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管宁邴原
国渊感激周瑜的知遇之恩,自然倾力开始工作,由于早期周瑜推行的新政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且各地新任官吏大部为从各地读书院挑选出来的精英,国渊主管的屯田工作很快便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特别是民屯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大量荒芜的土地被重新登记在册、租借给流民、再次开发了出来,由是,周瑜治下的地域里粮食产量大为提高,百姓们逐渐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江东地界上面有菜色的流民越来越少,社会也更加安定,可用于今后征战的军粮储备自然也是十分充沛。
除了上述人才的加盟之外,周瑜还刻意招揽在中原一带很有名望的名士,其中周瑜最为看重的便是管宁和邴原二人。
管宁字幼安,邴原字根矩,两人都是青州北海郡朱虚人。管宁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一生不慕名利。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号为一龙,宁为龙头,原为龙腹,歆为龙尾。邴原亦满腹经纶,是纯净有德, 志向高尚,行为忠直方正之士。
为避黄巾之乱,管宁和邴原二人迁到辽东居住。黄巾初起时,二人便将家属安置在北海城内,自己避进郁洲山中。当时,孔融任北海相,向上司推荐二人。二人以黄巾军正强盛为推托,遂又避到了辽东。当时辽东太守是公孙度,很有统治能力,而且辽东地理位置偏僻,战乱没有波及,是当时一个理想的避难地。
辽东太守公孙度热情招待,多方资助他们。在辽东,他经常给人“讲诗书,陈俎豆,饰威仪,明礼让”,颇受人们爱戴。二人的子弟也多,数年之内,便有数百家人迁到辽东,投奔二人。
公孙度几次欲请二人出山,在他府中任职,但均被婉拒。周瑜知道,历史上,他们二人曾被曹操请出了辽东,但也未在朝廷中担任职务,只是安居故乡,以教书授业为乐。
如今藏已经升级为藏书院,用于传授学业的学堂也扩建了,足可容纳五六百人,分在几处讲学。按理说,藏书院已有了郑玄、王朗、蔡邕、孔柚四人,皆是当朝名士,随便拉出一个人来都足以号召一方。但是周瑜还不满足,随着自己统治的地盘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大量新鲜血液加入到官府之中,以革除陈旧之官风。培养出大量合格的新人,自然需要更多的好老师,周瑜便有了将管宁和邴原二人请到江东来的想法。
一日,周瑜派人将华歆和国渊二人请来商议事务,议及此事,周瑜笑问华歆道:“子鱼先生,你一贯主张重农非战,重视文德教化,如今藏书院还需扩大规模,缺乏名师。听闻你与管幼安和邴根矩一向交好,不知可有方法请他们到江东来教学?”
华歆闻言神态间有些窘迫,迟缓地回道:“主公有所不知,昔日我们三人确为至交好友,号称一龙。然自他们在避乱辽东之前,我们之间发生了一些事,此后不再来往,如今已谈不上什么交情了。”
好奇心人皆有之,周瑜顿时来了兴趣,忙问道:“三位皆为高士,会有什么事情令你们不再交往了呢?”
华歆心里虽不乐意说,但周瑜是自己的主公,对自己不薄,一向也尊重自己名士的身份,便断断续续地说了他和管宁之间的故事。
原来华歆年轻时曾和管宁在同一处求学,老师讲究的是知行合一,既要他们读书写作,也要他们参加体力劳动,不能一昧地当书呆子。有一天,管宁和华歆二人在书舍后的菜园里锄草,说来也巧了,菜地里头竟有一块前人埋藏的黄金,锄着锄着,黄金就被管宁的锄头翻腾出来了。华歆管宁他们平时读书养性,就是要摒出人性中的贪念,见了意外的财物不能动心,平时也以此相标榜。所以这时候,管宁见了黄金,就把它当做了砖石土块对待,用锄头一拨就扔到一边了。华歆在后边锄,过了一刻也看见了这块黄金,当时华歆明知道这东西不该拿,但心里头忍不住,还是拿起来看了看才扔掉。管宁得知后心里很不高兴。
过了几天,华歆和管宁两人正在屋里读书,正巧在外头的街上有达官贵人经过,锣鼓声喧天,一大队随从佩带着武器、穿着统一的服装前呼后拥地保卫着车子,威风凛凛。那车饰更是豪华,车身雕刻着精巧美丽的图案,车上蒙着的车帘是用五彩绸缎制成,四周装饰着金线,车顶还镶了一大块翡翠,显得富贵逼人。管宁还是和没听见一样,继续认真读他的书。华歆却坐不住了,跑到门口观看,对这达官的威仪艳羡不已。车马过去之后,华歆回到屋里,管宁却拿了一把刀子,将两人同坐的席子从中间割开,淡淡地道:“你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
周瑜听了心里顿时明了,原来这便是他曾听闻过的菜园锄金、割席断义的故事。从一个穿越者的角度来看,周瑜没觉得华歆的所作所为有什么不当之处,每个人的追求不同,对于金钱和权势的羡慕也是正常的。由此看来,华歆倒是性情中人,而管宁的个性未免有些过于偏激了。
“子鱼先生,在我看来,此事也非先生之过也。”周瑜笑道,“管幼安渊雅高尚,确然不拔,在我看来,却是有些迂腐了。山有定形,水无常势,万条河流皆归大海,懂得变通,方是处世之道。”
华歆却为管宁辩解道:“幼安自是世间真正的高士,我等尚有权欲之念,他却能独善其身。此衰乱之时,世多妄变氏族者,违圣人之制,非礼命姓之意,故著《氏姓论》以原本世系。主公如能请他来,则是江东的幸事。我也欲就此机会与他们尽释前嫌,重归于好。”
周瑜点头称是,转向国渊道:“子尼亦曾在辽东讲学,和管幼安、邴根矩必然相识,不妨写信请之。”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章分解。
非常感谢各位书友的欣赏,在此小生有礼了!还请多多***,多多收藏,多多推荐,多多***,多多打赏!谢谢!!!
国渊感激周瑜的知遇之恩,自然倾力开始工作,由于早期周瑜推行的新政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且各地新任官吏大部为从各地读书院挑选出来的精英,国渊主管的屯田工作很快便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特别是民屯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大量荒芜的土地被重新登记在册、租借给流民、再次开发了出来,由是,周瑜治下的地域里粮食产量大为提高,百姓们逐渐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江东地界上面有菜色的流民越来越少,社会也更加安定,可用于今后征战的军粮储备自然也是十分充沛。
除了上述人才的加盟之外,周瑜还刻意招揽在中原一带很有名望的名士,其中周瑜最为看重的便是管宁和邴原二人。
管宁字幼安,邴原字根矩,两人都是青州北海郡朱虚人。管宁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一生不慕名利。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号为一龙,宁为龙头,原为龙腹,歆为龙尾。邴原亦满腹经纶,是纯净有德, 志向高尚,行为忠直方正之士。
为避黄巾之乱,管宁和邴原二人迁到辽东居住。黄巾初起时,二人便将家属安置在北海城内,自己避进郁洲山中。当时,孔融任北海相,向上司推荐二人。二人以黄巾军正强盛为推托,遂又避到了辽东。当时辽东太守是公孙度,很有统治能力,而且辽东地理位置偏僻,战乱没有波及,是当时一个理想的避难地。
辽东太守公孙度热情招待,多方资助他们。在辽东,他经常给人“讲诗书,陈俎豆,饰威仪,明礼让”,颇受人们爱戴。二人的子弟也多,数年之内,便有数百家人迁到辽东,投奔二人。
公孙度几次欲请二人出山,在他府中任职,但均被婉拒。周瑜知道,历史上,他们二人曾被曹操请出了辽东,但也未在朝廷中担任职务,只是安居故乡,以教书授业为乐。
如今藏已经升级为藏书院,用于传授学业的学堂也扩建了,足可容纳五六百人,分在几处讲学。按理说,藏书院已有了郑玄、王朗、蔡邕、孔柚四人,皆是当朝名士,随便拉出一个人来都足以号召一方。但是周瑜还不满足,随着自己统治的地盘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大量新鲜血液加入到官府之中,以革除陈旧之官风。培养出大量合格的新人,自然需要更多的好老师,周瑜便有了将管宁和邴原二人请到江东来的想法。
一日,周瑜派人将华歆和国渊二人请来商议事务,议及此事,周瑜笑问华歆道:“子鱼先生,你一贯主张重农非战,重视文德教化,如今藏书院还需扩大规模,缺乏名师。听闻你与管幼安和邴根矩一向交好,不知可有方法请他们到江东来教学?”
华歆闻言神态间有些窘迫,迟缓地回道:“主公有所不知,昔日我们三人确为至交好友,号称一龙。然自他们在避乱辽东之前,我们之间发生了一些事,此后不再来往,如今已谈不上什么交情了。”
好奇心人皆有之,周瑜顿时来了兴趣,忙问道:“三位皆为高士,会有什么事情令你们不再交往了呢?”
华歆心里虽不乐意说,但周瑜是自己的主公,对自己不薄,一向也尊重自己名士的身份,便断断续续地说了他和管宁之间的故事。
原来华歆年轻时曾和管宁在同一处求学,老师讲究的是知行合一,既要他们读书写作,也要他们参加体力劳动,不能一昧地当书呆子。有一天,管宁和华歆二人在书舍后的菜园里锄草,说来也巧了,菜地里头竟有一块前人埋藏的黄金,锄着锄着,黄金就被管宁的锄头翻腾出来了。华歆管宁他们平时读书养性,就是要摒出人性中的贪念,见了意外的财物不能动心,平时也以此相标榜。所以这时候,管宁见了黄金,就把它当做了砖石土块对待,用锄头一拨就扔到一边了。华歆在后边锄,过了一刻也看见了这块黄金,当时华歆明知道这东西不该拿,但心里头忍不住,还是拿起来看了看才扔掉。管宁得知后心里很不高兴。
过了几天,华歆和管宁两人正在屋里读书,正巧在外头的街上有达官贵人经过,锣鼓声喧天,一大队随从佩带着武器、穿着统一的服装前呼后拥地保卫着车子,威风凛凛。那车饰更是豪华,车身雕刻着精巧美丽的图案,车上蒙着的车帘是用五彩绸缎制成,四周装饰着金线,车顶还镶了一大块翡翠,显得富贵逼人。管宁还是和没听见一样,继续认真读他的书。华歆却坐不住了,跑到门口观看,对这达官的威仪艳羡不已。车马过去之后,华歆回到屋里,管宁却拿了一把刀子,将两人同坐的席子从中间割开,淡淡地道:“你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
周瑜听了心里顿时明了,原来这便是他曾听闻过的菜园锄金、割席断义的故事。从一个穿越者的角度来看,周瑜没觉得华歆的所作所为有什么不当之处,每个人的追求不同,对于金钱和权势的羡慕也是正常的。由此看来,华歆倒是性情中人,而管宁的个性未免有些过于偏激了。
“子鱼先生,在我看来,此事也非先生之过也。”周瑜笑道,“管幼安渊雅高尚,确然不拔,在我看来,却是有些迂腐了。山有定形,水无常势,万条河流皆归大海,懂得变通,方是处世之道。”
华歆却为管宁辩解道:“幼安自是世间真正的高士,我等尚有权欲之念,他却能独善其身。此衰乱之时,世多妄变氏族者,违圣人之制,非礼命姓之意,故著《氏姓论》以原本世系。主公如能请他来,则是江东的幸事。我也欲就此机会与他们尽释前嫌,重归于好。”
周瑜点头称是,转向国渊道:“子尼亦曾在辽东讲学,和管幼安、邴根矩必然相识,不妨写信请之。”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章分解。
非常感谢各位书友的欣赏,在此小生有礼了!还请多多***,多多收藏,多多推荐,多多***,多多打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