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月雯看来,姜玉楼能给她说这些是非常难得的,甚至有些出乎她的预料了。



    该说的都说了,姜玉楼也收起了话头,默默地开始了干饭。现在,还不是儿女情长的时候,他也没有资格谈那些情情爱爱。



    下午可还有繁重的农活等着他,要是不赶快吃,可是会耽误事儿的。



    两人默默吃完饭后,互相道别。



    离开食堂后,姜玉楼赶紧朝着校门口走去。



    学校离他家并不近,差不多有四五十里的路。要是靠走的,以现在的路况,到家都要到晚上了。



    不过幸好有马孝在。



    “叮铃,叮铃!”



    自行车铃声在他身后响起。



    不用回头,他也知道是马孝来了。



    马孝和他同班,也是一个村的,但马孝的家庭条件比他好太多,家里为了马孝上学方便,还给他买了一辆自行车。



    也许在后世,自行车不算什么,扫码都能骑。可是在这个特殊的年代,一辆自行车价格在200元左右,城里的工人阶层都要几个月不吃不喝才能买得起,更遑论乡下了。



    也多亏了有马孝上学放学骑车载他,否则的话,这几十里路,对他来说真的是大难题了。



    此刻,身材高大,剑眉英目的马孝骑车停在了他身边,从车上下来后,马孝打趣道:



    “楼子,刚才在食堂你怎么和那个唐月雯坐一起了?不会是对人家有意思吧?”



    姜玉楼耸耸肩,神色镇定地道:“都是同学,我那桌又刚好没人,我还能赶人家走不成?”



    马孝这才正色道:“没那个心思就好,那个女同学家庭背景太差了,你俩在一起,会连累你的。咱们毕业就是高中文凭,最差都能在县里找到工作,以后就是城里人了。唐月雯呢?她背景有问题,除了村里,哪里会要她。好不容易能离开农村,可千万不要走错了路。”



    姜玉楼有些意外的看着他,“这些都是你自己想的?”



    这些心思,不像一个十七八的年轻人能想得到的。



    “是我爸告诉我的。”马孝摸了摸头,不好意思地说道。



    也就是好兄弟,旁的人他才不会说嘞。



    姜玉楼了然,果然,马孝他爸不简单。看问题看得清,怪不得在农村都能打拼出那么大一份家业,心里不是完全认同,却依旧感激地说道:



    “我知道了,你放心,我和她就是简单的同学关系。”



    “那就好,快上来吧。”马孝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不爽道:“这天气,烦死个人。”



    将从图书馆借来的小说抱在怀里后,姜玉楼坐上了马孝的自行车。



    两人共骑一辆车,在闲聊中,越走越远。



    将近两个小时后,两人终于回到了村里。



    之所以骑了这么久,不是马孝骑车慢,而是这个年代路况不好,别说柏油马路了,村里基本没有什么像样的路,都是土路,再加上下雨,根本骑不快。



    到了村头,两人分开,姜玉楼回了一趟家,将书包放好,换了身干活的衣服和鞋子后,去了自家的地。



    此时,父亲姜建国和哥哥姜援朝正在地里挥汗如雨呢。



    春天的农活,不外乎是耕地、播种、插秧等。



    在没有机器的帮助下,效率低不说,还累人。



    当姜玉楼深一脚浅一脚走进田里,父亲和哥哥看到他后,都冲他笑了笑。



    小雨淅淅沥沥地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简单打了声招呼后,三人卖力的在田里苦干了起来。



    天渐渐黑了,虽然还有很多工作没做,但是今天也必须收工了。



    同父亲和哥哥回到家后,母亲李秀莲将蒸好的黑馒头端了上来,几个人就着土豆白菜大快朵颐着。



    家里人关心了一下姜玉楼的学业后,便各自忙活自己的事。



    姜玉楼回到自己的房间,稍作休息后,拿出了那份报纸。



    写作,就是他给自己找的出路。



    只是,虽然脑海中有不少后世名著和故事,可是以他的文学功底,想要把他们一一展现出来并不容易。



    他要做的是在脑海中的万千丛书中,找出一本适合这个年代,并且容易上手的书。一来可以让他练练手,二来呢,也要符合他当前的人设。



    毕竟他现在就一个高中生,要是突然写出一本大作出来,属实有点耸人听闻了。



    写什么好呢?



    就在他发愁的时候,想到了村里老人给他讲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李芳桂,是陕地蔺店乡人。他念书苦读一门心思为科举高中,一路苦苦赶考直到五十二岁皆不如愿,失望之后便不想再跑那条路了,于是偶然间开始了戏曲创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自五十二岁弃仕途试笔写戏的十年间,先后创作了八部本系和两部折子戏,通称十大本:《春秋配》、《白玉钿》、《火焰驹》、《万福莲》、《如意簪》、《香莲口》、《紫霞宫》、《玉燕钗》,《四岔》和《锄谷》是折子戏。



    这些戏本中的许多剧目,随后几乎被中国各大地方剧种改编演出过,经近二百年而不衰。后人将《万福莲》改编为《女巡按》,大获好评更热演不衰。



    晚年时,李芳桂由于影响太大,不符合清朝的统治思想,被清廷通缉,继而被气死。



    其人的一生堪称传奇,但是在外界并不为人所熟知,很有改编的价值。



    最重要的是,国内有一位大作家也从李芳桂的事迹中摘选了一段,写了一篇短篇小说,还因此获了奖。



    那位大作家叫陈中实,那篇获奖的短篇小说当年刊登在《人民文学》,小说的名字叫《李十三推磨》,这篇小说当年更是荣获“茅台杯人民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而且,写这篇小说的时候,陈中实的《白鹿原》已经出版,可以说正处在创作的巅峰期,笔力毋庸置疑。



    这篇小说他曾经看过,内容虽然记不太全,但是大致内容还是知道的。



    如果以李芳桂的故事为蓝本,确实很适合练手。



    想到这里,姜玉楼找出一本没有写过字的本子,在封面上写了《李十三推磨》五个大字。

章节目录

1979我的文艺时代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梁园筑梦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三章 读书人的事儿,怎么能叫抄呢?,1979我的文艺时代,笔趣阁并收藏1979我的文艺时代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