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士们的考卷送到弥封所后,先由排编官对折,同时糊住姓名籍贯栏,再取《字书》中几个字的偏旁,合成一个谁也不认识的字,作为每份考卷的代号。【文学网】将试卷依序排好后,交封弥官誊写校勘,由点检官检查试卷无误后,进士科的试卷送交进士考校所;诸科的试卷,送交诸科考校所。
单表进士考校所中,八位初考官,用两天时间,初审三百二十四份进士卷。
其中第一等谓学识优长,辞理精纯,出众特异,无以比伦者。
第二等谓才学该通,文理周密,于群萃中堪为高等者。
第三等谓艺业可采,文理俱通者。赐进士出身必须三等以上。
第四等谓艺业稍次,文理粗通,赐同进士出身。
第五等谓文理疏浅,退落无疑。但现在除了弃考或者纰缪荒恶者,并不黜落一人,所以此等便形同虚设。
然后把判定的等次封上,送交覆考所,由覆考官再次阅卷,两天后,覆考所将所定的等次呈交详定所,由两位详定官,尚书礼部侍郎宋祁和知制诰刘敞,将初考官所定的等次揭开,与覆考官所定等次相比较,若二者一致,则依次奏闻。若二者有差别,就再审阅试卷,或者根据初考官所定,或者根据覆考官所定。
但如果详定官认为,初考、覆考的判定都不合适,也可以别于另立等次。所以这二位事实上就是殿试的主考。
此刻。是阅卷的第六天,初考覆考已经结束,所有试卷都呈到二位详定官面前,将由他们排定名次。这不是个困难的工作,因为不是极特殊的情况,详定官还是以初考覆考的结论为主。
撕开初考官的弥封,对照覆考官的判等,若是一致就直接定下等级。因为判卷其实是有标准可循的,如学识、词理之类,优劣之分不难判定。所以在七成的情况下,初考覆考的结果是相同的。剩下的三成考卷,到底该以初考还是覆考为准,两位闻名遐迩的大学者一目了然。
仅用一天多的时间。两人就把所有卷子定完。还剩下最后的工作……从一二等卷子共二十五份中挑出十份来进呈御前,供官家最后钦定。
还有个问题就是,那份官家御览过的卷子,在不在这二十五份卷子中?如果最后没有呈上去,官家肯定会不悦的。
这可难坏了宋祁和刘敞,他俩谁都没见那份卷子长啥样,如何从三百多分卷子中挑出来?
但那考生的名字,两人都知道,就是那大名鼎鼎的陈恪陈仲方。刘敞更知道,那是汝南王爷家的眼中钉。巴不得他落到三等以后呢,所以并不热心。
宋祁却执意要把陈恪的卷子找出,他一份份细看文字,试图把嫌疑人全都包括进去……本届会试,一共有两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论名声大噪,一个是眉山苏轼所作,另一个是青神陈恪所作。这两篇文章已是广为流传,宋祁也曾看过。他知道前者讲仁恕、后者**治,正好唱的是反调。
所以在宋祁看来,那苏轼的文风必然温和。陈恪则犀利敢言,他就秉着这个标准,尽选了些直言敢谏的卷子。
时间又过去半天,刘敞有些不耐烦道:“子京,不能为这一个人。耽误整个阅卷。何况这一科的俊才如此之多,你我只需秉公荐优。相信官家不会在意,前十名里到底有没有那份卷子的。”
“呵呵,我们详定官,虽号称主考,但不过是为官家代选,当然要以圣心为主了。”宋祁说着,又把一份犀利的卷子排到了前十。
“这又不是‘直言极谏科’……”刘敞不禁嘟囔道:“你这是给官家添堵……”
宋祁却坚持己见,最后挑选出了官家‘中意’的前十份佳卷。
次日黎明,官家在崇政殿升座,考官们分左右列班,皇城司侍卫将全部考卷抬到殿中。宋祁呈上选出的十分佳卷。此时所有的卷子,包括这十份佳卷都没有拆开弥封,谁也不知道哪份卷子是谁做的。
胡言兑接过托盘,呈送御前,官家将对这前十份试卷详细阅看,最后钦定名次。
~~~~~~~~~~~~~~~~~~~~~~~~~~~
望着黄绸托盘中,平铺相叠的十份试卷,赵祯的心情有些激动。尽管这已经是官家第十几次阅卷了,但想一想一代代名臣就这样从自己手下踏入仕途,开启他们的辉煌人生,缔造出一个空前繁盛的大宋朝,赵祯总感到十分的荣耀。
平复下心情,他拿起了最上面的一份试卷……这试卷的排放顺序,就是阅卷官们初定的名次,只是殿试排名要由钦定,所以只用这种无声的暗示。
官家一般情况下都认可阅卷官拟定的名次,只作个别改动,决定名次后再拆开弥封,但是拆封后还有可能更改名次,主要是更改状元的人选。皇帝有这个特权,从全盘考虑作出最后的调整,不过这种情况是极少发生的。
展开这份试官拟定的状元卷,赵祯先看了看诗,然后翻到重中之重的《民监赋》上。只见这份考卷的破题是:‘天监不远,民心可知。’皇帝一下子就没了好心情,边上的胡言兑不禁吐了吐舌头,心说犯了官家的大忌了。
看到这一幕,宋祁登时手脚冰凉,看来这次的马屁,拍在马腿上了。
果然赵祯把这份卷子搁到一边,去拿下一本,打开一看,还是那种犀利的文字,眉头不禁微微皱起。再看一本,还是。忍住气,又翻了几本,都是一个鸟样,赵祯终于忍不住道:“本科的卷子,都是这种言官腔调么?”
这就是赵祯不喜欢这些文章的原因……这一年里,为了立储之事,他被各种劝谏、苦谏、讽谏、死谏,搞得死去活来,以至于一看到这种义正言辞的文章,就头大。
二位详定官赶紧上前请罪,宋祁解释道:“微臣以为,这些文章才气纵横,有少年之锋锐,正是朝廷紧缺之新血。”
“刘爱卿也是这样想的么?”赵祯看看刘敞道。
“微臣确有不同意见。这又不是直言极谏科,而是选拔未来宰辅的进士科。”这时候救场第一,至于宋祁的面皮会不会太难看,就不是刘敞关心的了:“微臣窃以为,还当以文字中正平和为上。至于这些言辞夸张的考卷,纵使才气再高,也不当给以显名。”顿一下,给出他的理由道:“这些未入仕途的年轻人,知道多少内政外情?就夸夸其谈,批评起国君国政来,此风实在不宜助涨。”
“那,你为什么同意宋卿家的排序?”赵祯的脸色缓和了些。
“微臣敬重宋侍郎,认为这样排序也无不可。”刘敞道:“不过微臣在阅卷时,倒也挑了了几份文采斐然,颇为大气的文章,排在十名之后。”
“呈上来。”赵祯招招手,刘敞便将他中意的几份卷子,呈到了御前。
赵祯拿起最上面一份,直接找到《民监赋》,便见开篇破题是‘运启元圣,天临兆民,监行事以为戒,纳斯民于至纯。’脸色便彻底缓了下来。当他读到‘运启元圣’时,动容叹息曰:“此谓太祖。”读至‘天临兆民”叹息曰:“此谓太宗。”
读‘监行事以为戒”叹息曰:‘此谓先帝。’至读‘纳斯民于至纯”乃竦然拱手曰:“肤何敢当!”说完便拍板道:“此赋虽不切题,然规模甚伟,自应作状元。”
官家钦定,这还有什么好说的?于是众考官齐齐行礼道:“恭贺官家得真英才!”
赵祯笑笑,又看了几份,道:“就依刘卿家的名次排,这个‘虭’字号的卷子第一,‘磼’字号第二,‘抶’字号第三。”他毕竟是个‘上下顺也’的皇帝,又看向一脸尴尬的宋祁道:“后面的名次按照宋卿家排定的。”
“遵旨。”众考官齐声应道。
于是当场拆开试卷弥封。便见第一名是眉州人陈恪,第二名是建州人章衡,第三名是曹州人窦卞。
这时候问题来了,只见那状元陈恪的名字边上,写着个‘官’字,这是有官人的意思,按照规定,有官人不得为状元,以示朝廷对平民士子的照顾。
只能落到榜眼,原来的榜眼章衡为状元。
三鼎甲后,传胪是罗恺,之后是郑雍、朱初平、吕惠卿、蒋之奇、苏轼、曾巩、章惇、朱光庭、曾布、林希、史元道、王韶、梁焘、苏惟贤、苏辙、刘元瑜、邓绾、宋端平、陈愉、郏亶、张载……
五郎落在了三甲,不过看看和他同在三甲的程颢,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但这并非最后的名次,因为还有一次针对前十名的面试,又叫小传胪。
单表进士考校所中,八位初考官,用两天时间,初审三百二十四份进士卷。
其中第一等谓学识优长,辞理精纯,出众特异,无以比伦者。
第二等谓才学该通,文理周密,于群萃中堪为高等者。
第三等谓艺业可采,文理俱通者。赐进士出身必须三等以上。
第四等谓艺业稍次,文理粗通,赐同进士出身。
第五等谓文理疏浅,退落无疑。但现在除了弃考或者纰缪荒恶者,并不黜落一人,所以此等便形同虚设。
然后把判定的等次封上,送交覆考所,由覆考官再次阅卷,两天后,覆考所将所定的等次呈交详定所,由两位详定官,尚书礼部侍郎宋祁和知制诰刘敞,将初考官所定的等次揭开,与覆考官所定等次相比较,若二者一致,则依次奏闻。若二者有差别,就再审阅试卷,或者根据初考官所定,或者根据覆考官所定。
但如果详定官认为,初考、覆考的判定都不合适,也可以别于另立等次。所以这二位事实上就是殿试的主考。
此刻。是阅卷的第六天,初考覆考已经结束,所有试卷都呈到二位详定官面前,将由他们排定名次。这不是个困难的工作,因为不是极特殊的情况,详定官还是以初考覆考的结论为主。
撕开初考官的弥封,对照覆考官的判等,若是一致就直接定下等级。因为判卷其实是有标准可循的,如学识、词理之类,优劣之分不难判定。所以在七成的情况下,初考覆考的结果是相同的。剩下的三成考卷,到底该以初考还是覆考为准,两位闻名遐迩的大学者一目了然。
仅用一天多的时间。两人就把所有卷子定完。还剩下最后的工作……从一二等卷子共二十五份中挑出十份来进呈御前,供官家最后钦定。
还有个问题就是,那份官家御览过的卷子,在不在这二十五份卷子中?如果最后没有呈上去,官家肯定会不悦的。
这可难坏了宋祁和刘敞,他俩谁都没见那份卷子长啥样,如何从三百多分卷子中挑出来?
但那考生的名字,两人都知道,就是那大名鼎鼎的陈恪陈仲方。刘敞更知道,那是汝南王爷家的眼中钉。巴不得他落到三等以后呢,所以并不热心。
宋祁却执意要把陈恪的卷子找出,他一份份细看文字,试图把嫌疑人全都包括进去……本届会试,一共有两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论名声大噪,一个是眉山苏轼所作,另一个是青神陈恪所作。这两篇文章已是广为流传,宋祁也曾看过。他知道前者讲仁恕、后者**治,正好唱的是反调。
所以在宋祁看来,那苏轼的文风必然温和。陈恪则犀利敢言,他就秉着这个标准,尽选了些直言敢谏的卷子。
时间又过去半天,刘敞有些不耐烦道:“子京,不能为这一个人。耽误整个阅卷。何况这一科的俊才如此之多,你我只需秉公荐优。相信官家不会在意,前十名里到底有没有那份卷子的。”
“呵呵,我们详定官,虽号称主考,但不过是为官家代选,当然要以圣心为主了。”宋祁说着,又把一份犀利的卷子排到了前十。
“这又不是‘直言极谏科’……”刘敞不禁嘟囔道:“你这是给官家添堵……”
宋祁却坚持己见,最后挑选出了官家‘中意’的前十份佳卷。
次日黎明,官家在崇政殿升座,考官们分左右列班,皇城司侍卫将全部考卷抬到殿中。宋祁呈上选出的十分佳卷。此时所有的卷子,包括这十份佳卷都没有拆开弥封,谁也不知道哪份卷子是谁做的。
胡言兑接过托盘,呈送御前,官家将对这前十份试卷详细阅看,最后钦定名次。
~~~~~~~~~~~~~~~~~~~~~~~~~~~
望着黄绸托盘中,平铺相叠的十份试卷,赵祯的心情有些激动。尽管这已经是官家第十几次阅卷了,但想一想一代代名臣就这样从自己手下踏入仕途,开启他们的辉煌人生,缔造出一个空前繁盛的大宋朝,赵祯总感到十分的荣耀。
平复下心情,他拿起了最上面的一份试卷……这试卷的排放顺序,就是阅卷官们初定的名次,只是殿试排名要由钦定,所以只用这种无声的暗示。
官家一般情况下都认可阅卷官拟定的名次,只作个别改动,决定名次后再拆开弥封,但是拆封后还有可能更改名次,主要是更改状元的人选。皇帝有这个特权,从全盘考虑作出最后的调整,不过这种情况是极少发生的。
展开这份试官拟定的状元卷,赵祯先看了看诗,然后翻到重中之重的《民监赋》上。只见这份考卷的破题是:‘天监不远,民心可知。’皇帝一下子就没了好心情,边上的胡言兑不禁吐了吐舌头,心说犯了官家的大忌了。
看到这一幕,宋祁登时手脚冰凉,看来这次的马屁,拍在马腿上了。
果然赵祯把这份卷子搁到一边,去拿下一本,打开一看,还是那种犀利的文字,眉头不禁微微皱起。再看一本,还是。忍住气,又翻了几本,都是一个鸟样,赵祯终于忍不住道:“本科的卷子,都是这种言官腔调么?”
这就是赵祯不喜欢这些文章的原因……这一年里,为了立储之事,他被各种劝谏、苦谏、讽谏、死谏,搞得死去活来,以至于一看到这种义正言辞的文章,就头大。
二位详定官赶紧上前请罪,宋祁解释道:“微臣以为,这些文章才气纵横,有少年之锋锐,正是朝廷紧缺之新血。”
“刘爱卿也是这样想的么?”赵祯看看刘敞道。
“微臣确有不同意见。这又不是直言极谏科,而是选拔未来宰辅的进士科。”这时候救场第一,至于宋祁的面皮会不会太难看,就不是刘敞关心的了:“微臣窃以为,还当以文字中正平和为上。至于这些言辞夸张的考卷,纵使才气再高,也不当给以显名。”顿一下,给出他的理由道:“这些未入仕途的年轻人,知道多少内政外情?就夸夸其谈,批评起国君国政来,此风实在不宜助涨。”
“那,你为什么同意宋卿家的排序?”赵祯的脸色缓和了些。
“微臣敬重宋侍郎,认为这样排序也无不可。”刘敞道:“不过微臣在阅卷时,倒也挑了了几份文采斐然,颇为大气的文章,排在十名之后。”
“呈上来。”赵祯招招手,刘敞便将他中意的几份卷子,呈到了御前。
赵祯拿起最上面一份,直接找到《民监赋》,便见开篇破题是‘运启元圣,天临兆民,监行事以为戒,纳斯民于至纯。’脸色便彻底缓了下来。当他读到‘运启元圣’时,动容叹息曰:“此谓太祖。”读至‘天临兆民”叹息曰:“此谓太宗。”
读‘监行事以为戒”叹息曰:‘此谓先帝。’至读‘纳斯民于至纯”乃竦然拱手曰:“肤何敢当!”说完便拍板道:“此赋虽不切题,然规模甚伟,自应作状元。”
官家钦定,这还有什么好说的?于是众考官齐齐行礼道:“恭贺官家得真英才!”
赵祯笑笑,又看了几份,道:“就依刘卿家的名次排,这个‘虭’字号的卷子第一,‘磼’字号第二,‘抶’字号第三。”他毕竟是个‘上下顺也’的皇帝,又看向一脸尴尬的宋祁道:“后面的名次按照宋卿家排定的。”
“遵旨。”众考官齐声应道。
于是当场拆开试卷弥封。便见第一名是眉州人陈恪,第二名是建州人章衡,第三名是曹州人窦卞。
这时候问题来了,只见那状元陈恪的名字边上,写着个‘官’字,这是有官人的意思,按照规定,有官人不得为状元,以示朝廷对平民士子的照顾。
只能落到榜眼,原来的榜眼章衡为状元。
三鼎甲后,传胪是罗恺,之后是郑雍、朱初平、吕惠卿、蒋之奇、苏轼、曾巩、章惇、朱光庭、曾布、林希、史元道、王韶、梁焘、苏惟贤、苏辙、刘元瑜、邓绾、宋端平、陈愉、郏亶、张载……
五郎落在了三甲,不过看看和他同在三甲的程颢,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但这并非最后的名次,因为还有一次针对前十名的面试,又叫小传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