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一章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 ( )
第三二一章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 ( )-太平天国-笔趣阁
太平天国
作者:兰色幽香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任武南援安定的大军早已灰飞烟灭的这个消息,千里之外的马化龙当然不会知道,即使是被任武安排留守在固原城内的赫明吧也不知道,但是,没有人不知道太平红军已经开始对驻守在环县的卫教军左军白彦虎痛下杀手。@文学网<a href="/cdn-cgi/l/email-protection" class="__cf_email__" data-cfemail="e99e9e9ec7909c878588808e8cc78a8684a9">[emailprotected]</a>
赫明吧也收到了来自环县白彦虎的书信。白彦虎知道任武和他的前军主力都已经开赴了安定,固原想必留下来的人马不会很多,因此,在白彦虎的书信中没有要求赫明吧出兵相助,只是希望固原方面能够在粮草、军器等问题上给予大力的支持。
与宁夏的马化龙不一样,赫明吧和白彦虎之流那是一根绳书上串起来的几个蚂蚱,即使砸断了骨头都还会连着筋。一接到白彦虎的书信,赫明吧不仅立即“组织”起一批军械和粮草火速运往环县,而且,还从固原并不是很多的防守力量中抽调出来了两千人马,紧急驰援环县。赫明吧心里明白,对于正打得轰轰烈烈的环县前线,这两千人去了,单单从数量上看,也许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不过,这毕竟能给战火燃烧中的环县军民带去一种心理上的安慰,这可以让他们知道,真主是不会忘记他们的,为了这场“保卫穆斯林王国的圣战”,我们后方的军民将与你们共进退。
难道固原不是处在前线?赫明吧把自己的固原当成了大后方,其实并不是毫无道理。固原背靠甘回第一个起家地同心,那里屯有大批的甘肃回军姑且不说,仅仅看看两翼和正面,赫明吧似乎并无错误。不用说有绵绵延延的秦长城环护着,还有白彦虎在环县,就是白彦虎给予不了太平红军一个迎头的沉重打击,但只要他们能抗住太平红军的进攻,固原左翼就没有任何顾虑而言。至于右翼,前面有任武大帅的大军席卷会宁挺进安定,后面有隆德及巍峨的六盘山作为屏障,自然更是安稳的很。
那么当面呢?当面也是无忧无虑,因为,有洪兴总摄镇守的千年铁壁雄关三关口。
南北走向的陇山山脉,连绵起伏数百里。横挡在固原南面的就是这陇山山脉的第一峻岭六盘山,这道山脉的主峰。极目望去,六盘山拔地而起,山峰陡峭,耸立云中。
六盘山的东侧,就是地势险要的三关口。
赫明吧直靠的所谓三关口,是三个关口要隘的合称。即为六盘、瓦亭、萧关这三道雄关,自古就是兵家的战略要地。史书曾经赞誉的“瓦亭者,据陇东陲,为九塞咽喉,七关襟带。北控银夏,西趋兰会,东接泾源,南连巩秦,诚冲衢也”一说,说的就是三关口之一的瓦亭古城。
瓦亭之名始见于两汉之际,唐朝时在此设驿藏关,宋代构筑寨城,明清两代仍有大规模的修缮,因此,瓦亭要隘素有铁瓦亭之称。瓦亭关地处三关口之萧关西北,重峰拱卫,依山傍水,俯瞰三关口,西傍六盘山,为度陇咽喉。尤其是从三关口(萧关)通往瓦亭关的瓦亭峡,是一个长达二十余里的天然防御带。
行走其间,但见两面石峰突兀,悬崖绝壁如刀削斧砍一般光利,一条古驿道被两山裹夹在当中,向下望一道水,向上看是一线天,不由你不在赞叹所行之地的险要异常同时,又感觉到自己的孤零、渺小和无助。
从西周时期经营泾阳起,历经秦、汉及北朝时期匈奴的经营,即使到了像唐代这样的盛世,三关口同样维系着关中的安危。“安史之乱”后的吐蕃正是籍此要地乘机东进,兵锋直达关中。自那以后,三关口就一直是入侵与反入侵者双方较量和争夺的重地,以至于此后双方划定以三关口的弹筝峡为双方相守的边界。
到了宋朝,传说中的杨家将在三关口也曾与野蛮凶残的异族入侵军进行过一场殊死的血战。杨家将虽然能征善战,兵精将良,人强马壮,但由于长途奔劳,粮草不足,再加上三关口一带地势复杂险要,以致连战不利。将士们与入侵者鏖战数十日,不仅没有抵制住对方的进攻,反而自身伤亡惨重,一筹莫展。最后,是在朝廷增派援兵,杨家将士反复勘探,摸清了三关口一带的地形,这才一举击退了对方的进攻,大胜回师。
有这样的雄关要隘替固原挡风遮雨,再加上三关口外数十里都见不到一个喘气的活人,就更不要说有太平红军的什么身影,难怪赫明吧现在大有身居大后方之感了。
不过,赫明吧绝对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所认为的太平红军一定要集中起来大批的主力,才能够得上与驻守环县的白彦虎二十万大军一战的时候,一支四千余人的太平天国精锐之师,已经昼伏夜行毫无声息地穿越了那段长达数十里的“不毛之地”,正在抵近他那所谓铁打的雄关。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中,萧关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红十一军军长陈得才并不是十分的清楚。对于这里,他的了解起初也仅仅是限于受领任务之时黄再兴总指挥的扼要介绍。
随着准备工作的深入,随着今天亲临关前,尽管是掩身于翠绿的茂密丛林之间,对着迎面吹来的习习夜风,望远镜中盯看着星火点点,却是死一样寂静的三关雄隘的时候,他的心里似乎没有“车辚辚,马萧萧,多少风云际会,多少沙场点兵,多少王冠落地,多少魂断边关”的惆怅。他更欣赏的是“回中道路险,萧关烽侯多。五营屯北地,万乘出西河。单于拜玉玺,天书按雕戈。振旅汾川曲,秋风横大歌。”卢照邻的《回中曲》。
向左右望去,鸦雀无声的将士们虽然一杆杆鲜艳的红色旗帜都已经卷了起来,虽然以往将士们手里酷爱惯用的红缨长枪,如今都已经换成了当初在上海、广州等地缴获的西人制造的洋枪,身上背挎着天朝自产的手榴弹、**包,虽然他学识不高,以至于无论如何他也吟诵不出什么优美而又大气磅礴,注定要流芳万世的诗句。但是,等到大军夺下三关,立马六盘高峰的时刻,陈得才心里绝对会油然而生出这样的一种豪迈,“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赫明吧也收到了来自环县白彦虎的书信。白彦虎知道任武和他的前军主力都已经开赴了安定,固原想必留下来的人马不会很多,因此,在白彦虎的书信中没有要求赫明吧出兵相助,只是希望固原方面能够在粮草、军器等问题上给予大力的支持。
与宁夏的马化龙不一样,赫明吧和白彦虎之流那是一根绳书上串起来的几个蚂蚱,即使砸断了骨头都还会连着筋。一接到白彦虎的书信,赫明吧不仅立即“组织”起一批军械和粮草火速运往环县,而且,还从固原并不是很多的防守力量中抽调出来了两千人马,紧急驰援环县。赫明吧心里明白,对于正打得轰轰烈烈的环县前线,这两千人去了,单单从数量上看,也许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不过,这毕竟能给战火燃烧中的环县军民带去一种心理上的安慰,这可以让他们知道,真主是不会忘记他们的,为了这场“保卫穆斯林王国的圣战”,我们后方的军民将与你们共进退。
难道固原不是处在前线?赫明吧把自己的固原当成了大后方,其实并不是毫无道理。固原背靠甘回第一个起家地同心,那里屯有大批的甘肃回军姑且不说,仅仅看看两翼和正面,赫明吧似乎并无错误。不用说有绵绵延延的秦长城环护着,还有白彦虎在环县,就是白彦虎给予不了太平红军一个迎头的沉重打击,但只要他们能抗住太平红军的进攻,固原左翼就没有任何顾虑而言。至于右翼,前面有任武大帅的大军席卷会宁挺进安定,后面有隆德及巍峨的六盘山作为屏障,自然更是安稳的很。
那么当面呢?当面也是无忧无虑,因为,有洪兴总摄镇守的千年铁壁雄关三关口。
南北走向的陇山山脉,连绵起伏数百里。横挡在固原南面的就是这陇山山脉的第一峻岭六盘山,这道山脉的主峰。极目望去,六盘山拔地而起,山峰陡峭,耸立云中。
六盘山的东侧,就是地势险要的三关口。
赫明吧直靠的所谓三关口,是三个关口要隘的合称。即为六盘、瓦亭、萧关这三道雄关,自古就是兵家的战略要地。史书曾经赞誉的“瓦亭者,据陇东陲,为九塞咽喉,七关襟带。北控银夏,西趋兰会,东接泾源,南连巩秦,诚冲衢也”一说,说的就是三关口之一的瓦亭古城。
瓦亭之名始见于两汉之际,唐朝时在此设驿藏关,宋代构筑寨城,明清两代仍有大规模的修缮,因此,瓦亭要隘素有铁瓦亭之称。瓦亭关地处三关口之萧关西北,重峰拱卫,依山傍水,俯瞰三关口,西傍六盘山,为度陇咽喉。尤其是从三关口(萧关)通往瓦亭关的瓦亭峡,是一个长达二十余里的天然防御带。
行走其间,但见两面石峰突兀,悬崖绝壁如刀削斧砍一般光利,一条古驿道被两山裹夹在当中,向下望一道水,向上看是一线天,不由你不在赞叹所行之地的险要异常同时,又感觉到自己的孤零、渺小和无助。
从西周时期经营泾阳起,历经秦、汉及北朝时期匈奴的经营,即使到了像唐代这样的盛世,三关口同样维系着关中的安危。“安史之乱”后的吐蕃正是籍此要地乘机东进,兵锋直达关中。自那以后,三关口就一直是入侵与反入侵者双方较量和争夺的重地,以至于此后双方划定以三关口的弹筝峡为双方相守的边界。
到了宋朝,传说中的杨家将在三关口也曾与野蛮凶残的异族入侵军进行过一场殊死的血战。杨家将虽然能征善战,兵精将良,人强马壮,但由于长途奔劳,粮草不足,再加上三关口一带地势复杂险要,以致连战不利。将士们与入侵者鏖战数十日,不仅没有抵制住对方的进攻,反而自身伤亡惨重,一筹莫展。最后,是在朝廷增派援兵,杨家将士反复勘探,摸清了三关口一带的地形,这才一举击退了对方的进攻,大胜回师。
有这样的雄关要隘替固原挡风遮雨,再加上三关口外数十里都见不到一个喘气的活人,就更不要说有太平红军的什么身影,难怪赫明吧现在大有身居大后方之感了。
不过,赫明吧绝对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所认为的太平红军一定要集中起来大批的主力,才能够得上与驻守环县的白彦虎二十万大军一战的时候,一支四千余人的太平天国精锐之师,已经昼伏夜行毫无声息地穿越了那段长达数十里的“不毛之地”,正在抵近他那所谓铁打的雄关。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中,萧关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红十一军军长陈得才并不是十分的清楚。对于这里,他的了解起初也仅仅是限于受领任务之时黄再兴总指挥的扼要介绍。
随着准备工作的深入,随着今天亲临关前,尽管是掩身于翠绿的茂密丛林之间,对着迎面吹来的习习夜风,望远镜中盯看着星火点点,却是死一样寂静的三关雄隘的时候,他的心里似乎没有“车辚辚,马萧萧,多少风云际会,多少沙场点兵,多少王冠落地,多少魂断边关”的惆怅。他更欣赏的是“回中道路险,萧关烽侯多。五营屯北地,万乘出西河。单于拜玉玺,天书按雕戈。振旅汾川曲,秋风横大歌。”卢照邻的《回中曲》。
向左右望去,鸦雀无声的将士们虽然一杆杆鲜艳的红色旗帜都已经卷了起来,虽然以往将士们手里酷爱惯用的红缨长枪,如今都已经换成了当初在上海、广州等地缴获的西人制造的洋枪,身上背挎着天朝自产的手榴弹、**包,虽然他学识不高,以至于无论如何他也吟诵不出什么优美而又大气磅礴,注定要流芳万世的诗句。但是,等到大军夺下三关,立马六盘高峰的时刻,陈得才心里绝对会油然而生出这样的一种豪迈,“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