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app软件已经开发完毕,请大家访问m.网站底部就可下载安装安卓以及苹果的app】
裴世矩举荐齐王北上戍?,这在大家的预料当中,毕竟圣主面对当前困局,迫不得已之下已经“松了口”,之前中枢议定对北疆军政大员进行人事调整就已经是个明确信号。
只是齐王身份特殊,他是圣主唯一的嫡皇子,是中土未来的君王,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在目前中外大势下北上戍边,负面影响太大。
对国内权力高层来说,它释放出来的信号是政治上流放齐王,这可能会加剧皇统之争,进一步恶化两京政局;而对普通贵族和普罗大众来说,它释放出来的信号是南北关系紧张,南北大战一触即发,这肯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恐慌,会进一步恶化国内局势;对大漠牙帐来说,它释放出来的信号是中土已经开始进行战争准备,退一步说,中土对南北关系的未来趋势持悲观态度,双方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少,矛盾和冲突会越来越多,南北大战随时都有可能爆发,为此大漠北虏必然积极应对,积极进行战争准备,这必然会加剧南北关系的恶化,北疆镇戍压力会迅速增大,北疆危机会日益加重,这将直接影响到明年是否有可能继续东征。
牵一发而动全身,齐王北上戍边的难度太大,圣主和中枢即便做出了这一决策,也需要做一番精心的准备,创造一个合适的政治环境,需要把齐王戍边对国内外局势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否则就是适得其反,就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那么,如何创造一个合适的政治环境?
在国内,最起码要赢得两京政局的平稳,东都要向西京做出妥协,西京也要向东都做出让步,双方即便撕破脸了,但考虑到日益恶化的中外局势,考虑到即将爆发的南北大战,也要暂时维持平衡,一致对外。同时,中央要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卫府要加大剿贼力度,虽然关陇、山东和江左三大贵族集团的斗争愈演愈烈,但做为具体表现的国内叛乱还在可控范围内,还没有蔓延到中土每一块土地上,还能以雷霆之势一扫而尽。
在外部,中土要巩固和加强与西突厥的联盟,虽然在今年西疆危机中失去的国土和损失的利益已难以挽回,但也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来日方长,暂作忍耐,先借助西突厥的力量,挑起东西两部突厥的厮杀,把大漠北虏的注意力吸引到大金山一线,陷大漠北虏与左右难以兼顾之窘境,从而迅速化解西疆危机,并有效缓解北疆这边的重压。
在创造这一政治环境中,裴世矩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外他可以化解西疆危机,而西疆危机有了解决的可能,在内他才能胁迫和劝说西京做出让步;西京让步了,东都才能稳定两京政局;而两京政局稳定了,圣主和中枢才能具备发动第三次东征的基本条件。
那么裴世矩是否有绝对把握化解西疆危机?
裴世矩化解西疆危机的办法,名义上是以牺牲中土在西域的利益,来巩固和加强与西突厥的结盟,但实质上就是挑起东西两部突厥的厮杀。东西两部突厥互相厮杀,互相消耗,也就无力顾及到中土,相反还都有求于中土,于是中土就能渔翁得利,不但西、北两疆的危机都能化解,还能赢得恢复国力的充足时间,等到国力恢复了,中土可以发动南北战争,先联合西突厥灭了东。突厥,然后再横扫西域,把西突厥赶到葱岭以西去,如此一来他的国防和外交大战略就算成功了,他的政治抱负就算实现了。
然而,这种事中土已经干过一次,东西两部突厥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相信两部突厥都不会重蹈覆辙了,他们现在的第一目标都是中土。
西突厥要与波斯人殊死搏杀,为此他们想方设法也要挑起东。突厥与中土之间的战争,而东。突厥为了建立统一的大突厥汗国,同样要想方设法削弱西突厥和中土的实力,正好西突厥要与波斯人开战,那么东。突厥的目标就剩下了中土,只要击败中土,重创中土,那么东。突厥再去收拾与波斯人打得两败俱伤的西突厥就轻而易举了。
这?一分析,裴世矩西行若想实现既定的长远目标,难度非常大,不过短期目标还是有把握的,西突厥还是愿意把东,突厥人赶出西域,还是愿意与中土联手对东。突厥形成威胁。
东。突厥一旦处于劣势,只有妥协,考虑到前车之鉴,东西两部突厥必然联手对抗中土。这种局面下,西突厥考虑到自己即将与波斯人大战,为解除后顾之忧,这是最好的挑起东。突厥与中土大战的机会,必然极力唆使东。突厥发动南北大战,而东。突厥考虑到中土太强大,自己一个人对付中土力有不逮,此刻恰逢中土东征连续失利,元气大伤,又有西突厥帮忙牵制中土最为强悍的西北军,那么显然这是最好的进行南北大战的机会,乘你病要你命,此时不打更待何时?
既然南北大战是事实可见的,难以避免的,而裴世矩此次西行的成果,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事实上等于加速了南北战争的爆发,那么裴世矩未雨绸缪,理所当然要在北疆积极进行战争准备,但在今天之前,裴世矩考虑到中土元气大伤,没有赢得南北战争的绝对把握,所以还是力求以“主和”来延缓南北战争爆发的时间。
然而,封德彝的一份密信,还有段达的一道奏章,却迫使他不得不改变立场,转而支持圣主继续东征,这等于宣告中土在南北关系上的态度由“温和”转为“强硬”,是要撕破脸的前奏,南北关系的恶化速度必然越来越快,南北大战的脚步必然越来越近,这反过来倒逼裴世矩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来加强北疆镇戍力量,想方设法遏制和延缓南北关系的破裂,于是他只有一个选择,公开支持齐王北上戍边,公开要求招安白发贼,力求把本来会“祸害”北疆局势的危险因素,以最快速度转化为可以暂时维持南北关系的有利条件,为即将到来的南北战争打下一个较好的防御基础。
段达奏章里的内容肯定是可信的,无论是封德彝还是段达、阴世师,绝无可能谎报军情,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开玩笑。如果白发贼的军队多达数万,且同时在三线作战,可见其实力已经到了足以威胁到北疆安全的地步,反过来说,这股力量如果为朝廷所用,投入到北疆镇戍上,则镇戍形势必然逆转。
北疆镇戍形势逆转,南北关系的恶化速度得以遏制,这对裴世矩西行非常有好处,可以保证裴世矩能够实现预定目标,反之,如果裴世矩在西边挑起了东西两部突厥的厮杀,而东线这边则陷入困境,北疆镇戍军无法有效牵制北虏军队,导致大漠牙帐再无后顾之忧,敢于集中力量与西突厥决战于大金山,则整个形势就对中土不利了,如果西突厥打败了,裴世矩此趟西行不但无功而返,甚至还会加剧西疆危机。
然而,齐王尚可控制,白发贼却无从控制,虽然李子雄、韩世谔、周仲等贵胄叛逆都在白发贼帐下,圣主可以下诏特赦,允许他们戴罪立功,但白发贼是否相信圣主?是否愿意为朝廷效力?是否愿意交出军队?如果白发贼先假作受抚以赢得喘息时间,然后倒戈一击,甚至里通外国,与北虏内外夹击,则长城危矣,北疆更有可能陷入长久混乱,那对当下的中土来说就是一场灾难了。
所以,对于圣主和中枢来说,齐王北上戍边可以,风险可控,但招安白发贼不可以,风险太大。退一步说,李子雄、韩世谔、周仲等贵胄都可以赦免,参加叛军队伍的青壮平民也可以赦免,但白发贼等所有贼帅却不能赦免,这种人不仅有反骨,不可信任,更重要的是他们背后有“黑手”,他们只忠诚于这些“黑手”,时刻都有造反的可能,所以必须诛杀,杀鸡儆猴,这是原则问题,没有商量的余地。
因此,当裴世矩提出招抚白发贼的建议时,圣主和中枢重臣们都露出了诧异之色。裴世矩不可能不知道圣主和中枢的原则,他也不可能违背原则,既然如此,他为何还提出这个根本就不可能的建议?退一步说,就算圣主和中枢妥协了,裴世矩又凭什么认定,白发贼及其帐下贼帅们愿意交出自己的军队,任由朝廷宰割?
纳言苏威实在忍不住了,他和裴世矩不仅是政治盟友,私交也非常不错,此时此刻他不能不提醒裴世矩,“闻喜公,白发贼只是一枚棋子而已,他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又如何决定数万叛贼的命运?”
裴世矩想了片刻,叹道,“或许,某能决定他的命运。”
=
=
=
裴世矩举荐齐王北上戍?,这在大家的预料当中,毕竟圣主面对当前困局,迫不得已之下已经“松了口”,之前中枢议定对北疆军政大员进行人事调整就已经是个明确信号。
只是齐王身份特殊,他是圣主唯一的嫡皇子,是中土未来的君王,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在目前中外大势下北上戍边,负面影响太大。
对国内权力高层来说,它释放出来的信号是政治上流放齐王,这可能会加剧皇统之争,进一步恶化两京政局;而对普通贵族和普罗大众来说,它释放出来的信号是南北关系紧张,南北大战一触即发,这肯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恐慌,会进一步恶化国内局势;对大漠牙帐来说,它释放出来的信号是中土已经开始进行战争准备,退一步说,中土对南北关系的未来趋势持悲观态度,双方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少,矛盾和冲突会越来越多,南北大战随时都有可能爆发,为此大漠北虏必然积极应对,积极进行战争准备,这必然会加剧南北关系的恶化,北疆镇戍压力会迅速增大,北疆危机会日益加重,这将直接影响到明年是否有可能继续东征。
牵一发而动全身,齐王北上戍边的难度太大,圣主和中枢即便做出了这一决策,也需要做一番精心的准备,创造一个合适的政治环境,需要把齐王戍边对国内外局势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否则就是适得其反,就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那么,如何创造一个合适的政治环境?
在国内,最起码要赢得两京政局的平稳,东都要向西京做出妥协,西京也要向东都做出让步,双方即便撕破脸了,但考虑到日益恶化的中外局势,考虑到即将爆发的南北大战,也要暂时维持平衡,一致对外。同时,中央要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卫府要加大剿贼力度,虽然关陇、山东和江左三大贵族集团的斗争愈演愈烈,但做为具体表现的国内叛乱还在可控范围内,还没有蔓延到中土每一块土地上,还能以雷霆之势一扫而尽。
在外部,中土要巩固和加强与西突厥的联盟,虽然在今年西疆危机中失去的国土和损失的利益已难以挽回,但也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来日方长,暂作忍耐,先借助西突厥的力量,挑起东西两部突厥的厮杀,把大漠北虏的注意力吸引到大金山一线,陷大漠北虏与左右难以兼顾之窘境,从而迅速化解西疆危机,并有效缓解北疆这边的重压。
在创造这一政治环境中,裴世矩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外他可以化解西疆危机,而西疆危机有了解决的可能,在内他才能胁迫和劝说西京做出让步;西京让步了,东都才能稳定两京政局;而两京政局稳定了,圣主和中枢才能具备发动第三次东征的基本条件。
那么裴世矩是否有绝对把握化解西疆危机?
裴世矩化解西疆危机的办法,名义上是以牺牲中土在西域的利益,来巩固和加强与西突厥的结盟,但实质上就是挑起东西两部突厥的厮杀。东西两部突厥互相厮杀,互相消耗,也就无力顾及到中土,相反还都有求于中土,于是中土就能渔翁得利,不但西、北两疆的危机都能化解,还能赢得恢复国力的充足时间,等到国力恢复了,中土可以发动南北战争,先联合西突厥灭了东。突厥,然后再横扫西域,把西突厥赶到葱岭以西去,如此一来他的国防和外交大战略就算成功了,他的政治抱负就算实现了。
然而,这种事中土已经干过一次,东西两部突厥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相信两部突厥都不会重蹈覆辙了,他们现在的第一目标都是中土。
西突厥要与波斯人殊死搏杀,为此他们想方设法也要挑起东。突厥与中土之间的战争,而东。突厥为了建立统一的大突厥汗国,同样要想方设法削弱西突厥和中土的实力,正好西突厥要与波斯人开战,那么东。突厥的目标就剩下了中土,只要击败中土,重创中土,那么东。突厥再去收拾与波斯人打得两败俱伤的西突厥就轻而易举了。
这?一分析,裴世矩西行若想实现既定的长远目标,难度非常大,不过短期目标还是有把握的,西突厥还是愿意把东,突厥人赶出西域,还是愿意与中土联手对东。突厥形成威胁。
东。突厥一旦处于劣势,只有妥协,考虑到前车之鉴,东西两部突厥必然联手对抗中土。这种局面下,西突厥考虑到自己即将与波斯人大战,为解除后顾之忧,这是最好的挑起东。突厥与中土大战的机会,必然极力唆使东。突厥发动南北大战,而东。突厥考虑到中土太强大,自己一个人对付中土力有不逮,此刻恰逢中土东征连续失利,元气大伤,又有西突厥帮忙牵制中土最为强悍的西北军,那么显然这是最好的进行南北大战的机会,乘你病要你命,此时不打更待何时?
既然南北大战是事实可见的,难以避免的,而裴世矩此次西行的成果,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事实上等于加速了南北战争的爆发,那么裴世矩未雨绸缪,理所当然要在北疆积极进行战争准备,但在今天之前,裴世矩考虑到中土元气大伤,没有赢得南北战争的绝对把握,所以还是力求以“主和”来延缓南北战争爆发的时间。
然而,封德彝的一份密信,还有段达的一道奏章,却迫使他不得不改变立场,转而支持圣主继续东征,这等于宣告中土在南北关系上的态度由“温和”转为“强硬”,是要撕破脸的前奏,南北关系的恶化速度必然越来越快,南北大战的脚步必然越来越近,这反过来倒逼裴世矩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来加强北疆镇戍力量,想方设法遏制和延缓南北关系的破裂,于是他只有一个选择,公开支持齐王北上戍边,公开要求招安白发贼,力求把本来会“祸害”北疆局势的危险因素,以最快速度转化为可以暂时维持南北关系的有利条件,为即将到来的南北战争打下一个较好的防御基础。
段达奏章里的内容肯定是可信的,无论是封德彝还是段达、阴世师,绝无可能谎报军情,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开玩笑。如果白发贼的军队多达数万,且同时在三线作战,可见其实力已经到了足以威胁到北疆安全的地步,反过来说,这股力量如果为朝廷所用,投入到北疆镇戍上,则镇戍形势必然逆转。
北疆镇戍形势逆转,南北关系的恶化速度得以遏制,这对裴世矩西行非常有好处,可以保证裴世矩能够实现预定目标,反之,如果裴世矩在西边挑起了东西两部突厥的厮杀,而东线这边则陷入困境,北疆镇戍军无法有效牵制北虏军队,导致大漠牙帐再无后顾之忧,敢于集中力量与西突厥决战于大金山,则整个形势就对中土不利了,如果西突厥打败了,裴世矩此趟西行不但无功而返,甚至还会加剧西疆危机。
然而,齐王尚可控制,白发贼却无从控制,虽然李子雄、韩世谔、周仲等贵胄叛逆都在白发贼帐下,圣主可以下诏特赦,允许他们戴罪立功,但白发贼是否相信圣主?是否愿意为朝廷效力?是否愿意交出军队?如果白发贼先假作受抚以赢得喘息时间,然后倒戈一击,甚至里通外国,与北虏内外夹击,则长城危矣,北疆更有可能陷入长久混乱,那对当下的中土来说就是一场灾难了。
所以,对于圣主和中枢来说,齐王北上戍边可以,风险可控,但招安白发贼不可以,风险太大。退一步说,李子雄、韩世谔、周仲等贵胄都可以赦免,参加叛军队伍的青壮平民也可以赦免,但白发贼等所有贼帅却不能赦免,这种人不仅有反骨,不可信任,更重要的是他们背后有“黑手”,他们只忠诚于这些“黑手”,时刻都有造反的可能,所以必须诛杀,杀鸡儆猴,这是原则问题,没有商量的余地。
因此,当裴世矩提出招抚白发贼的建议时,圣主和中枢重臣们都露出了诧异之色。裴世矩不可能不知道圣主和中枢的原则,他也不可能违背原则,既然如此,他为何还提出这个根本就不可能的建议?退一步说,就算圣主和中枢妥协了,裴世矩又凭什么认定,白发贼及其帐下贼帅们愿意交出自己的军队,任由朝廷宰割?
纳言苏威实在忍不住了,他和裴世矩不仅是政治盟友,私交也非常不错,此时此刻他不能不提醒裴世矩,“闻喜公,白发贼只是一枚棋子而已,他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又如何决定数万叛贼的命运?”
裴世矩想了片刻,叹道,“或许,某能决定他的命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