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发网站“释比,您是智者,您肯定有法子,何必为难小子呢?”
“嘿嘿,老朽不问世事多年,此刻能想到的法子便是让你来想法子。汉家郎,我看好你!”释比麻吉淡淡一笑,完全一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态度。
……
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作为人质的孟韬竟然掌握了主动,主导了劫匪的局势,甚至生死。
有何意义呢?是否功德无量,能不能救得了宁羌寨,他并不很在乎,怎样保住自己的性命才是关键。
家里祖母恐怕早已心急如焚,荆娘可能已经哭成了泪人儿,灵儿兴许念叨着找哥哥讲故事。想到这里,孟韬心里着实有些担忧。
羌人的探子还算不错,很快便知悉大安军的主将叫赵明,正是长房孟讯的大舅子,是谁想要至自己于死地显而易见。
孟韬没有暴怒,反而很平静,这种卑鄙小人恩将仇报没什么奇怪的。之前看在孟家先祖的份上没有计较,结果他们不知悔改,变本加厉。
既然你不仁,那就休怪我不义。孟韬暗下决定,脱身回去后定要和堂叔一家好好算算账。
……
脱身并不是件容易事,宁羌寨不愿放自己离开,很不公平地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们联系在一起。
赵明气势汹汹带兵而来,目的绝不单纯。若只是为了给孟讯和高氏帮忙,他绝不敢如此大动干戈。
自打太祖赵匡胤上演了陈桥兵变之后,大宋对兵马调遣防控很严格,无故私自大规模出兵,州府乃至枢密院都会详加过问,追责问罪。除非吃了雄心豹子胆,或有足以向朝廷交代的借口,绝对不敢贸然出兵。
诛羌逆,平叛乱!
多好的借口啊!打下一个山寨,获利绝对不少,平叛的功劳更不在小,这大概是赵明志在必得的东西吧!
如此一来,即便羌人放了自己;或者自己下山亲口告诉他们,羌人没有劫砖茶,赵明也会充耳不闻。
他会认定羌人劫掠朝廷赐茶,意在谋反,随便炮制点证据太容易。比如几套甲胄,几册图谶……偏巧寨主扎戎还去了陇南羌部探亲,估计会被说成是勾结外族……
只要赵明成功,肯定不会放过自己。要么杀了之后将罪责推给羌人,认定为被杀害的人质;最严重可能被说成是勾结羌逆的同谋,谋逆大罪很可能累及家人……
此时此刻,孟韬担心的不只是自己,更担心家中的祖母和妹妹。无论自己遭遇哪种待遇,她们的下场都会很凄惨!
活着,必须要想办法活下去!
……
想要劝服赵明退兵,抑或用其他方式排除其出兵的理由,都毫无用处!
至于武力对抗,想都不要想。只要动了刀剑弓矢便正中赵明下怀,叛乱一事便坐实了。
叛乱这种事,大宋朝廷是不会和你讲道理的,向来是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和朝廷对抗,绝对是以卵击石,孟韬不认为自己能够幸免。
为今之计,唯一的办法便是请一位足以压制赵明的人物出面,逼迫其撤兵。如果能够将其拿下治罪最好不过,但立即办到恐怕会很难,最不济也要自圆其说,皆大欢喜。
这样的人不是没有,孟韬第一个便想到——利州路转运使陈贯!
……
当孟韬说出自己的想法时,阿虎首先质疑道:“没搞错吧?找官员帮忙?他们都是一丘之貉!”
“不一样,我与陈公有过接触,他是有德之人,与赵明这等卑鄙小人不同!”
“凭什么相信你?”阿虎质问道:“就算是你见过,你当真了解他吗?知人知面不知心。”
孟韬摇头道:“好吧,不说品行,单说利益!作为转运使,治下旱灾尚未解决,又生叛乱,事后还可能流传出官逼民反,杀良冒功的说法,这对他的政绩有好处吗?他又该如何向朝廷交代呢?”
“你能请动他吗?”总算释比麻吉是个明白人,明白其中道理。
“五成把握,可以试试!”孟韬也有些忐忑,能不能请动陈贯不好说,能否来得及也是个问题。
释比麻吉叹道:“没有别的办法了,五成把握已经不错了,你说怎么做吧!”
一袭红衣的海棠夫人自然也不反对,桀骜不驯的阿虎便没什么好说的了。
“陈公此刻兴许在阳平关,等着我去交割砖茶事宜,若是快些赶去相请,应该来得及。”孟韬道:“若不在,还得走一遭利州,时间能否来得及就不好说了,听天由命吧!”
“好……如何相请?”
“首先得去个妥帖人,快去快回,见到陈公之后,将此间情况如实禀告,勿要隐瞒……”
孟韬这么一说,阿虎立刻急了,他抢劫在先是不争的事实,落入官府耳中,后果难以预料。
“你……”
孟韬毫不犹豫打断正欲咆哮的阿虎,冷笑道:“兴许你个人受些皮肉之苦,总好过全寨的人丧命吧?”
海棠夫人阿黎道:“好,为了稳妥起见,我亲自去,只是如何让陈公相信我?”
“山路难行,有劳夫人!”一个女子敢于如此有担当,孟韬还是很佩服的。他随即从衣襟上撕下一块白布条,用释比麻吉找来的笔墨写下两行字,叮嘱道:“将此物呈给陈公,他自会相信。”
在阿虎将信将疑的眼神中,孟韬和释比麻吉送走了海棠夫人。接下来只能听天由命了,但愿陈贯人在阳平关,希望那个布条能早些送到他手上,更希望他老人家能不辞辛劳,施以援手……
孟韬暗自祈祷,但愿自己在大宋的第一次危机可以顺利解决……
……
近来转运使陈贯格外忙碌,利州路遭遇了数十年不遇的旱灾。他不仅要配合地方官抗旱,还要遵循朝廷的旨意放粮赈灾,几乎忙的脚不沾地。
今年利州路的秋粮必然减产,赋税自然而然也会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他已经向政事堂和三司行文汇报,按照惯例,朝廷会有减免和救济。
纵然如此,秋冬还是不可避免地会有百姓饿肚子,来年的春种也会受到一些影响,明岁的情况好不到哪里去。依照过往的经验,一场天灾没个两三年根本缓不过啦,这让他很是揪心。
今年的旱灾太严重,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各地刚开始都是在拜龙王,认为要不了多久必然降雨。
可惜天不遂人愿,发现降雨无望已经为时已晚,修渠引水大都已经来不及,或者效果不佳。而且抗旱基本都是官府主导,百姓的自救很有限,成功案例不多。
整个利州路,兴元府的情况应该是最好的,诸如五门堰、褒水、酉水沿岸,抗旱颇有成效。尤其是定军寨新修的汉江堰,是其中的佼佼者,让人眼前一亮。
兴元尹李喆有信函送来,陈贯既喜且惊,喜的是定军寨数千亩良田得救,收成有保证;让他惊讶的则是孟韬的见识和能耐,不用说,汉江堰肯定出于此子之手。
他一个从未离开兴元府的少年郎,何以对蜀中都江堰如此熟悉呢?相似的修建和引水之法,当真只是道听途说?
毫无疑问,孟韬又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一座江堰,又一次刷新了他对孟韬的认识,此子才能绝非一般,假以时日,或成大器。
李喆的信函上说,定军山附近已经有传言,说孟韬是得诸葛武侯在天之灵点拨……
子不语怪力乱神,陈贯自幼受儒家典籍熏陶,并不相信神灵诡异之说,认为是夸张的无稽之谈。
兴许只是巧合,或者……
与其如此揣测,还不如当面询问他本人。得知孟韬亲自前往阳平关交割的消息后,陈贯决定也亲自走一遭。
本来这种事不必非要转运使亲自去,他可以待在利州城里还好歇息,但为了当面问问孟韬,陈贯亲自来了阳平关。
观孟韬品性为人,乃平和仁善之辈,多行造福乡邻的善事。小小年纪见识广博,能力不凡,算得上少年俊杰。
这样的人加以培养,或能成于民于国有利的人才。作为牧守一方的大员,慧眼识英才,为国举贤也是本分。
只是……
到了约定的时间,没有等到孟韬本人,却有一位红衣羌女登门,手中拿着一根布条,上书一句诗文: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嘿嘿,老朽不问世事多年,此刻能想到的法子便是让你来想法子。汉家郎,我看好你!”释比麻吉淡淡一笑,完全一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态度。
……
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作为人质的孟韬竟然掌握了主动,主导了劫匪的局势,甚至生死。
有何意义呢?是否功德无量,能不能救得了宁羌寨,他并不很在乎,怎样保住自己的性命才是关键。
家里祖母恐怕早已心急如焚,荆娘可能已经哭成了泪人儿,灵儿兴许念叨着找哥哥讲故事。想到这里,孟韬心里着实有些担忧。
羌人的探子还算不错,很快便知悉大安军的主将叫赵明,正是长房孟讯的大舅子,是谁想要至自己于死地显而易见。
孟韬没有暴怒,反而很平静,这种卑鄙小人恩将仇报没什么奇怪的。之前看在孟家先祖的份上没有计较,结果他们不知悔改,变本加厉。
既然你不仁,那就休怪我不义。孟韬暗下决定,脱身回去后定要和堂叔一家好好算算账。
……
脱身并不是件容易事,宁羌寨不愿放自己离开,很不公平地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们联系在一起。
赵明气势汹汹带兵而来,目的绝不单纯。若只是为了给孟讯和高氏帮忙,他绝不敢如此大动干戈。
自打太祖赵匡胤上演了陈桥兵变之后,大宋对兵马调遣防控很严格,无故私自大规模出兵,州府乃至枢密院都会详加过问,追责问罪。除非吃了雄心豹子胆,或有足以向朝廷交代的借口,绝对不敢贸然出兵。
诛羌逆,平叛乱!
多好的借口啊!打下一个山寨,获利绝对不少,平叛的功劳更不在小,这大概是赵明志在必得的东西吧!
如此一来,即便羌人放了自己;或者自己下山亲口告诉他们,羌人没有劫砖茶,赵明也会充耳不闻。
他会认定羌人劫掠朝廷赐茶,意在谋反,随便炮制点证据太容易。比如几套甲胄,几册图谶……偏巧寨主扎戎还去了陇南羌部探亲,估计会被说成是勾结外族……
只要赵明成功,肯定不会放过自己。要么杀了之后将罪责推给羌人,认定为被杀害的人质;最严重可能被说成是勾结羌逆的同谋,谋逆大罪很可能累及家人……
此时此刻,孟韬担心的不只是自己,更担心家中的祖母和妹妹。无论自己遭遇哪种待遇,她们的下场都会很凄惨!
活着,必须要想办法活下去!
……
想要劝服赵明退兵,抑或用其他方式排除其出兵的理由,都毫无用处!
至于武力对抗,想都不要想。只要动了刀剑弓矢便正中赵明下怀,叛乱一事便坐实了。
叛乱这种事,大宋朝廷是不会和你讲道理的,向来是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和朝廷对抗,绝对是以卵击石,孟韬不认为自己能够幸免。
为今之计,唯一的办法便是请一位足以压制赵明的人物出面,逼迫其撤兵。如果能够将其拿下治罪最好不过,但立即办到恐怕会很难,最不济也要自圆其说,皆大欢喜。
这样的人不是没有,孟韬第一个便想到——利州路转运使陈贯!
……
当孟韬说出自己的想法时,阿虎首先质疑道:“没搞错吧?找官员帮忙?他们都是一丘之貉!”
“不一样,我与陈公有过接触,他是有德之人,与赵明这等卑鄙小人不同!”
“凭什么相信你?”阿虎质问道:“就算是你见过,你当真了解他吗?知人知面不知心。”
孟韬摇头道:“好吧,不说品行,单说利益!作为转运使,治下旱灾尚未解决,又生叛乱,事后还可能流传出官逼民反,杀良冒功的说法,这对他的政绩有好处吗?他又该如何向朝廷交代呢?”
“你能请动他吗?”总算释比麻吉是个明白人,明白其中道理。
“五成把握,可以试试!”孟韬也有些忐忑,能不能请动陈贯不好说,能否来得及也是个问题。
释比麻吉叹道:“没有别的办法了,五成把握已经不错了,你说怎么做吧!”
一袭红衣的海棠夫人自然也不反对,桀骜不驯的阿虎便没什么好说的了。
“陈公此刻兴许在阳平关,等着我去交割砖茶事宜,若是快些赶去相请,应该来得及。”孟韬道:“若不在,还得走一遭利州,时间能否来得及就不好说了,听天由命吧!”
“好……如何相请?”
“首先得去个妥帖人,快去快回,见到陈公之后,将此间情况如实禀告,勿要隐瞒……”
孟韬这么一说,阿虎立刻急了,他抢劫在先是不争的事实,落入官府耳中,后果难以预料。
“你……”
孟韬毫不犹豫打断正欲咆哮的阿虎,冷笑道:“兴许你个人受些皮肉之苦,总好过全寨的人丧命吧?”
海棠夫人阿黎道:“好,为了稳妥起见,我亲自去,只是如何让陈公相信我?”
“山路难行,有劳夫人!”一个女子敢于如此有担当,孟韬还是很佩服的。他随即从衣襟上撕下一块白布条,用释比麻吉找来的笔墨写下两行字,叮嘱道:“将此物呈给陈公,他自会相信。”
在阿虎将信将疑的眼神中,孟韬和释比麻吉送走了海棠夫人。接下来只能听天由命了,但愿陈贯人在阳平关,希望那个布条能早些送到他手上,更希望他老人家能不辞辛劳,施以援手……
孟韬暗自祈祷,但愿自己在大宋的第一次危机可以顺利解决……
……
近来转运使陈贯格外忙碌,利州路遭遇了数十年不遇的旱灾。他不仅要配合地方官抗旱,还要遵循朝廷的旨意放粮赈灾,几乎忙的脚不沾地。
今年利州路的秋粮必然减产,赋税自然而然也会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他已经向政事堂和三司行文汇报,按照惯例,朝廷会有减免和救济。
纵然如此,秋冬还是不可避免地会有百姓饿肚子,来年的春种也会受到一些影响,明岁的情况好不到哪里去。依照过往的经验,一场天灾没个两三年根本缓不过啦,这让他很是揪心。
今年的旱灾太严重,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各地刚开始都是在拜龙王,认为要不了多久必然降雨。
可惜天不遂人愿,发现降雨无望已经为时已晚,修渠引水大都已经来不及,或者效果不佳。而且抗旱基本都是官府主导,百姓的自救很有限,成功案例不多。
整个利州路,兴元府的情况应该是最好的,诸如五门堰、褒水、酉水沿岸,抗旱颇有成效。尤其是定军寨新修的汉江堰,是其中的佼佼者,让人眼前一亮。
兴元尹李喆有信函送来,陈贯既喜且惊,喜的是定军寨数千亩良田得救,收成有保证;让他惊讶的则是孟韬的见识和能耐,不用说,汉江堰肯定出于此子之手。
他一个从未离开兴元府的少年郎,何以对蜀中都江堰如此熟悉呢?相似的修建和引水之法,当真只是道听途说?
毫无疑问,孟韬又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一座江堰,又一次刷新了他对孟韬的认识,此子才能绝非一般,假以时日,或成大器。
李喆的信函上说,定军山附近已经有传言,说孟韬是得诸葛武侯在天之灵点拨……
子不语怪力乱神,陈贯自幼受儒家典籍熏陶,并不相信神灵诡异之说,认为是夸张的无稽之谈。
兴许只是巧合,或者……
与其如此揣测,还不如当面询问他本人。得知孟韬亲自前往阳平关交割的消息后,陈贯决定也亲自走一遭。
本来这种事不必非要转运使亲自去,他可以待在利州城里还好歇息,但为了当面问问孟韬,陈贯亲自来了阳平关。
观孟韬品性为人,乃平和仁善之辈,多行造福乡邻的善事。小小年纪见识广博,能力不凡,算得上少年俊杰。
这样的人加以培养,或能成于民于国有利的人才。作为牧守一方的大员,慧眼识英才,为国举贤也是本分。
只是……
到了约定的时间,没有等到孟韬本人,却有一位红衣羌女登门,手中拿着一根布条,上书一句诗文: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