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一章 人事布局-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是哪个故事
第三百六十一章 人事布局-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是哪个故事-江东周郎-笔趣阁
江东周郎
作者:草牛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三百六十一章 人事布局
建安元年四月,初步在许都站稳了脚跟的曹操,开始积极谋划新的人事布局。
一朝天子一朝臣,曹操欲执掌朝政,自然是准备在重要的部门安***他自己的人,这样才能上达下听,自己的意图才会被传达。自天子刘协逃出长安城后,相当的一部分官员没有来得及逃出,被乱兵所杀。一路的颠沛流离,因为匪兵的袭击、饥饿和疾病也夺去了不少人的生命,有不少缺员需要进行补充。在转移的路途上,天子刘协还临时封了不少将军,鱼龙混杂,根据新的形势,也必须进行调整。
刘协先后正式任命的高级将领包括:大将军韩暹、骠骑将军杨奉、车骑将军胡才、征北将军李乐、征西将军马腾、前将军公孙瓒、后将军杨定、右将军袁绍、卫将军董承,此外还有镇东将军曹操、镇南将军周瑜、镇西将军韩遂、平东将军吕布、安南将军刘表、安东将军张扬、辅国将军伏完等。
至于原来的后将军袁术,因从未给朝廷贡奉过,为人又傲慢、冷漠、无礼,被刘协给撤了。
韩暹、杨奉、胡才、李乐、马腾、韩遂、杨定等人,不是白波贼帅,便是西凉叛军,尽管他们曾获得过军职,此一时彼一时,此时他们皆为朝廷的叛逆,对他们的任命自该撤销。
袁绍、吕布、刘表、周瑜、公孙瓒等人皆为一地的诸侯,虽然不在朝廷的控制之中,但是他们也还都没有明着自立为王,有了给他们封的官职,名义上都还归许都这个朝廷的领导,保留着当然好。董承和伏完二人都是天子的老丈人,保留个军职也是有名无实罢了,不会有什么威胁。
于是曹操草拟了一份军职的名单,呈给了天子刘协,刘协觉得也有道理,便下发了诏令,该撤的撤、该换的换,至于撤掉韩暹后空余出来的大将军一职,地位超过三公,又掌管着全国的军队武装,刘协将此职授给了曹操。
与此同时,经过反复斟酌,曹操对文官体系也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皆为金印紫绶,是皇帝身边掌管军事、民政、监察的最高职官员,但自霍光以大将军一职掌管天下兵马后,太尉便不再管理军队了,实为丞相,为文官之首。三公可分别开府,置僚佐。
此时朝廷的三公分别为,太尉杨彪、司徒淳于嘉、司空张喜,都是先朝旧臣,忠的必然是汉室,曹操自然不愿意他们继续占据这样的高位,便要求天子刘协将他们三人同时免职了。
曹操以袁绍功绩大为由,将太尉一职送给了袁绍。这是为了安抚袁绍,毕竟袁绍曾经是关东盟军的盟主,也曾经是曹操名义上的上司。其实曹操还有一丝促狭的心理,你袁绍不是不愿迎接天子么?正好给了我这个机会,从此我的指令便是朝廷的诏令,让你后悔去吧!
同时,曹操让当朝名士赵温当了司徒,统管民政。赵温字子柔,蜀郡成都人。赵典侄,赵谦弟。初为京兆郡丞,叹道:“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遂弃官归四川。正遇家乡灾荒,慷慨施放家中积粮赈救饥民。后封江南亭侯。十三年后,赵温因为拍曹操的马屁,推举曹操之子曹丕到其府中为掾,却被曹操上奏赵温辟臣子弟,选举不实,免赵温官,同年去世。
司空因暂无合适人选,曹操干脆将其空缺。
在曹操的主持下,许都的汉室朝廷先后征召名士赵岐、张俭、桓典、徐缪、陈纪等人补充进来,加上尚在其位的韩融、荣欱、杨奇等人,基本保证了朝政的日常运转。
赵岐其年已九十岁,绝对高寿的年龄,当年曾出使关东。张俭是个老党人,本年也已经八十三岁了。陈纪则出身于颍川郡著名的陈氏家族,在许都一带很有影响力,本人也已七十一岁了。他们已经不太可能再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了,曹操抬他们出来,也就是装个门面,挂个金子招牌,扩大许都朝廷的影响力而已。
曹操最为重视的却是朝廷的日常办事机构--尚书台。尚书台由汉武帝始设,是朝廷的中枢机关。光武帝刘秀鉴于西汉末年大权旁落于贵戚大臣,所以竭力把权力集中于君主,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以此制约三公。因而加重了尚书的职权。因尚书的官署在宫禁内而称为台阁,故有尚书台之称。
尚书台的组织有:尚书令一人,秩千石。若以公为之,则增秩二千石,仪礼亦加。尚书仆射一人,秩六百石。职署尚书事,尚书令不在,则代行处理公务。尚书左、右丞各一人,秩四百石,掌录文书期会,佐令、仆治事。六曹尚书,秩各六百石。三公曹,掌管年终对州郡官吏的考绩;吏部曹,掌管选举和祭祀;民曹,掌管一切有关修建和盐池苑囿的管理;客曹,掌管护驾边疆少数民族朝贺事务;二千石曹,掌管司法诉讼事务;中都官曹,掌管水、火、盗贼等治安工作。尚书侍郎 36 人,秩四百石,每曹 6 人,职掌文书起草。
还有尚书令史 18 人,秩二百石,每曹 3 人,主书。东汉尚书台权力极重,既出诏令,又出政令;朝臣选举,由尚书台主管;还拥有纠察、举劾、典案百官之权;参预国家重大政事的谋议、决策,对朝政有着重大影响。
尚书台权力虽重,但台官职位卑微,长官尚书令不过千石,尚在九卿之下,这样位卑权重,皆由皇帝亲任干练之士充任,便于控制,发挥效率高。
在曹操心目中,早就有一个人适合来掌握这个要害部门,此人便是荀彧。荀彧曾在天子身边担任守宫令,熟悉宫内事务,性格沉稳,考虑问题周全细致,他又出身颍川大族,很容易与天子及各位老臣们沟通。当然,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荀彧是曹操的心腹,对曹操忠心耿耿,是绝对信得过的人。
从此以后,在曹操领军在外的时候,尚书令荀彧就成了后方的大管家。荀彧也不负众望,将各项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为曹操分了不少忧,堪比昔日的张良张子房。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章分解。
非常感谢各位书友的欣赏,在此小生有礼了!还请多多***,多多收藏,多多推荐,多多***,多多打赏!谢谢!!!
建安元年四月,初步在许都站稳了脚跟的曹操,开始积极谋划新的人事布局。
一朝天子一朝臣,曹操欲执掌朝政,自然是准备在重要的部门安***他自己的人,这样才能上达下听,自己的意图才会被传达。自天子刘协逃出长安城后,相当的一部分官员没有来得及逃出,被乱兵所杀。一路的颠沛流离,因为匪兵的袭击、饥饿和疾病也夺去了不少人的生命,有不少缺员需要进行补充。在转移的路途上,天子刘协还临时封了不少将军,鱼龙混杂,根据新的形势,也必须进行调整。
刘协先后正式任命的高级将领包括:大将军韩暹、骠骑将军杨奉、车骑将军胡才、征北将军李乐、征西将军马腾、前将军公孙瓒、后将军杨定、右将军袁绍、卫将军董承,此外还有镇东将军曹操、镇南将军周瑜、镇西将军韩遂、平东将军吕布、安南将军刘表、安东将军张扬、辅国将军伏完等。
至于原来的后将军袁术,因从未给朝廷贡奉过,为人又傲慢、冷漠、无礼,被刘协给撤了。
韩暹、杨奉、胡才、李乐、马腾、韩遂、杨定等人,不是白波贼帅,便是西凉叛军,尽管他们曾获得过军职,此一时彼一时,此时他们皆为朝廷的叛逆,对他们的任命自该撤销。
袁绍、吕布、刘表、周瑜、公孙瓒等人皆为一地的诸侯,虽然不在朝廷的控制之中,但是他们也还都没有明着自立为王,有了给他们封的官职,名义上都还归许都这个朝廷的领导,保留着当然好。董承和伏完二人都是天子的老丈人,保留个军职也是有名无实罢了,不会有什么威胁。
于是曹操草拟了一份军职的名单,呈给了天子刘协,刘协觉得也有道理,便下发了诏令,该撤的撤、该换的换,至于撤掉韩暹后空余出来的大将军一职,地位超过三公,又掌管着全国的军队武装,刘协将此职授给了曹操。
与此同时,经过反复斟酌,曹操对文官体系也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皆为金印紫绶,是皇帝身边掌管军事、民政、监察的最高职官员,但自霍光以大将军一职掌管天下兵马后,太尉便不再管理军队了,实为丞相,为文官之首。三公可分别开府,置僚佐。
此时朝廷的三公分别为,太尉杨彪、司徒淳于嘉、司空张喜,都是先朝旧臣,忠的必然是汉室,曹操自然不愿意他们继续占据这样的高位,便要求天子刘协将他们三人同时免职了。
曹操以袁绍功绩大为由,将太尉一职送给了袁绍。这是为了安抚袁绍,毕竟袁绍曾经是关东盟军的盟主,也曾经是曹操名义上的上司。其实曹操还有一丝促狭的心理,你袁绍不是不愿迎接天子么?正好给了我这个机会,从此我的指令便是朝廷的诏令,让你后悔去吧!
同时,曹操让当朝名士赵温当了司徒,统管民政。赵温字子柔,蜀郡成都人。赵典侄,赵谦弟。初为京兆郡丞,叹道:“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遂弃官归四川。正遇家乡灾荒,慷慨施放家中积粮赈救饥民。后封江南亭侯。十三年后,赵温因为拍曹操的马屁,推举曹操之子曹丕到其府中为掾,却被曹操上奏赵温辟臣子弟,选举不实,免赵温官,同年去世。
司空因暂无合适人选,曹操干脆将其空缺。
在曹操的主持下,许都的汉室朝廷先后征召名士赵岐、张俭、桓典、徐缪、陈纪等人补充进来,加上尚在其位的韩融、荣欱、杨奇等人,基本保证了朝政的日常运转。
赵岐其年已九十岁,绝对高寿的年龄,当年曾出使关东。张俭是个老党人,本年也已经八十三岁了。陈纪则出身于颍川郡著名的陈氏家族,在许都一带很有影响力,本人也已七十一岁了。他们已经不太可能再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了,曹操抬他们出来,也就是装个门面,挂个金子招牌,扩大许都朝廷的影响力而已。
曹操最为重视的却是朝廷的日常办事机构--尚书台。尚书台由汉武帝始设,是朝廷的中枢机关。光武帝刘秀鉴于西汉末年大权旁落于贵戚大臣,所以竭力把权力集中于君主,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以此制约三公。因而加重了尚书的职权。因尚书的官署在宫禁内而称为台阁,故有尚书台之称。
尚书台的组织有:尚书令一人,秩千石。若以公为之,则增秩二千石,仪礼亦加。尚书仆射一人,秩六百石。职署尚书事,尚书令不在,则代行处理公务。尚书左、右丞各一人,秩四百石,掌录文书期会,佐令、仆治事。六曹尚书,秩各六百石。三公曹,掌管年终对州郡官吏的考绩;吏部曹,掌管选举和祭祀;民曹,掌管一切有关修建和盐池苑囿的管理;客曹,掌管护驾边疆少数民族朝贺事务;二千石曹,掌管司法诉讼事务;中都官曹,掌管水、火、盗贼等治安工作。尚书侍郎 36 人,秩四百石,每曹 6 人,职掌文书起草。
还有尚书令史 18 人,秩二百石,每曹 3 人,主书。东汉尚书台权力极重,既出诏令,又出政令;朝臣选举,由尚书台主管;还拥有纠察、举劾、典案百官之权;参预国家重大政事的谋议、决策,对朝政有着重大影响。
尚书台权力虽重,但台官职位卑微,长官尚书令不过千石,尚在九卿之下,这样位卑权重,皆由皇帝亲任干练之士充任,便于控制,发挥效率高。
在曹操心目中,早就有一个人适合来掌握这个要害部门,此人便是荀彧。荀彧曾在天子身边担任守宫令,熟悉宫内事务,性格沉稳,考虑问题周全细致,他又出身颍川大族,很容易与天子及各位老臣们沟通。当然,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荀彧是曹操的心腹,对曹操忠心耿耿,是绝对信得过的人。
从此以后,在曹操领军在外的时候,尚书令荀彧就成了后方的大管家。荀彧也不负众望,将各项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为曹操分了不少忧,堪比昔日的张良张子房。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章分解。
非常感谢各位书友的欣赏,在此小生有礼了!还请多多***,多多收藏,多多推荐,多多***,多多打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