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听到这心中有预感,老大老二老三说完了,该轮到老四了。
果不其然,这朱允炆接下来直指朱棣。
“我有的时候就担心啊,这四叔的身体是否还如年轻之时一般强壮,毕竟现在四叔年纪也大了,这次皇祖父病倒,让我想了很多。”
“咱们俩是不是应该想想办法,让皇祖父最喜欢的四儿子早日回到京中,由燕王世子继承王位镇守北平,让四叔在祖父膝下承欢、床前尽孝,岂不是更好?”
朱松对于太孙接下来的打算并不感到意外,只是他没想到太孙没有选择蚕食的办法,而是直接要把燕王的爵位给夺了,交给他儿子,把他召回京中,关成一个废人,说好听了是膝下承欢、床头尽孝,说的难听了这就是软禁!
朱松和朱棣已经隐隐地结成了同盟,朱允炆是个面热心冷的家伙,朱松不想有一日也落得和朱棣一般的下场。
可若此事不答应太孙的话,那张铁柱家里的事恐怕也不好办了,难不成真的要放这混小子回到家乡找土匪大开杀戒?就算朱松是亲王是皇子,可也不能这样随意派遣军队在大明到处乱晃吧?
朱允炆见朱松半晌没答应,又问了一遍。
“如何?”
朱松心里心叹了口气。
“殿下,此事怕是不妥,北平乃我大明北疆之重镇,无论是西安还是辽东,其军事重要程度远没有北平重要!”
“各大塞王之中,包括臣在内,论军事能力远远不如燕王,燕王世子虽然贤明,可他身子虚弱,连马都骑不了,就更别说带兵打仗了,若是把燕王调回京师,我大明北疆恐失一屏障啊,还请太孙殿下为了国家大事,长远考虑!”
朱允炆脸上的笑容僵住了,他万万没想到二十叔居然会这么痛快的拒绝自己,难道他分不清形式吗?不会,他是一个聪明人,怎么会分不清形势?
那这就说明这是他权衡利弊之后的抉择,并非是他脑子一热。
太孙长出一口气紧紧的攥着拳头。
“二十叔说的有道理,倒是我眼光狭窄了些,只想着能够让皇祖父高兴,却忘了我大明北疆是缺燕王不可呀!”
“那行吧,这事就当我没说过,至于济南府的事情,等到孤忙完了手上的政事,再去处理这件事。”
“来得及吧,二十叔?”
朱松还能说些什么呢?无奈只好说道:“来得及,国家大事有轻重缓急之分,请太孙处理好当务之急的大事之后,再酌情处理即可。”
朱允炆点了点头:“好,既然二十叔这么能理解我的难处,那就是再好不过的了,今天侄儿就不留二十叔在东宫用饭了,今天下午我还有几位重要大臣要见二十叔,改日我再邀请二十叔到东宫用膳!”
“臣告退!”
朱松跪拜之后离开了东宫,朱允炆看着朱松离开的背影,拳头攥的紧紧的。
过了一会儿,兵部左侍郎齐泰和太常寺卿黄子澄一起来到了东宫二人见到太孙的表情不对,便知道韩王一定是拒绝了太孙殿下。
齐泰拱手对太孙说道:“殿下,既然那韩王殿下如此的分不清形势,殿下何苦还要为这种人发脾气呢?他既然不愿意帮殿下的忙,那殿下就干脆让他也走不了!”
黄子澄也在一旁帮腔:“是啊,殿下,这韩王殿下既然不愿意相助太孙,那么何必还要接着施恩于他?直接把他扣在应天,反正种地在哪都能种,而且下官也不信辽东的土地种出来的粮食就比咱江南粮仓种出来的粮食要好?”
皇太孙伸出右手,用大拇指和中指分别揉了揉自己的两侧太阳穴。
“要把他扣下容易,可是此事孤现在说了还不算,皇祖父已经答应了二十叔,让二十叔在辽东好好的干,让他把新种出来的粮食摆到皇祖父的龙案上,皇祖父要看到满意的答卷。”
“你们又不是不知道皇祖父辽东之行,回来了之后就立即下旨斥责韩王一番,扣了韩王府三年的俸禄,表面上皇祖父是在斥责,可最近皇祖父对二十叔的态度你们也能看得出来,皇祖父对二十叔喜欢的不行。”
“这圣旨都已经下了,若是把它扣在这里,他若种不出来新的粮食该怎么办?”
齐泰摇了摇头:“太孙殿下这有何难啊?这不就是种地吗?谁种不是种了,让他把那个什么叫做玉米的种子拿出来,让他就留在应天府当一个富贵王侯,这粮食交给别人去种。”
“工部之中一定能找出善种粮食、善耕土地之人,如果实在不行就从辽东带回来一些经常躬耕的百姓,交给他们来耕种也是是一样的。”
“太孙殿下还是按照咱们之前拟定好的方针,燕王和韩王一文一武,太孙殿下若不能将二者尽皆收服的话,那就留其一去其一,若是二者皆不能收服,那就想办法将二者尽数去除!”
“我大明天下何其大,天下下英才何其之多,不用几年只要太孙建议重开科举,这天下英才又将入太孙之彀中,何苦要为了这两个不省心的藩王多操心哪?”
黄子澄在一旁附议道:“没错呀殿下,要按照咱们之前制定好的计划来,此次陛下能够保住龙体实乃不幸中的万幸,但对于我等来说却是万幸中的不幸,因为这样就会给燕王、韩王更多的反应时间,万万不可呀!”
皇太孙放下手,睁开双眼。
“留其一,去其一……好!”
……
傍晚之时,皇太孙伺候着皇祖父用完了膳,在皇宫的后花园里面散步,此时节花开的不多,但到底是皇家后花园,这花园之中一眼望去,还是有不少姹紫嫣红之美物。
朱元璋如今身体已经好的差不多了,除了这次须发相比之前更白了一些,人也更老态了一些,倒是没什么不同。
尤其是这心思,如今把绝大多数的政务都交给太孙去做,朱元璋也就休息了下来,人这一休息,精神头也逐渐的养足了,老皇帝的心里也更加的清明了。
果不其然,这朱允炆接下来直指朱棣。
“我有的时候就担心啊,这四叔的身体是否还如年轻之时一般强壮,毕竟现在四叔年纪也大了,这次皇祖父病倒,让我想了很多。”
“咱们俩是不是应该想想办法,让皇祖父最喜欢的四儿子早日回到京中,由燕王世子继承王位镇守北平,让四叔在祖父膝下承欢、床前尽孝,岂不是更好?”
朱松对于太孙接下来的打算并不感到意外,只是他没想到太孙没有选择蚕食的办法,而是直接要把燕王的爵位给夺了,交给他儿子,把他召回京中,关成一个废人,说好听了是膝下承欢、床头尽孝,说的难听了这就是软禁!
朱松和朱棣已经隐隐地结成了同盟,朱允炆是个面热心冷的家伙,朱松不想有一日也落得和朱棣一般的下场。
可若此事不答应太孙的话,那张铁柱家里的事恐怕也不好办了,难不成真的要放这混小子回到家乡找土匪大开杀戒?就算朱松是亲王是皇子,可也不能这样随意派遣军队在大明到处乱晃吧?
朱允炆见朱松半晌没答应,又问了一遍。
“如何?”
朱松心里心叹了口气。
“殿下,此事怕是不妥,北平乃我大明北疆之重镇,无论是西安还是辽东,其军事重要程度远没有北平重要!”
“各大塞王之中,包括臣在内,论军事能力远远不如燕王,燕王世子虽然贤明,可他身子虚弱,连马都骑不了,就更别说带兵打仗了,若是把燕王调回京师,我大明北疆恐失一屏障啊,还请太孙殿下为了国家大事,长远考虑!”
朱允炆脸上的笑容僵住了,他万万没想到二十叔居然会这么痛快的拒绝自己,难道他分不清形式吗?不会,他是一个聪明人,怎么会分不清形势?
那这就说明这是他权衡利弊之后的抉择,并非是他脑子一热。
太孙长出一口气紧紧的攥着拳头。
“二十叔说的有道理,倒是我眼光狭窄了些,只想着能够让皇祖父高兴,却忘了我大明北疆是缺燕王不可呀!”
“那行吧,这事就当我没说过,至于济南府的事情,等到孤忙完了手上的政事,再去处理这件事。”
“来得及吧,二十叔?”
朱松还能说些什么呢?无奈只好说道:“来得及,国家大事有轻重缓急之分,请太孙处理好当务之急的大事之后,再酌情处理即可。”
朱允炆点了点头:“好,既然二十叔这么能理解我的难处,那就是再好不过的了,今天侄儿就不留二十叔在东宫用饭了,今天下午我还有几位重要大臣要见二十叔,改日我再邀请二十叔到东宫用膳!”
“臣告退!”
朱松跪拜之后离开了东宫,朱允炆看着朱松离开的背影,拳头攥的紧紧的。
过了一会儿,兵部左侍郎齐泰和太常寺卿黄子澄一起来到了东宫二人见到太孙的表情不对,便知道韩王一定是拒绝了太孙殿下。
齐泰拱手对太孙说道:“殿下,既然那韩王殿下如此的分不清形势,殿下何苦还要为这种人发脾气呢?他既然不愿意帮殿下的忙,那殿下就干脆让他也走不了!”
黄子澄也在一旁帮腔:“是啊,殿下,这韩王殿下既然不愿意相助太孙,那么何必还要接着施恩于他?直接把他扣在应天,反正种地在哪都能种,而且下官也不信辽东的土地种出来的粮食就比咱江南粮仓种出来的粮食要好?”
皇太孙伸出右手,用大拇指和中指分别揉了揉自己的两侧太阳穴。
“要把他扣下容易,可是此事孤现在说了还不算,皇祖父已经答应了二十叔,让二十叔在辽东好好的干,让他把新种出来的粮食摆到皇祖父的龙案上,皇祖父要看到满意的答卷。”
“你们又不是不知道皇祖父辽东之行,回来了之后就立即下旨斥责韩王一番,扣了韩王府三年的俸禄,表面上皇祖父是在斥责,可最近皇祖父对二十叔的态度你们也能看得出来,皇祖父对二十叔喜欢的不行。”
“这圣旨都已经下了,若是把它扣在这里,他若种不出来新的粮食该怎么办?”
齐泰摇了摇头:“太孙殿下这有何难啊?这不就是种地吗?谁种不是种了,让他把那个什么叫做玉米的种子拿出来,让他就留在应天府当一个富贵王侯,这粮食交给别人去种。”
“工部之中一定能找出善种粮食、善耕土地之人,如果实在不行就从辽东带回来一些经常躬耕的百姓,交给他们来耕种也是是一样的。”
“太孙殿下还是按照咱们之前拟定好的方针,燕王和韩王一文一武,太孙殿下若不能将二者尽皆收服的话,那就留其一去其一,若是二者皆不能收服,那就想办法将二者尽数去除!”
“我大明天下何其大,天下下英才何其之多,不用几年只要太孙建议重开科举,这天下英才又将入太孙之彀中,何苦要为了这两个不省心的藩王多操心哪?”
黄子澄在一旁附议道:“没错呀殿下,要按照咱们之前制定好的计划来,此次陛下能够保住龙体实乃不幸中的万幸,但对于我等来说却是万幸中的不幸,因为这样就会给燕王、韩王更多的反应时间,万万不可呀!”
皇太孙放下手,睁开双眼。
“留其一,去其一……好!”
……
傍晚之时,皇太孙伺候着皇祖父用完了膳,在皇宫的后花园里面散步,此时节花开的不多,但到底是皇家后花园,这花园之中一眼望去,还是有不少姹紫嫣红之美物。
朱元璋如今身体已经好的差不多了,除了这次须发相比之前更白了一些,人也更老态了一些,倒是没什么不同。
尤其是这心思,如今把绝大多数的政务都交给太孙去做,朱元璋也就休息了下来,人这一休息,精神头也逐渐的养足了,老皇帝的心里也更加的清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