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了李渊吗?”房玄龄问道。
张铉摇摇头,“李渊中毒已深,已陷入重度昏迷,很难再醒来了。”
说着,他把鹰信递给二人,两人一起看了一遍,房玄龄笑道:“用尹德妃收买李神符,这个办法亏他们想得出,不过李神符确实是好色之人,此计应该有效。”
杜如晦沉思片刻道:“信上说,李元吉将为摄政王,暂时不敢登基,主要看李神通的态度,而李神通此人八面玲珑,不会轻易表态,如果李世民无计可施,那李神通一定会支持李元吉,只要有了李神通的军队支持,李元吉必然登基,这才是他政变的目的。”
房玄龄也道:“杜长史说得对,只有李元吉强行登基,才能彻底毁灭唐朝的根基,我们必须给他创造这个条件,阻止李世民大军进入关中就是重中之重了。”
张铉走到墙边刷地拉开了一道帘幔,露出了墙上的大幅关中地图,房玄龄上前介绍道:“从安定郡进入关中基本上有三条路,一条是向西,绕过陇山向南进入大散关,这条路且不说太遥远,更重要是大散关已失陷,李世民不会选这条路,第二条路是直接沿泾水进入京兆郡,走这条路目前是最大的可能,也是最近的道路,第三条路是穿过北地郡,进入上郡,走洛交道进入关中,这条路也有可能,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点,正好堵住第二和第三条路,那么李世民军队就无法进入关中了。”
张铉的目光落在的一座小军城上,这座小军城叫做长武城,位于浅水原以北,北地郡和安定郡的交界处,正好是第二条路和第三条路的必经之处。
张铉一指长武城问道:“我们离长武城最近的军队在哪里?”
杜如晦想了想说:“在弘化郡的马岭县附近有一支我们的斥候骑兵,大约有千人左右,距离长武城两百五十里。”
“可以通知到这支军队吗?”
杜如晦点点头,“那边有一个鹰信点。”
“立刻发信过去,就说朕的命令,让他们以最快速度杀过去夺取长武城,只要他们守住一天,朕将给予重赏。”
“可是仅仅守住一天也没有意义啊!”
房玄龄担忧地说道:“除非有强有力的支援。”
“朕知道!”
张铉又问杜如晦,“现在发鹰信到延安郡需要多少时间?”
“现在还是四更,大概今天上午就能送到。”
“那就立刻通知罗士信,让他率两万军队火速去支援长武城,明天天黑前必须赶到。”
延安郡肤施县已集结了大军约五万人,由大将军罗士信统帅,肤施县距离长武城约五百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赶到长武城,步兵肯定办不到,但骑兵就可以了,军队要奔行五百里,路上基本上不能停留,行军强度非常大。
但行军强度再大也要执行,杜如晦答应了,他同时又建议道:“微臣建议让李靖大军加强进攻,可以有效牵制住李世民的军队。”
“一并去办!”
杜如晦匆匆去了,房玄龄问道:“陛下御驾亲征的时机已经到来,打算何时出发?”
张铉想了想道:“今天和朝臣们交代一下,明天一早就出发!”
在三个关联方中,李世民是最后一个知道李元吉发动了宫廷政变。
原因很简单,天策府被玄武精卫封锁,李世民设在长安的情报点被李元吉清洗,损失惨重,无法用信鸽或者信鹰传递消息,最后是刘文静秘密派自己的家人赶去安定郡送信。
当李世民得到消息时,已是第二天晚上了,得知兄长全家被害,李世民放声痛哭,他下令全军裹素,为不幸惨死的兄长哀悼,与此同时,李世民开始集结军队,准备率五万大军杀向长安,讨伐长安的乱臣贼子。
长史长孙无忌闻讯大惊,急忙赶到大帐劝说李世民,这时,张公瑾已经在大帐内苦苦劝说李世民了。
李世民阴沉着脸,始终望着沙盘上的长安城一言不发,为大哥建成报仇只是借口,事实上,李世民从三弟李玄霸口中便知道了父皇病重之事,他也觉得父皇病得蹊跷,这极可能是四弟即将发动宫廷政变的先兆。
李世民当然不会阻止,相反,只要兄弟发动了宫廷政变,他就有借口出兵长安,他需要借四弟元吉之手替自己扫清登基道路上的种种障碍。
现在四弟弑兄囚父,朝野沸腾,百官们谁又会支持他登基为帝?只要自己扫荡妖孽,扭转朝廷的朗朗乾坤,帝位就非自己莫属。
但张公瑾却坚决反对李世民率大军长安。
“殿下,十五万敌军窥视陇右,如果殿下大军撤关中,不仅陇右全没,甚至北地郡、上郡和弘化郡也保不住了,我们只剩下关中和汉中两地,大唐危矣!请殿下三思。”
但李世民依旧不为所动。
这时,亲卫在帐门口禀报:“长史来了。”
李世民点点头,“请他进来!”
片刻,长孙无忌快步走进大帐,躬身道:“卑职向殿下复命!”
“萧关情况如何?”李世民问道。
“禀殿下,萧关情况不太妙,我们防守兵力不足,但周军仍在增兵,一旦他们进攻线拉长,不再从正面进攻,恐怕萧关就保不住了。”
李世民没有吭声,其实他很清楚萧关情况,要想守住萧关,至少要用八千军队,但他只派去了伍云召的四千军队,军队人数确实不足。
“殿下,如果再增加五千军队,萧关的防御就能稳住了。”长孙无忌建议道。
李世民叹了口气,将刘文静送来的信交给长孙无忌,“你先看看这封信再说。”
长孙无忌接过看了一遍,他也显得十分震惊,尽管他事先已经得到了一点消息,但他没有想到李元吉竟然杀了太子建成一家,囚禁了病重的父亲。
长孙无忌看完信道:“殿下是想去争位吗?”
李世民点点头,“如果我不去,大唐社稷就彻底完了,连根子都会毁在元吉手中,这是张铉很期待之事,这也是为何停战一年的原因,我不能容许父皇建立的王朝就这么短短结束。”
“那陇右怎么办?”长孙无忌一针见血地问道。
“以后再夺来!”
这时,一直在沉思的张公瑾道:“殿下,卑职有一个两全的方案,看殿下能否采纳。”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都望向他,张公瑾道:“殿下可写两封信,一封信给李神通,不要求他效忠殿下,但请他务必保持中立,最好按兵不动,静观局势之变,李神通是效忠于天子,并非李元吉,这个要求并不过份,相信他会采纳,第二封信写给李孝恭,请他立刻率两万汉中军队北上,然后殿下出兵一万,一共三万军队,微臣认为就能平定长安之乱了。”
“好办法!”
长孙无忌拳掌相击,赞许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折中之计,虽然长安有四万军队,但李元吉真正能控制的,也就一万五千玄武精卫,只要殿下能举大义之旗,还有赵王协助,相信御林军至少会反戈一半,就算汉中军一时赶不到,我们也一样能平定长安之乱。”
李世民负手慢慢踱步,他也觉得这个方案可行,他了解神通二叔,此人十分油滑,从不会轻易站队,让他保持中立也正中他的下怀,孝恭和自己的关系也很好,虽然他效忠大哥,可大哥被害,只要自己举起为大哥复仇大旗,孝恭一定会出兵。
想到这,李世民点点头,“汉中之军不能全部出动,必须留一半守汉中,让孝恭率一万军队北上足矣,我再率一万五千骑兵进入关中,南北夹击,元吉必败无疑。”
“殿下一定要亲自去吗?”
“当然!”
李世民对张公瑾和长孙无忌笑道:“我和三弟率军南下,陇右就交给你们二人了,怎么布兵防御,你们二人协商决定,我平定了长安之乱,会尽快返。”
“请殿下放心,我们一定会守住陇右。”
李世民当即写了两封鹰信,一封发往汉中,一封发往雍县,他又命令兄弟赵王李玄霸率五千军先走,他自己也在安排完军务后迅速动身。
看无防盗章节的小说,请用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云.来.阁),各种小说任你观看
张铉摇摇头,“李渊中毒已深,已陷入重度昏迷,很难再醒来了。”
说着,他把鹰信递给二人,两人一起看了一遍,房玄龄笑道:“用尹德妃收买李神符,这个办法亏他们想得出,不过李神符确实是好色之人,此计应该有效。”
杜如晦沉思片刻道:“信上说,李元吉将为摄政王,暂时不敢登基,主要看李神通的态度,而李神通此人八面玲珑,不会轻易表态,如果李世民无计可施,那李神通一定会支持李元吉,只要有了李神通的军队支持,李元吉必然登基,这才是他政变的目的。”
房玄龄也道:“杜长史说得对,只有李元吉强行登基,才能彻底毁灭唐朝的根基,我们必须给他创造这个条件,阻止李世民大军进入关中就是重中之重了。”
张铉走到墙边刷地拉开了一道帘幔,露出了墙上的大幅关中地图,房玄龄上前介绍道:“从安定郡进入关中基本上有三条路,一条是向西,绕过陇山向南进入大散关,这条路且不说太遥远,更重要是大散关已失陷,李世民不会选这条路,第二条路是直接沿泾水进入京兆郡,走这条路目前是最大的可能,也是最近的道路,第三条路是穿过北地郡,进入上郡,走洛交道进入关中,这条路也有可能,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点,正好堵住第二和第三条路,那么李世民军队就无法进入关中了。”
张铉的目光落在的一座小军城上,这座小军城叫做长武城,位于浅水原以北,北地郡和安定郡的交界处,正好是第二条路和第三条路的必经之处。
张铉一指长武城问道:“我们离长武城最近的军队在哪里?”
杜如晦想了想说:“在弘化郡的马岭县附近有一支我们的斥候骑兵,大约有千人左右,距离长武城两百五十里。”
“可以通知到这支军队吗?”
杜如晦点点头,“那边有一个鹰信点。”
“立刻发信过去,就说朕的命令,让他们以最快速度杀过去夺取长武城,只要他们守住一天,朕将给予重赏。”
“可是仅仅守住一天也没有意义啊!”
房玄龄担忧地说道:“除非有强有力的支援。”
“朕知道!”
张铉又问杜如晦,“现在发鹰信到延安郡需要多少时间?”
“现在还是四更,大概今天上午就能送到。”
“那就立刻通知罗士信,让他率两万军队火速去支援长武城,明天天黑前必须赶到。”
延安郡肤施县已集结了大军约五万人,由大将军罗士信统帅,肤施县距离长武城约五百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赶到长武城,步兵肯定办不到,但骑兵就可以了,军队要奔行五百里,路上基本上不能停留,行军强度非常大。
但行军强度再大也要执行,杜如晦答应了,他同时又建议道:“微臣建议让李靖大军加强进攻,可以有效牵制住李世民的军队。”
“一并去办!”
杜如晦匆匆去了,房玄龄问道:“陛下御驾亲征的时机已经到来,打算何时出发?”
张铉想了想道:“今天和朝臣们交代一下,明天一早就出发!”
在三个关联方中,李世民是最后一个知道李元吉发动了宫廷政变。
原因很简单,天策府被玄武精卫封锁,李世民设在长安的情报点被李元吉清洗,损失惨重,无法用信鸽或者信鹰传递消息,最后是刘文静秘密派自己的家人赶去安定郡送信。
当李世民得到消息时,已是第二天晚上了,得知兄长全家被害,李世民放声痛哭,他下令全军裹素,为不幸惨死的兄长哀悼,与此同时,李世民开始集结军队,准备率五万大军杀向长安,讨伐长安的乱臣贼子。
长史长孙无忌闻讯大惊,急忙赶到大帐劝说李世民,这时,张公瑾已经在大帐内苦苦劝说李世民了。
李世民阴沉着脸,始终望着沙盘上的长安城一言不发,为大哥建成报仇只是借口,事实上,李世民从三弟李玄霸口中便知道了父皇病重之事,他也觉得父皇病得蹊跷,这极可能是四弟即将发动宫廷政变的先兆。
李世民当然不会阻止,相反,只要兄弟发动了宫廷政变,他就有借口出兵长安,他需要借四弟元吉之手替自己扫清登基道路上的种种障碍。
现在四弟弑兄囚父,朝野沸腾,百官们谁又会支持他登基为帝?只要自己扫荡妖孽,扭转朝廷的朗朗乾坤,帝位就非自己莫属。
但张公瑾却坚决反对李世民率大军长安。
“殿下,十五万敌军窥视陇右,如果殿下大军撤关中,不仅陇右全没,甚至北地郡、上郡和弘化郡也保不住了,我们只剩下关中和汉中两地,大唐危矣!请殿下三思。”
但李世民依旧不为所动。
这时,亲卫在帐门口禀报:“长史来了。”
李世民点点头,“请他进来!”
片刻,长孙无忌快步走进大帐,躬身道:“卑职向殿下复命!”
“萧关情况如何?”李世民问道。
“禀殿下,萧关情况不太妙,我们防守兵力不足,但周军仍在增兵,一旦他们进攻线拉长,不再从正面进攻,恐怕萧关就保不住了。”
李世民没有吭声,其实他很清楚萧关情况,要想守住萧关,至少要用八千军队,但他只派去了伍云召的四千军队,军队人数确实不足。
“殿下,如果再增加五千军队,萧关的防御就能稳住了。”长孙无忌建议道。
李世民叹了口气,将刘文静送来的信交给长孙无忌,“你先看看这封信再说。”
长孙无忌接过看了一遍,他也显得十分震惊,尽管他事先已经得到了一点消息,但他没有想到李元吉竟然杀了太子建成一家,囚禁了病重的父亲。
长孙无忌看完信道:“殿下是想去争位吗?”
李世民点点头,“如果我不去,大唐社稷就彻底完了,连根子都会毁在元吉手中,这是张铉很期待之事,这也是为何停战一年的原因,我不能容许父皇建立的王朝就这么短短结束。”
“那陇右怎么办?”长孙无忌一针见血地问道。
“以后再夺来!”
这时,一直在沉思的张公瑾道:“殿下,卑职有一个两全的方案,看殿下能否采纳。”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都望向他,张公瑾道:“殿下可写两封信,一封信给李神通,不要求他效忠殿下,但请他务必保持中立,最好按兵不动,静观局势之变,李神通是效忠于天子,并非李元吉,这个要求并不过份,相信他会采纳,第二封信写给李孝恭,请他立刻率两万汉中军队北上,然后殿下出兵一万,一共三万军队,微臣认为就能平定长安之乱了。”
“好办法!”
长孙无忌拳掌相击,赞许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折中之计,虽然长安有四万军队,但李元吉真正能控制的,也就一万五千玄武精卫,只要殿下能举大义之旗,还有赵王协助,相信御林军至少会反戈一半,就算汉中军一时赶不到,我们也一样能平定长安之乱。”
李世民负手慢慢踱步,他也觉得这个方案可行,他了解神通二叔,此人十分油滑,从不会轻易站队,让他保持中立也正中他的下怀,孝恭和自己的关系也很好,虽然他效忠大哥,可大哥被害,只要自己举起为大哥复仇大旗,孝恭一定会出兵。
想到这,李世民点点头,“汉中之军不能全部出动,必须留一半守汉中,让孝恭率一万军队北上足矣,我再率一万五千骑兵进入关中,南北夹击,元吉必败无疑。”
“殿下一定要亲自去吗?”
“当然!”
李世民对张公瑾和长孙无忌笑道:“我和三弟率军南下,陇右就交给你们二人了,怎么布兵防御,你们二人协商决定,我平定了长安之乱,会尽快返。”
“请殿下放心,我们一定会守住陇右。”
李世民当即写了两封鹰信,一封发往汉中,一封发往雍县,他又命令兄弟赵王李玄霸率五千军先走,他自己也在安排完军务后迅速动身。
看无防盗章节的小说,请用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云.来.阁),各种小说任你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