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虽然是中原种植水稻的起源地之一,由于气候的因素琼州的水稻差不多能一岁三熟,但粮食问题始终困扰着琼州地方,这里面诚然有琼州地方土地贫瘠和沿海台风影响的缘故,更主要的是琼州这二十万人口中,黎人占了一半,有明以来,为安抚地方,朝廷不对少民收税,以至于大量土地荒芜,胡骑南渡后,明军和清军在琼州反复争夺,长年的战乱,进一步摧毁了琼州的农业基础。
“琼州禾虽三熟,而秔稌往往不给”、“北船不到米如珠”这就是琼州目前粮食匮乏的真实写照。
明《正德琼台志》曾记载“吾土膏腴,而米谷公私俱不足用,岁调雷化等州兵车粮,泛海给琼。”
提督府长史赵安民在看到各县府库送来的田亩黄册后,便向马仲英建言,琼州虽然多山,然而水网密布,又地处天南,水稻一年两熟甚至三熟,又盛产番薯,本是天然的粮仓。
自吴三桂起事以来,琼州虽然也有战乱,但相对于广西后湖广等地还是比较安定的,自清军攻入广西后,就有不少百姓选择退往琼州躲避战火,但是这些人因为没有户籍,成为所谓的黑户,故上岛之后只得投身当地的地主豪强,成为他们的佃户,而地主豪强是不需要缴纳赋税的,所以琼州的粮食产量一直保持着很低的水平。
如今琼州军最应该做的就是重新划分土地,制定税收比例,让那些黑户和琼州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那样必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充实琼州的人口。
对于赵安民的建议,马仲英自是无有不从,当即命赵安民和牛天宿二人办理此事。
只不过,琼州并不同于其他州府,地方上的士绅、官僚亲属、宗族以及黎人各种势力盘根错节,上下欺瞒,这才是琼州税收极度匮乏的原因。
再者这个时代通信手段落后,并不是赵安民一条政令,就可以解决地方士绅隐藏人口、侵吞土地的问题。
士绅不纳粮,生员不交税,这不光是琼州一府的问题,而是天下各府县的积病,也是历代皇朝的积病。
明朝之所以灭亡,究其原因就是不能从士绅阶层身上收到足够的税收,以至于财政破产,不得不不断加赋,从而使更多的百姓因为纳不上税,成为流民,李自成,张献忠,剿之不尽,杀之不绝,究其原因,就是民无衣食可养。
所谓马上平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治理天下最终还是要靠读书人,而自古以来,寒门学子能出人头地者万不足一,而那些号称诗书传家的士绅阶层却掌握着大量的资源,故尔能考中功名者,大多都是他们的子弟。
故此这些士绅阶层一直强调一点,就是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掌控地方的正是那些手中掌握着生产资料的士绅阶层,于是就有了皇权不及乡里的传统。
自宋朝开始,基本上除朝廷直属的特殊区域以外,官府对于乡间的治理权都是下放给当地士绅和宗族势力的,而代替士绅对当地进行管理的便是他们选拔出来的保长和甲长。
这些人几乎都是这些士绅和宗族势力的旁支子弟,也就是他们利益的代言人。
琼州军想立足琼州,甚至将权利直达乡村,那必然会和地方上的士绅阶层以及宗族势力产生冲突。
当然马仲英也可以效仿历代王朝那样,利用官职和权利以及各种优待政策,来笼络这些地方上实际上的掌控者,让这些人为琼州军所用,
毕竟强如明太祖朱元璋,也是在笼络了浙江和南直隶的士绅阶层后,才得到了刘伯温、宋廉等士绅代表的支持,东虏入关后,也是迅速笼络住了山东的孔家,然后开设恩科,从而使大半个中国几乎是传檄而定。
若是放在别的府县,马仲英还要考虑士绅阶层的感受,防止因为强行剥夺他们的利益,引起其他府县士绅阶层的恐慌,从而把士绅阶层彻底推向满清。
但是这里是琼州,是四面环海的海岛,马仲英完全可以不顾一切地推行他的政令,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打土豪、分田地,将生产资料进行重新分配,从而尽可能地获得人口和资源。
所以赵安民在反复思量后,还是决定采用先礼后兵的原则,先安置从云南带过来的三万余百姓,左右琼山和澄迈两县地广人稀,有大量无主的土地,莫说三万人就是再加一倍,也能全部安置下来。
根据琼山和澄迈两县田亩黄册显示,这两县有土地八千余顷,也就是八十余万亩,而琼山和澄迈两县的人口只有两万出头,按每人十亩计算,减去士绅手中的土地,仅仅是这两县就能容纳五万人。
三户为一组、三百户为一村、一千二百户为一乡,赵安民没有按明制以坊为单位,而是采用了自古以来的乡村制,将这三万云南百姓分别安置,然后再根据每户的人数划分土地,调拨粮食、种子以及相应的生产工具,并向百姓承诺,琼州军既然是大明的军队,那税制就按大明的税制执行,也就是三十税一的标准,但考虑是战时,故将比例暂调为十五税一,并取消清廷的一切苛捐杂税。
根据马仲英的意思,每组设组长一名,每村设村长一名再配一名书办,组长和村长由本村百姓自己推选,乡长则由提督府直接委任。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由新成立的组、村、乡取代曾经的地方保甲制度,也就是为了彻底消除士绅阶层对地方的控制。
此消息一出,琼山和澄迈两县百姓坐不住了,因为清廷的税收比例乃是十税一,还有火耗、丁税以及平余和草船税,故百姓真正产出所得,只有收入的三成左右,在这战争年代,甚至都不到两成,以至于琼州百姓不得不用薯芋和番薯度日。
但是长期以番薯为主食,会引起腹痛和过敏反应,现在原琼山和澄迈县听到琼州军的税制仅仅是十五税一,顿时人人哗然,很多人都主动跑到正在入琼百姓划分土地的书办处打听消息,想知道这种改革方案,会不会在琼州推广。
请收藏本站:https://xn--vhq3mx5ihyek0khm6c62n.com
“琼州禾虽三熟,而秔稌往往不给”、“北船不到米如珠”这就是琼州目前粮食匮乏的真实写照。
明《正德琼台志》曾记载“吾土膏腴,而米谷公私俱不足用,岁调雷化等州兵车粮,泛海给琼。”
提督府长史赵安民在看到各县府库送来的田亩黄册后,便向马仲英建言,琼州虽然多山,然而水网密布,又地处天南,水稻一年两熟甚至三熟,又盛产番薯,本是天然的粮仓。
自吴三桂起事以来,琼州虽然也有战乱,但相对于广西后湖广等地还是比较安定的,自清军攻入广西后,就有不少百姓选择退往琼州躲避战火,但是这些人因为没有户籍,成为所谓的黑户,故上岛之后只得投身当地的地主豪强,成为他们的佃户,而地主豪强是不需要缴纳赋税的,所以琼州的粮食产量一直保持着很低的水平。
如今琼州军最应该做的就是重新划分土地,制定税收比例,让那些黑户和琼州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那样必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充实琼州的人口。
对于赵安民的建议,马仲英自是无有不从,当即命赵安民和牛天宿二人办理此事。
只不过,琼州并不同于其他州府,地方上的士绅、官僚亲属、宗族以及黎人各种势力盘根错节,上下欺瞒,这才是琼州税收极度匮乏的原因。
再者这个时代通信手段落后,并不是赵安民一条政令,就可以解决地方士绅隐藏人口、侵吞土地的问题。
士绅不纳粮,生员不交税,这不光是琼州一府的问题,而是天下各府县的积病,也是历代皇朝的积病。
明朝之所以灭亡,究其原因就是不能从士绅阶层身上收到足够的税收,以至于财政破产,不得不不断加赋,从而使更多的百姓因为纳不上税,成为流民,李自成,张献忠,剿之不尽,杀之不绝,究其原因,就是民无衣食可养。
所谓马上平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治理天下最终还是要靠读书人,而自古以来,寒门学子能出人头地者万不足一,而那些号称诗书传家的士绅阶层却掌握着大量的资源,故尔能考中功名者,大多都是他们的子弟。
故此这些士绅阶层一直强调一点,就是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掌控地方的正是那些手中掌握着生产资料的士绅阶层,于是就有了皇权不及乡里的传统。
自宋朝开始,基本上除朝廷直属的特殊区域以外,官府对于乡间的治理权都是下放给当地士绅和宗族势力的,而代替士绅对当地进行管理的便是他们选拔出来的保长和甲长。
这些人几乎都是这些士绅和宗族势力的旁支子弟,也就是他们利益的代言人。
琼州军想立足琼州,甚至将权利直达乡村,那必然会和地方上的士绅阶层以及宗族势力产生冲突。
当然马仲英也可以效仿历代王朝那样,利用官职和权利以及各种优待政策,来笼络这些地方上实际上的掌控者,让这些人为琼州军所用,
毕竟强如明太祖朱元璋,也是在笼络了浙江和南直隶的士绅阶层后,才得到了刘伯温、宋廉等士绅代表的支持,东虏入关后,也是迅速笼络住了山东的孔家,然后开设恩科,从而使大半个中国几乎是传檄而定。
若是放在别的府县,马仲英还要考虑士绅阶层的感受,防止因为强行剥夺他们的利益,引起其他府县士绅阶层的恐慌,从而把士绅阶层彻底推向满清。
但是这里是琼州,是四面环海的海岛,马仲英完全可以不顾一切地推行他的政令,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打土豪、分田地,将生产资料进行重新分配,从而尽可能地获得人口和资源。
所以赵安民在反复思量后,还是决定采用先礼后兵的原则,先安置从云南带过来的三万余百姓,左右琼山和澄迈两县地广人稀,有大量无主的土地,莫说三万人就是再加一倍,也能全部安置下来。
根据琼山和澄迈两县田亩黄册显示,这两县有土地八千余顷,也就是八十余万亩,而琼山和澄迈两县的人口只有两万出头,按每人十亩计算,减去士绅手中的土地,仅仅是这两县就能容纳五万人。
三户为一组、三百户为一村、一千二百户为一乡,赵安民没有按明制以坊为单位,而是采用了自古以来的乡村制,将这三万云南百姓分别安置,然后再根据每户的人数划分土地,调拨粮食、种子以及相应的生产工具,并向百姓承诺,琼州军既然是大明的军队,那税制就按大明的税制执行,也就是三十税一的标准,但考虑是战时,故将比例暂调为十五税一,并取消清廷的一切苛捐杂税。
根据马仲英的意思,每组设组长一名,每村设村长一名再配一名书办,组长和村长由本村百姓自己推选,乡长则由提督府直接委任。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由新成立的组、村、乡取代曾经的地方保甲制度,也就是为了彻底消除士绅阶层对地方的控制。
此消息一出,琼山和澄迈两县百姓坐不住了,因为清廷的税收比例乃是十税一,还有火耗、丁税以及平余和草船税,故百姓真正产出所得,只有收入的三成左右,在这战争年代,甚至都不到两成,以至于琼州百姓不得不用薯芋和番薯度日。
但是长期以番薯为主食,会引起腹痛和过敏反应,现在原琼山和澄迈县听到琼州军的税制仅仅是十五税一,顿时人人哗然,很多人都主动跑到正在入琼百姓划分土地的书办处打听消息,想知道这种改革方案,会不会在琼州推广。
请收藏本站:https://xn--vhq3mx5ihyek0khm6c62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