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耿仲明的自作主张,杨承应没有苛责,只是让他下去。
耿仲明却没走:“将军,属下有话要说。”
“你说。”杨承应坐回主位。
看这个样子,不让耿仲明把话说完,非得憋疯。
“将军!”
耿仲明上前一步:“您可知道,整个新屯到处是闲言碎语,都冲着您和女兵,要多难听有多难听。”
说到最后一句话,耿仲明都替主将委屈。
杨承应一点都不感到意外,要是没有才觉得奇怪。
“你,相信我吗?”杨承应问。
“当然相信!”
耿仲明毫不犹豫的回答。
杨承应笑道:“如果你相信我,就应该相信我的决策。相信我做的是对金州最有利的事,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属下明白了。”
其实耿仲没想明白,但他相信自家统帅不是傻瓜,专门干吃力不讨好的事。
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一个新的计划在杨承应心底产生了。
送走了谢四妹,打发了耿仲明,杨承应召来范文程。
“这位徐侍郎什么时候走?”
范文程一进来,就问了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杨承应轻咳几声,一边抬手示意范文程坐,一边喝口茶,润一润喉咙。
放下茶盏,杨承应笑着问道:“你这么盼着徐老走啊?”
“自从听说将军和徐侍郎因为女兵的事闹得不愉快,属下一直躲在衙门里,大半个月没露头。”
范文程笑嘻嘻的说道。
看得出,他其实没那么怕徐光启,只是不愿意火上浇油罢了。
在投降之初,范文程头顶建虏金钱鼠辫,身穿大明衣冠,他肯定害怕见到徐光启等大明文臣。
现在不同,他的头发已经长了出来,和鲍承先管理地方也有了一段时间,自认为治理效果不是有口皆碑,也至少是善政。
“好啦,这些闲篇儿以后再扯。”
杨承应说道:“秋收情况怎么样?我可等着粮食应急呢。”
应急当然是玩笑话,秋收情况才是重点。
范文程似乎早有准备,立刻从袖子里掏出一本册子,双手奉上。
“将军,这里面是这次秋收的成果。”
“的确不错。”
粗略的看了一遍,杨承应赞不绝口。
册子上面记载了新屯周边百姓实际人丁,以及这段时间开垦出来的土地。收获的各类作物,都有详细的名目和数量。
同时,上面还有关于人口流逝和补充等情况的详细说明。
“怎么会走这么多人?”杨承应有些吃惊。
范文程叹了口气,禀报道:“属下正要说这件事,不少百姓感觉故土难舍。带着家人,扛着收获的粮食,离开金州返回故土。”
“真的吗?”杨承应盯着范文程。
“属下还有一个比较不合适的推测,将军听了千万别恼。”
“你只管说,我受得了。”
“属下也曾派人询问过逃走的人,他们有的人说了实话。觉得复州等地没人管,他们可以自给自足,不……不用给我们上缴粮食。”
知道可能触怒将军,范文程说到这里时,有些犹豫。
杨承应却笑道:“这是人之常情。只是,他们不该此时离开。应该等到春季时节,再离开。”
“嗯?”范文程双眼瞪得贼大,没想到将军会这么说。
杨承应继续道:“秋季一过,天气转冷。奴兵就要倾巢而出,对我们进攻。他们这个时候逃走,真的是没想明白啊。”
“也许是心存侥幸吧。”范文程道。
“哎!他们要走,我也没办法。”
杨承应话锋一转:“不说这些了,我今天找你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和你说。”
“将军请讲。”
“自即日起,所有收上来的粮食都不要就近供应我们。而是建设几个大仓库,越多越好。”
“这是要干什么?”
范文程不理解。
杨承应叹了口气道:“有备无患。”
据历史记载,转年也就是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努尔哈赤就干了两件暴|政,第一件事是让每户汉人家庭供养一旗丁。
这些旗丁在汉人家庭作威作福,直接激发了矛盾。
导致大量百姓忍受不住暴|政,纷纷逃往辽西。
努尔哈赤不仅不反思自己的错误,还变本加厉推出了另一项差点让后金崩溃的暴|政——搜杀“无谷”人。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况,除了努尔哈赤长于军事,不会治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
小冰河期的辽东粮食产量本来就低,连年的干旱和洪水,导致粮食大幅减产。
就算这样,还要供应后金大军四处出击。
努尔哈赤绞尽脑汁想出的一套策略,把后金放在了火山口。
已经有了前车之鉴,杨承应自然要提前做好一切准备。
在大灾来时,才有粮食维持社会稳定和供应大军。
这些话,他不好对范文程明说。
思来想去,杨承应只好道:“我夜观天象,发现明年极有可能是大灾之年,必须得提前做好准备。”
“夜观天象?”范文程没想到将军还会这一手。
“是啊。我会的东西可多着了,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做不到的。”
“哈哈……”
范文程只当是一句玩笑话,不禁笑出了声。
杨承应也没深谈。
在前一世,他学的东西的确非常多。
他们这边聊着,徐光启那边正带着孙元化、茅元仪去看彭簪古的火炮部队。
本来想请杨承应一起,孙元化怕双方见面矛盾再次激化,只好派人秘密告诉杨承应一声。
杨承应此时正与范文程讨论大事,传话的人没见到他,只能在外面等着。
因此,等杨承应知道的时候,徐光启等人已经到了火炮部队。
杨承应也就不去凑热闹。
出身京营的彭簪古,在杨承应物质鼓励和孙元化教导下,能力突飞猛进,已经学会了制定最原始的图表,用来指导炮兵校准诸元。
徐光启在一旁观摩后,问孙元化:“这都是你教的?”
“有一部分不是,是彭将军自己在京营时期学的。”
孙元化老实的回答。
“已经相当不错,”徐光启先是点头,又摇头道:“只是还需要再改进。”
孙元化眼前一亮,老师要是肯出手帮助,那再好不过了。
“老师,学生愚昧。请老师现场教学生一些技巧,学生也好学会之后,再传给他们。”
孙元化生怕徐光启不答应,又补了一句:“好用来对付奴兵。”
徐光启何等聪明,怎么可能看不出来。
但他考虑了一下,还是点头道:“没问题,为师就现场教你。”
“谢恩师!”孙元化深深地鞠了一躬。
耿仲明却没走:“将军,属下有话要说。”
“你说。”杨承应坐回主位。
看这个样子,不让耿仲明把话说完,非得憋疯。
“将军!”
耿仲明上前一步:“您可知道,整个新屯到处是闲言碎语,都冲着您和女兵,要多难听有多难听。”
说到最后一句话,耿仲明都替主将委屈。
杨承应一点都不感到意外,要是没有才觉得奇怪。
“你,相信我吗?”杨承应问。
“当然相信!”
耿仲明毫不犹豫的回答。
杨承应笑道:“如果你相信我,就应该相信我的决策。相信我做的是对金州最有利的事,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属下明白了。”
其实耿仲没想明白,但他相信自家统帅不是傻瓜,专门干吃力不讨好的事。
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一个新的计划在杨承应心底产生了。
送走了谢四妹,打发了耿仲明,杨承应召来范文程。
“这位徐侍郎什么时候走?”
范文程一进来,就问了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杨承应轻咳几声,一边抬手示意范文程坐,一边喝口茶,润一润喉咙。
放下茶盏,杨承应笑着问道:“你这么盼着徐老走啊?”
“自从听说将军和徐侍郎因为女兵的事闹得不愉快,属下一直躲在衙门里,大半个月没露头。”
范文程笑嘻嘻的说道。
看得出,他其实没那么怕徐光启,只是不愿意火上浇油罢了。
在投降之初,范文程头顶建虏金钱鼠辫,身穿大明衣冠,他肯定害怕见到徐光启等大明文臣。
现在不同,他的头发已经长了出来,和鲍承先管理地方也有了一段时间,自认为治理效果不是有口皆碑,也至少是善政。
“好啦,这些闲篇儿以后再扯。”
杨承应说道:“秋收情况怎么样?我可等着粮食应急呢。”
应急当然是玩笑话,秋收情况才是重点。
范文程似乎早有准备,立刻从袖子里掏出一本册子,双手奉上。
“将军,这里面是这次秋收的成果。”
“的确不错。”
粗略的看了一遍,杨承应赞不绝口。
册子上面记载了新屯周边百姓实际人丁,以及这段时间开垦出来的土地。收获的各类作物,都有详细的名目和数量。
同时,上面还有关于人口流逝和补充等情况的详细说明。
“怎么会走这么多人?”杨承应有些吃惊。
范文程叹了口气,禀报道:“属下正要说这件事,不少百姓感觉故土难舍。带着家人,扛着收获的粮食,离开金州返回故土。”
“真的吗?”杨承应盯着范文程。
“属下还有一个比较不合适的推测,将军听了千万别恼。”
“你只管说,我受得了。”
“属下也曾派人询问过逃走的人,他们有的人说了实话。觉得复州等地没人管,他们可以自给自足,不……不用给我们上缴粮食。”
知道可能触怒将军,范文程说到这里时,有些犹豫。
杨承应却笑道:“这是人之常情。只是,他们不该此时离开。应该等到春季时节,再离开。”
“嗯?”范文程双眼瞪得贼大,没想到将军会这么说。
杨承应继续道:“秋季一过,天气转冷。奴兵就要倾巢而出,对我们进攻。他们这个时候逃走,真的是没想明白啊。”
“也许是心存侥幸吧。”范文程道。
“哎!他们要走,我也没办法。”
杨承应话锋一转:“不说这些了,我今天找你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和你说。”
“将军请讲。”
“自即日起,所有收上来的粮食都不要就近供应我们。而是建设几个大仓库,越多越好。”
“这是要干什么?”
范文程不理解。
杨承应叹了口气道:“有备无患。”
据历史记载,转年也就是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努尔哈赤就干了两件暴|政,第一件事是让每户汉人家庭供养一旗丁。
这些旗丁在汉人家庭作威作福,直接激发了矛盾。
导致大量百姓忍受不住暴|政,纷纷逃往辽西。
努尔哈赤不仅不反思自己的错误,还变本加厉推出了另一项差点让后金崩溃的暴|政——搜杀“无谷”人。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况,除了努尔哈赤长于军事,不会治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
小冰河期的辽东粮食产量本来就低,连年的干旱和洪水,导致粮食大幅减产。
就算这样,还要供应后金大军四处出击。
努尔哈赤绞尽脑汁想出的一套策略,把后金放在了火山口。
已经有了前车之鉴,杨承应自然要提前做好一切准备。
在大灾来时,才有粮食维持社会稳定和供应大军。
这些话,他不好对范文程明说。
思来想去,杨承应只好道:“我夜观天象,发现明年极有可能是大灾之年,必须得提前做好准备。”
“夜观天象?”范文程没想到将军还会这一手。
“是啊。我会的东西可多着了,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做不到的。”
“哈哈……”
范文程只当是一句玩笑话,不禁笑出了声。
杨承应也没深谈。
在前一世,他学的东西的确非常多。
他们这边聊着,徐光启那边正带着孙元化、茅元仪去看彭簪古的火炮部队。
本来想请杨承应一起,孙元化怕双方见面矛盾再次激化,只好派人秘密告诉杨承应一声。
杨承应此时正与范文程讨论大事,传话的人没见到他,只能在外面等着。
因此,等杨承应知道的时候,徐光启等人已经到了火炮部队。
杨承应也就不去凑热闹。
出身京营的彭簪古,在杨承应物质鼓励和孙元化教导下,能力突飞猛进,已经学会了制定最原始的图表,用来指导炮兵校准诸元。
徐光启在一旁观摩后,问孙元化:“这都是你教的?”
“有一部分不是,是彭将军自己在京营时期学的。”
孙元化老实的回答。
“已经相当不错,”徐光启先是点头,又摇头道:“只是还需要再改进。”
孙元化眼前一亮,老师要是肯出手帮助,那再好不过了。
“老师,学生愚昧。请老师现场教学生一些技巧,学生也好学会之后,再传给他们。”
孙元化生怕徐光启不答应,又补了一句:“好用来对付奴兵。”
徐光启何等聪明,怎么可能看不出来。
但他考虑了一下,还是点头道:“没问题,为师就现场教你。”
“谢恩师!”孙元化深深地鞠了一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