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林只说了这两句就停下,沈青瑜追问道:“那人姓李?叫李什么?”
“李曦。”
“李西?”沈青瑜重复了一遍名字,复又问道,“他死了,是吗?他怎么死的?”
沈青林瞥了妹妹一眼,“你怎知他死了?”
沈青瑜低下头,“你们见到他的东西,脸色都那么难看,还说什么都是以前的事,不要提了。我就猜他人应该是不在了。”
“不错,他死了。”沈青林深深吸了口气,“是我害死的。”
这话说得沈青瑜大吃一惊,对这位兄长,她也算是主动了解过的。
沈青林少年英才,骨子里隐藏着一股傲气,待人处事态度平和,只是这却是因为他心底其实是不将其他人放在心上的缘故。
即使如此,沈青瑜也不相信这样一个人会去害人。
这件事一直是沈青林心中的一根刺,每每提及必让他悔之不已。
大概是这件事在他心中埋藏太久,他也实在是想要和人坦白,既然沈青瑜问起,他也就将李曦的死说给了沈青瑜知道。
要说起李曦,就不得不先提另外一个人,成望之。
成望之的祖父乃是当朝内阁首辅成阶,成阶执掌内阁二十几年,朝中大半都是他的党羽,说是权倾朝野也不过分,因着成望之这一层身份,他在矾山书院中可以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书院中所有人都要避其锋芒。
李曦出身贫寒,父亲不过是一介匠人,按说这两个人即使在同一书院读书也不会有所交集,但事情发展往往不在意料之中。
而这其实却是一场误会引起的。
沈青林七岁时入矾山书院读书,十二岁时中了秀才,这已经是很不得了的成绩了,故而他考中了秀才后被调入了别的班级,也就是那时候成为了现在这些人的同窗。
李曦是跟着他一起来的。
沈青林年少冲动,新加入后发现成望之整日里带着跟班欺负人,自然忍受不了,对于一个十二岁地少年来说,他能想到的,阻止对方暴行的办法自然是告诉给教课的先生。
但书院里的先生不肯得罪成望之,这件事最后不了了之。
成望之的目标却转向了李曦,每日辱骂责打已是常事,常常打的李曦浑身青紫。
沈青林一开始热血上头,还总是出头干预,渐渐也对此习以为常。
事情就是在那个时候发生变化的,成望之的祖父在朝上被御史弹劾,列举了其种种罪状,要知道这可是以前从未发生的事情。
其中一条罪状说的是成阶聚类养恶,纵亲伤民。
恰逢有人到矾山书院讲学,能进书院讲学的除了一些德高望重的学者外,更多的是在任的朝廷官员。
当时去矾山书院讲学的是当时的礼部尚书。
而李曦就是趁着礼部尚书在矾山书院时从高台上一跃而下,死在了这位礼部尚书的面前,和他的身体一起落下的还有许多纸张,那些纸上字字血泪,控诉成望之在书院时对其的打压和迫害。
礼部尚书带着李曦的尸体和遗书离去,为当时的弹劾成阶之事增添佐证。
当然结果并不理想,成阶的党羽在此次事件中折损大半,但最后仍是没有将成阶拉下马来,皇帝将人申饬了一番做为这件事结尾。
故事到此其实还是和沈青林没什么太大关系的。
沈青林闭了闭眼,他接下来要说的话才是一直以来困扰着他的原因。
他缓缓道:“我以为是我见死不救,却没想到李曦是带我受过。”
“我刚去之时,将成望之欺负人的事告诉给了先生,因为我和李曦是同时去的,让成望之误会了,他以为告状的人是李曦,所以后来才有一直针对李曦,甚至迫他致死。”
沈青瑜不解道:“为什么不认为是你做的呢?”
沈青林道:“父亲那时候已经是工部侍郎,在成望之看来,家里做官的怎么敢得罪他,所以告状的自然就是木匠出身的李曦了。”
“我常常在想,如果成望之一直针对的是我,也许结果会不一样的,我是绝对不会选择自戕的。但我显然高估了自己,李曦死后,我内疚不已,于是找上了他家,想做些什么补救,却发现李曦的父亲半个月前就已经身故,家里只剩了一个怀有身孕的妹妹。”
沈青林咬牙道:“我那时候才知道,那个成望之不仅在伤害李曦,还……”
他将剩下的话咽了下去,生硬地转到了另外的话题上,“我便想要李曦的妹妹做为证人,指证成望之的罪行。”
结局沈青瑜猜也猜到了,沈青林当时只是想为李曦讨个公道,却正好撞上了朝上发生了那样的大事。
一个活人的证言可要比死人更有力,想要成阶安然无事的人怎么会允许李曦的妹妹活着。
就像沈青瑜猜的那样,沈青林讲了李曦妹妹的结局,“最后,李曦的妹妹被人打死,说是她暗中与有妇之夫来往,因为是被人捉奸在床,所以杀人的人也不会被追究责任。”
沈青林有些哽咽,“这兄妹二人的死……就算是……说是我杀的也没有分别。”
“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他的双手用力交结在一起,手背上的青筋绷起,说至最后,他的眼眶都是红红的,配着惨白的脸色,要多可怜有可怜。
“不是你的错。”沈青瑜见不得沈青林这副样子,她的兄长原是该意气风发的,就像是第一次见面那样,对着她摆着架子,尽显骄傲少年本色,而不是现在这样被自责内疚压垮,脆弱不堪到几近崩溃。
“不用安慰我,这件事确实是我的错,李曦的死一直压在我心底,不提起我还可以装作想不起来,但一旦触碰到了,就像是剖开了我溃烂的伤口一样。”
沈青林沉声继续道:“成望之应该要付出代价才对,但他却一直活的好好的,这才是最让我难以接受的一点。”
那怪不得沈青林对着成望之的态度是这个样子了。
“李曦。”
“李西?”沈青瑜重复了一遍名字,复又问道,“他死了,是吗?他怎么死的?”
沈青林瞥了妹妹一眼,“你怎知他死了?”
沈青瑜低下头,“你们见到他的东西,脸色都那么难看,还说什么都是以前的事,不要提了。我就猜他人应该是不在了。”
“不错,他死了。”沈青林深深吸了口气,“是我害死的。”
这话说得沈青瑜大吃一惊,对这位兄长,她也算是主动了解过的。
沈青林少年英才,骨子里隐藏着一股傲气,待人处事态度平和,只是这却是因为他心底其实是不将其他人放在心上的缘故。
即使如此,沈青瑜也不相信这样一个人会去害人。
这件事一直是沈青林心中的一根刺,每每提及必让他悔之不已。
大概是这件事在他心中埋藏太久,他也实在是想要和人坦白,既然沈青瑜问起,他也就将李曦的死说给了沈青瑜知道。
要说起李曦,就不得不先提另外一个人,成望之。
成望之的祖父乃是当朝内阁首辅成阶,成阶执掌内阁二十几年,朝中大半都是他的党羽,说是权倾朝野也不过分,因着成望之这一层身份,他在矾山书院中可以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书院中所有人都要避其锋芒。
李曦出身贫寒,父亲不过是一介匠人,按说这两个人即使在同一书院读书也不会有所交集,但事情发展往往不在意料之中。
而这其实却是一场误会引起的。
沈青林七岁时入矾山书院读书,十二岁时中了秀才,这已经是很不得了的成绩了,故而他考中了秀才后被调入了别的班级,也就是那时候成为了现在这些人的同窗。
李曦是跟着他一起来的。
沈青林年少冲动,新加入后发现成望之整日里带着跟班欺负人,自然忍受不了,对于一个十二岁地少年来说,他能想到的,阻止对方暴行的办法自然是告诉给教课的先生。
但书院里的先生不肯得罪成望之,这件事最后不了了之。
成望之的目标却转向了李曦,每日辱骂责打已是常事,常常打的李曦浑身青紫。
沈青林一开始热血上头,还总是出头干预,渐渐也对此习以为常。
事情就是在那个时候发生变化的,成望之的祖父在朝上被御史弹劾,列举了其种种罪状,要知道这可是以前从未发生的事情。
其中一条罪状说的是成阶聚类养恶,纵亲伤民。
恰逢有人到矾山书院讲学,能进书院讲学的除了一些德高望重的学者外,更多的是在任的朝廷官员。
当时去矾山书院讲学的是当时的礼部尚书。
而李曦就是趁着礼部尚书在矾山书院时从高台上一跃而下,死在了这位礼部尚书的面前,和他的身体一起落下的还有许多纸张,那些纸上字字血泪,控诉成望之在书院时对其的打压和迫害。
礼部尚书带着李曦的尸体和遗书离去,为当时的弹劾成阶之事增添佐证。
当然结果并不理想,成阶的党羽在此次事件中折损大半,但最后仍是没有将成阶拉下马来,皇帝将人申饬了一番做为这件事结尾。
故事到此其实还是和沈青林没什么太大关系的。
沈青林闭了闭眼,他接下来要说的话才是一直以来困扰着他的原因。
他缓缓道:“我以为是我见死不救,却没想到李曦是带我受过。”
“我刚去之时,将成望之欺负人的事告诉给了先生,因为我和李曦是同时去的,让成望之误会了,他以为告状的人是李曦,所以后来才有一直针对李曦,甚至迫他致死。”
沈青瑜不解道:“为什么不认为是你做的呢?”
沈青林道:“父亲那时候已经是工部侍郎,在成望之看来,家里做官的怎么敢得罪他,所以告状的自然就是木匠出身的李曦了。”
“我常常在想,如果成望之一直针对的是我,也许结果会不一样的,我是绝对不会选择自戕的。但我显然高估了自己,李曦死后,我内疚不已,于是找上了他家,想做些什么补救,却发现李曦的父亲半个月前就已经身故,家里只剩了一个怀有身孕的妹妹。”
沈青林咬牙道:“我那时候才知道,那个成望之不仅在伤害李曦,还……”
他将剩下的话咽了下去,生硬地转到了另外的话题上,“我便想要李曦的妹妹做为证人,指证成望之的罪行。”
结局沈青瑜猜也猜到了,沈青林当时只是想为李曦讨个公道,却正好撞上了朝上发生了那样的大事。
一个活人的证言可要比死人更有力,想要成阶安然无事的人怎么会允许李曦的妹妹活着。
就像沈青瑜猜的那样,沈青林讲了李曦妹妹的结局,“最后,李曦的妹妹被人打死,说是她暗中与有妇之夫来往,因为是被人捉奸在床,所以杀人的人也不会被追究责任。”
沈青林有些哽咽,“这兄妹二人的死……就算是……说是我杀的也没有分别。”
“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他的双手用力交结在一起,手背上的青筋绷起,说至最后,他的眼眶都是红红的,配着惨白的脸色,要多可怜有可怜。
“不是你的错。”沈青瑜见不得沈青林这副样子,她的兄长原是该意气风发的,就像是第一次见面那样,对着她摆着架子,尽显骄傲少年本色,而不是现在这样被自责内疚压垮,脆弱不堪到几近崩溃。
“不用安慰我,这件事确实是我的错,李曦的死一直压在我心底,不提起我还可以装作想不起来,但一旦触碰到了,就像是剖开了我溃烂的伤口一样。”
沈青林沉声继续道:“成望之应该要付出代价才对,但他却一直活的好好的,这才是最让我难以接受的一点。”
那怪不得沈青林对着成望之的态度是这个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