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其昌忽然意识到今日朝集,不能让太子一个人风头出尽,大家都成陪衬。
他心思一转,已经有了主意。
“太子殿下,老臣有事禀奏。”
哎哟,这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元智一个怔愣,迟疑目光落在曹其昌身上,道:“曹爱卿,有什么事,请尽管讲出来。”
“灾民集聚在京城之郊,这事发突然,内阁相关部司,豫冀淮等州府太守,沿途郡守,以及京兆尹等,均有失职,可此时不是治罪之机。”
“当前真正要落实的,是如何赈灾与安抚灾民,最大限度防止禁卫军跟灾民冲突,灾民万一冲击营地,抢夺军粮或是兵器库,咋办?”
曹其昌讲的前半段,在元智看来,都是忽悠人的废话。
谁有心思现在去追责?
他连眼皮底下失职的京兆尹,都没功夫追究,而是让其将功赎罪。
曹其昌说的后半段,则是一个疑虑,这个没啥新鲜,但发生了特别棘手。
元智一直在思考,也是他最为担心的。
一旦出现这种场景,军队不得不自卫反击,那将是一场大屠杀,后面谁也控制不了。
惨案发生,名誉受损的首当其冲是皇室,当时,皇上定会降罪于监国太子头上。
见太子并没有表示异议,曹其昌继续道:
“因此,老臣提议,从皇室成员中挑选一位,宅心仁厚,才智过人的皇子,代替皇族前去安抚灾民,听取民众声心。”
此话一出口,元智这才恍然大悟。
敢情这老贼是想把晋王推出来,让他在这次赈灾中露一把脸,争取些民望民心。
“这位皇子,老臣以为晋王最合适,他是亲王,自幼受皇后娘娘教导,亦时常在御前聆听帝训,可由晋王为主,尚书令杨度大人为辅,抽调部分京官,组团前往京城外,霸县等地安抚、赈济灾民。”
“如此一来,既彰显天恩浩荡,又向灾民表明陛下,以及朝廷对赈灾之态度,请太子殿下明鉴。”
曹其昌此番言语一说完,其身后的绝大多数文臣武将,异口同声道:
“宰相大人言之有理,请太子殿下定夺。”
老狐狸就是不一般,一出手就是高招。
在己方渐落下风的情境之下,他能反戈一击,硬生生推出一条路来,实属力挽狂澜。
灾民出逃辖地,汇聚京师,又与禁军发生冲突,谁都知道这是朝廷赈灾无力。
而当前是太子监国,天下人不会说曹其昌如何,只会说皇太子无德无能。
而晋王出面,又有赈灾粮食,帐篷,数不清的粥棚助攻,灾民情绪逐渐得到安抚,灾民冲击京师之危,最终成功化解。
这份功劳,当属晋王。
这事传到皇帝耳中,他会咋想。
入娘的,敢情昨日曹其昌献出漕帮粮食,不仅是回馈,还为今日之事埋下伏笔?
一石二鸟之计,实在是高明。
历来宫斗党争,名望声誉有时候比什么都重要。
得民心者得天下,说的就是这层意思。
在京城里,无论是文武官员,豪族士绅,还是普通百姓,目前,要让他们给太子和晋王打分,赞赏晋王当储君的,应该是大多数。
京城外,这次赈灾,就是晋王亮相的最好时机。
让元智没有预料到的,曹其昌三言两语,就把一道难题,放在他的面前。
要破解这道题,除非太子爷亲口说,由他亲自出马去赈灾,否则,就是无解。
让监国太子远离权力中心,这可能吗?
而且皇帝又会怎么想?
“曹爱卿提议甚好,深合孤意。”
元智笑盈盈说道:“此事,就按宰相大人的主意,各位臣工都要竭尽全力,做好这次赈灾。”
听到太子终于妥协了,奸党成员是踌躇满志,意气扬扬,齐声唱道:“臣等遵旨。”
只有曹其昌表情十分平静,他望着波澜不惊的太子,心中的喜悦非但丝毫没有,相反,他更加警惕与担忧。
他心里明白,这次反戈一击的胜利,有一半是侥幸,胜在太子临朝经验不足。
眼前的太子,喜怒不形于色,城府更深,处事更加的睿智,从容。
一个日趋成熟的太子爷,可怕啊!
一个多月前,朝堂上被逼宫时的太子,虽然有了一些胆气和手段,但简单粗暴,稍显青涩。
若不是继业皇帝固执己见,还想跟命运博弈一番,晋升曹飞燕为皇后作方交易条件,阴差阳错地救了元智一命。
一旦晋王成为储君,废黜太子爷犹如一条野狗,悲惨下场是注定的。
原以为太子监国,只是一种摆设。
可目前的太子,站在宣政殿的墀台上,处置手法极其老辣熟练,进退得当,步步为营。
眼下,虽然己方勉强扳回一局,但郭威复出大司马,独揽天下兵马,总体上,内阁还是输了。
而且,竭力阻止郭氏站队太子,这个计划也宣告结果。
现在,让皇后阻止太子迎娶郭三小姐,已失去意义。
更为可怕的是,太子面对逼迫,并没有意气用事,而是懂得适时后退。
退一步,海阔天空。
没几日,太子便学会了迂回,避实击虚,适时收其锋芒,而且还游刃有余。
这时,有个声音在曹其昌心头响起,“这个太子元智,不可再留,否则,假以时日,必成大患!”
心中煞气四起,曹其昌顿时咬牙切齿,眸光阴戾。
大事庭议已成,其余的奏疏在赈灾面前,那都算是小事一桩。
能披上五品官袍的人,都是人精,不会傻到自己无故去触霉头。
轻者挨骂,重者罢免,甚至于下狱。
所以,这次朝集到了该结束的时候啦。
“众卿若无其他奏报,高进,准备退朝吧。”元智见状开口道。
满朝文武静默。
稍等片刻,高进尖嗓唱诺,“退朝…”
“臣等遵旨。”
众臣跪拜,按序退出宣政殿。
如此,元智监国以来的第一个朝集,宣告结束。
这次朝集,对元智而言意义重大。
首先是伸张监国太子的权力,宣告他正式走入朝堂党争的漩涡中,与曹其昌为首的内阁,正式交手。
这一次,元智虽说不是完胜,但落实了郭威大司马的位置,恢复军堂,这是一大胜利。
当然,元智从没想过,几次朝集庭议,就能把曹其昌的奸党集团击败。
任重而道远。
他心思一转,已经有了主意。
“太子殿下,老臣有事禀奏。”
哎哟,这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元智一个怔愣,迟疑目光落在曹其昌身上,道:“曹爱卿,有什么事,请尽管讲出来。”
“灾民集聚在京城之郊,这事发突然,内阁相关部司,豫冀淮等州府太守,沿途郡守,以及京兆尹等,均有失职,可此时不是治罪之机。”
“当前真正要落实的,是如何赈灾与安抚灾民,最大限度防止禁卫军跟灾民冲突,灾民万一冲击营地,抢夺军粮或是兵器库,咋办?”
曹其昌讲的前半段,在元智看来,都是忽悠人的废话。
谁有心思现在去追责?
他连眼皮底下失职的京兆尹,都没功夫追究,而是让其将功赎罪。
曹其昌说的后半段,则是一个疑虑,这个没啥新鲜,但发生了特别棘手。
元智一直在思考,也是他最为担心的。
一旦出现这种场景,军队不得不自卫反击,那将是一场大屠杀,后面谁也控制不了。
惨案发生,名誉受损的首当其冲是皇室,当时,皇上定会降罪于监国太子头上。
见太子并没有表示异议,曹其昌继续道:
“因此,老臣提议,从皇室成员中挑选一位,宅心仁厚,才智过人的皇子,代替皇族前去安抚灾民,听取民众声心。”
此话一出口,元智这才恍然大悟。
敢情这老贼是想把晋王推出来,让他在这次赈灾中露一把脸,争取些民望民心。
“这位皇子,老臣以为晋王最合适,他是亲王,自幼受皇后娘娘教导,亦时常在御前聆听帝训,可由晋王为主,尚书令杨度大人为辅,抽调部分京官,组团前往京城外,霸县等地安抚、赈济灾民。”
“如此一来,既彰显天恩浩荡,又向灾民表明陛下,以及朝廷对赈灾之态度,请太子殿下明鉴。”
曹其昌此番言语一说完,其身后的绝大多数文臣武将,异口同声道:
“宰相大人言之有理,请太子殿下定夺。”
老狐狸就是不一般,一出手就是高招。
在己方渐落下风的情境之下,他能反戈一击,硬生生推出一条路来,实属力挽狂澜。
灾民出逃辖地,汇聚京师,又与禁军发生冲突,谁都知道这是朝廷赈灾无力。
而当前是太子监国,天下人不会说曹其昌如何,只会说皇太子无德无能。
而晋王出面,又有赈灾粮食,帐篷,数不清的粥棚助攻,灾民情绪逐渐得到安抚,灾民冲击京师之危,最终成功化解。
这份功劳,当属晋王。
这事传到皇帝耳中,他会咋想。
入娘的,敢情昨日曹其昌献出漕帮粮食,不仅是回馈,还为今日之事埋下伏笔?
一石二鸟之计,实在是高明。
历来宫斗党争,名望声誉有时候比什么都重要。
得民心者得天下,说的就是这层意思。
在京城里,无论是文武官员,豪族士绅,还是普通百姓,目前,要让他们给太子和晋王打分,赞赏晋王当储君的,应该是大多数。
京城外,这次赈灾,就是晋王亮相的最好时机。
让元智没有预料到的,曹其昌三言两语,就把一道难题,放在他的面前。
要破解这道题,除非太子爷亲口说,由他亲自出马去赈灾,否则,就是无解。
让监国太子远离权力中心,这可能吗?
而且皇帝又会怎么想?
“曹爱卿提议甚好,深合孤意。”
元智笑盈盈说道:“此事,就按宰相大人的主意,各位臣工都要竭尽全力,做好这次赈灾。”
听到太子终于妥协了,奸党成员是踌躇满志,意气扬扬,齐声唱道:“臣等遵旨。”
只有曹其昌表情十分平静,他望着波澜不惊的太子,心中的喜悦非但丝毫没有,相反,他更加警惕与担忧。
他心里明白,这次反戈一击的胜利,有一半是侥幸,胜在太子临朝经验不足。
眼前的太子,喜怒不形于色,城府更深,处事更加的睿智,从容。
一个日趋成熟的太子爷,可怕啊!
一个多月前,朝堂上被逼宫时的太子,虽然有了一些胆气和手段,但简单粗暴,稍显青涩。
若不是继业皇帝固执己见,还想跟命运博弈一番,晋升曹飞燕为皇后作方交易条件,阴差阳错地救了元智一命。
一旦晋王成为储君,废黜太子爷犹如一条野狗,悲惨下场是注定的。
原以为太子监国,只是一种摆设。
可目前的太子,站在宣政殿的墀台上,处置手法极其老辣熟练,进退得当,步步为营。
眼下,虽然己方勉强扳回一局,但郭威复出大司马,独揽天下兵马,总体上,内阁还是输了。
而且,竭力阻止郭氏站队太子,这个计划也宣告结果。
现在,让皇后阻止太子迎娶郭三小姐,已失去意义。
更为可怕的是,太子面对逼迫,并没有意气用事,而是懂得适时后退。
退一步,海阔天空。
没几日,太子便学会了迂回,避实击虚,适时收其锋芒,而且还游刃有余。
这时,有个声音在曹其昌心头响起,“这个太子元智,不可再留,否则,假以时日,必成大患!”
心中煞气四起,曹其昌顿时咬牙切齿,眸光阴戾。
大事庭议已成,其余的奏疏在赈灾面前,那都算是小事一桩。
能披上五品官袍的人,都是人精,不会傻到自己无故去触霉头。
轻者挨骂,重者罢免,甚至于下狱。
所以,这次朝集到了该结束的时候啦。
“众卿若无其他奏报,高进,准备退朝吧。”元智见状开口道。
满朝文武静默。
稍等片刻,高进尖嗓唱诺,“退朝…”
“臣等遵旨。”
众臣跪拜,按序退出宣政殿。
如此,元智监国以来的第一个朝集,宣告结束。
这次朝集,对元智而言意义重大。
首先是伸张监国太子的权力,宣告他正式走入朝堂党争的漩涡中,与曹其昌为首的内阁,正式交手。
这一次,元智虽说不是完胜,但落实了郭威大司马的位置,恢复军堂,这是一大胜利。
当然,元智从没想过,几次朝集庭议,就能把曹其昌的奸党集团击败。
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