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修建的官道宽敞而又结实,和他们修建的城池一样,都是那么的大气,唐人管这样的道路既叫官道,也叫驰道。
唐人的马多到不可想象,马车好像也随处可见,修建这样道路倒也算理所当然,百济人擅长养马,要不是他们的马多,可能早就被新罗给灭掉了。
不过和唐人比起来,那简直就是天和地的区别……
金胜曼在心里一口一个唐人的叫着,也没觉出什么不对。
实际上大唐才建立了几年,中原的人们还不习惯以唐人自居。
晋末以来,北方胡汉混杂,有一段时间民族成分衍生出了阶层,鲜卑人和匈奴人占据了食物链的顶端。
那会北方还不怎的,南边的人为了和这些侵入中原的胡人做出区分,很多人便以汉人自居,宋齐梁陈诸国存在的时间都比较短,没给人们留下太过深刻的印象。
倒是东西两晋存在了一百多年,可司马氏和曹氏一样,一直被人诟病得国不正,而且长时间的积弱,大致上没有形成天下共主的局面,所以晋人这个称呼实在无法令人满意。
中原人大规模自称汉人其实是在后来宋王朝,大家自称汉儿成了习惯,反而是外族称呼他们为宋人。
到了元朝时,划分四等人的时候,汉人成为末等,这个时候终于将汉民族明确了下来,很讽刺是不是?
金胜曼初来乍到,不管这些,中原现在国号为唐,那它治下的人们按照习惯自然也就能称之为唐人了。
唐地如今在金胜曼眼中,哪哪都好,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甚至是罪犯,都有一种独特的气质……
显然她的心态和突厥,吐蕃来人相比,又是另外一番样子。
……………………
长安书院,藏书楼。
皇后李碧坐于顶楼榻上,身前矮几上的茶汤冒着热气,散发着清香。
“娘娘,这些就是清广楼中所有书册的名录,没有任何遗漏……”
长安书院中的几座藏书楼都有自己的名字,清广楼便是其中之一,今天李碧到来在各楼中转了转,这会便来到了清广楼。
她也没刻意向人隐瞒身份,清广楼的管事诚惶诚恐的接待了她。
李碧翻了翻厚厚的名录,问道:“楼中藏书好像都是乡野杂文?”
管事道:“娘娘慧眼如炬……可也不全是,还有一些游记,医术杂编之类的书册,比如说当年裴内史所著之《西域图记》便有一部分存于清广楼中,属于游记见闻之类。”
李碧笑笑道:“裴内史就是裴矩裴弘大吧?宫中观文殿好像还存有他所著的西域图记,哪个是录本?”
管事回道:“那自然是宫中的才是原本了,就是都不齐全,西域图记本来藏于洛阳观文殿中,长安观文殿只有一些抄本,而且其中涉有机密之处,不好显露于人,所以抄本有很多残缺之处。”
长安书院的管事拿的是双俸,他们都是秘书监的下属,到长安书院来看管藏书楼,并对书册进行保养维护等等。
可以说他们是保护书籍的专业人士,而且身有官职,受着秘书监和书院的双重管理,不是寺庙中的扫地僧。
长安观文殿中的抄本,竟然残缺不全,还事涉机密,这是要防谁呢……李碧听的一愣,但她很快就明白了过来。
杨广那厮不得意关西人几乎天下皆知,连在书籍收录上都能表现出来,弄的李碧有些哭笑不得。
这话不好说,李碧也不知自己猜的对不对,随之问道:“方才你不是说宫中观文殿所藏是原本吗?”
管事看皇后娘娘对西域图记如此感兴趣,赶紧回道:“娘娘应该晓得的,去年洛阳观文殿中所藏被人陆续运回了长安。
为此宫中观文殿还扩建了十几间书室,长安书院这里也又新建了三座藏书楼。
唉,可惜的是洛阳为贼人所据太久,观文殿中书册很多都毁于虫鼠之患,西域图记便是其中之一,凡三卷一百二十八册,多数已成残篇。
去年年末,由秘书监刚刚参照宫中观文殿抄本补完,可很多难得之处还是缺失了下来,可惜可惜。”
李碧倒没觉着有什么可惜的地方,她对书本不感兴趣,估计李原就是随了母亲了,李破还是比较爱学习的。
李碧开始翻弄名录,嘴上的随意的说着,“有什么可惜的?裴弘大不就在洛阳,让他重新补全不就是了?”
管事愣了愣,小心的抬头看了眼皇后娘娘,见她好像不是在开玩笑,这才琢磨了下措辞道:“回禀娘娘,那西域图记确实可以说是裴内史所著,可那并非一人之功。
裴内史当年出守张掖,勘察地理,探知西域风土人情,之后才召集众人编录西域图记,数载方成。
到了如今就算是裴内史本人,也不可能让西域图记之全本复现于世上了。”
李碧抿了抿嘴角,想笑却又忍住,说的这么冠冕堂皇,就差说裴弘大只是在其上挂个名,写书的其实是别人了。
这种事情从古至今都不稀奇,后来很多学术带头人起到的也是裴矩这种高屋建甄的作用嘛。
李碧想到的则是她的父亲,李靖精研兵法,所以写了些著述,博了个知兵的名声回来,那才是实打实的才学……
嗯,女儿嘛,自然是向着父亲一些,可实际上,李靖现在虽然身居高位,回朝必为显宦,但和前隋名臣裴矩相比,却是单薄的多的多。
人家裴矩抚平过岭南二十余州,率兵攻打过突厥,给皇帝出谋划策,硬是分突厥为东西两部。
那样的功绩在前隋不稀奇,可放在大唐立国之初,就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了。
裴矩是如今活着的传奇,与之相比,李药师的传奇人生也才刚刚开始而已,而且是不是能和另外一个时空那样走的很远还不一定。
毕竟现在人家是国丈了,让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东奔西走,作为女婿和女儿在下决定之前肯定要三思一下。
………………
清广楼中的藏书对于李碧来说比别处有意思的多,因为其中很多都是小说话本之类的东西。
李碧翻了翻,便让管事拿了几本,准备回宫当做消遣之物。
看过了长安书院中的藏书楼,李碧觉着不如在禁苑之中也建上一座,或者寻一件废弃的殿宇修整一下,改做藏书之用。
如此也能让嫔妃们多个消遣……
………………
李碧出了藏书楼的时候,书院的主事之人便已恭候在外。
皇后娘娘最近常来书院走动,自然是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可这种“麻烦”要是能多上一些,大家的祖坟肯定是冒了青烟。
这对于长安书院来说自然是好事,皇帝皇后都对这里表示了关注,也就奠定了长安书院成为天下第一书院的基础。
今日看过了藏书楼,从中找到些灵感,李碧要回去好好想想,跟书院的人说了两句,正准备回宫的时候,有人匆匆而来禀报道:“启禀娘娘,新罗使者已至长安城外,高卿正想问一问娘娘,打算什么时候接见新罗来使。
还是将此事交予臣等……”
李破将接见新罗使者的事情交给了李碧,鸿胪寺那边显然有点不乐意,西突厥来使现在是门下在接待,新罗人第一次来大唐,就由皇后亲自接见。
皇帝对鸿胪寺众人的能力不用说,显然是持有非常大的怀疑的。
在这一点上鸿胪寺众人也没什么办法,大家几乎都是新官上任,以前也没什么经验,现在跟外间使节打的交道骤然多了起来,难免有所失措。
尤其是突厥人初至长安的时候,鸿胪寺中竟然找不出一个会突厥语的人出来,幸好突厥正使会说汉话,还知道点鲜卑语,不然鸿胪寺必然要出个大丑。
那会是唐俭在主掌鸿胪寺,也不知当时是怎样一个心情。
高表仁继任之后请求出使突厥,其实就是想要借两国会盟之事为鸿胪寺打开局面。
现在新罗来使又交给了皇后娘娘,无疑是对鸿胪寺能力的有一次质疑。
……………………
“这就到了吗?还挺快的……”
李碧道了一声,心里则算了算,才感慨起了时光多的太快,丈夫好像是在上个月末,还是在月初的时候提了一句,这一晃半个多月已经过去了。
她也没管鸿胪寺的反应,便兴致勃勃的道:“人到哪里了?正巧本宫就在城外,前去迎一迎……不会失礼吧?”
未等鸿胪寺的人说话,长安书院祭酒李玄道已经在旁边道:“外邦使节……除突厥可汗外,谁又能劳动天子和皇后娘娘亲迎?”
鸿胪寺的人也点头道:“新罗不过海外小国尔,臣等自会安排人去接引到驿馆居停,让他们耐心等待娘娘召见即可。”
李碧眼珠转转,心说新罗自然不算什么,可若涉及高句丽,那就得当大事来办。
“即是小国,见上一见又有何妨?”
小国没有人权,失不失礼的它也不敢说什么。
李碧挥了挥手,不想再听人啰嗦,带着从人离开了长安书院……
唐人的马多到不可想象,马车好像也随处可见,修建这样道路倒也算理所当然,百济人擅长养马,要不是他们的马多,可能早就被新罗给灭掉了。
不过和唐人比起来,那简直就是天和地的区别……
金胜曼在心里一口一个唐人的叫着,也没觉出什么不对。
实际上大唐才建立了几年,中原的人们还不习惯以唐人自居。
晋末以来,北方胡汉混杂,有一段时间民族成分衍生出了阶层,鲜卑人和匈奴人占据了食物链的顶端。
那会北方还不怎的,南边的人为了和这些侵入中原的胡人做出区分,很多人便以汉人自居,宋齐梁陈诸国存在的时间都比较短,没给人们留下太过深刻的印象。
倒是东西两晋存在了一百多年,可司马氏和曹氏一样,一直被人诟病得国不正,而且长时间的积弱,大致上没有形成天下共主的局面,所以晋人这个称呼实在无法令人满意。
中原人大规模自称汉人其实是在后来宋王朝,大家自称汉儿成了习惯,反而是外族称呼他们为宋人。
到了元朝时,划分四等人的时候,汉人成为末等,这个时候终于将汉民族明确了下来,很讽刺是不是?
金胜曼初来乍到,不管这些,中原现在国号为唐,那它治下的人们按照习惯自然也就能称之为唐人了。
唐地如今在金胜曼眼中,哪哪都好,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甚至是罪犯,都有一种独特的气质……
显然她的心态和突厥,吐蕃来人相比,又是另外一番样子。
……………………
长安书院,藏书楼。
皇后李碧坐于顶楼榻上,身前矮几上的茶汤冒着热气,散发着清香。
“娘娘,这些就是清广楼中所有书册的名录,没有任何遗漏……”
长安书院中的几座藏书楼都有自己的名字,清广楼便是其中之一,今天李碧到来在各楼中转了转,这会便来到了清广楼。
她也没刻意向人隐瞒身份,清广楼的管事诚惶诚恐的接待了她。
李碧翻了翻厚厚的名录,问道:“楼中藏书好像都是乡野杂文?”
管事道:“娘娘慧眼如炬……可也不全是,还有一些游记,医术杂编之类的书册,比如说当年裴内史所著之《西域图记》便有一部分存于清广楼中,属于游记见闻之类。”
李碧笑笑道:“裴内史就是裴矩裴弘大吧?宫中观文殿好像还存有他所著的西域图记,哪个是录本?”
管事回道:“那自然是宫中的才是原本了,就是都不齐全,西域图记本来藏于洛阳观文殿中,长安观文殿只有一些抄本,而且其中涉有机密之处,不好显露于人,所以抄本有很多残缺之处。”
长安书院的管事拿的是双俸,他们都是秘书监的下属,到长安书院来看管藏书楼,并对书册进行保养维护等等。
可以说他们是保护书籍的专业人士,而且身有官职,受着秘书监和书院的双重管理,不是寺庙中的扫地僧。
长安观文殿中的抄本,竟然残缺不全,还事涉机密,这是要防谁呢……李碧听的一愣,但她很快就明白了过来。
杨广那厮不得意关西人几乎天下皆知,连在书籍收录上都能表现出来,弄的李碧有些哭笑不得。
这话不好说,李碧也不知自己猜的对不对,随之问道:“方才你不是说宫中观文殿所藏是原本吗?”
管事看皇后娘娘对西域图记如此感兴趣,赶紧回道:“娘娘应该晓得的,去年洛阳观文殿中所藏被人陆续运回了长安。
为此宫中观文殿还扩建了十几间书室,长安书院这里也又新建了三座藏书楼。
唉,可惜的是洛阳为贼人所据太久,观文殿中书册很多都毁于虫鼠之患,西域图记便是其中之一,凡三卷一百二十八册,多数已成残篇。
去年年末,由秘书监刚刚参照宫中观文殿抄本补完,可很多难得之处还是缺失了下来,可惜可惜。”
李碧倒没觉着有什么可惜的地方,她对书本不感兴趣,估计李原就是随了母亲了,李破还是比较爱学习的。
李碧开始翻弄名录,嘴上的随意的说着,“有什么可惜的?裴弘大不就在洛阳,让他重新补全不就是了?”
管事愣了愣,小心的抬头看了眼皇后娘娘,见她好像不是在开玩笑,这才琢磨了下措辞道:“回禀娘娘,那西域图记确实可以说是裴内史所著,可那并非一人之功。
裴内史当年出守张掖,勘察地理,探知西域风土人情,之后才召集众人编录西域图记,数载方成。
到了如今就算是裴内史本人,也不可能让西域图记之全本复现于世上了。”
李碧抿了抿嘴角,想笑却又忍住,说的这么冠冕堂皇,就差说裴弘大只是在其上挂个名,写书的其实是别人了。
这种事情从古至今都不稀奇,后来很多学术带头人起到的也是裴矩这种高屋建甄的作用嘛。
李碧想到的则是她的父亲,李靖精研兵法,所以写了些著述,博了个知兵的名声回来,那才是实打实的才学……
嗯,女儿嘛,自然是向着父亲一些,可实际上,李靖现在虽然身居高位,回朝必为显宦,但和前隋名臣裴矩相比,却是单薄的多的多。
人家裴矩抚平过岭南二十余州,率兵攻打过突厥,给皇帝出谋划策,硬是分突厥为东西两部。
那样的功绩在前隋不稀奇,可放在大唐立国之初,就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了。
裴矩是如今活着的传奇,与之相比,李药师的传奇人生也才刚刚开始而已,而且是不是能和另外一个时空那样走的很远还不一定。
毕竟现在人家是国丈了,让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东奔西走,作为女婿和女儿在下决定之前肯定要三思一下。
………………
清广楼中的藏书对于李碧来说比别处有意思的多,因为其中很多都是小说话本之类的东西。
李碧翻了翻,便让管事拿了几本,准备回宫当做消遣之物。
看过了长安书院中的藏书楼,李碧觉着不如在禁苑之中也建上一座,或者寻一件废弃的殿宇修整一下,改做藏书之用。
如此也能让嫔妃们多个消遣……
………………
李碧出了藏书楼的时候,书院的主事之人便已恭候在外。
皇后娘娘最近常来书院走动,自然是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可这种“麻烦”要是能多上一些,大家的祖坟肯定是冒了青烟。
这对于长安书院来说自然是好事,皇帝皇后都对这里表示了关注,也就奠定了长安书院成为天下第一书院的基础。
今日看过了藏书楼,从中找到些灵感,李碧要回去好好想想,跟书院的人说了两句,正准备回宫的时候,有人匆匆而来禀报道:“启禀娘娘,新罗使者已至长安城外,高卿正想问一问娘娘,打算什么时候接见新罗来使。
还是将此事交予臣等……”
李破将接见新罗使者的事情交给了李碧,鸿胪寺那边显然有点不乐意,西突厥来使现在是门下在接待,新罗人第一次来大唐,就由皇后亲自接见。
皇帝对鸿胪寺众人的能力不用说,显然是持有非常大的怀疑的。
在这一点上鸿胪寺众人也没什么办法,大家几乎都是新官上任,以前也没什么经验,现在跟外间使节打的交道骤然多了起来,难免有所失措。
尤其是突厥人初至长安的时候,鸿胪寺中竟然找不出一个会突厥语的人出来,幸好突厥正使会说汉话,还知道点鲜卑语,不然鸿胪寺必然要出个大丑。
那会是唐俭在主掌鸿胪寺,也不知当时是怎样一个心情。
高表仁继任之后请求出使突厥,其实就是想要借两国会盟之事为鸿胪寺打开局面。
现在新罗来使又交给了皇后娘娘,无疑是对鸿胪寺能力的有一次质疑。
……………………
“这就到了吗?还挺快的……”
李碧道了一声,心里则算了算,才感慨起了时光多的太快,丈夫好像是在上个月末,还是在月初的时候提了一句,这一晃半个多月已经过去了。
她也没管鸿胪寺的反应,便兴致勃勃的道:“人到哪里了?正巧本宫就在城外,前去迎一迎……不会失礼吧?”
未等鸿胪寺的人说话,长安书院祭酒李玄道已经在旁边道:“外邦使节……除突厥可汗外,谁又能劳动天子和皇后娘娘亲迎?”
鸿胪寺的人也点头道:“新罗不过海外小国尔,臣等自会安排人去接引到驿馆居停,让他们耐心等待娘娘召见即可。”
李碧眼珠转转,心说新罗自然不算什么,可若涉及高句丽,那就得当大事来办。
“即是小国,见上一见又有何妨?”
小国没有人权,失不失礼的它也不敢说什么。
李碧挥了挥手,不想再听人啰嗦,带着从人离开了长安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