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乘人员出去后。裴承毅让随行的军情局特工拉上了心。
虽然按照裴承毅的猜测,这架飞机上的所有乘务人员,以及头等舱里的绝大部分乘客都是军情局的特工,但是他仍然不太习惯在陌生人面前阅读重要文件。更不喜欢在陌生人面前思考问题。与以往相比,科技给旅行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提高了舒适程度。虽然从北京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仍然需要大约侣个小时,但是头等舱的每名乘客都有一个私密空间。能够在旅行途中做想做的事情。再过几年采用新科技的新一代民航客机问世。旅行时间将大大缩短,从北京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大概只需飘个小时。到时候跨越半个地球与前往邻近的某个城市没有任何。
拿出李存勋给他的阅读器,裴承毅先调整了一下坐姿,才调出了里面的文件。
裴承毅不是阴谋论者,但是以他的身份,能够知道很多平常人不知道的内幕,而内幕与宣传本身就是阴谋的产物。别的不说,正在大炒特炒的“马岛稀有资源”本身就是一今天大的阴谋。
着了一阵,喜承毅心里有数了。
马岛确实有稀有金属矿藏,但不是在海底,是在6地上,准确的说,是在大马尔维纳岛西福克兰岛的亚当山全岛最高处附近。更重要的是,已经探明的储量不是打手凶亿吨。更不是劲亿吨,而是不到”万吨。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这么点储量,连进行开的价值都没有。虽然情报中明确提到,马岛的稀有金属矿藏远景储量很有可能比已探明储量多得多,但是在只有旧万吨探明储量的情况下。不管是阿根廷与英国、还是共和国与美国都没有足够的理由大动干戈。
问题就在这要。马岛的稀有金属到底有多少?
虽然裴承毅很好奇,但是就他掌握的信息,无法做出准确判断。在裴承毅看来,也许直到数十年之后,都没法说清楚马岛到底有多少值得用战争争夺的贵重资源。也就是说,引马岛危机的并不是所谓的贵
不是为了资源。还有什么理由让两个国家大动丰戈?
裴承毅没多去考虑这个问题,因为在他看来,阿根廷与英国只是被利用的对象,真正掌握大局,或者说是决定战争与和平的肯定不是两斤当事国。
换个角度。问题就没有这么复杂了。
站在共和国的立场上,一场生在地球另外一端的战争不会对根本国家利益造成任何影响,没有必要顾虑由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共和国可以在没有太大把握的情况下进行一次大胆的冒险。作为军人,裴承毅很清楚,在这个时候鼓动阿根廷用军事手段解决马岛问题就是不折不扣的冒险。在裴承毅看来。以王元庆的战略眼光,不可能不清楚存在的巨大风险。虽然裴承毅无法肯定元是否有更多的打算,或者有更大的把握。但是王元庆在离任之前做出如此重大的决策,足以证明就算出现最糟糕的结果,也不会对共和国的根本利益产生太大的危害。
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仅有共和国推动,马岛局势不可能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站在美国的立场上,一场生在南大西洋上的战争也能带来不少的好处。从整个国际局势来看,随着《伦敦条约》进入签署阶段,在可以预见的数十年内,中美冷战的大趋势已经无法改变。不可否认的是,中美冷战与力世纪的美苏冷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即在经济与技术上拥有优势的不是美国,而是共和国。虽然美国在某些方面,比如政治体制、环境压力与人均资源上拥有优势,但是对冷战影响最大的还是经济与科技,如果美国无法在这两个关键点上取得优势就不大可能笑到最后。更重要的是,美国“包围”共和国的战略企图已经彻底落空,不可能像对付苏联那样,通过地缘政治限制共和国的活动范围,从始至终掌握冷战的主动权。在此情况下,美国要么心甘情愿的沦落为地区性大国,要么想方设法的改变不利局面。在选择后者的情况下,美国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重新掌握主动权,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让共和国在冷战中付出更多的代价。实际上,这也正是从力旧年之后,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思想。印度战争之后,随着最后一个困扰共和国的周边问题得到解决,中美冷战的根本局面生转变,共和国掌握了主动权。面对新的挑战,美国的选择并不多,要想掌握主动权,就得让共和国输掉一场战争,而且是一场不能输、也不应该输的战争。在总体实力不如共和国的情况下。美国必须痛定思痛,为即将爆的战争创造最有利的条件。纵观全球。南大西洋肯定是最理想的选择。
看清了这两点就不难明白,就算马岛是一座什么也没有的珊瑚礁,也会成为焦点。
想到这,裴承毅也稍微松了口气。
早在力年前。就有人…;“中美冷战”的观点。认为随着其和国的综合国力飞甩最终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新旧两个霸主之间的矛盾将无法避免,在“恐怖毁灭”的阴影下,双方只能通过一场旷日持久的“冷战”来决出雌雄。虽然冷战将带来巨大的灾难,但是比起足以毁灭整个人类文明的“热战”代价要低得多。问题是,中美冷战肯定与力世纪的那场冷战有很大区别。绝对不会雷同。也就是说,中美冷战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谁也说不准。
如果说外界对中美冷战还比较乐观,裴承毅的看法就截然不同了。
作为共和国的高级将领,成为将军之前,也就是半岛战争期间,裴承毅就意识到,与美苏冷战相比,中美冷战的最大特点就是“更加激烈”或者说“更接近热战”
要知道,在持续近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中,不管局势多么险恶,两个级大国多没有直接对抗过,而中美两国早早的站到了战场上。虽然半岛战争斗没有演变成中美两国的热战,波及范围也没有出半岛,但是在当时看来,不管是共和国还是美国,只要再前进一步,而不是做出理智的妥协,“冷战”就将变成“热战”不难想像,间接对抗变成直接对抗后,局势肯定会失去控制,不管结果如何,都将成为人类世界的巨大灾难。更重要的是。半岛战争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接下来的旧多年内,日本战争与印度战争都差点成为共和国与美国的全面战争。在裴承毅看来。如果在此期间美国的执政党是相对激进的共和党,而不是温和的民主党,日本战争就将成为人类文明灭亡的标志。
事后看来,裴承敦的担忧未免有点杞人忧天。
换个角度,以当时的目光。而不走过来人的目光来看就能现,裴承毅的担忧并不过分。日本战争期间,如果美国漆捍卫“西太平洋盟国”的利益,就不会袖手旁观,日本也不会败得那么惨。印度战争期间,如果美国兑现了承诺,共和国就将与两个最强大的对手交战。更重要的是,日本与印度都是有核国家,如果美国执意参战。两场地区战争都有很大的可能演变成核战争。
问题是,不管怎么样,中美之间也是“冷战”而不是“热战”
“冷战”的最大特点就是以间接对抗代替直接斗争,代理人战争成为军事斗争的主要方式。如果按照这一标准衡量,从酬年的第四次印巴战争开始。中美冷战就爆了,因为在这场地区战争中。中美双方都是通过扶持代理人的方式来影响战争进程,只走到最后时刻,共和国才直接出手结束了战争。当然,按照部分人的观点,直到印度战争结束都谈不上中美冷战。因为在此阳年内,通过代理人影响战争的只有美国,共和国是直接参战。也就是说,在孙年到历年之间。中美实际上是“半冷战、半热战”的关系。只有在共和国与美国都通过行理人来影响战争的时候,冷战格局才真正形成。
不管哪种观点是正确的,中美冷战的实质不会生变化。
在共和国与美国都没有把握通过“热战”的方式击败对手之前,或者“热战”的代价过于巨大的情况下,中美都不会贸然走上直接对抗的舞台,也不会轻易放弃通过代理人战争削弱对手的机会。
正是看清楚了这层关系,裴承毅才松了口气。
虽然推动马岛危机的正是共和国与美国,但是双方都无意站到前台,都想通过一场规模有限的战争达到有限的目的。毫无疑问,规模有限的地区战争将是军人的舞台,特别是优秀军人的舞台。甚至可以说,接受阿根廷的邀请之前,或者说接受李存勋的安排之前,裴承毅就考虑到了这一点,知道丐岛冲突不会展到不可收拾的的步,最终肯定会以一种妥协的方式结束。不然他不会答应前往布宜诺斯艾利斯。
事尖上,军情局获的的情报早就证实了裴承毅的猜测。
按照军情局提供给裴承毅的情报,早在防年初,也就是在马岛现了稀有金属矿藏的时候。美国就与英国达成了一份秘密协议,随后美国企业介入了勘探工作。别的不说。仅此一点就足以决定美国在马岛危松中的影响力。换句话说,如果马岛爆战争,美国企业在马岛的投资受到威胁小美国就有理由介入战争。虽然按照军情局的判断,只要共和国在马岛冲突期间保持强硬立场,并且采取某些实质性的行动,充分利用国际舆论,美国就会三思而后行,不大可能直接介入冲突,最多为英国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援,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美国绝对不会袖手旁观。随着局势加剧。美国却迟迟没有明确表态,甚至多次表示愿意充当英阿双方的调解人,为和平解决马岛纷争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与配合,由此可以断定。美国并没有全面介入的想法。
虽然军情局没有给出最后的炽即美国会不会出兵参战,但是根据军情局在情报中做知析,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除非第三方力量介入,或者出现了某种让美国不得不亲自介入的情况,比如战事久拖不决、或者英国遭受了难以承受的损失等等,不然美国绝对不会冒险介入马岛冲突。
看到这里,裴承毅也明白了过来。
裴承毅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李存勋早就掌握了这些情报,知道只要不撕破脸皮。美国能够容忍某种程度的挑衅行为,比如向阿根廷派遣军事顾问。裴承毅甚至有理由相信,共和国已经与美国达成了某种协议,或者是默契。
大国在斗争中达成秘密协议或者默契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从根本上讲。大国间的对抗,本身就是掌握国家大权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对抚,说简单一点,共和国与美国的对抗,就是共和国民族资本家与美国华尔街财团的斗争。抛开用来盅惑民众的所有舆论与宣传、比如“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集体主义。等等表象让民众了解真相,并且做出理智的决策,相信绝大部分共和国与美国的公民不会选择对抚,而会选择合作,因为只有合作才能共赢,才能给双方带来更多的好处。
利益集团利用国家间斗争获取好处,而要获得民众支持,特别是选民的支持。就的拿出许多堂而皇之的理由,简单的说,这就是所谓的“政治需求”。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的新闻媒体要将共和国宣扬成一个没有民主、没有自由的“集权国家”。而共和国的新闻媒体则要将美国宣扬成一个被垄断集团、寡头政客控制的“黑暗国家”。可以说。斗争本身就是一种形式,而不是目的。
既然是形妾,就得为目的服务。
换句话说,如果能够通过其他形式达到目的,而且用更少的代价达到自的,或者更加有效的达到目的,那么由对抗转为合作也就不足为奇了。别的不说。印度战争末期,美国向共和国提供印度核武器部署情报,就是某种形式上的合作。
既然存在合作的基础,达成秘密协议或者产生默契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当然,大国间的秘密协议与默契非常多。比如早在力多年前,共和国就与美国达成了“非排他性海事基本安全协议”。按照该协议,潜艇对抗属于非直接对抗。正是如此,在数十年之内。共和国与美国的潜艇对抗才会愈演愈烈。又比如,团年左右,在“太空非军事化国际公然”谈判破裂之后,共和国就与美国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默契,即在军事行动中不采取针对对方太空军事目标的攻击行动。正是如此多年来的数场大规模战争才没有展成为两个级大国的直接战争。
毫无疑问。共和国与美国需要一个新的秘密协议。
裴承毅不是从事秘密工作的情报人员,也算不上高层领导人,所以并不清楚有没有与美国达成秘密协议,但是按照他的理解,元让他去阿根廷担任高级军事顾问,帮助阿根廷建立现代化的军事指挥体系、传授现代战争的经验教,足以证明共和国至少与美国达成了某种默契。
想通这一点。裴承毅的心情放松了许多。
只要不会演变成级大国之间的战争,不管马岛冲突展到什么地步,都不会对裴承毅的个人前程产生多大的影响。换句话说,阿根廷之行对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如果阿根廷打赢了,裴承毅将成为最大的功臣,为他已经十分辉煌的职业军人生涯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阿根廷打输了。问题也不在裴承毅身上,毕竟阿根廷不是共和国,阿根廷军队也不是共和**队。
既然没有任何坏处,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当然,裴承毅必须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即他能够从这场战争中得到什么。也许普通人更在乎失去什么,而积极进取的人则更加在乎能够得到什么。可以说,这就是成功者与普通人的最大区别。
站在裴承毅的立场上,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并不少,可是只有一样是他想要的。
要知道。迄今为止,荐和国还没在一场具有足够影响力的代理人战争中取得胜利。也没有一位共和国将军在其他地区的军事冲突中名满天下。如果裴承毅打破了这个纪录,在马岛战争中指挥阿根廷军队取得最终的胜利。他将成为共和国最有影响力的军人,而他所需要的就是影响力。
不得不承认。动身前往布宜诺斯艾利斯之前,裴承毅就想到了这一。
甚至可以说。在见到李存勋的时候,裴承毅就知道他能够从地球另外一端的南大西洋战场上得到什么东西。
如果看的远一点,完全有理由相信,这很有可能成为裴承毅在军人舞台上的谢幕演出!
虽然按照裴承毅的猜测,这架飞机上的所有乘务人员,以及头等舱里的绝大部分乘客都是军情局的特工,但是他仍然不太习惯在陌生人面前阅读重要文件。更不喜欢在陌生人面前思考问题。与以往相比,科技给旅行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提高了舒适程度。虽然从北京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仍然需要大约侣个小时,但是头等舱的每名乘客都有一个私密空间。能够在旅行途中做想做的事情。再过几年采用新科技的新一代民航客机问世。旅行时间将大大缩短,从北京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大概只需飘个小时。到时候跨越半个地球与前往邻近的某个城市没有任何。
拿出李存勋给他的阅读器,裴承毅先调整了一下坐姿,才调出了里面的文件。
裴承毅不是阴谋论者,但是以他的身份,能够知道很多平常人不知道的内幕,而内幕与宣传本身就是阴谋的产物。别的不说,正在大炒特炒的“马岛稀有资源”本身就是一今天大的阴谋。
着了一阵,喜承毅心里有数了。
马岛确实有稀有金属矿藏,但不是在海底,是在6地上,准确的说,是在大马尔维纳岛西福克兰岛的亚当山全岛最高处附近。更重要的是,已经探明的储量不是打手凶亿吨。更不是劲亿吨,而是不到”万吨。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这么点储量,连进行开的价值都没有。虽然情报中明确提到,马岛的稀有金属矿藏远景储量很有可能比已探明储量多得多,但是在只有旧万吨探明储量的情况下。不管是阿根廷与英国、还是共和国与美国都没有足够的理由大动干戈。
问题就在这要。马岛的稀有金属到底有多少?
虽然裴承毅很好奇,但是就他掌握的信息,无法做出准确判断。在裴承毅看来,也许直到数十年之后,都没法说清楚马岛到底有多少值得用战争争夺的贵重资源。也就是说,引马岛危机的并不是所谓的贵
不是为了资源。还有什么理由让两个国家大动丰戈?
裴承毅没多去考虑这个问题,因为在他看来,阿根廷与英国只是被利用的对象,真正掌握大局,或者说是决定战争与和平的肯定不是两斤当事国。
换个角度。问题就没有这么复杂了。
站在共和国的立场上,一场生在地球另外一端的战争不会对根本国家利益造成任何影响,没有必要顾虑由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共和国可以在没有太大把握的情况下进行一次大胆的冒险。作为军人,裴承毅很清楚,在这个时候鼓动阿根廷用军事手段解决马岛问题就是不折不扣的冒险。在裴承毅看来。以王元庆的战略眼光,不可能不清楚存在的巨大风险。虽然裴承毅无法肯定元是否有更多的打算,或者有更大的把握。但是王元庆在离任之前做出如此重大的决策,足以证明就算出现最糟糕的结果,也不会对共和国的根本利益产生太大的危害。
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仅有共和国推动,马岛局势不可能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站在美国的立场上,一场生在南大西洋上的战争也能带来不少的好处。从整个国际局势来看,随着《伦敦条约》进入签署阶段,在可以预见的数十年内,中美冷战的大趋势已经无法改变。不可否认的是,中美冷战与力世纪的美苏冷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即在经济与技术上拥有优势的不是美国,而是共和国。虽然美国在某些方面,比如政治体制、环境压力与人均资源上拥有优势,但是对冷战影响最大的还是经济与科技,如果美国无法在这两个关键点上取得优势就不大可能笑到最后。更重要的是,美国“包围”共和国的战略企图已经彻底落空,不可能像对付苏联那样,通过地缘政治限制共和国的活动范围,从始至终掌握冷战的主动权。在此情况下,美国要么心甘情愿的沦落为地区性大国,要么想方设法的改变不利局面。在选择后者的情况下,美国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重新掌握主动权,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让共和国在冷战中付出更多的代价。实际上,这也正是从力旧年之后,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思想。印度战争之后,随着最后一个困扰共和国的周边问题得到解决,中美冷战的根本局面生转变,共和国掌握了主动权。面对新的挑战,美国的选择并不多,要想掌握主动权,就得让共和国输掉一场战争,而且是一场不能输、也不应该输的战争。在总体实力不如共和国的情况下。美国必须痛定思痛,为即将爆的战争创造最有利的条件。纵观全球。南大西洋肯定是最理想的选择。
看清了这两点就不难明白,就算马岛是一座什么也没有的珊瑚礁,也会成为焦点。
想到这,裴承毅也稍微松了口气。
早在力年前。就有人…;“中美冷战”的观点。认为随着其和国的综合国力飞甩最终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新旧两个霸主之间的矛盾将无法避免,在“恐怖毁灭”的阴影下,双方只能通过一场旷日持久的“冷战”来决出雌雄。虽然冷战将带来巨大的灾难,但是比起足以毁灭整个人类文明的“热战”代价要低得多。问题是,中美冷战肯定与力世纪的那场冷战有很大区别。绝对不会雷同。也就是说,中美冷战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谁也说不准。
如果说外界对中美冷战还比较乐观,裴承毅的看法就截然不同了。
作为共和国的高级将领,成为将军之前,也就是半岛战争期间,裴承毅就意识到,与美苏冷战相比,中美冷战的最大特点就是“更加激烈”或者说“更接近热战”
要知道,在持续近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中,不管局势多么险恶,两个级大国多没有直接对抗过,而中美两国早早的站到了战场上。虽然半岛战争斗没有演变成中美两国的热战,波及范围也没有出半岛,但是在当时看来,不管是共和国还是美国,只要再前进一步,而不是做出理智的妥协,“冷战”就将变成“热战”不难想像,间接对抗变成直接对抗后,局势肯定会失去控制,不管结果如何,都将成为人类世界的巨大灾难。更重要的是。半岛战争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接下来的旧多年内,日本战争与印度战争都差点成为共和国与美国的全面战争。在裴承毅看来。如果在此期间美国的执政党是相对激进的共和党,而不是温和的民主党,日本战争就将成为人类文明灭亡的标志。
事后看来,裴承敦的担忧未免有点杞人忧天。
换个角度,以当时的目光。而不走过来人的目光来看就能现,裴承毅的担忧并不过分。日本战争期间,如果美国漆捍卫“西太平洋盟国”的利益,就不会袖手旁观,日本也不会败得那么惨。印度战争期间,如果美国兑现了承诺,共和国就将与两个最强大的对手交战。更重要的是,日本与印度都是有核国家,如果美国执意参战。两场地区战争都有很大的可能演变成核战争。
问题是,不管怎么样,中美之间也是“冷战”而不是“热战”
“冷战”的最大特点就是以间接对抗代替直接斗争,代理人战争成为军事斗争的主要方式。如果按照这一标准衡量,从酬年的第四次印巴战争开始。中美冷战就爆了,因为在这场地区战争中。中美双方都是通过扶持代理人的方式来影响战争进程,只走到最后时刻,共和国才直接出手结束了战争。当然,按照部分人的观点,直到印度战争结束都谈不上中美冷战。因为在此阳年内,通过代理人影响战争的只有美国,共和国是直接参战。也就是说,在孙年到历年之间。中美实际上是“半冷战、半热战”的关系。只有在共和国与美国都通过行理人来影响战争的时候,冷战格局才真正形成。
不管哪种观点是正确的,中美冷战的实质不会生变化。
在共和国与美国都没有把握通过“热战”的方式击败对手之前,或者“热战”的代价过于巨大的情况下,中美都不会贸然走上直接对抗的舞台,也不会轻易放弃通过代理人战争削弱对手的机会。
正是看清楚了这层关系,裴承毅才松了口气。
虽然推动马岛危机的正是共和国与美国,但是双方都无意站到前台,都想通过一场规模有限的战争达到有限的目的。毫无疑问,规模有限的地区战争将是军人的舞台,特别是优秀军人的舞台。甚至可以说,接受阿根廷的邀请之前,或者说接受李存勋的安排之前,裴承毅就考虑到了这一点,知道丐岛冲突不会展到不可收拾的的步,最终肯定会以一种妥协的方式结束。不然他不会答应前往布宜诺斯艾利斯。
事尖上,军情局获的的情报早就证实了裴承毅的猜测。
按照军情局提供给裴承毅的情报,早在防年初,也就是在马岛现了稀有金属矿藏的时候。美国就与英国达成了一份秘密协议,随后美国企业介入了勘探工作。别的不说。仅此一点就足以决定美国在马岛危松中的影响力。换句话说,如果马岛爆战争,美国企业在马岛的投资受到威胁小美国就有理由介入战争。虽然按照军情局的判断,只要共和国在马岛冲突期间保持强硬立场,并且采取某些实质性的行动,充分利用国际舆论,美国就会三思而后行,不大可能直接介入冲突,最多为英国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援,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美国绝对不会袖手旁观。随着局势加剧。美国却迟迟没有明确表态,甚至多次表示愿意充当英阿双方的调解人,为和平解决马岛纷争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与配合,由此可以断定。美国并没有全面介入的想法。
虽然军情局没有给出最后的炽即美国会不会出兵参战,但是根据军情局在情报中做知析,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除非第三方力量介入,或者出现了某种让美国不得不亲自介入的情况,比如战事久拖不决、或者英国遭受了难以承受的损失等等,不然美国绝对不会冒险介入马岛冲突。
看到这里,裴承毅也明白了过来。
裴承毅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李存勋早就掌握了这些情报,知道只要不撕破脸皮。美国能够容忍某种程度的挑衅行为,比如向阿根廷派遣军事顾问。裴承毅甚至有理由相信,共和国已经与美国达成了某种协议,或者是默契。
大国在斗争中达成秘密协议或者默契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从根本上讲。大国间的对抗,本身就是掌握国家大权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对抚,说简单一点,共和国与美国的对抗,就是共和国民族资本家与美国华尔街财团的斗争。抛开用来盅惑民众的所有舆论与宣传、比如“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集体主义。等等表象让民众了解真相,并且做出理智的决策,相信绝大部分共和国与美国的公民不会选择对抚,而会选择合作,因为只有合作才能共赢,才能给双方带来更多的好处。
利益集团利用国家间斗争获取好处,而要获得民众支持,特别是选民的支持。就的拿出许多堂而皇之的理由,简单的说,这就是所谓的“政治需求”。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的新闻媒体要将共和国宣扬成一个没有民主、没有自由的“集权国家”。而共和国的新闻媒体则要将美国宣扬成一个被垄断集团、寡头政客控制的“黑暗国家”。可以说。斗争本身就是一种形式,而不是目的。
既然是形妾,就得为目的服务。
换句话说,如果能够通过其他形式达到目的,而且用更少的代价达到自的,或者更加有效的达到目的,那么由对抗转为合作也就不足为奇了。别的不说。印度战争末期,美国向共和国提供印度核武器部署情报,就是某种形式上的合作。
既然存在合作的基础,达成秘密协议或者产生默契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当然,大国间的秘密协议与默契非常多。比如早在力多年前,共和国就与美国达成了“非排他性海事基本安全协议”。按照该协议,潜艇对抗属于非直接对抗。正是如此,在数十年之内。共和国与美国的潜艇对抗才会愈演愈烈。又比如,团年左右,在“太空非军事化国际公然”谈判破裂之后,共和国就与美国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默契,即在军事行动中不采取针对对方太空军事目标的攻击行动。正是如此多年来的数场大规模战争才没有展成为两个级大国的直接战争。
毫无疑问。共和国与美国需要一个新的秘密协议。
裴承毅不是从事秘密工作的情报人员,也算不上高层领导人,所以并不清楚有没有与美国达成秘密协议,但是按照他的理解,元让他去阿根廷担任高级军事顾问,帮助阿根廷建立现代化的军事指挥体系、传授现代战争的经验教,足以证明共和国至少与美国达成了某种默契。
想通这一点。裴承毅的心情放松了许多。
只要不会演变成级大国之间的战争,不管马岛冲突展到什么地步,都不会对裴承毅的个人前程产生多大的影响。换句话说,阿根廷之行对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如果阿根廷打赢了,裴承毅将成为最大的功臣,为他已经十分辉煌的职业军人生涯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阿根廷打输了。问题也不在裴承毅身上,毕竟阿根廷不是共和国,阿根廷军队也不是共和**队。
既然没有任何坏处,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当然,裴承毅必须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即他能够从这场战争中得到什么。也许普通人更在乎失去什么,而积极进取的人则更加在乎能够得到什么。可以说,这就是成功者与普通人的最大区别。
站在裴承毅的立场上,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并不少,可是只有一样是他想要的。
要知道。迄今为止,荐和国还没在一场具有足够影响力的代理人战争中取得胜利。也没有一位共和国将军在其他地区的军事冲突中名满天下。如果裴承毅打破了这个纪录,在马岛战争中指挥阿根廷军队取得最终的胜利。他将成为共和国最有影响力的军人,而他所需要的就是影响力。
不得不承认。动身前往布宜诺斯艾利斯之前,裴承毅就想到了这一。
甚至可以说。在见到李存勋的时候,裴承毅就知道他能够从地球另外一端的南大西洋战场上得到什么东西。
如果看的远一点,完全有理由相信,这很有可能成为裴承毅在军人舞台上的谢幕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