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宁国县,再往旌德、太平县,便没有多少新意。也就点养猪沤肥,因为州府全力推动,还纳入考核,才算有点效果。但米粮不足,便是让李丛益去参观的农户人家,所养黑猪亦是不肥。
从太平县再往泾县,就有水路可通,这路程才算是稍愉快些。
不过到了泾县,李丛益差点儿被气炸了肺。
“什么,你说这水车有害风水?”李丛益被泾县知县董涵一句话给整懵了。
李丛益刚从太平县出发,许乐水就在舒溪上等着了。许乐水的乐水纸业,在唐边山村边,以矿坑水库作为水车动力,以旋转刀片打制木浆,再生产纸张,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不过,这个成功,与当初李丛益安排给他做卫生纸的目标已经是风马牛不相及了。
许乐水生产出来的木浆纸,纸张雪白,质地厚实严密,比之泾县生产的澄心堂纸(宣纸)还要高上一筹。不过,若把毛笔写字作为一种艺术来看,宣纸在墨水浸染方面产生的艺术效果,自然是不可替代的。但李丛益大力推广硬笔写字,乐水纸业出产的纸张,不论从成本上还是质地,无疑是要甩宣纸几十条街的。
许乐水想把第二制浆厂放在宣城,被李丛益否了,让许乐水去泾县。李丛益的本意,是要把泾县打造成纸业重镇。不想许乐水软磨软泡,才从宣钢买回来三座大水车,刚建设好底座,水车组装了个雏形,就被知县董涵给拦了下来。
许乐水也是向江南银行借了贷款,才能这样迅猛扩张。这耽搁一天,就是多付一天利息、少挣一天钱,许乐水急得跳脚,但董涵就是拦着,也没个说法。
“然!”董涵年纪不小,也没有更进一步的心思,便不怎么害怕会惹怒上司。“泾县地贫,然居民安家乐业。所依赖者,唯澄心堂纸而已。澄心堂纸,自有密法,亦赖地方特产,方能创下如此声名,纵是辽国亦知澄心堂纸。”
董涵瞥向许乐水,不紧不慢地道:“乐水纸业,既不用澄心堂纸密法,更以水力机械为助,所产纸张,物美价廉,不过旬月间便已盛行于宣城。下官不才,亦知此纸甚好。只是乐水纸业在这泾县生产此纸,则恐澄心堂纸之声名,再难续昔时之辉煌。”
又再看向李丛益,“下官故有此风水之论。”
李丛益倒是冷静了下来。乐水纸业有江国公的背书,董涵非要拦下来,也是要有莫大的勇气的。
不过董涵所说,也不无道理。因李煜的书房为澄心堂,泾县所产纸张被李煜命名为澄心堂纸。待到南唐灭亡,之后便称宣纸。但董涵却指出一个问题,乐水纸业的木浆纸横空出世,这纸恐怕就要被冠上宣纸的名头了。而乐水纸业如果在泾县也生产,在当世惯以地名区分特色物产的背景下,泾县所产的澄心堂纸又如何定位?
“如此,倒是本公孟浪了。”李丛益脸色缓和了下来,干脆了当的认错。
倒让周边一圈后背发汗的泾县士绅吃了一惊。
董涵有如此认识,难怪近年来澄兴堂纸的产量能够节节提高。董涵是个举人出身,年纪又大,当世官吏考核只重税收,董涵考核也只是年年中等,李丛益倒不意这人也算是有经济之才。
许乐水欲哭无泪,只能再找船把水车搬回宣城,另找地皮建厂。李丛益也无法,只是安慰他会着宣钢派大匠助他研究如何提升刀片制浆的效率和质量,稍作补偿。
给了江国公一个下马威,这便也够了,董涵便也不再拿腔作势,只是带李丛益和高景同看落实州府工作情形。主要就是看水库。
“下官起初也就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建水库,如今想来,这山区就该广建水库,一则梯田规模大增,二则旱涝保收,三则水力舂米比之人力,实是省时省力。”董涵指着眼前的水库道,“三座水库抢在梅雨季前完工,但仍未储满水,但也于当下旱季有大益。下官只恨当时没有下狠心,一口气多建几座。如今也只能亡羊补牢。计划到年底前,分批再建十座水库。下官若还能在泾县再干三年,便计划建造超过百座水库。”
高景同嘶了一声。有李丛益在,倒不好说什么。心想杜正初若听到这话,八成要给泾县加派。
不过百余水库这个数量级也是稀松平常。放在后世,南方一个地级市,没有几千个小水库,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而像泾县当前造的这类水库,可能都未必能被列在“小水库”里,左右也就比口大池塘要大上点儿。
“一年三十余座水库,县府财政可有压力?”李丛益问道。
“州府杜大人推行增值税,下官便依猫画虎,所幸泾县各家商户,还算是支持州县工作,这便新增一块收入。不过,最主要的还是依靠募捐,凡周边士绅,助力修水库的,下官均命工匠在水库刻石立碑,记其名于其上。”说着,便领众人到水库外底,果见有嵌在库底的数块石头上,刻有文字。
稍加计算,便可知这一口水库,左右士绅捐资不下三千两。这便把水库成本的大半都分摊掉了。
“董大人可以行此法,但别的地方行不行,本公实在心有疑虑。因此,募捐筹资之法,本公不反对,亦不会公开支持。”李丛益道。
高景同也点头,确实怕有些聪明过头的知县,以募捐的方式,把建水库这个kpi摊派下去。那样的话,一件好事就会变成坏事。
董涵略一怔,道:“国公大人想的深远,下官孟浪了。”倒也干脆利落。这里面,本质也是因为泾县有澄心堂这项高科技,导致泾县士绅普遍要更富一些。这些士绅平日只把银两存在窖里,这会捐出来,应当于给贫民发钱,但是贫民拿到钱后,买鱼买肉或置办物什,那钱最后大部还是回到了掌握各项经济事务的士绅手里。但银子这一进一出,社会便繁荣了。
只是这些道理要讲明白不容易。如果知县没有影响力,又要向这些士绅强行摊派,这些士绅真要反抗起来,也不是好相与的。
董涵又找了泾县十数家制造澄心堂纸的商家,开了个座谈会。澄心堂纸作为一种书画专用的名纸,也是一种奢侈品,而且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李丛益也啥可指点的。
“泾县亦有煤炭。”董涵道。
“哦?”见李丛益瞬间来了精神。
董涵也不清楚这位江国公真就一心想为自己挣钱,还是一心想为州府创利。“沿青弋水而下,可至太平州(当涂、芜湖等地),逆江而至池州也颇方便。同时,下官以为,既为泾县所产之煤炭,亦当为泾县民众谋利。”
宣州商贸绕开池州和太平州,根本原因就是宋伐唐,在江南沿岸最先占领的就是这两处地方。甚至于即使宋占了池州,李丛益也不打算去费那心思夺回来。不过,话说回来,便是宋军占了,这生意也是能继续做的。
董涵的这个“泾县所产之煤炭,亦当为泾县民众谋利”的说法,倒让李丛益暗暗称奇。显然,若是宣煤直接来开矿,利润所得便与泾县无关,只有泾县官府能收到增值税。但对于普通知县来说,能收税便足以,让江国公多挣点儿又怎么了。又何必多管闲事。
“宣煤公司只入二成股份,其余八成,由董大人牵头泾县商贾富户。不过,任一商户个人及其关联人,所占股份不得超过二成。”合营或联营是公司扩张的必要手段,李丛益当然明白这个理,大家一起挣钱就可以,没必要把肉烂在锅里。
“大人,泾县的山好水好,亦产高粱。”董涵又道:“敬亭虽好,终是太贵,这市场便也需要价低一些的清酒。大人若来投资,地方任选,一应征地事宜,由下官负责。”
这董涵也是个妙人,对市场经济的认识相当到位啊,而且也意识到李丛益暂时不可能把白酒技术向外扩散,这时也讲“泾水利泾人”的话了,并不寻求入股,只要求李丛益到泾县来投资办厂。相比宁国知县吴文彦的照抄作业,水平明显高出了一个档次。
李丛益也只是略一犹豫,便同意了。这道理和澄心堂纸一样,敬亭山酒确实不宜出低价酒,那这低价酒也不宜在宣城做。这样在纸业、酒业上,泾县和宣城都形成了高低搭配的市场竞争格局。
在泾县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收获,李丛益也是颇为高兴。董涵也算是大器晚成,快四十岁了才中举,又是等了十几年,才幸运的得了个知县的差遣。不过,对于举人出身的官员,知县基本上就到头了。目前董涵在泾县已经呆了快六年,再干三年就是九年;而到第九年,无论如何都得动动地方了。是以董涵也只说再干三的话怎样怎样,因为再长就不合规矩了。
离了泾县,最后一站就是南陵县。
南陵县北面就是太平州,西北边又是池州。池州是宋军无意攻下的大州,而太平州所在的采石,则是宋军必取的目标。
因此,李丛益在宁国军之外,筹建州兵,按守备军设置,除宣城县作为州府,放了一个团,又在广德、宁国沿边两县各摆了一个团,还在南陵县也放了一个团约千人。放在南陵这个团,就是防备到时宋军占了太平州后会有往南深入的意图。
与野战军相比,守备军减少了一些进攻型军械,如战车、投石机等的配置,也几乎没有骑兵,步甲也几乎没有。但在训练上,和野战军倒相差无几。毕竟,在宁国军倾巢而出时,这些就是宣州的看家力量了。
不过到时宋军的目标只是金陵,宣州府面临的压力不会太大。如果与历史走向发生变化,宋兵派支轻兵来攻宣州,到时还可以将广德、宁国的守备军往北边调,总能争取一些时间。
从太平县再往泾县,就有水路可通,这路程才算是稍愉快些。
不过到了泾县,李丛益差点儿被气炸了肺。
“什么,你说这水车有害风水?”李丛益被泾县知县董涵一句话给整懵了。
李丛益刚从太平县出发,许乐水就在舒溪上等着了。许乐水的乐水纸业,在唐边山村边,以矿坑水库作为水车动力,以旋转刀片打制木浆,再生产纸张,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不过,这个成功,与当初李丛益安排给他做卫生纸的目标已经是风马牛不相及了。
许乐水生产出来的木浆纸,纸张雪白,质地厚实严密,比之泾县生产的澄心堂纸(宣纸)还要高上一筹。不过,若把毛笔写字作为一种艺术来看,宣纸在墨水浸染方面产生的艺术效果,自然是不可替代的。但李丛益大力推广硬笔写字,乐水纸业出产的纸张,不论从成本上还是质地,无疑是要甩宣纸几十条街的。
许乐水想把第二制浆厂放在宣城,被李丛益否了,让许乐水去泾县。李丛益的本意,是要把泾县打造成纸业重镇。不想许乐水软磨软泡,才从宣钢买回来三座大水车,刚建设好底座,水车组装了个雏形,就被知县董涵给拦了下来。
许乐水也是向江南银行借了贷款,才能这样迅猛扩张。这耽搁一天,就是多付一天利息、少挣一天钱,许乐水急得跳脚,但董涵就是拦着,也没个说法。
“然!”董涵年纪不小,也没有更进一步的心思,便不怎么害怕会惹怒上司。“泾县地贫,然居民安家乐业。所依赖者,唯澄心堂纸而已。澄心堂纸,自有密法,亦赖地方特产,方能创下如此声名,纵是辽国亦知澄心堂纸。”
董涵瞥向许乐水,不紧不慢地道:“乐水纸业,既不用澄心堂纸密法,更以水力机械为助,所产纸张,物美价廉,不过旬月间便已盛行于宣城。下官不才,亦知此纸甚好。只是乐水纸业在这泾县生产此纸,则恐澄心堂纸之声名,再难续昔时之辉煌。”
又再看向李丛益,“下官故有此风水之论。”
李丛益倒是冷静了下来。乐水纸业有江国公的背书,董涵非要拦下来,也是要有莫大的勇气的。
不过董涵所说,也不无道理。因李煜的书房为澄心堂,泾县所产纸张被李煜命名为澄心堂纸。待到南唐灭亡,之后便称宣纸。但董涵却指出一个问题,乐水纸业的木浆纸横空出世,这纸恐怕就要被冠上宣纸的名头了。而乐水纸业如果在泾县也生产,在当世惯以地名区分特色物产的背景下,泾县所产的澄心堂纸又如何定位?
“如此,倒是本公孟浪了。”李丛益脸色缓和了下来,干脆了当的认错。
倒让周边一圈后背发汗的泾县士绅吃了一惊。
董涵有如此认识,难怪近年来澄兴堂纸的产量能够节节提高。董涵是个举人出身,年纪又大,当世官吏考核只重税收,董涵考核也只是年年中等,李丛益倒不意这人也算是有经济之才。
许乐水欲哭无泪,只能再找船把水车搬回宣城,另找地皮建厂。李丛益也无法,只是安慰他会着宣钢派大匠助他研究如何提升刀片制浆的效率和质量,稍作补偿。
给了江国公一个下马威,这便也够了,董涵便也不再拿腔作势,只是带李丛益和高景同看落实州府工作情形。主要就是看水库。
“下官起初也就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建水库,如今想来,这山区就该广建水库,一则梯田规模大增,二则旱涝保收,三则水力舂米比之人力,实是省时省力。”董涵指着眼前的水库道,“三座水库抢在梅雨季前完工,但仍未储满水,但也于当下旱季有大益。下官只恨当时没有下狠心,一口气多建几座。如今也只能亡羊补牢。计划到年底前,分批再建十座水库。下官若还能在泾县再干三年,便计划建造超过百座水库。”
高景同嘶了一声。有李丛益在,倒不好说什么。心想杜正初若听到这话,八成要给泾县加派。
不过百余水库这个数量级也是稀松平常。放在后世,南方一个地级市,没有几千个小水库,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而像泾县当前造的这类水库,可能都未必能被列在“小水库”里,左右也就比口大池塘要大上点儿。
“一年三十余座水库,县府财政可有压力?”李丛益问道。
“州府杜大人推行增值税,下官便依猫画虎,所幸泾县各家商户,还算是支持州县工作,这便新增一块收入。不过,最主要的还是依靠募捐,凡周边士绅,助力修水库的,下官均命工匠在水库刻石立碑,记其名于其上。”说着,便领众人到水库外底,果见有嵌在库底的数块石头上,刻有文字。
稍加计算,便可知这一口水库,左右士绅捐资不下三千两。这便把水库成本的大半都分摊掉了。
“董大人可以行此法,但别的地方行不行,本公实在心有疑虑。因此,募捐筹资之法,本公不反对,亦不会公开支持。”李丛益道。
高景同也点头,确实怕有些聪明过头的知县,以募捐的方式,把建水库这个kpi摊派下去。那样的话,一件好事就会变成坏事。
董涵略一怔,道:“国公大人想的深远,下官孟浪了。”倒也干脆利落。这里面,本质也是因为泾县有澄心堂这项高科技,导致泾县士绅普遍要更富一些。这些士绅平日只把银两存在窖里,这会捐出来,应当于给贫民发钱,但是贫民拿到钱后,买鱼买肉或置办物什,那钱最后大部还是回到了掌握各项经济事务的士绅手里。但银子这一进一出,社会便繁荣了。
只是这些道理要讲明白不容易。如果知县没有影响力,又要向这些士绅强行摊派,这些士绅真要反抗起来,也不是好相与的。
董涵又找了泾县十数家制造澄心堂纸的商家,开了个座谈会。澄心堂纸作为一种书画专用的名纸,也是一种奢侈品,而且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李丛益也啥可指点的。
“泾县亦有煤炭。”董涵道。
“哦?”见李丛益瞬间来了精神。
董涵也不清楚这位江国公真就一心想为自己挣钱,还是一心想为州府创利。“沿青弋水而下,可至太平州(当涂、芜湖等地),逆江而至池州也颇方便。同时,下官以为,既为泾县所产之煤炭,亦当为泾县民众谋利。”
宣州商贸绕开池州和太平州,根本原因就是宋伐唐,在江南沿岸最先占领的就是这两处地方。甚至于即使宋占了池州,李丛益也不打算去费那心思夺回来。不过,话说回来,便是宋军占了,这生意也是能继续做的。
董涵的这个“泾县所产之煤炭,亦当为泾县民众谋利”的说法,倒让李丛益暗暗称奇。显然,若是宣煤直接来开矿,利润所得便与泾县无关,只有泾县官府能收到增值税。但对于普通知县来说,能收税便足以,让江国公多挣点儿又怎么了。又何必多管闲事。
“宣煤公司只入二成股份,其余八成,由董大人牵头泾县商贾富户。不过,任一商户个人及其关联人,所占股份不得超过二成。”合营或联营是公司扩张的必要手段,李丛益当然明白这个理,大家一起挣钱就可以,没必要把肉烂在锅里。
“大人,泾县的山好水好,亦产高粱。”董涵又道:“敬亭虽好,终是太贵,这市场便也需要价低一些的清酒。大人若来投资,地方任选,一应征地事宜,由下官负责。”
这董涵也是个妙人,对市场经济的认识相当到位啊,而且也意识到李丛益暂时不可能把白酒技术向外扩散,这时也讲“泾水利泾人”的话了,并不寻求入股,只要求李丛益到泾县来投资办厂。相比宁国知县吴文彦的照抄作业,水平明显高出了一个档次。
李丛益也只是略一犹豫,便同意了。这道理和澄心堂纸一样,敬亭山酒确实不宜出低价酒,那这低价酒也不宜在宣城做。这样在纸业、酒业上,泾县和宣城都形成了高低搭配的市场竞争格局。
在泾县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收获,李丛益也是颇为高兴。董涵也算是大器晚成,快四十岁了才中举,又是等了十几年,才幸运的得了个知县的差遣。不过,对于举人出身的官员,知县基本上就到头了。目前董涵在泾县已经呆了快六年,再干三年就是九年;而到第九年,无论如何都得动动地方了。是以董涵也只说再干三的话怎样怎样,因为再长就不合规矩了。
离了泾县,最后一站就是南陵县。
南陵县北面就是太平州,西北边又是池州。池州是宋军无意攻下的大州,而太平州所在的采石,则是宋军必取的目标。
因此,李丛益在宁国军之外,筹建州兵,按守备军设置,除宣城县作为州府,放了一个团,又在广德、宁国沿边两县各摆了一个团,还在南陵县也放了一个团约千人。放在南陵这个团,就是防备到时宋军占了太平州后会有往南深入的意图。
与野战军相比,守备军减少了一些进攻型军械,如战车、投石机等的配置,也几乎没有骑兵,步甲也几乎没有。但在训练上,和野战军倒相差无几。毕竟,在宁国军倾巢而出时,这些就是宣州的看家力量了。
不过到时宋军的目标只是金陵,宣州府面临的压力不会太大。如果与历史走向发生变化,宋兵派支轻兵来攻宣州,到时还可以将广德、宁国的守备军往北边调,总能争取一些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