武力。在大的敌人面前,即便地方军事力量溃败,三位一体的安排,就意味着顺庆、保宁两府各县大队,都可以得到第四团或第五团常驻机动兵力的及时支援。
这种地方军事体系,层级分明、组织严密、训练有素,比县里官绅联办的团练武装战斗力强大许多。朱平槿曾经自信地认为,凭借他亲手缔造的这种地方军事体系,足以应付大规模战争的需要。然而土门镇朱老爹一个乡兵中队的全军覆没,还是给朱平槿敲了个警钟。
农村县以下的基层建设不仅必须加快,还要提升到战略高度!
然而李长祥开出的药方,却带着朱平槿熟悉的味道:用里甲黄册制度来适应当前的剿匪斗争形势,这分明就是他前世的户口制度嘛!
“我大明自太祖高皇帝始,城中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一百一十户为一里。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十人为长,余百户为
十甲。每里编一黄册,户分民、军、匠三大类。黄册十年大造一次,各户各给户贴。”
朱平槿嘴里说着他老祖宗的玩法,心里却对应着户口本、居委会等名词。
“只是如今川西工商大兴,民、军、匠户多有弃祖业而事工商者。是故黄册、户贴之制,亦要完善。”
李长祥没有详细询问朱平槿如何完善法,只是笑道:“学生久闻世子聪慧,心中必有定策。只是学生这里还有一策献上。”
“先生请讲!”
“巴山横跨数府,西接米仓、秦陇;东扼夔门、窥江汉;北与秦岭一水相隔。大山千里,村寨零星。道路崎岖,民风剽悍,自古乃盗匪猖獗之地。
自成化年始,无数荆襄流民逃籍涌入巴山,或耕或种,或匪或盗。朝廷虽设郧阳巡抚以提调秦、楚、豫、川各路兵马,推行王化,然府治湖广郧阳府,于四川、陕西各处贼寇终鞭长莫及。秦陕贼乱之后,又有大量秦人涌入,或成流民、或成土贼。
学生以为,秦人入川,则为我川民。编入里甲,载明黄册。余省流民,亦该如是。
学生还以为,朝廷以民之多寡设郡置县多有不妥。自古以来,有土即有斯民,有土即设朝官。官既治民,亦当守土,岂能光治民而不守土哉?
古来设县,以百里为度。是故县令又称百里侯。可如川陕交界处的太平县,县域或至数万顷。县下各乡里之民,毕生未曾入县城者比比皆是。
山川险峻,道路远狭,以命官区区三人,辅之以一二巡检司,何以守土?何以治民?又何以荡寇缉贼?
故学生以为,此地宜分设一县。设县之地,可选太平县之明通巡检司。此地有州河支流之便,有明通盐场之利……”
……
李长祥所描绘的是个大格局,是如何在巴山地区实现长治久安。
巴山之地山多土少,人口稀疏。朝廷于巴山地区虽设州县管理,但管理区域过大。除了完善县域设置,完善基层政权组织恐怕更为重要。
太祖朱元璋设计的政府管理层级,只有中央、省(道)、府(直隶州)、州、县四级,没有朱平槿前世的乡镇一级。朱元璋的设想,是尽量减少政府官员对基层百姓的骚扰,同时精简政府机构,降低行政开销,因此他推行了一种乡绅自治制度。为了保证这种制度的实施,他不仅提高了乡绅们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甚至还硬性规定,地方的县令不得无事下乡,否则扒了官衣治罪。
然而,朱元璋的初衷虽然良好,但与他设计的其他制度,比如卫所世兵制度一样,在三百年的运行时间里早已变形退化,成为了大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地方的乡绅凭借政治经济地位,上挟官府,下凌黎民。朝廷的各项政策,到了乡镇一级,立即丧失了其起码的执行力。比如税收一项,田骞就不得不多次动员军队,下乡去搞他的“一刀切”。如果他不把那些抗税的士绅杀上几个、枷上一批,朱平槿的税收政策便要完全落空。
倒是地方上兼着士绅身份的吏员,执行力比朝廷委派的官员强得多。比如新政坝的李氏父子,一道命令贴在城门洞上,立即就有士绅家领着佃户担着粮担来完税。护国军以新政坝为巴山西翼防线的基地,除了地利,人和更是主因。
李长祥关于新县设置的理由和想法滔滔不绝。可他话未说完,朱平槿已经从沉思中惊醒。
只见朱平槿一拍扶手站了起来,“先生所言甚是!张维,请程先生进来!”
.。顶点手机版阅读网址:m.
94784/
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张献忠如飓风登陆一般,横扫川东、川北、川南、川西各地。贺人龙、左良玉、猛如虎、李国奇、方国安五大镇均被张献忠先后击破。无论是秦、楚、豫、川诸军,均是一再败绩。至黄侯城大败,在川官军主客各部均无再战之力了。至此,各地官府百姓对张献忠已经恐惧到了极点,甚至说出张献忠的名字便能起到婴儿止啼的效果。
机敏的张献忠当然很高兴地发现了这一点。在真实历史中,张献忠于崇祯十七年正月莫名其妙地弃楚入川,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张献忠相信:只要他入川的消息一传入蜀地,四川的官府便会望风而逃,而四川的百姓也会见旗而降。用不着付出多大的代价,他就可以占领蜀地这块王业之基,像刘汉对抗曹魏一样,与北方的李自成、东方的南明一起,重演一段魏、蜀、吴的三国故事。
事实证明,张献忠的想法成功了一半。他想到了开头,但没有想到结局。
在张献忠占领四川省府成都之前,可谓势如破竹;在张献忠占领四川省府成都之后,蜀地汉夷军民反而看清了他的真面目,出乎意料地进行了顽强抵抗,彻底打乱张献忠经营四川、依托四川的战略构想。李自成在京畿的迅速失败和清军经陕西的迅速南下,更是在一瞬间粉碎了张献忠长期割据四川的迷梦,并且让他死无葬身之地。而他残存的军队,只好弃川入滇,开启了大西军历史上最后的辉煌。
朱平槿对张献忠的高度重视,正是因为朱平槿两口子自身对张献忠怀着很深的恐惧。除此以外,朱平槿手下与张献忠交过手的大将,无一不是张献忠的手下败将,包括最近风头正劲的廖大亨。现在,在朱平槿面前突然出现一位与张献忠交过手,打过仗,并且占了点小便宜的高级知识分子。以朱平槿一贯的务实作风,他岂能漠然待之?
……
内院的正房中,朱平槿与李长祥摆开了君臣奏对的架势。阴魂不散的良医正李谅德一声不响地溜进来坐到了朱平槿侧后,朱平槿不得不向来客说明这怪人是谁。
“……献贼,狡悍之徒也,有利则争,无利则去。其士卒多马,惯于流徙;来去无定,疾行如风,是谓流贼。与此等贼战,总宜以静制动,最忌轻兵浪战。
官府大军守住州县名城、山川要隘,团练乡兵聚民筑堡寨以自保,强将领数千精兵游弋于城镇堡寨之间,趁敌不备,骤而击之,焉能不胜?兵不乏食而贼乏食;兵据城守而贼攻城;兵有耳目而贼聋瞎。如是,贼势蹇(jian)矣!待强弱互换,大军以强击弱,焉能不胜?如是者,献贼必亡也!”
“以先生之意,是众团练、筑碉楼,轻兵不可远袭也?”
李长祥的结论让朱平槿有些疑惑。
土匪是周期性饥馑的产物,用暴力恐怖手段求生存的武装团体,因此以饱治饥,以暴平暴,总能收到实效。
但张献忠并非单纯的土匪。
张献忠有明确的政治口号,有鲜明的斗争对象,有发动群众的能力。像朱平槿这样的大明宗室,落在他的手中一个也活不了。他以骡马为足,运动速度极快,缺马的官军只能一般远缀其后,根本跟不上他们的步伐。
所以,用堡寨来自保可以,用堡寨来限制他的机动则绝不可能。关宁军在辽东筑垒,耗费了大量金钱,依然不能限制鞑子骑兵的四处游弋,依然不能避免洪承畴的失败。
再说大建堡寨成本极高。不要说
中国的大江南北了,就是在四川巴山周围建立一条竹篱笆长墙来围死困死土暴子,消耗人力物力也是惊人的。在四川人民普遍饿肚皮的时候去搞什么堡寨,还不如搞点民生工程来得实惠。
面对朱平槿的疑惑,李长祥的对答无半点迟滞。
“非也。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岂能一成不变乎?大军利慎战,轻兵利速战。只要士绅百姓与官府同心同德,如此贼踪难匿,贼食难寻。前有江河坚城,后有大军紧摄,内有百姓乡丁死守堡寨,流贼难流,焉得不败?”
“先生说的好!流贼难流,关键就是这个‘流’字!而限制流贼之‘流’,要义是百姓!”
朱平槿不由鼓掌称赞。
“世子过誉!”
李长祥大度地摆摆手,主动将话题转回到土暴子。
“献贼是流贼,土暴子可不是流贼。对付土暴子,关键便是一个‘挤’字。巴山,土暴子之栖身老巢,东至秦陇、西至巫山,至于北界,则远至关中矣。”
说到这里,这位玉树临风的书生首次长叹了一声:“可惜巴山不为我蜀地所独有,川军非朝旨不得入陕、楚两省,土暴子于秦、楚、蜀三省间来去自如。官军数次大胜,土暴子总能死灰复燃,至是形势愈坏。秦人入川,为饥馑所迫,从贼者甚多……”
“天命在我大明,民心亦在我大明!形势崩坏,皆在朝纲不振、奸臣充盈!天下皆为大明之土,三省交界又如何?是故朝事不谐,皆在人事而不在天地!”
朱平槿这话,既是在阐明自己的立场,更是在提醒李长祥:并非大明天命已绝,而是奸臣盈朝,坏了朝纲!
“世子说得极是!学生失言了!”
李长祥猛然醒悟,正要起身长揖,却听朱平槿在上笑道:“再说了,四川官军,主客皆有;秦楚两地,哪里去不得?如此土暴子何处可逃?先生不必管他秦地、楚地和川地,倒不如与本世子细细说说,如何挤压土暴子!”
挤压土暴子,李长祥的建议是联村并乡,大办团练;巩固里甲,严肃黄册。简而言之,便是巩固基层组织,完善地方军事体系。
李长祥的办法并不新鲜,朱平槿的护庄队体系就是一种地方军事体系。
这种地方军事体系,已由王府扩展到州县;由中队、大队扩展到总队和建制团;由依托王庄扩展到与地方官府的深度结合。
如昨日拆分新建的保宁护庄总队兼第五团,便与保宁府与保宁王庄三位一体。顺庆护庄总队兼第四团,便与顺庆府与顺庆王庄三位一体。
两地的护庄队,既是绥靖治安地方的武力,也是巩固基层政权组织的武力。在大的敌人面前,即便地方军事力量溃败,三位一体的安排,就意味着顺庆、保宁两府各县大队,都可以得到第四团或第五团常驻机动兵力的及时支援。
这种地方军事体系,层级分明、组织严密、训练有素,比县里官绅联办的团练武装战斗力强大许多。朱平槿曾经自信地认为,凭借他亲手缔造的这种地方军事体系,足以应付大规模战争的需要。然而土门镇朱老爹一个乡兵中队的全军覆没,还是给朱平槿敲了个警钟。
农村县以下的基层建设不仅必须加快,还要提升到战略高度!
然而李长祥开出的药方,却带着朱平槿熟悉的味道:用里甲黄册制度来适应当前的剿匪斗争形势,这分明就是他前世的户口制度嘛!
“我大明自太祖高皇帝始,城中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一百一十户为一里。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十人为长,余百户为
十甲。每里编一黄册,户分民、军、匠三大类。黄册十年大造一次,各户各给户贴。”
朱平槿嘴里说着他老祖宗的玩法,心里却对应着户口本、居委会等名词。
“只是如今川西工商大兴,民、军、匠户多有弃祖业而事工商者。是故黄册、户贴之制,亦要完善。”
李长祥没有详细询问朱平槿如何完善法,只是笑道:“学生久闻世子聪慧,心中必有定策。只是学生这里还有一策献上。”
“先生请讲!”
“巴山横跨数府,西接米仓、秦陇;东扼夔门、窥江汉;北与秦岭一水相隔。大山千里,村寨零星。道路崎岖,民风剽悍,自古乃盗匪猖獗之地。
自成化年始,无数荆襄流民逃籍涌入巴山,或耕或种,或匪或盗。朝廷虽设郧阳巡抚以提调秦、楚、豫、川各路兵马,推行王化,然府治湖广郧阳府,于四川、陕西各处贼寇终鞭长莫及。秦陕贼乱之后,又有大量秦人涌入,或成流民、或成土贼。
学生以为,秦人入川,则为我川民。编入里甲,载明黄册。余省流民,亦该如是。
学生还以为,朝廷以民之多寡设郡置县多有不妥。自古以来,有土即有斯民,有土即设朝官。官既治民,亦当守土,岂能光治民而不守土哉?
古来设县,以百里为度。是故县令又称百里侯。可如川陕交界处的太平县,县域或至数万顷。县下各乡里之民,毕生未曾入县城者比比皆是。
山川险峻,道路远狭,以命官区区三人,辅之以一二巡检司,何以守土?何以治民?又何以荡寇缉贼?
故学生以为,此地宜分设一县。设县之地,可选太平县之明通巡检司。此地有州河支流之便,有明通盐场之利……”
……
李长祥所描绘的是个大格局,是如何在巴山地区实现长治久安。
巴山之地山多土少,人口稀疏。朝廷于巴山地区虽设州县管理,但管理区域过大。除了完善县域设置,完善基层政权组织恐怕更为重要。
太祖朱元璋设计的政府管理层级,只有中央、省(道)、府(直隶州)、州、县四级,没有朱平槿前世的乡镇一级。朱元璋的设想,是尽量减少政府官员对基层百姓的骚扰,同时精简政府机构,降低行政开销,因此他推行了一种乡绅自治制度。为了保证这种制度的实施,他不仅提高了乡绅们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甚至还硬性规定,地方的县令不得无事下乡,否则扒了官衣治罪。
然而,朱元璋的初衷虽然良好,但与他设计的其他制度,比如卫所世兵制度一样,在三百年的运行时间里早已变形退化,成为了大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地方的乡绅凭借政治经济地位,上挟官府,下凌黎民。朝廷的各项政策,到了乡镇一级,立即丧失了其起码的执行力。比如税收一项,田骞就不得不多次动员军队,下乡去搞他的“一刀切”。如果他不把那些抗税的士绅杀上几个、枷上一批,朱平槿的税收政策便要完全落空。
倒是地方上兼着士绅身份的吏员,执行力比朝廷委派的官员强得多。比如新政坝的李氏父子,一道命令贴在城门洞上,立即就有士绅家领着佃户担着粮担来完税。护国军以新政坝为巴山西翼防线的基地,除了地利,人和更是主因。
李长祥关于新县设置的理由和想法滔滔不绝。可他话未说完,朱平槿已经从沉思中惊醒。
只见朱平槿一拍扶手站了起来,“先生所言甚是!张维,请程先生进来!”
.。顶点手机版阅读网址:m.
94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