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见郦齐实在是诧异,就再向他交代了一句:“这样吧,你回到右路军中,去见宁钧将军,只说是报信回来覆命。如果宁钧将军不问,你就什么也不说。如果问起右路军的情况,你再把刚才我们谈话的内容给他讲一遍吧。”
郦齐“噢”了一声,起身向苏秦辞行,抱拳躬身道:“小的谨遵将令,这就回右路军去了。”
苏秦向郦齐挥了挥手,目送他离开。等到郦齐出了大帐,屈辛又问苏秦道:“难道主帅把我叫过来,真的是有意要安排我到右路军去吗?”
苏秦点了点头,说道:“我正有此意,如果一切顺利,你可能很快就要率楚军调动。不过,目前这件事还应该保密,以免军心不稳。”
苏秦稍一思忖,嘱咐屈辛道:“特别是要提防着你的副将陈稹,此人心机很深,肚子里不定憋着什么坏水呢?这个消息切不可提前告诉他。”
屈辛脸上满是不屑,说道:“陈稹与那景封勾结,暗中诋毁于我,我早看他不惯。如果不是楚王亲自任命的副将,我早将他拿下,送回楚国去了。主帅放心,我对他也是打起十二分小心的。”
苏秦再次颔首表示赞许。屈辛又道:“这个陈稹与太子芈槐关系非同一般,他这次之所以能得到副将的职位,也是太子使力安插进来的。”
“可惜的是,我王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据知情人说,大王已经命在旦夕之间,朝中大臣已经开始使劲地巴结太子了。”
屈辛说到这里,脸上露出了忧色,说道:“大王死后,那陈稹还不定会怎么蹦跶呢?我真希望大王能挺过这段时间,亲眼看到从渑池胜利而归的楚军,楚国报了屡次战败于秦国的羞辱之仇,大王也算是死而瞑目了。”
苏秦听屈辛的话,感到了他心中的拳拳爱国之心,以及他对于秦国的不满和仇恨。苏秦欣慰地望着屈辛,心中对这员敢爱敢恨的小将更增添了喜欢和赞赏。
后来,屈辛也起身告辞出帐。苏秦把他送到了帐门口,看着他离开。
苏秦转过身来之后,首先把自己胳膊上的缠带给松了开来,这块长长的缠带紧裹着胳膊,难受了好长时间。好不容易等到中军大帐中再没有其他人时,苏秦于是将它解下,放松一下手臂。
为了这一番谈话,苏秦可谓是煞费苦心。所谓投石问路,关键还是要看一下宁钧的下一步反应。
信使郦齐返回到了右路军,作为右路军主将的宁钧不能不问起他到联军总部报信儿的情况。那么,刚才谈话中的细节,宁钧总归是能了解到的。
出于两人的交情,自己受了重伤,宁钧如果念及情谊,当然会亲自来看望一下,即便他考虑到军情,不便前来,也一定会打发人来问候一声吧。
出于合纵军的军情,右路军的进攻受挫,自己需要宁钧的帮助,已经暗示他准备让屈辛接替他的右路军主将之职,将他调回到左路军来协助主帅。如果宁钧仍以合纵军的大局为重,那他也会考虑主动到联军总部来商议军情的。
因此,苏秦这么做,其实是在含蓄地向宁钧传达一个讯息:那就是希望宁钧能亲身到联军总部来救急。如若宁钧舍得下右路军主将一职,能过来总部一趟,那起码就可以证明他的心仍是向着合纵联盟的,那么,所谓奸细一说,也就变成了无稽之谈。
当然,宁钧也可能并没有向信使郦齐问起联军总部的状况,如果出现了那种情况,不也恰恰表明宁钧已心不在焉了吗?
苏秦在被逼无奈之下,才想出了这个投石问路之计,用在了自己最好的朋友身上,实在是万不得已方才为之。
那个军中奸细的巨大疑团,像大山一样压得苏秦喘不过气来。他为了能够尽快排除掉亲密好友的嫌疑,只能出此下策。
苏秦暗自祈祷宁钧能够心无旁骛,他的后续举止和行动能证明他的清白。一旦排除了宁钧的嫌疑,苏秦就可以采取断然的措施,直揪军中的奸细,而不必顾及许多。事关至亲好友的清白,苏秦慎之又慎,委婉含蓄,仍然是要维护他与宁钧的深厚友谊。
纯洁的友谊本来不需要考验和怀疑,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信任和亲密感。但是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之上,又关系到成千上万将士的生死,苏秦怎敢疏忽?
信使郦齐离开后的当天,苏秦还没有感到等待的急切和不安。他想郦齐可能要到傍晚才能到达上官城,所以想象着宁钧得知右路联军的军情,一定是焦急万分,如果不是天色已晚,他大概就随时动身前往联军总部过来。
苏秦对宁钧在第二天赶来,还是充满着信心的,他认为:“以宁钧与自己的友情,他不会听闻自己受伤中毒而置之不理的。况且,苏秦已经通过郦齐透露出要宁钧调回联军总部的消息,他应该能顺理成章地从上官城赶到西陂来。”
因为怀有强烈的期望,所以苏秦这一天过得并不轻松,他从上午就开始注意中军校卒的动静,总感觉他们随时会向自己报告宁钧将军前来的讯息。因此,苏秦的眼睛和耳朵好像一直处于高度警觉的状态,以至于随便有点风吹草动,都能把他的心都吊了起来。
然而,随着第二天的时间一点点地过去,苏秦心中越来越急切,也越来越失望,因为宁钧并没有如他所愿,尽快地赶了过来。
苏秦这一天都心不在焉的,不管是在临时开辟的演兵场督促训练,还是在中军大帐中琢磨着渑池地图,他都好像魂不守舍,以致中军校卒还真以为苏秦因身体中毒未去,而头脑有些恍惚。
堪堪到了晚上,苏秦还未见到宁钧前来,他的心开始一点点地往下沉,他不由得想到:“如果宁钧不来,又没有特殊紧要的缘由,那么他一定是心有旁属。最少也能说明他对自己的安排不满,然而如果仍然是好朋友,心中有不满,也应该当面前来说清楚的呀,而不是采取置若罔闻的态度。”
郦齐“噢”了一声,起身向苏秦辞行,抱拳躬身道:“小的谨遵将令,这就回右路军去了。”
苏秦向郦齐挥了挥手,目送他离开。等到郦齐出了大帐,屈辛又问苏秦道:“难道主帅把我叫过来,真的是有意要安排我到右路军去吗?”
苏秦点了点头,说道:“我正有此意,如果一切顺利,你可能很快就要率楚军调动。不过,目前这件事还应该保密,以免军心不稳。”
苏秦稍一思忖,嘱咐屈辛道:“特别是要提防着你的副将陈稹,此人心机很深,肚子里不定憋着什么坏水呢?这个消息切不可提前告诉他。”
屈辛脸上满是不屑,说道:“陈稹与那景封勾结,暗中诋毁于我,我早看他不惯。如果不是楚王亲自任命的副将,我早将他拿下,送回楚国去了。主帅放心,我对他也是打起十二分小心的。”
苏秦再次颔首表示赞许。屈辛又道:“这个陈稹与太子芈槐关系非同一般,他这次之所以能得到副将的职位,也是太子使力安插进来的。”
“可惜的是,我王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据知情人说,大王已经命在旦夕之间,朝中大臣已经开始使劲地巴结太子了。”
屈辛说到这里,脸上露出了忧色,说道:“大王死后,那陈稹还不定会怎么蹦跶呢?我真希望大王能挺过这段时间,亲眼看到从渑池胜利而归的楚军,楚国报了屡次战败于秦国的羞辱之仇,大王也算是死而瞑目了。”
苏秦听屈辛的话,感到了他心中的拳拳爱国之心,以及他对于秦国的不满和仇恨。苏秦欣慰地望着屈辛,心中对这员敢爱敢恨的小将更增添了喜欢和赞赏。
后来,屈辛也起身告辞出帐。苏秦把他送到了帐门口,看着他离开。
苏秦转过身来之后,首先把自己胳膊上的缠带给松了开来,这块长长的缠带紧裹着胳膊,难受了好长时间。好不容易等到中军大帐中再没有其他人时,苏秦于是将它解下,放松一下手臂。
为了这一番谈话,苏秦可谓是煞费苦心。所谓投石问路,关键还是要看一下宁钧的下一步反应。
信使郦齐返回到了右路军,作为右路军主将的宁钧不能不问起他到联军总部报信儿的情况。那么,刚才谈话中的细节,宁钧总归是能了解到的。
出于两人的交情,自己受了重伤,宁钧如果念及情谊,当然会亲自来看望一下,即便他考虑到军情,不便前来,也一定会打发人来问候一声吧。
出于合纵军的军情,右路军的进攻受挫,自己需要宁钧的帮助,已经暗示他准备让屈辛接替他的右路军主将之职,将他调回到左路军来协助主帅。如果宁钧仍以合纵军的大局为重,那他也会考虑主动到联军总部来商议军情的。
因此,苏秦这么做,其实是在含蓄地向宁钧传达一个讯息:那就是希望宁钧能亲身到联军总部来救急。如若宁钧舍得下右路军主将一职,能过来总部一趟,那起码就可以证明他的心仍是向着合纵联盟的,那么,所谓奸细一说,也就变成了无稽之谈。
当然,宁钧也可能并没有向信使郦齐问起联军总部的状况,如果出现了那种情况,不也恰恰表明宁钧已心不在焉了吗?
苏秦在被逼无奈之下,才想出了这个投石问路之计,用在了自己最好的朋友身上,实在是万不得已方才为之。
那个军中奸细的巨大疑团,像大山一样压得苏秦喘不过气来。他为了能够尽快排除掉亲密好友的嫌疑,只能出此下策。
苏秦暗自祈祷宁钧能够心无旁骛,他的后续举止和行动能证明他的清白。一旦排除了宁钧的嫌疑,苏秦就可以采取断然的措施,直揪军中的奸细,而不必顾及许多。事关至亲好友的清白,苏秦慎之又慎,委婉含蓄,仍然是要维护他与宁钧的深厚友谊。
纯洁的友谊本来不需要考验和怀疑,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信任和亲密感。但是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之上,又关系到成千上万将士的生死,苏秦怎敢疏忽?
信使郦齐离开后的当天,苏秦还没有感到等待的急切和不安。他想郦齐可能要到傍晚才能到达上官城,所以想象着宁钧得知右路联军的军情,一定是焦急万分,如果不是天色已晚,他大概就随时动身前往联军总部过来。
苏秦对宁钧在第二天赶来,还是充满着信心的,他认为:“以宁钧与自己的友情,他不会听闻自己受伤中毒而置之不理的。况且,苏秦已经通过郦齐透露出要宁钧调回联军总部的消息,他应该能顺理成章地从上官城赶到西陂来。”
因为怀有强烈的期望,所以苏秦这一天过得并不轻松,他从上午就开始注意中军校卒的动静,总感觉他们随时会向自己报告宁钧将军前来的讯息。因此,苏秦的眼睛和耳朵好像一直处于高度警觉的状态,以至于随便有点风吹草动,都能把他的心都吊了起来。
然而,随着第二天的时间一点点地过去,苏秦心中越来越急切,也越来越失望,因为宁钧并没有如他所愿,尽快地赶了过来。
苏秦这一天都心不在焉的,不管是在临时开辟的演兵场督促训练,还是在中军大帐中琢磨着渑池地图,他都好像魂不守舍,以致中军校卒还真以为苏秦因身体中毒未去,而头脑有些恍惚。
堪堪到了晚上,苏秦还未见到宁钧前来,他的心开始一点点地往下沉,他不由得想到:“如果宁钧不来,又没有特殊紧要的缘由,那么他一定是心有旁属。最少也能说明他对自己的安排不满,然而如果仍然是好朋友,心中有不满,也应该当面前来说清楚的呀,而不是采取置若罔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