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三天的时间,在钱潮初窥门径之后便不停的换着法子的尝试,他的想法也很简单,第一是要找到办法让自己的眼睛能稳定下来,能长时间的看到灵气的变化。第二嘛,要找到更轻松一些的办法,总不能想用眼睛的时候就要七孔流血,用完眼睛之后再吐一口血吧,那不把人吓死才怪。
这几日里,他是想尽了办法,也吃够了苦头,终于在今日午后,才渐渐得摸到了门路,当时还发生了一件让他哭笑不得的事,他用自己独创的这个眼术去看自己的灵剑之时,却并未在上面发现任何的符文,不由得大为失望,难道自己费尽苦心难道竟都是无用之事吗?不过很快他才发现这把灵剑的符文居然印刻在剑面的另一边,这才不由暗骂自己心急。
这个能目视灵气的方法乃是钱潮的独创,那这名字嘛自然要由他来起,思索之后,钱潮就将其命名为《青眼术》,取青眼有加之意,他觉得这个名字起得还不错,至少还算讨喜。虽然不能确切的知道在这修行界一定就没有类似的法术,但是作为一个低微的炼气一层的入门小弟子,能自己创立一个法门,钱潮还很是得意了一阵子。
不过也没得意多久,很快苦恼就来了。
这青眼术现在对钱潮最大的用途就是能够在炼器之时能够看清楚自己刻印上去的符文,若无这青眼术,钱潮炼器之时使用的仍旧是元初术和御物术,刻印符文之时如同盲人摸象一般。
现在有了青眼术,那么炼器时这青眼术也要同时用上,看得清楚书写符文之时才能工整无误。本来钱潮准备略作收拾就去成器堂试一试。不过也亏得他在自己的小院中就先试了一下,才没有急匆匆的赶往成器堂。他吃惊发现自己在使用元初术和御物术时,一旦将青眼术也用上,体内顿时会灵气紊乱,难以为继,不得不将三种法术都停下来。别说炼器,就算是他用御物术将一枚小石子悬在面前再用青眼术都无法做到持久,片刻之功都难以支持。
这个发现可让钱潮大为失望,难道这青眼术在炼器之时竟然不能用上吗?若是如此,虽不能说这青眼术无用,但是对钱潮现今的帮助可就大打折扣了。
钱潮不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不过这青眼术既然都让他创立出来了,那在使用之上无论如何也能找到办法。既然三种法术不能同时使用,那就多试几次,分开来试。
元初术与御物术不用说,他用得很是纯熟,这个不提。
元初术与青眼术放在一起时可以同时使用。
御物术与青眼术也可以一起使用。
唯独三种法术不能同时使用。
两两可以相合,唯独三个同时不可,这是什么道理?
钱潮也曾有过同时使用三种法术的时候,在成器堂熔炼矿石之时,他可是将元初术,御物术和控火术同时使用的,这就说明三种法术可以同时使用,可为什么青眼术不能同时与元初术和御物术同时使用呢?
青眼术与控火术有什么不同呢?
再想到自己刚刚入门之时,修那御空术,他发现御空术与元初术就不能同时使用,但是御物术与御空术就可以同时一起用,这又是为什么呢?
钱潮此时入门时间不久,会的法术并不多,也就元初术,御物术,御空术和控火术,再加上刚刚得来的青眼术。
才五种法术而已,怎么就这么多的麻烦!
钱潮将得到青眼术的喜悦一扫而光,坐在自己的院中,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一直从午后阳光依旧煦暖到了夜晚月出为止,钱潮才从这物我两忘的沉思中醒来。
经过这一番思索,钱潮模模糊糊的有了一些头绪,不过仍旧不是很明了,这个问题在以后漫长的年月里他一直都没有放下,随着他修为渐深,阅历渐广,每当在这个问题上有所心得就会提笔记录在一个册子上。当钱潮成为九玄的长老很多年后,藏书楼里才多了一本书,书不厚,就是一本小册子,不过书名很怪,叫做《宾友集》,正是钱潮所著,在这《宾友集》中,钱潮阐发了对众多法术法门的一些看法。
那《宾友集》中,将众多的法术详尽的归类,单个的法术被钱潮赋予了“动与静”和“收与发”不同的感念。
比如元初术,元初术在修行之时讲求一个静字,须静坐之时方可修习。同时元初术是帮助修士吸纳天地灵力增长修为所用,因此元初术便是“静收”之属。
比如御空术,修士用御空术都是赶路而已,因此是一个动字,同时使用御空术时消耗自身的灵力,因此占一个发字。所以御空术便是“动发”之属。
再比如御物术,御物术简单来说是修士用自身灵力驱使外物的一种法术,必然消耗自身灵力,因此占一个发字。不过这御物术修士在盘坐之时可用,飞行之时也可用,乃是动静皆宜的一个法术。
但是修士很多时候会将不同的法术一起使用,比如与人争斗之时不可能互相站定了不动,面对面的对着放法术或者法宝灵器,连躲都不躲的,那样斗法就太笨了。若是躲的话,自然是用到各种加快身法的法术,比如最常见的御空术。
又或者炼器炼丹之时,将不同的法术合用,便可以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不过在《宾友集》中规定法术若是合在一起用则必须遵守一个名为“主宾仆”的规矩方可,目的就是要让法术之间的主、宾、仆的属性要相合才行。
书中关于法术合用的规则第一条就是:不可二主。
意思就是两个被定义为“主”的法术是不能同时使用的。按照“静动收发”的规矩定义为“静”的法术中,只要能增进修为、增长灵力的就被定义为主,钱潮所修的元初术就是一个“主”法术。再比如御空术,这是修士最先接触到的飞行法术,之后几乎所有的飞行法术都与之类似,钱潮也将它定义为一个主法术,因为同为主法术,所以御空术与元初术二者无法同时使用。不过也有例外,比如《玉海经》,钱潮一直不知道该如何定义它,《玉海经》可以与《元初术》同时使用,而且若是修行《玉海经》就算是炼气修士也能很缓慢的增进修为,因此无奈之下钱潮给《玉海经》定了一个“弱主”。
以钱潮熔炼矿石为例,钱潮的做法是:以元初术不断的给自己提供灵力来支撑御物术将那矿石一直在火眼之上烧熔。元初术若是断了,御物术不可能一直支撑下去,自身灵力枯竭时,御物术就肯定会停下来。
因此,钱潮熔炼矿石之时,是以元初术为主,以御物术为仆,以主驭仆,上下顺畅,所以两个法术可以同时使用。
熔炼矿石之时还要使用控火术,三种法术共用也是无事。这就是《宾友集》中所说的“主可驭仆,一主可驭二仆,可驭多仆”
当然也有例外,仍以钱潮为例,炼器之时,他想在使用元初术和御物术的同时再将那青眼术加进去,这样就可以看清自己一笔一画的如何印刻符文,不过一时却是难以办到,这就是因为在这三个法术中,元初术仍然为主,御物术仍然为仆,而青眼术非主非仆,在这三者中,青眼术为“宾”。
何为宾呢,低阶修士学了一个中阶或高阶的法术,这个法术则为宾。以钱潮目前的修为来说,元初术的造诣并不高深,同时用上这三个法术的话,则会出现主弱宾强,必定会有喧宾夺主、与主夺仆的情况,让三种法术无法同时使用。
《宾友集》中记载的规矩是主可驭仆,主可驭宾,宾可驭仆,唯独主、宾不可同时驭仆。
不过这种情况并不是绝对的,作为主的法术,比如元初术,特点是越修“主”性越强,而宾则不同,作为宾的法术,是随着修士对这个法术掌握的越来越纯熟或者修士自身的修为越来越高深,则这个法术的“宾”性会越弱,最后为仆。在这一点上,仆与宾是一样的,因此才可以一主多仆。
也就是说随着修士修为的增加,主会越来越强,宾会越来越弱,最后主宾仆会变为一主二仆,从而三个法术可以顺畅的同时使用。钱潮是在筑基中期才可以同时将元初术,青眼术和御物术同时使用的。
在《宾友集》中,钱潮收录了近千种法术法门,将其在修士不同阶段为宾为仆细细的进行了划分和注解。当然那《宾友集》中,钱潮可没有将那青眼术加进去,作为自己的一个秘术,钱潮就是在收了一些徒弟之后,也只是从中择了几个天资较高,心性较稳的传授了这个秘术,并且嘱咐日后他们收徒,这个法门也要择人慎重方可。
《宾友集》中还记载了不少在与人斗法时法术使用的一些心得以及法术间互相搭配连击的理论,不过这本书在藏书楼中多少年不曾受人重视,直到钱潮与汤萍等五人被奉为五灵宗的“五祖”后,这本书才被人们翻出来,让不少的人获益匪浅,被后来的修士奉为圭臬。
这几日里,他是想尽了办法,也吃够了苦头,终于在今日午后,才渐渐得摸到了门路,当时还发生了一件让他哭笑不得的事,他用自己独创的这个眼术去看自己的灵剑之时,却并未在上面发现任何的符文,不由得大为失望,难道自己费尽苦心难道竟都是无用之事吗?不过很快他才发现这把灵剑的符文居然印刻在剑面的另一边,这才不由暗骂自己心急。
这个能目视灵气的方法乃是钱潮的独创,那这名字嘛自然要由他来起,思索之后,钱潮就将其命名为《青眼术》,取青眼有加之意,他觉得这个名字起得还不错,至少还算讨喜。虽然不能确切的知道在这修行界一定就没有类似的法术,但是作为一个低微的炼气一层的入门小弟子,能自己创立一个法门,钱潮还很是得意了一阵子。
不过也没得意多久,很快苦恼就来了。
这青眼术现在对钱潮最大的用途就是能够在炼器之时能够看清楚自己刻印上去的符文,若无这青眼术,钱潮炼器之时使用的仍旧是元初术和御物术,刻印符文之时如同盲人摸象一般。
现在有了青眼术,那么炼器时这青眼术也要同时用上,看得清楚书写符文之时才能工整无误。本来钱潮准备略作收拾就去成器堂试一试。不过也亏得他在自己的小院中就先试了一下,才没有急匆匆的赶往成器堂。他吃惊发现自己在使用元初术和御物术时,一旦将青眼术也用上,体内顿时会灵气紊乱,难以为继,不得不将三种法术都停下来。别说炼器,就算是他用御物术将一枚小石子悬在面前再用青眼术都无法做到持久,片刻之功都难以支持。
这个发现可让钱潮大为失望,难道这青眼术在炼器之时竟然不能用上吗?若是如此,虽不能说这青眼术无用,但是对钱潮现今的帮助可就大打折扣了。
钱潮不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不过这青眼术既然都让他创立出来了,那在使用之上无论如何也能找到办法。既然三种法术不能同时使用,那就多试几次,分开来试。
元初术与御物术不用说,他用得很是纯熟,这个不提。
元初术与青眼术放在一起时可以同时使用。
御物术与青眼术也可以一起使用。
唯独三种法术不能同时使用。
两两可以相合,唯独三个同时不可,这是什么道理?
钱潮也曾有过同时使用三种法术的时候,在成器堂熔炼矿石之时,他可是将元初术,御物术和控火术同时使用的,这就说明三种法术可以同时使用,可为什么青眼术不能同时与元初术和御物术同时使用呢?
青眼术与控火术有什么不同呢?
再想到自己刚刚入门之时,修那御空术,他发现御空术与元初术就不能同时使用,但是御物术与御空术就可以同时一起用,这又是为什么呢?
钱潮此时入门时间不久,会的法术并不多,也就元初术,御物术,御空术和控火术,再加上刚刚得来的青眼术。
才五种法术而已,怎么就这么多的麻烦!
钱潮将得到青眼术的喜悦一扫而光,坐在自己的院中,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一直从午后阳光依旧煦暖到了夜晚月出为止,钱潮才从这物我两忘的沉思中醒来。
经过这一番思索,钱潮模模糊糊的有了一些头绪,不过仍旧不是很明了,这个问题在以后漫长的年月里他一直都没有放下,随着他修为渐深,阅历渐广,每当在这个问题上有所心得就会提笔记录在一个册子上。当钱潮成为九玄的长老很多年后,藏书楼里才多了一本书,书不厚,就是一本小册子,不过书名很怪,叫做《宾友集》,正是钱潮所著,在这《宾友集》中,钱潮阐发了对众多法术法门的一些看法。
那《宾友集》中,将众多的法术详尽的归类,单个的法术被钱潮赋予了“动与静”和“收与发”不同的感念。
比如元初术,元初术在修行之时讲求一个静字,须静坐之时方可修习。同时元初术是帮助修士吸纳天地灵力增长修为所用,因此元初术便是“静收”之属。
比如御空术,修士用御空术都是赶路而已,因此是一个动字,同时使用御空术时消耗自身的灵力,因此占一个发字。所以御空术便是“动发”之属。
再比如御物术,御物术简单来说是修士用自身灵力驱使外物的一种法术,必然消耗自身灵力,因此占一个发字。不过这御物术修士在盘坐之时可用,飞行之时也可用,乃是动静皆宜的一个法术。
但是修士很多时候会将不同的法术一起使用,比如与人争斗之时不可能互相站定了不动,面对面的对着放法术或者法宝灵器,连躲都不躲的,那样斗法就太笨了。若是躲的话,自然是用到各种加快身法的法术,比如最常见的御空术。
又或者炼器炼丹之时,将不同的法术合用,便可以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不过在《宾友集》中规定法术若是合在一起用则必须遵守一个名为“主宾仆”的规矩方可,目的就是要让法术之间的主、宾、仆的属性要相合才行。
书中关于法术合用的规则第一条就是:不可二主。
意思就是两个被定义为“主”的法术是不能同时使用的。按照“静动收发”的规矩定义为“静”的法术中,只要能增进修为、增长灵力的就被定义为主,钱潮所修的元初术就是一个“主”法术。再比如御空术,这是修士最先接触到的飞行法术,之后几乎所有的飞行法术都与之类似,钱潮也将它定义为一个主法术,因为同为主法术,所以御空术与元初术二者无法同时使用。不过也有例外,比如《玉海经》,钱潮一直不知道该如何定义它,《玉海经》可以与《元初术》同时使用,而且若是修行《玉海经》就算是炼气修士也能很缓慢的增进修为,因此无奈之下钱潮给《玉海经》定了一个“弱主”。
以钱潮熔炼矿石为例,钱潮的做法是:以元初术不断的给自己提供灵力来支撑御物术将那矿石一直在火眼之上烧熔。元初术若是断了,御物术不可能一直支撑下去,自身灵力枯竭时,御物术就肯定会停下来。
因此,钱潮熔炼矿石之时,是以元初术为主,以御物术为仆,以主驭仆,上下顺畅,所以两个法术可以同时使用。
熔炼矿石之时还要使用控火术,三种法术共用也是无事。这就是《宾友集》中所说的“主可驭仆,一主可驭二仆,可驭多仆”
当然也有例外,仍以钱潮为例,炼器之时,他想在使用元初术和御物术的同时再将那青眼术加进去,这样就可以看清自己一笔一画的如何印刻符文,不过一时却是难以办到,这就是因为在这三个法术中,元初术仍然为主,御物术仍然为仆,而青眼术非主非仆,在这三者中,青眼术为“宾”。
何为宾呢,低阶修士学了一个中阶或高阶的法术,这个法术则为宾。以钱潮目前的修为来说,元初术的造诣并不高深,同时用上这三个法术的话,则会出现主弱宾强,必定会有喧宾夺主、与主夺仆的情况,让三种法术无法同时使用。
《宾友集》中记载的规矩是主可驭仆,主可驭宾,宾可驭仆,唯独主、宾不可同时驭仆。
不过这种情况并不是绝对的,作为主的法术,比如元初术,特点是越修“主”性越强,而宾则不同,作为宾的法术,是随着修士对这个法术掌握的越来越纯熟或者修士自身的修为越来越高深,则这个法术的“宾”性会越弱,最后为仆。在这一点上,仆与宾是一样的,因此才可以一主多仆。
也就是说随着修士修为的增加,主会越来越强,宾会越来越弱,最后主宾仆会变为一主二仆,从而三个法术可以顺畅的同时使用。钱潮是在筑基中期才可以同时将元初术,青眼术和御物术同时使用的。
在《宾友集》中,钱潮收录了近千种法术法门,将其在修士不同阶段为宾为仆细细的进行了划分和注解。当然那《宾友集》中,钱潮可没有将那青眼术加进去,作为自己的一个秘术,钱潮就是在收了一些徒弟之后,也只是从中择了几个天资较高,心性较稳的传授了这个秘术,并且嘱咐日后他们收徒,这个法门也要择人慎重方可。
《宾友集》中还记载了不少在与人斗法时法术使用的一些心得以及法术间互相搭配连击的理论,不过这本书在藏书楼中多少年不曾受人重视,直到钱潮与汤萍等五人被奉为五灵宗的“五祖”后,这本书才被人们翻出来,让不少的人获益匪浅,被后来的修士奉为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