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这次让步是比较大的,连一半要求都不到。堀悌吉就怕关东军陶醉于登岛闪电战的胜利,以为俄国人不过如此而要张罗着北上,那就麻烦了,北萨哈林有海军在,俄国人不敢怎么办,其他战线要打起来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在中途岛、西海岸战役紧锣密鼓展开之际,他绝不想后院起火。所以宁可让关东军多分点也要绑住他们的手脚不让乱来。 “我看可以接受,不过略微做些调整。”石原莞尔道,“关东军50万吨原油分解后的柴油、汽油和润滑油都归他们,但船用重油和其他产品他们用不了这么多,给他们保留三分之一,其余交给大藏省,作为弥补列车炮特别经费的开支。”
会议最后一致通过。梅津美治郎对此很满意,“土特产”还是有威力的:列车炮搞定了,石油也搞定了,还开了“石油换粮食”的政策口。
他踌躇满志地传下命令:“各部谨守防线,不得逾越,更不得首先开火,违令者一律就地枪决!”这道命令浇灭了不少马鹿蠢蠢欲动的心火。
第二天,动作麻利的关东军动用200多个车皮装了1万吨粮食交给苏联确切地说是东俄。虽然都为轴心阵营,但日本怕过分刺激斯大林老爹,暂时还没承认西俄,并正式提出“石油换粮食”的要求。
日本一直都有“石油换粮食”的想法,但当初石油苏联自己都不够用,怎么可能拿来交换?现在情况不一样,只要不打仗,石油就有富余,哪怕在交给德方500万吨石油也有一定富余。但粮食却成了东俄最大的问题。
斯大林虽极度恼怒日本趁火打劫,但那天库茨涅佐夫最后说的一番话打动了他:“斯大林同志,饿着肚子是没法建设社会主义、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更没法打仗的,今后我们的敌人是全方位的,要高度注重粮食问题。”
他给斯大林算了一笔账,20万吨粮食至少可解决40万人一年的粮食问题,如果省着点用,50万人也能对付过去,现在这种局面下这20万吨完全是救命粮,而且除了日本,其他国家很难给东俄提供大笔粮食。
因为库茨涅佐夫苦口婆心的规劝,甚至不惜发表一些“右派”言论,斯大林最后放弃了在远东的报复想法,捏着鼻子同意了“租借”。既然租借都允了,那“石油换粮食”也不是大问题,双方最后约定,在日本如数交付20万吨粮食后就开始按4:1的比例推动石油换粮食,首批交易限额预定100万吨石油。
最近这两年由于红军不断失利,斯大林一直指示加大乌拉尔山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开发,陆续探明了坎斯克阿钦斯克煤田,甚至还发现了秋明油田的边缘油井(主力位置尚未知晓),这才保证红军在丢掉巴库、陆续丢掉伏尔加乌拉尔油田(第二巴库)后勉强还能维持1000多万吨原油产量,煤炭产量也在稳步整固。
这个世界上只有霍夫曼知道东俄未来的潜力,只要斯大林老爹不折腾作死,不想着争霸天下,东俄做一个三流强国(美德超一流,英、法、意、日算二流)还是有把握的,搞好了小日子不会比中东产油国差。
在他看来:东西俄对立一定要平衡,不能明显出现一方实力弱于对方的的情况,只要双方局面都能不断提升,短期内既没有覆灭的危险也没有合并的风险,这对德国是件大好事太强盛的俄罗斯不符合德国利益,太虚弱的俄罗斯也不符合德国利益。
至于将来,他觉得自己管不了那么多,那是第五代、第六代德国领导人需考虑的事,那会儿小科勒都要退休了
正在遐想间,冷不防凯特尔进来汇报:“元首,好消息,好消息,那32门列车炮卖掉了,日本人全要!”
凯特尔满面春风地走进元首办公室,显得十分高兴。清理这堆货色费了不少力气,按总参谋部的设想,波兰和苏联列车炮应该优先处理,因为他们坏了之后要找配件很麻烦,但德国自产和法国人的列车炮可以缓一缓,至少暂时还有一点用。1亿马克虽然不算多,但德国既然要逐步收战争债券、稳定币值并为欧元发行准备条件,当然是能弄一点是一点。
但霍夫曼看得更深远,自言自语道:“看来日本北进的想法被遏制住了?”
“科尔还发电报来,堀悌吉又提出购买额外50万吨c3航空燃油请求,并试探性地提出能否获得火箭技术。”
霍夫曼没直接说好或者不好,条件反射般地问道:“日本人有大动作?”
由于日本联合舰队比历史同期牛气冲天,海军话语权更高,对能源供应十分重视,整个保障体系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良与优化,甚至单独抽出1名中将、2名少将分管这项工作。
比如满洲地区的煤层页岩油,日本一直没有放弃过炼化尝试,但由于技术不过关,提炼后的油料经常堵住军舰锅炉喷嘴,需要动用硫酸清洗并损失10%,以往军方一直不肯同意,宁可出了故障再说,但在堀悌吉掌权后,10%的损失就扛了下来;
又如煤制油技术,日本一直进行尝试也予以了开发,但日本合成技术较差,用最好的煤炭合成出来的汽油也不能供发动机使用只能烧锅炉,这样一来反而得不偿失。但在引入德国煤制油技术后,虽然整体规模不变,但这批煤层页岩油全转化为了低品质汽油,供应汽车、摩托等不成问题,这里一年拓展的折算后将近100多万吨原油,相比德国本土近千万吨能力虽然不如,但也是破天荒的成就。
又比如婆罗洲的原油,历史上日本接手后最高产量只恢复到战前75%,且炼油设施损坏严重,再加上运输船屡屡被美国潜艇或飞机敲掉,迫使日本海军多次不得不将未经提炼的优质燃油直接当重油使用这是极大的浪费,但现在情况大有改观,在欧洲工程队伍的帮助下,到1944年春季,婆罗洲油田基本恢复到了历史产量,炼油设施也修复到了50万吨规模的水平。而海军设立各大战区后,护航编队、反潜飞机密度超过历史十倍不止,栗田健男统辖所有运输部队,损失率不到15%,大大高于历史同期。
再加上直接从中东进口成品油供应印度战场,又从斯大林手中抢下来北萨哈林岛,到1944年6月,日本账面上的原油年收入终于突破了1000万吨。
但光有油还不行,日本落后的提炼技术和添加剂(四乙基铅)水平使日本高品质航空燃油一直不够用,数量少不说,而且性能很不稳定。在早期动用零式时,航空汽油勉强还可以应付,随着大量德制飞机投入服役,对高性能航空燃油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样一架飞机,用日本燃油和德国燃油完全是两种表现。按以往日本军部的脾气,说不定就凑合着用了,但堀悌吉只想要给部队最好的装备,因此不遗余力花钱进口b4航空燃油和高品质的c3燃油,特别是最新一代经改良的c3燃油已超过美国100/130号燃油,弱于115/145号燃油,性能介于两者之间,更为日本所迫切需要。
由于c3燃油必须在德国本土生产,供应相对来说不方便,而德国本身对高性能航空燃油也需求旺盛,除联合舰队在欧洲期间带走的一批外,日本只陆陆续续得到过10万吨,倒是b4燃油一年半间前后累计超过50万吨。
但现在堀悌吉一口气提出要50万吨c3燃油,霍夫曼马上就想到日本有大动作绝不是二次西征,因为如果那样根本不用提燃油的事,德国会保证供应的。
凯特尔笑笑:“您说得没错,堀悌吉元帅在安定印度洋秩序、拿下俄国岛屿后准备向太平洋深处展开大手笔进攻,中途岛、夏威夷乃至西海岸全是他的攻击目标!科尔说他非常谦虚,对不能如约进行二次西征表示抱歉,并认为现在以欧洲舰队之实力已不再需要二次西征,他打算从向东打击美国,配合我军进攻。并且会在开罗会议上上向我方正式道歉。”
霍夫曼点点头:堀悌吉当初推迟二次西征明显是为了待价而沽,没想到皇家海军全军覆灭,大西洋主动权瞬间转手,等冰岛一下,二次西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大大减退了。现在这个局势,堀悌吉一眼就看透了,聪明人固然心眼多,打交道时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但说话办事就是方便,摊上墨索里尼这么个蠢蛋且不自量力的家伙才叫人恼火。
“还好他没说要进攻澳新。”
凯特尔一脸愕然:“我以为您会批评他异想天开,哪怕打澳新也比打西海岸靠谱。”
完美破防盗章节,请用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云+来+阁),各种小说任你观看
会议最后一致通过。梅津美治郎对此很满意,“土特产”还是有威力的:列车炮搞定了,石油也搞定了,还开了“石油换粮食”的政策口。
他踌躇满志地传下命令:“各部谨守防线,不得逾越,更不得首先开火,违令者一律就地枪决!”这道命令浇灭了不少马鹿蠢蠢欲动的心火。
第二天,动作麻利的关东军动用200多个车皮装了1万吨粮食交给苏联确切地说是东俄。虽然都为轴心阵营,但日本怕过分刺激斯大林老爹,暂时还没承认西俄,并正式提出“石油换粮食”的要求。
日本一直都有“石油换粮食”的想法,但当初石油苏联自己都不够用,怎么可能拿来交换?现在情况不一样,只要不打仗,石油就有富余,哪怕在交给德方500万吨石油也有一定富余。但粮食却成了东俄最大的问题。
斯大林虽极度恼怒日本趁火打劫,但那天库茨涅佐夫最后说的一番话打动了他:“斯大林同志,饿着肚子是没法建设社会主义、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更没法打仗的,今后我们的敌人是全方位的,要高度注重粮食问题。”
他给斯大林算了一笔账,20万吨粮食至少可解决40万人一年的粮食问题,如果省着点用,50万人也能对付过去,现在这种局面下这20万吨完全是救命粮,而且除了日本,其他国家很难给东俄提供大笔粮食。
因为库茨涅佐夫苦口婆心的规劝,甚至不惜发表一些“右派”言论,斯大林最后放弃了在远东的报复想法,捏着鼻子同意了“租借”。既然租借都允了,那“石油换粮食”也不是大问题,双方最后约定,在日本如数交付20万吨粮食后就开始按4:1的比例推动石油换粮食,首批交易限额预定100万吨石油。
最近这两年由于红军不断失利,斯大林一直指示加大乌拉尔山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开发,陆续探明了坎斯克阿钦斯克煤田,甚至还发现了秋明油田的边缘油井(主力位置尚未知晓),这才保证红军在丢掉巴库、陆续丢掉伏尔加乌拉尔油田(第二巴库)后勉强还能维持1000多万吨原油产量,煤炭产量也在稳步整固。
这个世界上只有霍夫曼知道东俄未来的潜力,只要斯大林老爹不折腾作死,不想着争霸天下,东俄做一个三流强国(美德超一流,英、法、意、日算二流)还是有把握的,搞好了小日子不会比中东产油国差。
在他看来:东西俄对立一定要平衡,不能明显出现一方实力弱于对方的的情况,只要双方局面都能不断提升,短期内既没有覆灭的危险也没有合并的风险,这对德国是件大好事太强盛的俄罗斯不符合德国利益,太虚弱的俄罗斯也不符合德国利益。
至于将来,他觉得自己管不了那么多,那是第五代、第六代德国领导人需考虑的事,那会儿小科勒都要退休了
正在遐想间,冷不防凯特尔进来汇报:“元首,好消息,好消息,那32门列车炮卖掉了,日本人全要!”
凯特尔满面春风地走进元首办公室,显得十分高兴。清理这堆货色费了不少力气,按总参谋部的设想,波兰和苏联列车炮应该优先处理,因为他们坏了之后要找配件很麻烦,但德国自产和法国人的列车炮可以缓一缓,至少暂时还有一点用。1亿马克虽然不算多,但德国既然要逐步收战争债券、稳定币值并为欧元发行准备条件,当然是能弄一点是一点。
但霍夫曼看得更深远,自言自语道:“看来日本北进的想法被遏制住了?”
“科尔还发电报来,堀悌吉又提出购买额外50万吨c3航空燃油请求,并试探性地提出能否获得火箭技术。”
霍夫曼没直接说好或者不好,条件反射般地问道:“日本人有大动作?”
由于日本联合舰队比历史同期牛气冲天,海军话语权更高,对能源供应十分重视,整个保障体系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良与优化,甚至单独抽出1名中将、2名少将分管这项工作。
比如满洲地区的煤层页岩油,日本一直没有放弃过炼化尝试,但由于技术不过关,提炼后的油料经常堵住军舰锅炉喷嘴,需要动用硫酸清洗并损失10%,以往军方一直不肯同意,宁可出了故障再说,但在堀悌吉掌权后,10%的损失就扛了下来;
又如煤制油技术,日本一直进行尝试也予以了开发,但日本合成技术较差,用最好的煤炭合成出来的汽油也不能供发动机使用只能烧锅炉,这样一来反而得不偿失。但在引入德国煤制油技术后,虽然整体规模不变,但这批煤层页岩油全转化为了低品质汽油,供应汽车、摩托等不成问题,这里一年拓展的折算后将近100多万吨原油,相比德国本土近千万吨能力虽然不如,但也是破天荒的成就。
又比如婆罗洲的原油,历史上日本接手后最高产量只恢复到战前75%,且炼油设施损坏严重,再加上运输船屡屡被美国潜艇或飞机敲掉,迫使日本海军多次不得不将未经提炼的优质燃油直接当重油使用这是极大的浪费,但现在情况大有改观,在欧洲工程队伍的帮助下,到1944年春季,婆罗洲油田基本恢复到了历史产量,炼油设施也修复到了50万吨规模的水平。而海军设立各大战区后,护航编队、反潜飞机密度超过历史十倍不止,栗田健男统辖所有运输部队,损失率不到15%,大大高于历史同期。
再加上直接从中东进口成品油供应印度战场,又从斯大林手中抢下来北萨哈林岛,到1944年6月,日本账面上的原油年收入终于突破了1000万吨。
但光有油还不行,日本落后的提炼技术和添加剂(四乙基铅)水平使日本高品质航空燃油一直不够用,数量少不说,而且性能很不稳定。在早期动用零式时,航空汽油勉强还可以应付,随着大量德制飞机投入服役,对高性能航空燃油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样一架飞机,用日本燃油和德国燃油完全是两种表现。按以往日本军部的脾气,说不定就凑合着用了,但堀悌吉只想要给部队最好的装备,因此不遗余力花钱进口b4航空燃油和高品质的c3燃油,特别是最新一代经改良的c3燃油已超过美国100/130号燃油,弱于115/145号燃油,性能介于两者之间,更为日本所迫切需要。
由于c3燃油必须在德国本土生产,供应相对来说不方便,而德国本身对高性能航空燃油也需求旺盛,除联合舰队在欧洲期间带走的一批外,日本只陆陆续续得到过10万吨,倒是b4燃油一年半间前后累计超过50万吨。
但现在堀悌吉一口气提出要50万吨c3燃油,霍夫曼马上就想到日本有大动作绝不是二次西征,因为如果那样根本不用提燃油的事,德国会保证供应的。
凯特尔笑笑:“您说得没错,堀悌吉元帅在安定印度洋秩序、拿下俄国岛屿后准备向太平洋深处展开大手笔进攻,中途岛、夏威夷乃至西海岸全是他的攻击目标!科尔说他非常谦虚,对不能如约进行二次西征表示抱歉,并认为现在以欧洲舰队之实力已不再需要二次西征,他打算从向东打击美国,配合我军进攻。并且会在开罗会议上上向我方正式道歉。”
霍夫曼点点头:堀悌吉当初推迟二次西征明显是为了待价而沽,没想到皇家海军全军覆灭,大西洋主动权瞬间转手,等冰岛一下,二次西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大大减退了。现在这个局势,堀悌吉一眼就看透了,聪明人固然心眼多,打交道时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但说话办事就是方便,摊上墨索里尼这么个蠢蛋且不自量力的家伙才叫人恼火。
“还好他没说要进攻澳新。”
凯特尔一脸愕然:“我以为您会批评他异想天开,哪怕打澳新也比打西海岸靠谱。”
完美破防盗章节,请用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云+来+阁),各种小说任你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