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请缨
朱棣嘿然一笑,说道:“勇气可喜!可这不是一句为君上粉身碎骨的豪言壮语就办得到的!”
“陛下忧在哪里?”
“现在是永乐元年,属于朕的年代刚刚来到!天下,得由建文旧臣们给朕治理着,得由靖难武臣们给朕来守着。天下兵马,朕是一股脑儿接收过来的,要镇住他们,也得靠朕的嫡系。丘福与朱能,是朕在军中的左膀右臂。他倒了,朕就断了一臂。不只如此,只要动他,为防后患,很多他多年带出来的兵,朕都要动一动。朕现在立足方稳,禁得起大动干戈?”
夏浔反驳道:“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双屿卫的事,陛下以为,还瞒得住么?正如他们栽脏陷害,其实根本漏洞重重,即便没有发生时间上的这个重大疏忽,只要朝廷想查,也一定能查得到真相。成千上万人参与的事情,想保证秘密,根本就是痴心妄想。
他们真正的倚仗不是别的,而是受屈的人即便有了证据也递不上来,为此他们就得一手遮天,蒙蔽天子。而臣,恰恰是他们无法控制的一个变数,所以臣才会无端陷身其中,蒙冤入狱。只要栽脏成功,知情人不过限于浙东一隅,而且知情人不会传扬开去。
如今却不同,这案子是皇上您亲自下旨审理的,朝野关注,结局此刻已在京师传开,就算陛下想瞒也瞒不住了,很快,它就会变成一个尽人皆知的“秘密”,那时再不公开真相,岂非自欺欺人?
军中高级将领冒功构陷,栽脏同僚,这等丑闻一旦传开,才是真的自毁长城。皇上当初语重心长,诏谕靖难功臣们,固然是希望我们不要犯错,能君臣和睦,与国同休,何尝又不是因为担心靖难功臣原本不过是燕王府工蕃之臣,最大不过一府官员,只因从龙之功,一飞冲天,骤登高位,恐其腐化堕落,糜烂不堪?
臣带飞龙秘谍初入金陵时,也曾遇到过类似情形,从陛下燕山三护卫中精心选拔出来的那些铁血战士,素来军纪森严、临战勇敢,一入金陵,却被醇酒美人所迷惑,做出许多荒唐事来。臣断然予以处置,的确因此使我秘谋队伍蒙受了重大损失,折损了一些得力的人手,原本精心布置的一些暗桩也因此放弃。可若非如此,恐怕臣就等不到陛下兵临金陵之日了。陛下,自古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守江山,要跟打江山一样,需要杀伐决断!”
朱棣道:“此案,与你的案子不同,你那只是一人贪墨。而这却是诸多军中将领,联手构陷袍泽,影响之大,何等深远,一旦将士因此离心,后果堪忧。”
夏浔失笑道:“陛下,恕臣说句冒犯的话。陛下您聪明一世,怎么反被此事陷入迷障?不错,陛下也知后果严重,可这后果,恰恰是蒙蔽不如张扬。唯有严查到底,涉案官员一律严惩、决不辜息,才能重树正气,才能给将士们恢复信心啊!”
“如今……是永乐元年。新年伊始,此等丑闻又多有靖难功臣参与,旧朝文武等着看朕的笑话,一旦张扬开来,这朝廷体面……”
“皇上,体面是打回来的,不是藏回来的。浙东水师把兵败的责任一股脑儿推在双屿卫身上,而今已经证明,这纯属一派胡言。倭寇可是并未因此损伤分毫。臣请问陛下,陛下能封得住满朝文臣的口,可封得住天下人的口?可封得住倭寇的口?眼看又将春暖花开,春讯时节,倭寇又将踏浪而来,为祸海疆,到那时候,打得还是朝廷的脸面……”
朱棣神色之间有些挣扎,显然是难以取舍。
夏浔见状,叹了口气道:“陛下当初以八百亲兵举旗靖难,可曾怕过什么?而今坐了天下才区区半年,就变了,变得畏首畏尾!陛下,您一直担心追随您打天下的靖难功臣们会变,可陛下您自己何尝没有变?家里头瓶瓶罐罐的多了,这也怕碰着,那也怕摔着,锐气全消!”
朱棣仿佛被一柄看不见的大锤猛地击了一下,蓦地退了两步,胸膛起伏,呼吸急促,两眼紧紧盯着夏浔,目中射出骇人的寒芒。
夏浔恍若不见,把顶冠一除,很光棍地往那一跪,朗声道:“臣冒犯天子,罪该万死!请治臣死罪!”
“你……”
夏浔不是比干,他可没有动不动就剜心肝搞死谏的习惯,可他这句话确实说重了,不重不足以触动朱棣,说重了又有可能真的触怒朱棣,所以他第二句话马上就跟着说了出来。
“若陛下不嫌臣愚钝,愿将剿倭重任相托,臣保证,一定打出咱大明的威风来,叫那倭寇丢盔卸甲,望风披靡,虽不敢说就此靖清海宇,也可让倭寇从此再不成气候!”
夏浔这么说可不仅仅是为了这句严重冒犯皇帝的话找辙,同时也有着更深远的意义。他要参与军务,痛定思痛,他觉得,以一个暗中掌握着一支特务力量的国公身份,在庙堂之上,是没有多少发言权的,影响力也有限。可是茹常一个伯爷都辞了尚书之职,他一个国公是无法在文官系统拥有一席之地的。
皇明祖训,文官最高封伯,爵位不许太高,只有武将才可以。所以他无法插手文官系统,却可以在武臣系统中插上一足。而剿倭,就是一个极好的契机。
至于成败,他还是有一定把握的。军事上,他有胡宗宪、戚继光等人的一些抗倭经验,又有双屿卫这个倭寇通,不致吃了大亏。政治上呢?
胡宗宪、戚继光,那都是极能打的名将,以那戚继光来说,若是把他搁在这个年代,未必就比淇国公丘福差了,甚至会更强。只是他没有丘福这样的机遇,才没有这样的爵禄地位和成就。
可即便以戚继光之强,也只是面对倭寇时常打胜仗,予之以重创,依旧谈不到打得倭寇不成气候,原因何在?盖因倭寇不是一支军队,也没有什么政治目的。如果是一支军队,军事上打败它,从政治上与它的统治者达成一定的协议,这支敌人自然就消失了。
可倭寇不同,他们的本质就是一群海盗,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是抢,唯一的战斗使命还是抢。你杀光一批,又来一批,除非那岛国上的人死绝了,这仗永远打不完,除非你从根源上想办法。夏浔很想利用历史上证明成功的剿倭经验打击倭寇之气焰,再从根源上解决倭寇形成的问题。
如此一来,虽然海盗千百年后依旧存在,是杀之不尽的,但是像倭寇这样成规模的海盗,却可以在东海绝迹。而要做到这一点,军事上成功之后,紧随其来的就是政治上的一些作为,如果能以此为契机,反过来促进大明改变洪武朝时过于严格的海禁政策,岂非以弊成利?
朱棣听了,果然转怒为惊,把他大逆不道的话抛到了脑后,吃惊地道:“甚么?你要请缨,领兵剿匪?杨旭,你不要因为丘福吃了败仗,便小瞧了他。丘福当了一辈子兵,打了一辈子仗,虽然这次打了败仗,却不能因此抹杀他一生功绩,把他想当一个废物。若论带兵打仗,你不如他!”
“臣知道!可是,打倭寇,与寻常的打仗还有不同。打别人,丘福比臣强!打倭寇,臣一定比丘福强!”
“你从不曾带过兵,剿倭亦非你份内之事,可不要自讨苦吃。你若主动请战,却损兵折将、大败而归,可知道军法无情?”
“臣知道!所以,臣敢请战,同时也要请陛下全力支持!”
“你要朕如何支持?”
“***国使节奉足利义满之命即将到京,臣请陛下,允许臣参予外交使命!在不损我大明国体的前提下,予以各种配合!”
朱棣在殿中来回踱了一阵,站定脚步道:“朕允了!第二件事呢?”
“第二件事,臣不要浙东水师。臣要另组新军,专为抗倭之师!”
戚继光那么能打,靠的就是他的戚家军,如果凭着当时已糜烂不堪的卫所兵,他有天大的本事也得完蛋。如今大明立国不久,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要做战,足堪一用。但是问题在于,浙东水师没烂,浙东的指挥系统已经烂了。
那些涉案将领哪个没有几个心腹?那些人都在军中担当着各个层次的联务,他们肯服杨旭?要是扯扯后腿,阴奉阴违……,夏浔哪有闲功夫去整肃军队,把将校军官梳理一遍,对他们一一进行了解、沟通、调整、驯服?这些事真要做下来,最快也得三五年功夫,如今最快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另调一支军队来。
朱棣思索片刻,颔首道:“朕允了!还有么?”
夏浔道:“最后一件事,臣要山东、南直隶、应天府、浙江、福建,五省沿海总督之权!”
明初的总督与后来的总督不同,那时候总督这个词儿不是常职,只是用兵时总理督管一片区域的军事主管,战事一俟结束,这个战时总管的职务就要撤消,所辖军队也要各归各处,所以权力虽大,也没甚么了不起。夏浔的意思就相当于现代战争时期划定的一个军事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一切军政法司各项权利都暂归军部所有,战毕放权。
李景隆上一次赴浙东剿匪,就是类似的职务,只不过权限还要稍小一些。
朱棣微微眯起了眼睛,沉声道:“搞出这么大的阵仗,你可知道,一旦兵败,没人救得了你!”
夏浔当然知道,就算那时候朱棣肯饶他,憋足了劲的朱高煦一派武臣也决不肯饶他。可他现在已经同二皇子一派势同水火,二皇子一旦上台,别的人不一定有事,他却一定完蛋。于公于私,他必须拼了。如果给他这么大的权力和支持,他依旧和丘福一样完蛋,那完蛋也就完蛋了吧,皇帝不惩罚他,他也得对大明所付出的一切有个交待,做人得有担当,难道像丘福一样诿过于人吗?
因此,夏浔斩钉截铁地道:“臣愿立军令状,但是五省总督生杀予夺,皇上得给我!”
朱棣静静地瞧了他一会儿,轻轻地笑了:“好!你要的权力,朕都给你!明日,朕就宣布,封你为沿海五省剿倭总督,以郑和为监军,即刻上任!浙东水师构陷同僚……,他们都在你的辖区之内,你一并去办了吧!”
“臣杨旭,遵旨!”
夏浔高声领旨,然后说道:“陛下若没有别的吩咐,臣就告退了!”
“去吧!”
朱棣看着夏浔退出谨身殿,独自一人站在那儿久久没有说话。过了一阵儿,木恩在门口探头探脑起来,迟疑着却不敢说话。
朱棣似乎陷入沉思当中,并没看到他,却已开口问道:“甚么事?”
木恩小心地道:“陛下,淇国公丘福还在偏殿候着,眼看着,宫门就要上锁了,皇上……”
朱棣淡淡地道:“朕不见了,叫他回去候着吧!”
夏浔出了宫,辅国公府的侍卫早已闻讯赶来,正在宫门外候着。
夏浔上了自己的战马,立即快马向家门驰去。
又过了一阵儿,丘福从宫里慢慢走了出来,他一出宫门,宫门就关上了,里边传出沉重的放下闸板的声音,宫门上锁了。
丘福看着紧闭的宫门发呆,心里头一阵阵的发紧。皇上让他去侧殿里候着,分明还是要有话吩咐他,怎么忽然之间就没了动静,直接把他打发出来了?大皇子、二皇子还有杨旭他们,在皇上面前到底说了什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宫禁要上锁了?皇上只消一句话,迟它半个时辰一个时辰的又有什么关系?
丘福左思右想,如何肯就此回府,他迟疑着上了马,走了一阵儿,忽然拨马朝二皇子朱高煦所在的街巷驰去,驰不多远猛地勒马站住,思考一番,一拨马头又朝自己的府邸驰去。如是者来回折腾了好几回,他终于调转马头,奔了自己的府邸。
到了府前扳鞍下马的时候,他才招手唤过一名亲信侍卫,小声吩咐道:“回头换了衣裳,往二殿下那里悄悄走一趟,问问今日宫里发生的消息,有何训示,也请二殿下一并吩咐下来!”
那侍卫心领神会,接过丘福的马缰绳,轻轻点了点头。
丘福这才长长地舒了口气,脚步沉重地向府中走去……
p:书友们,求***,为杨旭喝彩!一点一滴,汇聚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