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

    ——陈子昂《座右铭》

    兄弟之间重要的是和睦,朋友之间诚信很重要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是告诫子女对待父母是真正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化他们,给父母一幢别墅,一笔财富,这都只是物质上的,而父母真正需要的是儿女的陪伴和关爱,老年人本来就很孤独,不是吗?如果只是在礼节方面做得周全,而内心缺乏敬意与爱心,还算不上真正孝敬父母。

    有这样一则故事:在海中的孤岛上,住着一只母乌鸦和三只刚出生不久的小乌鸦。小乌鸦在母亲的呵护养育下一天天成长。可是由于气候的变迁,天气骤冷,母乌鸦意识到必须在几天内把小乌鸦全部带回海的那一片,否则它们将不能存活。但是,小乌鸦们根本无能力飞翔,更不必说如此长的路途了。母乌鸦只有一只只地把它们带往海的那一边,于是它们启程了。 母乌鸦带着第一只小乌鸦飞过了大半个途程后,母乌鸦渐渐感到体力布支,快要坚持不住了。于是母乌鸦问第一只小乌鸦:“等我老了,你会侍奉我吗?”小乌鸦由于害怕被海水淹死,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当然会,我会全身心地去侍奉您的。“母乌鸦叹了口气,坚持不住了,松开了爪子,小乌鸦被海浪卷走了。母乌鸦又飞回了鸟巢。 第二只小乌鸦启程了,在母乌鸦体力布支时,问了同样的问题。第二只也怕淹死,急忙答道:“会的会的,我会一直侍侯你到老。”母乌鸦叹了口气,终于由于坚持不住,第二只也被无尽的大海吞没了。 只剩下最后一只小乌鸦,母乌鸦再次问起了那个问题,小乌鸦不紧不迫地说道:“不会。 ”“为什么呢?”母乌鸦反问道。“松开我,妈妈可以活得更好”于是,母乌鸦用尽自己全身的最后力量拍打着翅膀,终于安全到达了海的那一边。 有什么感触吗?所谓“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对待父母是真正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化他们的呢?给父母一幢别墅,一笔财富,这都只是物质上的,而父母真正需要的是儿女的陪伴和关爱,老年人本来就很孤独,不是吗?如果只是在礼节方面做得周全,而内心缺乏敬意与爱心,还算不上真正孝敬父母。 那么我们应该“事其父母,尽也。”力所能及地去孝敬父母,去关爱身边的每一位长者。因为在父母的帐户上,我们永远写满了赤字。 同学们,当你咿咿呀呀学舌,跌跌撞撞学步,懵懵懂懂明事时,你的父母亲是不是总是叮嘱你这,你那的。你是否听腻了他们的唠叨呢?而现在你是否意识到,他们的唠叨是绵长的挂念和关怀。你是否相反得对母亲叮嘱呢?而把她当成了一个孩子呢?你是否察觉到,当你和母亲同站在雪地时,你留下的脚印深深的陷下去,而母亲的却浅浅的,你会感到一种力量吗?自己长大了,而母亲老了。这就是亲情的轮回。 世事沧桑,岁月无情,而人有情,你的关爱会慰平父母额头上的皱纹的。然而“最美不过夕阳红”,呵护这份美吧。 后记:我害怕变老,但我仍然要尊敬老人。 因为尊敬老人就是尊敬未来的自己。 有个朋友曾经和我说过:谁都会有老的一天。希望他不要忘记自己说过的这句话。 我马上要离开这个城市了,这个我父母所在的城市,只为了 爱 。我是不孝的。我知道。 我将永远背负这沉重的赤字。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白话】孔子说:‘要亲爱自己的父母,必先博爱。就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恭敬自己的父母,必需广敬,就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简慢’。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诸葛草庐中门联: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此联出自第37回二顾草庐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这样两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本来是排阀句,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来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用作诸葛草庐的门联。但它仍然还是排偶句而非对偶句,干仄极不和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 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兰溪诸葛村)[注:应网友 武春森要求.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诫子篇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评论

    本文节选自《诸葛亮集》为家训。全文的主旨是劝儿子勤学立志,须从谈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即扎硬寨,打死仗。这些话看似老生常谈,但出于父子之情,便是不同。

章节目录

超级学神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鬼谷仙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126章 王若云晕倒-超级学神[快穿]江湖不见txt,超级学神,笔趣阁并收藏超级学神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