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弋于荆襄腹地的张士贵所部彻底成了一支孤军。
骑兵来去飘忽,趁机而做的特点被张士贵发挥的淋漓尽致。
每到一处,先试着攻取城池,大多数都是稍沾即走,在左近徘徊一段时间,攻取几座县城,夺些粮草。
若有机会,便拦截粮队,商旅,击溃来援的梁军,直到将恐怖的气氛撒播开来,他便带兵继续南下。
所谓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张士贵所经之处,并未进行大规模的破坏行动,可梁国郡县官吏尽都震恐,一边加强戒备,一边向其他地方告急求援。
经历过朱璨之乱的百姓也是纷纷逃散,一部分逃入山中,一部分则聚集去了各处城池,乱相尽显间,梁国后方空虚的表象也越来越清晰的展现了出来,竟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对张士贵部进行围追堵截。
直到张士贵率军进入竟陵郡境内,形势才算有了变化。
随着大军深入,南边的地形越来越是复杂。
竟陵郡西北是荆山南麓和巴山西麓交汇之所在,虽然地势较低,可在雨水经年冲刷之下,形成了无数的沟谷地带,极大的限制了骑兵的机动冲锋能力,很容易被步军阻击。
而在汉水东侧,则是大洪山西麓,地势较高,丘陵遍布,地形起伏不定,直到竟陵郡城长寿达到了一个高点,之后中南部才是一片片的平原,却还遍布湖泊,沼泽。
对于骑兵而言,这简直就是地狱级的副本。
在天时地利人和的作用下,梁**兵终于做出了有效的抵抗,张士贵所部的处境日渐艰难了起来。
长途跋涉,接连作战的疲惫开始在唐军士卒的身上显现了出来,让张士贵意识到冲破梁军阻拦,去到江陵城下的野望可能无法实现了。
领军攻乐乡关不克,张士贵领兵果断掉头,回到了襄阳郡境内进行短暂的休整……
…………………………
竟陵郡,荆楚之门户。
张士贵所部虽然进入竟陵郡时间不长,可对梁国造成的伤害却显而易见。
消息传到江陵,满朝震动,之前有多乐观,此时就有多悲观。
近两个月的战事,让梁国君臣的心情起伏跌宕。
两路大军齐齐北上,梁国上下尽都振奋,还没怎的,歌功颂德之声便已不绝于耳,大家其乐融融,着实得意了几天。
尤其是当六月初的时候,丘和领兵快速的占据洛阳,唐军还没有什么动静的时候,梁国朝中的乐观情绪来到了高(和谐)潮处。
来自西路大军,黄州总管周法明处的忧虑和警告都被撇在了一边,甚至没有去到皇帝的案边,便被内史令萧阆压了下来。
皇帝萧铣还借此去祭祀了萧氏宗庙,群臣各个情绪激昂,以内史令萧阆为首的臣下们也在畅想着开国之臣的美好前景。
朝臣尚且如此,江陵城中的百姓就更不用提了,同样欢乐无比,街市之上越加繁荣,茶楼酒肆,烟花巷里,谈论军政诸事的官员和士子比比皆是,都道明君在位,诸贤于朝,大业可期矣。
门阀世族在后面推波助澜,西向长安,略定两都的声浪此起彼伏,即便有些明智之士,心怀忧虑,此时此刻也不禁为汹汹之议所左右,变得乐观了起来。
如果你在大唐元贞二年六月前半段来到江陵,你一定会认为来到了隋末战乱以来,最美好的一座城市。
街市上的行人们面带笑容,彬彬有礼,达官贵人宽容有度,仪表堂堂,满城生机勃勃,繁荣安定。
从这里其实可以看的出来,不论萧铣这个皇帝有多少缺点,但在治政之上确实是有其功绩的。
可到了六月后半段,这里就完全是另外一副样子了。
东路丘和的十余万大军在进入洛阳之后,很快便断了音讯,传来的消息绝对不容乐观,疑似后路被断。
西路大军驻军南阳,并没有和丘和所部形成掎角之势,而是接连报说唐军已然出兵河南,正在进围洛阳。
在梁国朝中很多人的想象之中,唐军是不会出兵河南的,他们的理由就是唐军去年才和李渊一场大战,李渊虽然败亡,可李定安肯定在关西立足未稳。
而且南人眼中关西贵族向来傲慢顽固,外加桀骜彪悍,李渊也就罢了,那是关西人家中的顶尖人物,又是人家关西门户的自己人,李定安一个贱家子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所以就此可以得出结论,李定安正在收拾关西乱局,根本无暇他顾。
他们把自己当成诸葛了,在没什么探报支持的情况之下,便得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而且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这也许就是人心向好的道理所在吧?
当唐军蜂拥东出,快速进入到河南的消息传来,大家倒是没多少被打脸的羞惭,毕竟他们也只是说说,并不会承担最终的责任。
这个时候梁国朝中的乐观情绪还在按照惯性弥漫,甚至有人给皇帝道喜,因为他们认为关西内里还未安定下来就出兵河南,定然是对方的无奈之举。
而唐军准备不足,正是联合窦建德一举破之的大好时机。
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忘了,在春天的时候探报上就说唐军大举在潼关,弘农聚集的事情,在他们“智慧”的论述之中,唐军俨然是仓促成军,见梁军北来才无奈出击。
这就是六月中旬时梁国朝中的主流观点,它无疑迎合了当时的氛围,甚至于内史令萧阆等人还劝皇帝,立即诏周法明北上与丘和汇合,以寻找战机跟唐军决战。
此时萧铣清洗诸王派系的恶果出现了,朝中少有知兵之人,就算有,大多也已跟随周法明出征在外,剩下的零星几个此时也不会跳出来跟萧阆等人作对,那纯属给自己找不自在。
这年月不谙军事的文臣在北边并不多见,而在南边却司空见惯,围绕在萧铣身边的文官集团彻底误判了形势,还想在战略上指手画脚,显示出梁国已渐入窘迫之境。
只是没等萧铣发出诏书,唐军主力已经绕过洛阳,进入了南阳境内,消息传到江陵,一时间梁国朝野一片沉寂。
“大好局面”急转直下,两路大军都陷入了困境当中。
丘和部没了音信,周法明部被围南阳,萧铣震惊之下,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听到的是真的,直到探报陆续传回到江陵,江陵的人们才逐渐意识到现实的残酷。
恐惧迅速在江陵城中蔓延开来,之前的繁华昙花一现便归于寂静。
伴随着恐惧到来的是萧铣的怒火,宫城之中回荡着萧铣的咆哮,当了几年的皇帝,自认为是天命之人的萧铣在这一刻暴露出来的狰狞面目,让人不寒而栗。
之前蹦跳的最欢,说的好话最入萧铣之耳的家伙,纷纷人头落地……
但这改变不了当前河南战略全面破产所带来的窘迫局面,萧铣接连召集群臣议事,连退隐在家的鲁王万瓒,燕王许玄彻也被重新召入朝中。
几番商议,最终还是吏部尚书杜文秀的建议合了萧铣心意。
杜文秀以为周法明领二十余万大军驻于南阳,足以抵挡唐军的进攻,并将唐军牢牢拖在南阳境内。
而唐军主力即至南阳,那么丘和所部就更不用担心什么,唐军不可能既围南阳,又去全力攻打洛阳,而两边僵持下去,对唐军并无利处。
为今之计不如修书于窦建德,杜伏威,若能让他们出兵助战,应有破局之机。
他的建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萧铣深以为然的同时,也略微安心了一些,立即写就亲笔书信数封传于窦建德,杜伏威二人,嗯,主要是怕中间有所遗失,所以要多写一些。
来回需要时日,提心吊胆中,战局一如杜文秀所料,唐军在南阳止步不前,丘和部虽然依旧没有什么消息传回来,可应该也无大碍。
梁国君臣渐渐平静了下来,可和之前相比,俨然已是两个天地。
煎熬之中,去往窦建德那边的人没了踪影,也不知到没到窦建德处,窦建德又是什么反应。
杜伏威那边回书倒很快,只是不是杜伏威本人回书,而是他的结义兄弟浦公拓代笔,只说自家主公正在海上,其他人无权做主,还要等主公回来才能给萧皇帝回信云云。
玩笑似的回书差点把萧铣的鼻子给气歪了,他很想去江都当面问问那伙人,之前的恭敬都他娘的是装出来的?说的那些言语难道都是从狗嘴里吐出来的不成?
之外燕王许玄彻等人暗戳戳的建议,由他们领兵去增援襄阳。
萧铣哪敢放他们出走,这些人在张绣等亡殁之后,受到了全方面的打压,心里存着什么主意不用想都知道。
让他们领兵去襄阳,很可能不是去支援周法明的,而是切断周法明的退路。
疑忌之下,急躁的萧铣又挥舞起了大刀,斩许玄彻,万瓒,并灭其族,终于把诸王杀了个干净。
这回没引起什么太大的风波,即便是当年杀张绣,也只轻飘飘一刀,而今诸王的派系早已烟消云散,满朝都在门阀世族掌握之中,就更没什么人为他们说话了。
骑兵来去飘忽,趁机而做的特点被张士贵发挥的淋漓尽致。
每到一处,先试着攻取城池,大多数都是稍沾即走,在左近徘徊一段时间,攻取几座县城,夺些粮草。
若有机会,便拦截粮队,商旅,击溃来援的梁军,直到将恐怖的气氛撒播开来,他便带兵继续南下。
所谓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张士贵所经之处,并未进行大规模的破坏行动,可梁国郡县官吏尽都震恐,一边加强戒备,一边向其他地方告急求援。
经历过朱璨之乱的百姓也是纷纷逃散,一部分逃入山中,一部分则聚集去了各处城池,乱相尽显间,梁国后方空虚的表象也越来越清晰的展现了出来,竟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对张士贵部进行围追堵截。
直到张士贵率军进入竟陵郡境内,形势才算有了变化。
随着大军深入,南边的地形越来越是复杂。
竟陵郡西北是荆山南麓和巴山西麓交汇之所在,虽然地势较低,可在雨水经年冲刷之下,形成了无数的沟谷地带,极大的限制了骑兵的机动冲锋能力,很容易被步军阻击。
而在汉水东侧,则是大洪山西麓,地势较高,丘陵遍布,地形起伏不定,直到竟陵郡城长寿达到了一个高点,之后中南部才是一片片的平原,却还遍布湖泊,沼泽。
对于骑兵而言,这简直就是地狱级的副本。
在天时地利人和的作用下,梁**兵终于做出了有效的抵抗,张士贵所部的处境日渐艰难了起来。
长途跋涉,接连作战的疲惫开始在唐军士卒的身上显现了出来,让张士贵意识到冲破梁军阻拦,去到江陵城下的野望可能无法实现了。
领军攻乐乡关不克,张士贵领兵果断掉头,回到了襄阳郡境内进行短暂的休整……
…………………………
竟陵郡,荆楚之门户。
张士贵所部虽然进入竟陵郡时间不长,可对梁国造成的伤害却显而易见。
消息传到江陵,满朝震动,之前有多乐观,此时就有多悲观。
近两个月的战事,让梁国君臣的心情起伏跌宕。
两路大军齐齐北上,梁国上下尽都振奋,还没怎的,歌功颂德之声便已不绝于耳,大家其乐融融,着实得意了几天。
尤其是当六月初的时候,丘和领兵快速的占据洛阳,唐军还没有什么动静的时候,梁国朝中的乐观情绪来到了高(和谐)潮处。
来自西路大军,黄州总管周法明处的忧虑和警告都被撇在了一边,甚至没有去到皇帝的案边,便被内史令萧阆压了下来。
皇帝萧铣还借此去祭祀了萧氏宗庙,群臣各个情绪激昂,以内史令萧阆为首的臣下们也在畅想着开国之臣的美好前景。
朝臣尚且如此,江陵城中的百姓就更不用提了,同样欢乐无比,街市之上越加繁荣,茶楼酒肆,烟花巷里,谈论军政诸事的官员和士子比比皆是,都道明君在位,诸贤于朝,大业可期矣。
门阀世族在后面推波助澜,西向长安,略定两都的声浪此起彼伏,即便有些明智之士,心怀忧虑,此时此刻也不禁为汹汹之议所左右,变得乐观了起来。
如果你在大唐元贞二年六月前半段来到江陵,你一定会认为来到了隋末战乱以来,最美好的一座城市。
街市上的行人们面带笑容,彬彬有礼,达官贵人宽容有度,仪表堂堂,满城生机勃勃,繁荣安定。
从这里其实可以看的出来,不论萧铣这个皇帝有多少缺点,但在治政之上确实是有其功绩的。
可到了六月后半段,这里就完全是另外一副样子了。
东路丘和的十余万大军在进入洛阳之后,很快便断了音讯,传来的消息绝对不容乐观,疑似后路被断。
西路大军驻军南阳,并没有和丘和所部形成掎角之势,而是接连报说唐军已然出兵河南,正在进围洛阳。
在梁国朝中很多人的想象之中,唐军是不会出兵河南的,他们的理由就是唐军去年才和李渊一场大战,李渊虽然败亡,可李定安肯定在关西立足未稳。
而且南人眼中关西贵族向来傲慢顽固,外加桀骜彪悍,李渊也就罢了,那是关西人家中的顶尖人物,又是人家关西门户的自己人,李定安一个贱家子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所以就此可以得出结论,李定安正在收拾关西乱局,根本无暇他顾。
他们把自己当成诸葛了,在没什么探报支持的情况之下,便得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而且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这也许就是人心向好的道理所在吧?
当唐军蜂拥东出,快速进入到河南的消息传来,大家倒是没多少被打脸的羞惭,毕竟他们也只是说说,并不会承担最终的责任。
这个时候梁国朝中的乐观情绪还在按照惯性弥漫,甚至有人给皇帝道喜,因为他们认为关西内里还未安定下来就出兵河南,定然是对方的无奈之举。
而唐军准备不足,正是联合窦建德一举破之的大好时机。
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忘了,在春天的时候探报上就说唐军大举在潼关,弘农聚集的事情,在他们“智慧”的论述之中,唐军俨然是仓促成军,见梁军北来才无奈出击。
这就是六月中旬时梁国朝中的主流观点,它无疑迎合了当时的氛围,甚至于内史令萧阆等人还劝皇帝,立即诏周法明北上与丘和汇合,以寻找战机跟唐军决战。
此时萧铣清洗诸王派系的恶果出现了,朝中少有知兵之人,就算有,大多也已跟随周法明出征在外,剩下的零星几个此时也不会跳出来跟萧阆等人作对,那纯属给自己找不自在。
这年月不谙军事的文臣在北边并不多见,而在南边却司空见惯,围绕在萧铣身边的文官集团彻底误判了形势,还想在战略上指手画脚,显示出梁国已渐入窘迫之境。
只是没等萧铣发出诏书,唐军主力已经绕过洛阳,进入了南阳境内,消息传到江陵,一时间梁国朝野一片沉寂。
“大好局面”急转直下,两路大军都陷入了困境当中。
丘和部没了音信,周法明部被围南阳,萧铣震惊之下,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听到的是真的,直到探报陆续传回到江陵,江陵的人们才逐渐意识到现实的残酷。
恐惧迅速在江陵城中蔓延开来,之前的繁华昙花一现便归于寂静。
伴随着恐惧到来的是萧铣的怒火,宫城之中回荡着萧铣的咆哮,当了几年的皇帝,自认为是天命之人的萧铣在这一刻暴露出来的狰狞面目,让人不寒而栗。
之前蹦跳的最欢,说的好话最入萧铣之耳的家伙,纷纷人头落地……
但这改变不了当前河南战略全面破产所带来的窘迫局面,萧铣接连召集群臣议事,连退隐在家的鲁王万瓒,燕王许玄彻也被重新召入朝中。
几番商议,最终还是吏部尚书杜文秀的建议合了萧铣心意。
杜文秀以为周法明领二十余万大军驻于南阳,足以抵挡唐军的进攻,并将唐军牢牢拖在南阳境内。
而唐军主力即至南阳,那么丘和所部就更不用担心什么,唐军不可能既围南阳,又去全力攻打洛阳,而两边僵持下去,对唐军并无利处。
为今之计不如修书于窦建德,杜伏威,若能让他们出兵助战,应有破局之机。
他的建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萧铣深以为然的同时,也略微安心了一些,立即写就亲笔书信数封传于窦建德,杜伏威二人,嗯,主要是怕中间有所遗失,所以要多写一些。
来回需要时日,提心吊胆中,战局一如杜文秀所料,唐军在南阳止步不前,丘和部虽然依旧没有什么消息传回来,可应该也无大碍。
梁国君臣渐渐平静了下来,可和之前相比,俨然已是两个天地。
煎熬之中,去往窦建德那边的人没了踪影,也不知到没到窦建德处,窦建德又是什么反应。
杜伏威那边回书倒很快,只是不是杜伏威本人回书,而是他的结义兄弟浦公拓代笔,只说自家主公正在海上,其他人无权做主,还要等主公回来才能给萧皇帝回信云云。
玩笑似的回书差点把萧铣的鼻子给气歪了,他很想去江都当面问问那伙人,之前的恭敬都他娘的是装出来的?说的那些言语难道都是从狗嘴里吐出来的不成?
之外燕王许玄彻等人暗戳戳的建议,由他们领兵去增援襄阳。
萧铣哪敢放他们出走,这些人在张绣等亡殁之后,受到了全方面的打压,心里存着什么主意不用想都知道。
让他们领兵去襄阳,很可能不是去支援周法明的,而是切断周法明的退路。
疑忌之下,急躁的萧铣又挥舞起了大刀,斩许玄彻,万瓒,并灭其族,终于把诸王杀了个干净。
这回没引起什么太大的风波,即便是当年杀张绣,也只轻飘飘一刀,而今诸王的派系早已烟消云散,满朝都在门阀世族掌握之中,就更没什么人为他们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