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发网站,百度直接搜索关键词 】
七月初十,上午,齐王行营。
清晨李百药急报,李风云已率联盟军队撤往卫南、濮阳一线,估计天亮后就要从卫凉津一带渡河北上了。
齐王略感意外,暗叫侥幸,李风云的行军速度太快,差一点就与宇文述“迎头相撞”,这要是“撞”上了,麻烦?大了。齐王请李百药转告李风云,允许联盟军队渡河,他将在大河北岸给予必要掩护。
很快,李善衡又来急报,斥候在黎阳以东六十余里外的卫凉津,发现有打着东都卫戍军旗号的军队正在横渡大河。
李善衡早已从韦福嗣那里得到消息,知道是李风云的联盟军队,只是为了掩人耳目,李善衡不得不虚应故事,不得不装模作样奏报齐王,另外为了防备万一,李善衡昨天就把主力调进了黎阳仓,还加强了齐王行营的卫戍力量,以防李风云渡河之后突然背信弃义袭击仓城。现在李风云的帐下足足有四万大军,而且清一色的主力,面对这样一股强横力量,李善衡不敢大意,小心防范。
齐王不高兴了,脸色顿时阴沉。渡河是大事,关系到双方安全,一旦未能默契配合,出了意外,可能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李风云胆大妄为,这边还没有与黎阳取得联系,那边就开始渡河了,根本就没把齐王放在眼里。这是运气好,如果运气不好,宇文述滞留黎阳尚未离开,现在如何是好?难道双方当真要大打出手,搞得两败俱伤?
韦福嗣、李善衡倒是能理解李风云急于脱离险境的心情,现在韩世谔就在他身边,这是个无法控制的不稳定因素,另外从董纯手上“讹诈”来的四千多“俘虏”也是一个隐患,瓦岗军在济水两岸的“掩护”也存有风险,而更严重的是他无法确保齐王始终信守诺言,所以他不但急于渡河,还要“先斩后奏”,抢在齐王获悉之前渡河,先把选锋军送到对岸抢占先机,这样即便齐王改变立场,背信弃义出手攻击,他也能利用“先机”阻御齐王,给联盟大军赢得渡河时间。
这符合李风云的行事风格,他一向兵行险着,指望他谨慎小心、四平八稳,实在困难,这与他实力不够有直接关系,实力不如人,只能以诡道取胜,当然了,如果不是这种性格,他也不会献计齐王“北上戍边”行险一搏了。
这也说明双方严重缺乏信任,默契是有,但信任太少,而缺乏信任的默契,其中蕴含的风险就大了。现在齐王已经决心北上戍边,已经没有退路,而他若想在北疆有所作为,不论是阻御北虏卫戍国土,还是据北疆而称霸,首先就要在最短时间内增加实力,没有实力在北疆死路一条,而他增加实力的最佳捷径就是与李风云通力合作,而通力合作的基础就是信任,没有一定的信任基础,合作就是一句空话,甚至到了关键时刻,双方连默契都难以维持。
齐王质问李百药,“白发是何居心?他是蓄意制造矛盾,还是故意威胁孤,讹诈孤?”
李百药从容解释,李风云推测来护儿带着水师主力正在驰援东都的路上,从时间上推算距离东都应该不远了,距离黎阳就更近了,而当前恢复大运河的畅通是重中之重,不出意外的话,来护儿到了黎阳具体了解了东都局势后,极有可能把部分水师战船部署在黎阳至洛口一线,以确保南北大运河畅通无阻,如此一来李风云和联盟军队不但有暴露的危险,渡河北上的时间也会推迟,而这既会影响到齐王的安全,也会影响到齐王北上之计,所以李风云才急不可耐,不敢浪费一丝一毫的时间。
齐王吃惊了。来护儿驰援东都?水师主力正逆流而来?如此大事,直接影响到东都局势走向的大事,为何宇文述只字未露?
行省虽然向东莱水师求援了,但那属于急病乱投医,毫无作用。行省没有调兵的权力,来护儿也不敢擅自放弃东征,率全部水师驰援东都。之前来护儿派遣水师副总管周法尚率百艘战船两个武贲郎将一万四千余将士驰援东都,已经是严重违法,可以视同谋反了,有掉脑袋的风险,所以只要没有圣主的诏令,来护儿绝无可能挥师平叛,再退一步说就算他不要脑袋了,他还要为帐下部属们着想,总不能让大家都跟着他一起掉脑袋。
不过宇文述和屈突通都说了,圣主和中枢在接到杨玄感叛乱的消息?,马上决策停止东征,而这个诏令肯定要以最快速度传送东莱水师,以免水师渡海远征孤军深入,另外距离东都最近的远征军队也是东莱水师,圣主的确有可能同时命令来护儿火速赶赴东都平叛。这样推算起来,李风云的预测十有八九是对的,来护儿当真有可能驰援东都。
屈突通是卫府普通统帅,不参与中枢决策,不知情很正常,但宇文述不可能不知道此事。如果宇文述知道此事,他为何自始至终没有提及来护儿和东莱水师?是不是担心来护儿在诏令送达前就已经带着水师渡海走了,无法确定水师一定会赶赴东都平叛,所以绝口不提,还是因为其他原因?比如圣主已经决心“清除”齐王,已经密诏宇文述和来护儿联手解除齐王的军权,那么宇文述当然要严守机密了。
韦福嗣和李善衡也很吃惊,尤其韦福嗣,与李风云一起撤离东都战场,两人天天在一起商讨北上大计,却始终没听到李风云提及来护儿和水师,此刻情绪尤为复杂,首先不论此事真假,单以李风云只字不露就能看出来,李风云根本不信任他们。不过想想也正常,一旦齐王改变立场背信弃义,一旦齐王知道李风云已经推测来护儿要来,并做好了防备,那联盟军队成功渡河的可能性还有多大?李风云只有有心算无心,才有一线逃生之机会,所以李风云当然要谨慎再谨慎了。
齐王越想越是害怕,韦福嗣和李善衡也有不详预感。
如果来护儿带着水师主力来了,与周法尚会合,水师就成了东都战场上实力最强的一支援军,五六万绝对忠诚于圣主的水师将士,再加上河北讨捕大使崔弘升,涿郡副留守陈棱,武贲郎将李公挺,河阳都尉杨浩,再加上圣主委派的平叛特使宇文述和屈突通,几大势力联手,只要卫文升坚守潼关不失,东都之围立时可解。东都安全了,越王杨侗、樊子盖、杨恭仁、李浑气势汹汹地加入围剿,杨玄感的败亡也就在旦夕之间。
接下来如果宇文述和来护儿联手“对付”齐王,齐王往哪逃?宇文述已经试探出了齐王的“底线”,知道齐王野心勃勃,打算据北疆而抗衡圣主,势必会痛下杀手,以绝后患,那时齐王打又打不过,跑又跑不掉,走投无路,唯有束手就擒了。
齐王愤怒了,厉声质问李百药,“如此大事,你为何隐瞒不报?”
李百药很委屈,我也是才知道啊,然后毫不客气地质疑齐王,如此大事,大王焉能不知?大王既然知道,为何不提前告之白发,以便形成默契,互为保护?大王故意隐瞒,白发当然怀疑大王别有目的,于是双方互不信任,以致误会层生,矛盾激烈。
齐王愈发愤怒,“孤的确不知,孤若知道,岂能蓄意隐瞒?来护儿驰援而来,水师不但决定了东都局势的走向,也决定了孤的命运。危急时刻,孤岂会陷白发于死地,自绝生机?”
李百药乘机进言。之所以出现这种误会,造成这种危机,都是因为双方缺乏信任。如果来护儿当真带着水师来了,东都局势迅速逆转,杨玄感败亡在即,留给齐王腾挪的时间非常有限,这种情形下,双方应该加强沟通,增加信任,共商北上大计。
“当前南北关系日益恶化,北疆镇戍形势极其严峻,与东都局势逆转给大王带来的危险相比,北上戍边更为险恶,稍有不慎,满盘皆输。”
李百药“趁热打铁”,以南北关系的剧烈演变为基础,详细分析和推演了“第三次东征”的前因后果,希望能说服齐王密会李风云,双方坐在一起开诚布公地谈一谈。
“第三次东征的成败决定了南北关系的走向,如果我中土摧毁了高句丽,征服了远东诸虏,独占了远东利益,便能有效威慑大漠北虏,延缓南北战争的爆发,而大漠北虏岂肯把远东利益拱手相让?南北双方已经到了水火不容、拔刀相向的地步,可以肯定突厥人要撕破脸,不惜代价也要阻止我中土独占远东,所以明年北疆六镇必定狼烟四起,长城?线战事激烈。以大王目前之实力,即便到了北疆也难有作为,而大王若想守住长城,确保第三次东征凯旋而还,就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增强实力,而白发和他的联盟大军正好可以解大王的燃眉之急。”
齐王沉思良久,望向韦福嗣和李善衡,目露征询之意。
韦福嗣和李善衡心领神会,但均持谨慎态度,不作回应。齐王身份太特殊,有些事不能做,做了就是祸患,就如当年“失德”一案,祸起萧墙,致命一击,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
齐王一咬牙,毅然决断,冲着李百药挥挥手,“今夜孤夜巡永济渠,请安平公妥为安排。”
=
=
=
七月初十,上午,齐王行营。
清晨李百药急报,李风云已率联盟军队撤往卫南、濮阳一线,估计天亮后就要从卫凉津一带渡河北上了。
齐王略感意外,暗叫侥幸,李风云的行军速度太快,差一点就与宇文述“迎头相撞”,这要是“撞”上了,麻烦?大了。齐王请李百药转告李风云,允许联盟军队渡河,他将在大河北岸给予必要掩护。
很快,李善衡又来急报,斥候在黎阳以东六十余里外的卫凉津,发现有打着东都卫戍军旗号的军队正在横渡大河。
李善衡早已从韦福嗣那里得到消息,知道是李风云的联盟军队,只是为了掩人耳目,李善衡不得不虚应故事,不得不装模作样奏报齐王,另外为了防备万一,李善衡昨天就把主力调进了黎阳仓,还加强了齐王行营的卫戍力量,以防李风云渡河之后突然背信弃义袭击仓城。现在李风云的帐下足足有四万大军,而且清一色的主力,面对这样一股强横力量,李善衡不敢大意,小心防范。
齐王不高兴了,脸色顿时阴沉。渡河是大事,关系到双方安全,一旦未能默契配合,出了意外,可能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李风云胆大妄为,这边还没有与黎阳取得联系,那边就开始渡河了,根本就没把齐王放在眼里。这是运气好,如果运气不好,宇文述滞留黎阳尚未离开,现在如何是好?难道双方当真要大打出手,搞得两败俱伤?
韦福嗣、李善衡倒是能理解李风云急于脱离险境的心情,现在韩世谔就在他身边,这是个无法控制的不稳定因素,另外从董纯手上“讹诈”来的四千多“俘虏”也是一个隐患,瓦岗军在济水两岸的“掩护”也存有风险,而更严重的是他无法确保齐王始终信守诺言,所以他不但急于渡河,还要“先斩后奏”,抢在齐王获悉之前渡河,先把选锋军送到对岸抢占先机,这样即便齐王改变立场,背信弃义出手攻击,他也能利用“先机”阻御齐王,给联盟大军赢得渡河时间。
这符合李风云的行事风格,他一向兵行险着,指望他谨慎小心、四平八稳,实在困难,这与他实力不够有直接关系,实力不如人,只能以诡道取胜,当然了,如果不是这种性格,他也不会献计齐王“北上戍边”行险一搏了。
这也说明双方严重缺乏信任,默契是有,但信任太少,而缺乏信任的默契,其中蕴含的风险就大了。现在齐王已经决心北上戍边,已经没有退路,而他若想在北疆有所作为,不论是阻御北虏卫戍国土,还是据北疆而称霸,首先就要在最短时间内增加实力,没有实力在北疆死路一条,而他增加实力的最佳捷径就是与李风云通力合作,而通力合作的基础就是信任,没有一定的信任基础,合作就是一句空话,甚至到了关键时刻,双方连默契都难以维持。
齐王质问李百药,“白发是何居心?他是蓄意制造矛盾,还是故意威胁孤,讹诈孤?”
李百药从容解释,李风云推测来护儿带着水师主力正在驰援东都的路上,从时间上推算距离东都应该不远了,距离黎阳就更近了,而当前恢复大运河的畅通是重中之重,不出意外的话,来护儿到了黎阳具体了解了东都局势后,极有可能把部分水师战船部署在黎阳至洛口一线,以确保南北大运河畅通无阻,如此一来李风云和联盟军队不但有暴露的危险,渡河北上的时间也会推迟,而这既会影响到齐王的安全,也会影响到齐王北上之计,所以李风云才急不可耐,不敢浪费一丝一毫的时间。
齐王吃惊了。来护儿驰援东都?水师主力正逆流而来?如此大事,直接影响到东都局势走向的大事,为何宇文述只字未露?
行省虽然向东莱水师求援了,但那属于急病乱投医,毫无作用。行省没有调兵的权力,来护儿也不敢擅自放弃东征,率全部水师驰援东都。之前来护儿派遣水师副总管周法尚率百艘战船两个武贲郎将一万四千余将士驰援东都,已经是严重违法,可以视同谋反了,有掉脑袋的风险,所以只要没有圣主的诏令,来护儿绝无可能挥师平叛,再退一步说就算他不要脑袋了,他还要为帐下部属们着想,总不能让大家都跟着他一起掉脑袋。
不过宇文述和屈突通都说了,圣主和中枢在接到杨玄感叛乱的消息?,马上决策停止东征,而这个诏令肯定要以最快速度传送东莱水师,以免水师渡海远征孤军深入,另外距离东都最近的远征军队也是东莱水师,圣主的确有可能同时命令来护儿火速赶赴东都平叛。这样推算起来,李风云的预测十有八九是对的,来护儿当真有可能驰援东都。
屈突通是卫府普通统帅,不参与中枢决策,不知情很正常,但宇文述不可能不知道此事。如果宇文述知道此事,他为何自始至终没有提及来护儿和东莱水师?是不是担心来护儿在诏令送达前就已经带着水师渡海走了,无法确定水师一定会赶赴东都平叛,所以绝口不提,还是因为其他原因?比如圣主已经决心“清除”齐王,已经密诏宇文述和来护儿联手解除齐王的军权,那么宇文述当然要严守机密了。
韦福嗣和李善衡也很吃惊,尤其韦福嗣,与李风云一起撤离东都战场,两人天天在一起商讨北上大计,却始终没听到李风云提及来护儿和水师,此刻情绪尤为复杂,首先不论此事真假,单以李风云只字不露就能看出来,李风云根本不信任他们。不过想想也正常,一旦齐王改变立场背信弃义,一旦齐王知道李风云已经推测来护儿要来,并做好了防备,那联盟军队成功渡河的可能性还有多大?李风云只有有心算无心,才有一线逃生之机会,所以李风云当然要谨慎再谨慎了。
齐王越想越是害怕,韦福嗣和李善衡也有不详预感。
如果来护儿带着水师主力来了,与周法尚会合,水师就成了东都战场上实力最强的一支援军,五六万绝对忠诚于圣主的水师将士,再加上河北讨捕大使崔弘升,涿郡副留守陈棱,武贲郎将李公挺,河阳都尉杨浩,再加上圣主委派的平叛特使宇文述和屈突通,几大势力联手,只要卫文升坚守潼关不失,东都之围立时可解。东都安全了,越王杨侗、樊子盖、杨恭仁、李浑气势汹汹地加入围剿,杨玄感的败亡也就在旦夕之间。
接下来如果宇文述和来护儿联手“对付”齐王,齐王往哪逃?宇文述已经试探出了齐王的“底线”,知道齐王野心勃勃,打算据北疆而抗衡圣主,势必会痛下杀手,以绝后患,那时齐王打又打不过,跑又跑不掉,走投无路,唯有束手就擒了。
齐王愤怒了,厉声质问李百药,“如此大事,你为何隐瞒不报?”
李百药很委屈,我也是才知道啊,然后毫不客气地质疑齐王,如此大事,大王焉能不知?大王既然知道,为何不提前告之白发,以便形成默契,互为保护?大王故意隐瞒,白发当然怀疑大王别有目的,于是双方互不信任,以致误会层生,矛盾激烈。
齐王愈发愤怒,“孤的确不知,孤若知道,岂能蓄意隐瞒?来护儿驰援而来,水师不但决定了东都局势的走向,也决定了孤的命运。危急时刻,孤岂会陷白发于死地,自绝生机?”
李百药乘机进言。之所以出现这种误会,造成这种危机,都是因为双方缺乏信任。如果来护儿当真带着水师来了,东都局势迅速逆转,杨玄感败亡在即,留给齐王腾挪的时间非常有限,这种情形下,双方应该加强沟通,增加信任,共商北上大计。
“当前南北关系日益恶化,北疆镇戍形势极其严峻,与东都局势逆转给大王带来的危险相比,北上戍边更为险恶,稍有不慎,满盘皆输。”
李百药“趁热打铁”,以南北关系的剧烈演变为基础,详细分析和推演了“第三次东征”的前因后果,希望能说服齐王密会李风云,双方坐在一起开诚布公地谈一谈。
“第三次东征的成败决定了南北关系的走向,如果我中土摧毁了高句丽,征服了远东诸虏,独占了远东利益,便能有效威慑大漠北虏,延缓南北战争的爆发,而大漠北虏岂肯把远东利益拱手相让?南北双方已经到了水火不容、拔刀相向的地步,可以肯定突厥人要撕破脸,不惜代价也要阻止我中土独占远东,所以明年北疆六镇必定狼烟四起,长城?线战事激烈。以大王目前之实力,即便到了北疆也难有作为,而大王若想守住长城,确保第三次东征凯旋而还,就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增强实力,而白发和他的联盟大军正好可以解大王的燃眉之急。”
齐王沉思良久,望向韦福嗣和李善衡,目露征询之意。
韦福嗣和李善衡心领神会,但均持谨慎态度,不作回应。齐王身份太特殊,有些事不能做,做了就是祸患,就如当年“失德”一案,祸起萧墙,致命一击,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
齐王一咬牙,毅然决断,冲着李百药挥挥手,“今夜孤夜巡永济渠,请安平公妥为安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