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四书
房屋内。
宋知书坐在书桌面前静心思索诸多事情。
他没有急着立刻默写儒家经文,而是捋一捋儒道这个点,之前乱写一通,没有得到回报,故而就没有继续认真思考。
如今得到宝塔,宋知书还是觉得有必要捋清楚前世儒家经典,好好去整理清楚,免得接下来出些差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儒家核心经文,便是四书五经。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此为四书。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此为五经,原本应当还有乐经,但因遗失在岁月之中,故而就只剩下五经了。
“朱熹曾言,先读四书,再读五经,而且给过明确的阅读顺序,先读大学,再读论语,而后孟子,最后中庸。”
“五经顺序则为易经,尚书,诗经,春秋,礼记,依次而阅。”
宋知书心中暗道,大部分人对四书五经只是略微有一个概念,知道古人要学习这几本书,可实际上真正读过的人少之又少。
饶是宋知书初次阅读四书五经时,也被其中的文字给整糊涂了,若不是有极其浓厚的兴趣爱好,说实话大部分人很难沉下心神去看。
四书五经乃是文学瑰宝,整体都是向善之道,是君子之道,也是儒家之道,明悟真善,知晓道德,懂得天命,遵循自然,寻找方向,立下君子之命。
四书的很多学问,就是为了解释五经,所以先读四书再读五经,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既然是走儒道,就绕不开四书五经,书桌面前,宋知书认认真真的去整理以及思考。
他执笔,在宣纸上落字,阐述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大学,自礼记摘抄而出,其意是教读书人如何成为一个人,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人,故而大学名为大人之学。”
“古今往来的读书人都推崇此书,不仅仅是因为朱熹圣人的推崇,更主要的是,大学之道,就是德行之道,不好好学习,便极容易成为小人,格局之小,自私自利,令人厌恶。”
“而中庸,则更加不凡,中庸之道,并非是平平无奇之意,中,指的便是取天地之正气,庸其意便是用出之意,广为天下之大用,得到天地正气,要在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用出来。”
“唯有用的恰到好处,这便是中庸之道。”
宋知书不断落笔,将自己的想法落在白色宣纸之上,一来是记录,二来是让自己有一个明确的思维。
“论语,乃是孔圣人与弟子之间的对话,一问一答,便是将大学之道与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问答,学生询问,圣人解惑。
“孟子,乃是四书之中,字数最多者,尤其是孟圣人所在的时代,正是诸子百家盛行时代,与道家有莫大关系,故而孟子针对气这个点有极强的见解。”
“浩然正气便是孟圣人所提,吾善养浩然正气,阐述性命双修之道,性为心性,命为气数。”
宋知书将四书的要领概括一番。
紧接着自言自语道。
“以我现在的情况而言,还是要熟读大学之道。”
“按理说如若这个世界上儒道本质不变,无论是驾驭天下万民,还是用来修身养性,那么四书五经绝对是瑰宝中的瑰宝。”
“不管这个世界有多少年的文明,真正的著作,根本不是时间积累而出,看的便是思想,就如同前世一般,史前文明依旧有灵长类生物,但却没有思想。”
“这个时代,纵然时间够长,五千年根本算不上什么,但儒家经文这种东西,绝对不是靠时间堆上来的。”
“很显然,我之前读书,没有理解其中奥义,没有真正去思考,更多的只是抱着一种好奇的想法去看,故而毫无长进,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影响。”
“现在的我,必须要认真读书,并非是刻意研究,而是发自内心去看待这些文章,用心去感悟,用思想去理解,用行为去印证,如此一来,或许就会有不同的变化。”
宋知书自语道。
他曾经遇到过一名国学大师,提出过两个问题,那就是四书五经会不会有朝一日被淘汰,亦或者是说时间线拉长,是否会出现更多璀璨的经文瑰宝?
这两个问题提出,那名国学大师只是思考片刻便做出了回答。
不一定。
他没有完全否决自己的观点,但也不是非常赞同自己的观点,不否认的原因是,这本身就是一个猜想,有无数可能性,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尤其是假设。
但不赞同的原因对方也向自己解释清楚了。
任何流传下来的文学瑰宝,需要满足几个非常苛刻的条件,一来是著作者拥有极高的智慧,而这个著作者又要通过周边的事物,进行不断的思考,最终才能著书,最重要的就是环境也要影响。
如果人人都追求金钱名利,趋炎附势,就算是十万年的文明,也不可能诞生一本文学瑰宝,这就是为什么前世现代很难出现文学经典的原因了。
大环境决定了很多很多,而对比这个世界,人人追求的是什么?长生修仙,王朝争霸,只怕也不会有什么儒学瑰宝。
当然这点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去验证,但不管如何,前世的儒学经典,一定无比珍贵,绝对不会因为任何因素影响本身的价值。
想法确定。
宋知书将面上的宣纸烧毁,紧接着如往日一般,再去默写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宋知书这一次默写的很慢,每写完一段,他都会停下来细细思考,重新去理解每一个字每一句话。
甚至宋知书特意停顿下来,自我讲解与阐述这些话。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学之道,为君子也,君子之道,开放格局,心胸辽阔,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宋知书不断通过原文理解,并且还加入了自己的思想。
如此。
这一次的默写,他用了很长的时间,以往都是一个时辰就够了,快的时候半个时辰也能默写完。
可这一次,宋知书前前后后花费了十个时辰。
最终,当最后一段进行阐述和思想理解后,当下洋洋洒洒的两千多字,化作了一缕缕白气。
这比之前的儒气要多数倍,甚至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一道儒家正气。
“第八道。”
宋知书确确实实有些惊讶了,他察觉到了之前默写文章有问题,所以好好沉下心神来,却不曾想收获竟如此之大。
“这十五年来,我虽知晓儒道,也尝试性的向儒道发展,可仔细回想,我当时的利益心实在是太重了,根本没有静下心神好好感悟文章之思想。”
“而今,十五年的沉淀,让我懂得了许多,否则的话,今时今日,我依旧还是无法知晓这些圣人文章的智慧之处。”
“不过现在的我,还没有真正明悟出来,需要更多时间去思考,但绝对不能操之过急,阳明圣人所言,知行合一,对事物有了不同的认知,就应该去实践,实践之前,则是更多的理解。”
“要结合周围的环境,结合很多事情,不然仅仅只是读书,再聪明的人,也无法通过书籍成圣。”
宋知书不断的自我反省。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遇到了事情,就必须要好好的去思考,只有思考才会有一个对错概念,知道自己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优点,也知道自己的缺陷。
这样的话,人才可以一点一点进步,最终成为完人。
“呼。”
长长吐出一口气。
随着第八道儒家正气入体,宋知书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一切的颓然与低迷,在这一刻消失,取而代之的便是那种念头达通。
“再有两道,便可开启第一个玉盒,修仙之路也将顺畅起来,的确是未来可期啊。”
宋知书忍不住心中暗喜。
读书归读书,自己依旧是一个正常人,遇到开心的事情,自然心情愉悦。
起身简单洗漱一番,外面的雨还未曾停下。
而敲门声又一次响起了。
“这么快就来了?”
宋知书有些惊讶,他下意识认为是苏婉云来了,毕竟昨日苏婉云找过自己,谈论相亲的事情。
实话实说,宋知书有些后悔答应,毕竟他确确实实没有成家的打算。
去了也只是特意耽误别人,浪费自己的时间。
但不管如何,既然答应了,就必须要履行承诺,君子不可无信。
只不过,当宋知书推开房门后,却发现来者不是苏婉云,而是昨日的信差。
“小的见过仙长。”
“仙长,这是您的雨伞,还有这是一些上等茶叶,不知仙长喜欢什么,就买了茶叶,还望仙长不要嫌弃。”
中年信差开口,将一把雨伞递交给自己,外加上一块由红纸包住的茶饼。
这让宋知书有些惊讶。
“客气。”
“举手之劳罢了。”
宋知书苦笑一声,他接过纸伞,又将目光落在茶饼上,这是福悦茶铺生产的茶饼,光是这一块,至少五两白银。
对于他而言,倒也不算太贵,平日里家中也会备上一些,但对于后者而言,这茶饼绝对不是一笔简单的开支。
“好意心领了,将这东西退回去吧。”
宋知书开口,不希望对方破财,这没有必要。
“仙长言重,昨日弄湿了仙长的信封,仙长不计前嫌,又借雨伞给我,小的实在是不知道如何回报,这茶不贵,还望仙长收下,也算是小的一片心意。”
对方说话有些紧张,是个憨厚之人,对于这种礼尚往来明显不熟练,看样子是家中妻子教导。
有一点其他心思,可宋知书不去在乎。
“拿回去吧,小事而已。”
宋知书劝说对方,还不等后者开口,突兀之间,轻盈的脚步之声响起。
很快,一道声音响起。
“宋师兄。”
是苏婉云的声音。
请收藏本站:https://xn--vhq3mx5ihyek0khm6c62n.com
房屋内。
宋知书坐在书桌面前静心思索诸多事情。
他没有急着立刻默写儒家经文,而是捋一捋儒道这个点,之前乱写一通,没有得到回报,故而就没有继续认真思考。
如今得到宝塔,宋知书还是觉得有必要捋清楚前世儒家经典,好好去整理清楚,免得接下来出些差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儒家核心经文,便是四书五经。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此为四书。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此为五经,原本应当还有乐经,但因遗失在岁月之中,故而就只剩下五经了。
“朱熹曾言,先读四书,再读五经,而且给过明确的阅读顺序,先读大学,再读论语,而后孟子,最后中庸。”
“五经顺序则为易经,尚书,诗经,春秋,礼记,依次而阅。”
宋知书心中暗道,大部分人对四书五经只是略微有一个概念,知道古人要学习这几本书,可实际上真正读过的人少之又少。
饶是宋知书初次阅读四书五经时,也被其中的文字给整糊涂了,若不是有极其浓厚的兴趣爱好,说实话大部分人很难沉下心神去看。
四书五经乃是文学瑰宝,整体都是向善之道,是君子之道,也是儒家之道,明悟真善,知晓道德,懂得天命,遵循自然,寻找方向,立下君子之命。
四书的很多学问,就是为了解释五经,所以先读四书再读五经,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既然是走儒道,就绕不开四书五经,书桌面前,宋知书认认真真的去整理以及思考。
他执笔,在宣纸上落字,阐述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大学,自礼记摘抄而出,其意是教读书人如何成为一个人,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人,故而大学名为大人之学。”
“古今往来的读书人都推崇此书,不仅仅是因为朱熹圣人的推崇,更主要的是,大学之道,就是德行之道,不好好学习,便极容易成为小人,格局之小,自私自利,令人厌恶。”
“而中庸,则更加不凡,中庸之道,并非是平平无奇之意,中,指的便是取天地之正气,庸其意便是用出之意,广为天下之大用,得到天地正气,要在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用出来。”
“唯有用的恰到好处,这便是中庸之道。”
宋知书不断落笔,将自己的想法落在白色宣纸之上,一来是记录,二来是让自己有一个明确的思维。
“论语,乃是孔圣人与弟子之间的对话,一问一答,便是将大学之道与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问答,学生询问,圣人解惑。
“孟子,乃是四书之中,字数最多者,尤其是孟圣人所在的时代,正是诸子百家盛行时代,与道家有莫大关系,故而孟子针对气这个点有极强的见解。”
“浩然正气便是孟圣人所提,吾善养浩然正气,阐述性命双修之道,性为心性,命为气数。”
宋知书将四书的要领概括一番。
紧接着自言自语道。
“以我现在的情况而言,还是要熟读大学之道。”
“按理说如若这个世界上儒道本质不变,无论是驾驭天下万民,还是用来修身养性,那么四书五经绝对是瑰宝中的瑰宝。”
“不管这个世界有多少年的文明,真正的著作,根本不是时间积累而出,看的便是思想,就如同前世一般,史前文明依旧有灵长类生物,但却没有思想。”
“这个时代,纵然时间够长,五千年根本算不上什么,但儒家经文这种东西,绝对不是靠时间堆上来的。”
“很显然,我之前读书,没有理解其中奥义,没有真正去思考,更多的只是抱着一种好奇的想法去看,故而毫无长进,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影响。”
“现在的我,必须要认真读书,并非是刻意研究,而是发自内心去看待这些文章,用心去感悟,用思想去理解,用行为去印证,如此一来,或许就会有不同的变化。”
宋知书自语道。
他曾经遇到过一名国学大师,提出过两个问题,那就是四书五经会不会有朝一日被淘汰,亦或者是说时间线拉长,是否会出现更多璀璨的经文瑰宝?
这两个问题提出,那名国学大师只是思考片刻便做出了回答。
不一定。
他没有完全否决自己的观点,但也不是非常赞同自己的观点,不否认的原因是,这本身就是一个猜想,有无数可能性,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尤其是假设。
但不赞同的原因对方也向自己解释清楚了。
任何流传下来的文学瑰宝,需要满足几个非常苛刻的条件,一来是著作者拥有极高的智慧,而这个著作者又要通过周边的事物,进行不断的思考,最终才能著书,最重要的就是环境也要影响。
如果人人都追求金钱名利,趋炎附势,就算是十万年的文明,也不可能诞生一本文学瑰宝,这就是为什么前世现代很难出现文学经典的原因了。
大环境决定了很多很多,而对比这个世界,人人追求的是什么?长生修仙,王朝争霸,只怕也不会有什么儒学瑰宝。
当然这点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去验证,但不管如何,前世的儒学经典,一定无比珍贵,绝对不会因为任何因素影响本身的价值。
想法确定。
宋知书将面上的宣纸烧毁,紧接着如往日一般,再去默写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宋知书这一次默写的很慢,每写完一段,他都会停下来细细思考,重新去理解每一个字每一句话。
甚至宋知书特意停顿下来,自我讲解与阐述这些话。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学之道,为君子也,君子之道,开放格局,心胸辽阔,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宋知书不断通过原文理解,并且还加入了自己的思想。
如此。
这一次的默写,他用了很长的时间,以往都是一个时辰就够了,快的时候半个时辰也能默写完。
可这一次,宋知书前前后后花费了十个时辰。
最终,当最后一段进行阐述和思想理解后,当下洋洋洒洒的两千多字,化作了一缕缕白气。
这比之前的儒气要多数倍,甚至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一道儒家正气。
“第八道。”
宋知书确确实实有些惊讶了,他察觉到了之前默写文章有问题,所以好好沉下心神来,却不曾想收获竟如此之大。
“这十五年来,我虽知晓儒道,也尝试性的向儒道发展,可仔细回想,我当时的利益心实在是太重了,根本没有静下心神好好感悟文章之思想。”
“而今,十五年的沉淀,让我懂得了许多,否则的话,今时今日,我依旧还是无法知晓这些圣人文章的智慧之处。”
“不过现在的我,还没有真正明悟出来,需要更多时间去思考,但绝对不能操之过急,阳明圣人所言,知行合一,对事物有了不同的认知,就应该去实践,实践之前,则是更多的理解。”
“要结合周围的环境,结合很多事情,不然仅仅只是读书,再聪明的人,也无法通过书籍成圣。”
宋知书不断的自我反省。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遇到了事情,就必须要好好的去思考,只有思考才会有一个对错概念,知道自己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优点,也知道自己的缺陷。
这样的话,人才可以一点一点进步,最终成为完人。
“呼。”
长长吐出一口气。
随着第八道儒家正气入体,宋知书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一切的颓然与低迷,在这一刻消失,取而代之的便是那种念头达通。
“再有两道,便可开启第一个玉盒,修仙之路也将顺畅起来,的确是未来可期啊。”
宋知书忍不住心中暗喜。
读书归读书,自己依旧是一个正常人,遇到开心的事情,自然心情愉悦。
起身简单洗漱一番,外面的雨还未曾停下。
而敲门声又一次响起了。
“这么快就来了?”
宋知书有些惊讶,他下意识认为是苏婉云来了,毕竟昨日苏婉云找过自己,谈论相亲的事情。
实话实说,宋知书有些后悔答应,毕竟他确确实实没有成家的打算。
去了也只是特意耽误别人,浪费自己的时间。
但不管如何,既然答应了,就必须要履行承诺,君子不可无信。
只不过,当宋知书推开房门后,却发现来者不是苏婉云,而是昨日的信差。
“小的见过仙长。”
“仙长,这是您的雨伞,还有这是一些上等茶叶,不知仙长喜欢什么,就买了茶叶,还望仙长不要嫌弃。”
中年信差开口,将一把雨伞递交给自己,外加上一块由红纸包住的茶饼。
这让宋知书有些惊讶。
“客气。”
“举手之劳罢了。”
宋知书苦笑一声,他接过纸伞,又将目光落在茶饼上,这是福悦茶铺生产的茶饼,光是这一块,至少五两白银。
对于他而言,倒也不算太贵,平日里家中也会备上一些,但对于后者而言,这茶饼绝对不是一笔简单的开支。
“好意心领了,将这东西退回去吧。”
宋知书开口,不希望对方破财,这没有必要。
“仙长言重,昨日弄湿了仙长的信封,仙长不计前嫌,又借雨伞给我,小的实在是不知道如何回报,这茶不贵,还望仙长收下,也算是小的一片心意。”
对方说话有些紧张,是个憨厚之人,对于这种礼尚往来明显不熟练,看样子是家中妻子教导。
有一点其他心思,可宋知书不去在乎。
“拿回去吧,小事而已。”
宋知书劝说对方,还不等后者开口,突兀之间,轻盈的脚步之声响起。
很快,一道声音响起。
“宋师兄。”
是苏婉云的声音。
请收藏本站:https://xn--vhq3mx5ihyek0khm6c62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