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人可真多……”
李义琛兄弟行在朱雀大街之上,都被冻的缩手缩脚,兴致却是不减分毫。
长安的上元夜,他们期盼已久。
这一晚的开头也是不负所望,只是傍晚来临的时候,朱雀大街上便已热闹了起来,人们不惧严寒,摩肩擦踵,扶老携幼,皆向城北而行。
足可谓是万人空巷……
李义琛看着身边的人流,就感慨的道了一声,“长安的上元灯会才只三年,就已有如此盛况,不愧是京师啊。”
李上德摇头晃脑,“听说当年炀帝在东都举办上元灯会,十里长台,彻夜歌舞不休,和那时比起来,这应该还算不得什么。”
李义琰看不得他作怪,举手拍了他一下,“莫要胡说。”
…………
三个土包子从夏天入京参考,开始时是急着找寻住处,后来一门心思的备考,等有了着落也到了冬天,哪哪都没去转过。
现在赶上了上元灯会,瞅着寒风之中人流如织的街道,这瞅瞅那看看,是满眼的新奇。
三兄弟现在都拜入了孔颖达门下,不是之前那种无名之辈,算是有了来历。
李义琛是明法科进士,一直在长安县各曹实习,之后明显是要去地方为官。
李义琰考的是明经二等,放榜的时候很是得意了一阵,可不久便知道世道不同了,明经进士好像没那么金贵,连杏林宴上都坐不到头里。
事实也证明明经进士不能得朝廷看重,他实习的地方听着倒是挺好,宫中的观文殿,可却不涉实务,专心学术的话也许还能有所造就,仕途上可就不好说了。
他们两个人脚下还都悬着,反而是没考上的李上德先有了着落。
他受到了长安海事学院的延请,到那边当了个教授。
半官不官,半民不民,却也遂了他的心愿,可以在长安立足,不用再回到家乡去了。
这一下李义琛也就动了心思,想要回到河北为官,就近能照顾一下长辈。
…………
兄弟三人都有了俸禄,还有老师周济,手头宽松了许多,却也没离开之前的小院,他们在等职位定下来,再重寻居处。
从城南一路顶风晃到皇城,兄弟三个都被冻的脸青唇白,鼻涕流了老长。
李上德嘴闲不住,身上哆嗦着一直在埋怨长安的街道太过长阔,要是长安城能小点就好了。
那两位习惯性的就当没听见,身上再冷也拿着读书人的架子,摆出一副安步当车的模样,浏览着长安冬季的街道民宅。
朱雀大街两边住的大多都是长安富贵人家,长长的围墙里面,往往能看到冒出头来的楼阁,他们时不时的打量一番,和家乡的民居做着对比之余,也想看看书中是不是有着颜如玉。
比如说那些阁楼之上能有个人儿出来,只远远对望,便能默契于心,来个一见钟情什么的。
不过他们明显想多了,那里都是门窗紧闭,连个灯火都少见,更不用说有佳人出来散心了,倒是人流之中杂着些女子,若是他们有心的话,说不定还能有点机会。
只是那种才子佳人的故事就不用指望,大户人家的女儿,坐的都是马车,才不会看你个两条腿走路的家伙一眼。
如今来到长安的人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几乎都满怀憧憬,很多年以来,就算被胡人所占据,或者是长安变成了大兴城,但这些都不能削弱长安的地位。
它一直是这世上最伟大的城市,唯一能与它比肩的便只有东都洛阳。
长安的历史积淀已然足够,它代表的已不单单是一座城池那么简单,早已成为中原文明的一个符号,在历史长河中璀璨生辉。
文明不断付予这座雄城非同一般的意义,也许有人能够摧毁这座城池,但却无法抹去它所代表的东西。
…………
三兄弟到时,朱雀门还没有打开,门前聚集的长安百姓越来越多。
之前已经成功举办了两次灯会,官府越来越有经验。
为了不让百姓冻坏了,便在朱雀门左近燃起了几堆篝火,任凭百姓围拢取暖,如此为民之举,立时赢得无数好评。
李义琛领着两个弟弟也找了一处,围在篝火旁边的人已经很多,但周围的人看他们兄弟气度不凡,便把他们让了进去。
这就是长安人的素质,当然也可以看做是长安人智慧的体现。
长安是贵族聚集的地方,连普通百姓也要带眼识人,礼貌一些于人于己都是好事。
而且战乱平息有几年了,长安城中的人们生活越来越是安定,承平时节一旦到来,人们自觉不自觉的就会注重礼仪。
管老人家是真没说错,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的素质那是需要物质生活作为支撑的。
生活在窗明几净的屋子里面,即便是猫狗也会脱离低级趣味,何况人乎?ltspanstylegt谷lt/spanstylegt
…………
三兄弟都是知礼之人,不住的道谢,烤了烤火,身子暖和了一些,便让出了位置,有人与他们攀谈,他们也不故作姿态,很能跟人唠上几句。
李义琛在长安县诸曹轮转,已是进入了角色,很注意民生疾苦,借着等待的机会便与人谈起了琐事,衡量着人家过的好不好。
李义琰向来有些骄傲,便不愿多话。
李上德说的起劲,那纯粹是因为多嘴多舌,喜欢跟人攀谈的缘故。
“灯市上莫要跟人吵闹,去年就有人被长安令衙捉走了。”
“那是,大家都是来观灯的,和和气气才好,逞强斗狠就去搏场,不管输赢还能赚点铜钱,在灯会上闹个什么?”
“去年别说长安令衙的差役,便是军兵都到了,防的不就是有人趁乱惹事嘛。”
“嗯,前年第一次灯会的时候确实乱了些,今年就好了,据说皇城中各府也能容人进去观瞧?”
“真的假的,俺怎么没有听说?”
“俺也听说了呢,这可是百年不遇的好事,哪怕挨了棍棒,只要让俺进去瞧上两眼,俺也认了。”
“那可得小心点,入到那些门户里面莫要乱走,一旦冲撞了贵人,挨几下棍棒是小事,就怕把你当了刺押下,那可是要掉脑袋的罪过。”
“去年朝廷就容人在灯会上弄些买卖,不知今年如何了?”
“哈,那点小买卖也就穷苦人才去做,俺跟你们说,彩玉坊的楼子制作了不少花灯,娘子们今年也会在灯会上献舞,据说要评出灯魁……”
众人聚在一起窃窃私语,什么小道消息都有,颇为精彩,三兄弟也竖起了耳朵,在旁边听的津津有味。
尤其是说到彩玉坊的娘子的时候,男人们两眼放光,兴致大作,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了起来,话题不一会就转开了十万八千里。
有家小随行的就被拽走了,惹得单身狗们不时哈哈大笑。
气氛热烈,一点也没有等待的枯燥感。
…………
时间一晃就到了灯会开始的时候,一些军兵出现在门前,大声的让人们排好队伍,要有序的进入皇城,不得乱来。
李义琛兄弟三个夹在人群之中,身上暖暖和和,心也躁动不已。
彩玉坊的娘子啊,他们可是闻名已久……只是他们兄弟无钱花使,也没人做东邀请他们,若是能在灯会一见,也算是稍稍了了心愿。
嗯,读书人的花花肠子就是这个模样,当然了,以当世的风气而言,这远远谈不上什么衣冠禽兽。
读书人狎妓而行,那是标准的文雅之事……
如果能让妓子们倒贴,那一定是名士无疑,和后来的小白脸,半点边也不沾。
…………
长长的队伍排了起来,朱雀门才在吱吱扭扭的声音中打了开来。
人群像一条长龙般向前移动,进入到皇城之内。
东西两侧的含光门和安上门也是如此情景。
上元夜是当世人们一年当中最看重的一个节日,上元灯会更是这个节日的最佳注解,长安城以及京兆左近的人们,只要无事,都会来此观灯。
人是一年比一年多,其间盛况,后来者很难想象。
皇城之中和外城此时已然是两个世界。
人们在城门甬道中探出头来,眼前一片光明,街道两旁,悬挂着无数各式各样花灯,将这个夜晚点缀的玄奇而又梦幻。
李义琛兄弟来的还是比较早的,排在了前面,一步步的进入到皇城之中,抬眼望去,心里差不多都是一个念头,上元灯会,果然名不虚传。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皇帝做的诗是如此的华丽,夸张的道尽了长安上元夜的盛景,几乎没给后来人一点活路。
像是三兄弟之中文才最好的李义琰就触景生情,琢磨了半天,最后不敢献丑,一口气憋在胸口,觉着分外的难受。
三兄弟向前行去,李上德满眼迷离,嘴上还不闲着,“兄长向来自恃才高,如此情景在前,能无所动?不如赋诗一首,以记今日可好?”
换来的是李义琰重重一声冷哼,连那别致的花灯看在眼中也没了多少滋味……
半晌才憋出一句,“青玉案在前,谁还敢言上元词?”
李义琛兄弟行在朱雀大街之上,都被冻的缩手缩脚,兴致却是不减分毫。
长安的上元夜,他们期盼已久。
这一晚的开头也是不负所望,只是傍晚来临的时候,朱雀大街上便已热闹了起来,人们不惧严寒,摩肩擦踵,扶老携幼,皆向城北而行。
足可谓是万人空巷……
李义琛看着身边的人流,就感慨的道了一声,“长安的上元灯会才只三年,就已有如此盛况,不愧是京师啊。”
李上德摇头晃脑,“听说当年炀帝在东都举办上元灯会,十里长台,彻夜歌舞不休,和那时比起来,这应该还算不得什么。”
李义琰看不得他作怪,举手拍了他一下,“莫要胡说。”
…………
三个土包子从夏天入京参考,开始时是急着找寻住处,后来一门心思的备考,等有了着落也到了冬天,哪哪都没去转过。
现在赶上了上元灯会,瞅着寒风之中人流如织的街道,这瞅瞅那看看,是满眼的新奇。
三兄弟现在都拜入了孔颖达门下,不是之前那种无名之辈,算是有了来历。
李义琛是明法科进士,一直在长安县各曹实习,之后明显是要去地方为官。
李义琰考的是明经二等,放榜的时候很是得意了一阵,可不久便知道世道不同了,明经进士好像没那么金贵,连杏林宴上都坐不到头里。
事实也证明明经进士不能得朝廷看重,他实习的地方听着倒是挺好,宫中的观文殿,可却不涉实务,专心学术的话也许还能有所造就,仕途上可就不好说了。
他们两个人脚下还都悬着,反而是没考上的李上德先有了着落。
他受到了长安海事学院的延请,到那边当了个教授。
半官不官,半民不民,却也遂了他的心愿,可以在长安立足,不用再回到家乡去了。
这一下李义琛也就动了心思,想要回到河北为官,就近能照顾一下长辈。
…………
兄弟三人都有了俸禄,还有老师周济,手头宽松了许多,却也没离开之前的小院,他们在等职位定下来,再重寻居处。
从城南一路顶风晃到皇城,兄弟三个都被冻的脸青唇白,鼻涕流了老长。
李上德嘴闲不住,身上哆嗦着一直在埋怨长安的街道太过长阔,要是长安城能小点就好了。
那两位习惯性的就当没听见,身上再冷也拿着读书人的架子,摆出一副安步当车的模样,浏览着长安冬季的街道民宅。
朱雀大街两边住的大多都是长安富贵人家,长长的围墙里面,往往能看到冒出头来的楼阁,他们时不时的打量一番,和家乡的民居做着对比之余,也想看看书中是不是有着颜如玉。
比如说那些阁楼之上能有个人儿出来,只远远对望,便能默契于心,来个一见钟情什么的。
不过他们明显想多了,那里都是门窗紧闭,连个灯火都少见,更不用说有佳人出来散心了,倒是人流之中杂着些女子,若是他们有心的话,说不定还能有点机会。
只是那种才子佳人的故事就不用指望,大户人家的女儿,坐的都是马车,才不会看你个两条腿走路的家伙一眼。
如今来到长安的人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几乎都满怀憧憬,很多年以来,就算被胡人所占据,或者是长安变成了大兴城,但这些都不能削弱长安的地位。
它一直是这世上最伟大的城市,唯一能与它比肩的便只有东都洛阳。
长安的历史积淀已然足够,它代表的已不单单是一座城池那么简单,早已成为中原文明的一个符号,在历史长河中璀璨生辉。
文明不断付予这座雄城非同一般的意义,也许有人能够摧毁这座城池,但却无法抹去它所代表的东西。
…………
三兄弟到时,朱雀门还没有打开,门前聚集的长安百姓越来越多。
之前已经成功举办了两次灯会,官府越来越有经验。
为了不让百姓冻坏了,便在朱雀门左近燃起了几堆篝火,任凭百姓围拢取暖,如此为民之举,立时赢得无数好评。
李义琛领着两个弟弟也找了一处,围在篝火旁边的人已经很多,但周围的人看他们兄弟气度不凡,便把他们让了进去。
这就是长安人的素质,当然也可以看做是长安人智慧的体现。
长安是贵族聚集的地方,连普通百姓也要带眼识人,礼貌一些于人于己都是好事。
而且战乱平息有几年了,长安城中的人们生活越来越是安定,承平时节一旦到来,人们自觉不自觉的就会注重礼仪。
管老人家是真没说错,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的素质那是需要物质生活作为支撑的。
生活在窗明几净的屋子里面,即便是猫狗也会脱离低级趣味,何况人乎?ltspanstylegt谷lt/spanstylegt
…………
三兄弟都是知礼之人,不住的道谢,烤了烤火,身子暖和了一些,便让出了位置,有人与他们攀谈,他们也不故作姿态,很能跟人唠上几句。
李义琛在长安县诸曹轮转,已是进入了角色,很注意民生疾苦,借着等待的机会便与人谈起了琐事,衡量着人家过的好不好。
李义琰向来有些骄傲,便不愿多话。
李上德说的起劲,那纯粹是因为多嘴多舌,喜欢跟人攀谈的缘故。
“灯市上莫要跟人吵闹,去年就有人被长安令衙捉走了。”
“那是,大家都是来观灯的,和和气气才好,逞强斗狠就去搏场,不管输赢还能赚点铜钱,在灯会上闹个什么?”
“去年别说长安令衙的差役,便是军兵都到了,防的不就是有人趁乱惹事嘛。”
“嗯,前年第一次灯会的时候确实乱了些,今年就好了,据说皇城中各府也能容人进去观瞧?”
“真的假的,俺怎么没有听说?”
“俺也听说了呢,这可是百年不遇的好事,哪怕挨了棍棒,只要让俺进去瞧上两眼,俺也认了。”
“那可得小心点,入到那些门户里面莫要乱走,一旦冲撞了贵人,挨几下棍棒是小事,就怕把你当了刺押下,那可是要掉脑袋的罪过。”
“去年朝廷就容人在灯会上弄些买卖,不知今年如何了?”
“哈,那点小买卖也就穷苦人才去做,俺跟你们说,彩玉坊的楼子制作了不少花灯,娘子们今年也会在灯会上献舞,据说要评出灯魁……”
众人聚在一起窃窃私语,什么小道消息都有,颇为精彩,三兄弟也竖起了耳朵,在旁边听的津津有味。
尤其是说到彩玉坊的娘子的时候,男人们两眼放光,兴致大作,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了起来,话题不一会就转开了十万八千里。
有家小随行的就被拽走了,惹得单身狗们不时哈哈大笑。
气氛热烈,一点也没有等待的枯燥感。
…………
时间一晃就到了灯会开始的时候,一些军兵出现在门前,大声的让人们排好队伍,要有序的进入皇城,不得乱来。
李义琛兄弟三个夹在人群之中,身上暖暖和和,心也躁动不已。
彩玉坊的娘子啊,他们可是闻名已久……只是他们兄弟无钱花使,也没人做东邀请他们,若是能在灯会一见,也算是稍稍了了心愿。
嗯,读书人的花花肠子就是这个模样,当然了,以当世的风气而言,这远远谈不上什么衣冠禽兽。
读书人狎妓而行,那是标准的文雅之事……
如果能让妓子们倒贴,那一定是名士无疑,和后来的小白脸,半点边也不沾。
…………
长长的队伍排了起来,朱雀门才在吱吱扭扭的声音中打了开来。
人群像一条长龙般向前移动,进入到皇城之内。
东西两侧的含光门和安上门也是如此情景。
上元夜是当世人们一年当中最看重的一个节日,上元灯会更是这个节日的最佳注解,长安城以及京兆左近的人们,只要无事,都会来此观灯。
人是一年比一年多,其间盛况,后来者很难想象。
皇城之中和外城此时已然是两个世界。
人们在城门甬道中探出头来,眼前一片光明,街道两旁,悬挂着无数各式各样花灯,将这个夜晚点缀的玄奇而又梦幻。
李义琛兄弟来的还是比较早的,排在了前面,一步步的进入到皇城之中,抬眼望去,心里差不多都是一个念头,上元灯会,果然名不虚传。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皇帝做的诗是如此的华丽,夸张的道尽了长安上元夜的盛景,几乎没给后来人一点活路。
像是三兄弟之中文才最好的李义琰就触景生情,琢磨了半天,最后不敢献丑,一口气憋在胸口,觉着分外的难受。
三兄弟向前行去,李上德满眼迷离,嘴上还不闲着,“兄长向来自恃才高,如此情景在前,能无所动?不如赋诗一首,以记今日可好?”
换来的是李义琰重重一声冷哼,连那别致的花灯看在眼中也没了多少滋味……
半晌才憋出一句,“青玉案在前,谁还敢言上元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