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两难
应天府的位置太重要了。
在政治上,这是太祖的龙兴之地,意义不消说、更重要的是经济上。
如果把京师顺天府比作帝国之首,南直隶的应天府便是帝国的心脏。毫不夸张地说,这里才是大明的命脉所在:不仅仅是北方的军队、地方官僚系统,包括朝廷中枢,想要有效运作,都必须倚靠南方的漕运维系。
与富庶的南方不可同日而语,自古以来北方就不是主要产粮区。更北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漠和草原。上千年了,每到不好的年景,北虏便会大举寇犯,攻破边墙南下打草谷。为了一劳永逸地消除这个威胁,当然,更因为那里是成祖爷“靖难”起家的根据地,而南直隶的官场则是建文皇帝留下来的,用着心里不踏实,于是雄才大略的成祖开天子守国门之先河,毅然迁都燕京,只不过在旧京留下一套六部的空架子而已。
百余年来的磨砺,九边精锐已经成为帝国最强军的代名词。不过,再强的劲旅也要吃饭,大运河便是帝国的大动脉——粮食、白银、布匹、丝绸、盐巴……分别在富庶的湖广、繁华的苏杭装进漕船,顺着长江水系,向东,向北,最后在紧依应天府的扬州集结,再沿着大运河源源不断的向北方输送着支撑帝国运转的绝大部分米豆和饷银。
再小的船只也比最强壮的牲畜车装载得更多,更不消说人了。而且,木船不需要休息、更不需要吃饭,越是大规模、远距离的运输,这种成本的差异便越是悬殊——货船宁可沿途雇佣纤夫溯江而上几千里也不会选择陆运,便是重要原因之一(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道路开辟养护的巨额投入)。在任何时代,包括今天,水运,在大宗物资的运输中都占绝对优势,何况是那个没有机械化的时代。依靠陆路和人力畜力的大规模运输,其代价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千里运粮,十不存一。除非,像关盛云那样,不惜一切代价——当然,其结果只有一个:身后会留下千里无人区。
帝国为了维系这条大动脉的畅通,特别设置了漕督,也就是漕运总督,驻节南直隶淮安府,全称为“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漕督权力之大,远胜任何一省的巡抚或布政使:不仅全长3000多华里的运河沿线和军务归漕督管,甚至还拥有民事权,万事以其为首,一切都要为漕运让路!投入更是天文数字,如果被逆贼掐断,其后果,远不是一条布政使的人命所能承担的——对此,薛孝文心知肚明。
得知贼乱声势浩大,漕督王志栋借口协防,带领三千漕兵跑到了扬州。漕兵?呵呵,平日里拿鞭子欺负漕工苦力耀武扬威自是不在话下,对槽头们吃拿卡要更是行家里手,哪个失心疯的家伙才指望他们拿刀枪打仗!就算漕运总督的亲领标兵也是摆设而已——漕标虽然也挂个标兵的名头,真动手,弄不好连衙役们都打不过!
王志栋之所以跑到扬州,唯一的原因是倘若贼人逼近,可以躲进墙高壕深的应天府城!瓜洲渡是漕运中枢命脉,贼来可不仅是抢劫,更铁定会一把火烧掉——这样的话,哪怕再夺回来,往少里说,漕运也会瘫上一两年。
漕督是肥得流油的美差,能捞到这个职位,靠山便不是一般的硬——阁老、六部那里不消说,还必须要圣上信得过的人才能做!所以,到那时,王督很可能是个丢官罢职永不叙用——谁的脑袋会第一个搬家,薛孝文用脚趾头也能想明白。
庐州府衙里正在军议。
绝地反击击败了关盛云,又缴获了如此巨大数量的优质军粮,兴奋之余,宋明议和孙杰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问题:携带如此之多的粮草,贼人绝不是来抢劫的。其战略目标,也绝不会是区区一个庐州府和安庆府,甚至,也不会是应天府这么简单!而且,两股巨寇倾巢而出,宁可身后留下赤地千里,彻底绝了自己的后路,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贼人妄图在某个地方长期盘踞下去——至于地点么,看两股巨寇的行进路线和动员规模,连史二雷都能脱口而出:南直隶!
大功已经立下,庐州府城肯定是保住了——即使贼人卷土重来,府城兵精粮足士气如虹而且民心所向,硬刚个一两年绝对不是问题,而且,就算这次朝廷里再扯皮,也不可能拖一年还不派援吧?摆在宋明议和孙杰眼前的,其实是一道选择题:是否出兵挥师南下去解安庆之围。
当然,最稳妥的办法是固城自守。
首先,孙杰部总共只有两千战兵,这一场打下来,阵亡伤病减员超过两成,其余的也需要一段时间修养恢复。即使有宋明议的全力支持征召新兵,训练磨合也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孙杰带兵多年,他的经验是决不让新兵自立成营,而是打散到老兵营里让老兵带着,而且不贪多:每个果里每次最多补充进两三人,这样,在众多基层士官和老兵们的带领下,部队始终能保持强悍的战斗力*。当然,这也意味着所部很难迅速扩大势力。虽然是百战精锐,但总兵力在那里摆着,一旦遭遇异常强大的对手,比如,面对被裹挟的洪水般的流民,再能打的精锐也会被淹没。
不过,孙杰对此倒是看起来毫不介意。一方面,这是孙家不成文的祖训,另一方面则是环境使然。
先说祖训。孙家老爷子在临终前对十来岁的儿子耳提面命,孙老夫人也时刻私下里谆谆告诫:圣上的天恩眷顾可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得让圣上放心!不仅不能过分膨胀势力,连婚姻也要慎重:只能在自己部下的家庭里找媳妇,或者干脆娶个平民。既不能跟文臣扯到一起,更不能跟其他军镇有瓜葛,尤其绝对绝对不可以牵连到什么宗室!先皇曾有次龙颜大悦,要赐婚亲王的郡主,老爷子坚决不从,甚至差点以死明志——当然,第二天先皇酒醒了,想明白了孙家的顾虑,也就默契地再也不提这事了:本朝还好,过一两代人,宗室和军镇搅合到一起,对谁都绝不是好事情!用孙老夫人转述老爷子的话说:“咱们孙家是圣上防身的匕首,绝不是杀人的刀!匕首装在靴筒里也好、揣怀里也好,永远是自己的、刀子越长越锋利,越容易让主人家担心:若是别人拿到了呢?说不定啊,一狠心就把它给毁了!”
环境也不允许。养兵的钱粮是朝廷根据兵部勘核的兵员数目定期发放的,低得令人发指,更免不得层层过手层层克扣,军镇若是实打实的报,几年下来再能战的精锐也得饿成禁不得风的叫花子一般。不过大家都知道孙家与历代圣上的关系,每次对拉来凑数的辅兵都装看不见,兵部白纸黑字记着孙杰部六千五百官兵,刨去必须的一成半“漂没”——这是规矩,也代表了文官集团大人们的尊重(正常的行情是扣三成,最高的能达到五成以上,借口太有的是了),也很少拖欠。每次打仗,地方上也都会全力支持,再加上缴获,养这些兵并提供良好的装备和训练倒没什么问题。而你一旦真要做大,先别提会不会引起圣上的疑虑,内阁和六部的大人们心里肯定都会有些看法,更不要说御史台都老爷们的汹汹之口了。那帮老爷吃的就是鸡蛋里挑骨头这碗饭,为了表忠心连圣上也敢骂的,跳出来嚷嚷拥兵自重那是真给你面子,保不齐哪几位大义凛然地指责孙家“屡负圣恩图谋不轨”也绝不是杞人忧天:有“闻风奏事”的保&护&伞罩着,都老爷们啐谁满脸吐沫星子你都得陪笑脸——敢擦?等不及你把袖子放下来,所有人都会扑上来啐到你能用吐沫洗个澡!
所以,如果选择固守,理由有的是:血战月余战死者半余者人人带伤、残敌未靖地方不安……绝大部分人不识字,宋明议于公于私也不会否认,朝中的老爷们更不会亲自跑来数人头,你就算说死了八成都没问题!有这场实力悬殊仿佛天助般的大捷摆在那里,最挑剔的都老爷也无法说半个不字——否则就该轮到自己被啐成满脸花了,这个道理谁都懂。此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理由:向北三百里便是皇陵所在的凤阳府!如果孤军南下,即使解了安庆之围,万一有漏网的流寇北蹿,哪怕毁了皇陵一草一木,坏了龙脉,这个天大的责任谁也扛不起!
与孙杰相比,固守庐州府,宋明议其实还有更大得多的诱惑。只是,这种想法应该永远深深地埋在心底,别说对把弟,连父母妻儿都不可说的:如果贼人一路攻下应天府,整个南直隶的官场必然会发生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一干高官,不死于贼刃也要死于朝廷大法——自己的大功,便是直通向那许多空出来位子的阶梯!
不过,倘若如此选择固守庐州,代价同样将是巨大的——孙杰和宋明议既然脱了干系,这个代价那便要由大明帝国来承担:安庆府、应天府,乃至整个南直隶的安危。
庐州之围既解,宋明议第一时间派出信使联络凤阳府、应天府,孙杰也向中都留守司发出军情急报。从反馈回来的信息看,尽管声势骇人,关盛云这一支还是偏师。主力是巨寇张虎,贼众约五六万,连同裹挟的流民,总数竟达二十余万,贼营蜿蜒两百余里,席卷长江两岸,对沿途省城府城不置一顾,州县则无一幸免……现下安庆府岌岌可危!
这是宋、孙二人第一次得知张虎这股巨寇的真实规模。
这个时代的军情传递,完全靠驿马、驿船甚至有些地方仅能靠驿卒的两条腿完成,所以绝大部分信息都是支离破碎,甚至截然相反的。大明的人口仅为今天的八分之一左右(不到两亿),而且没有四通八达的道路网,一支几百人规模的小部队,哪怕在敌境行军,只要物资充足,走上五六天还没被发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所有信息都要经过高层的研判分析,最后推导出可能的结论——绝大部分武将不识字,责任便由文官集团承担。这也是文官集团普遍性瞧不起武将、武将们同样自惭形秽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前,宋明议和孙杰猜测,张虎这股巨寇应该在五六万人左右。若此,拼着庐州府赔光所有血本,再搭上孙杰豁出去断掉脊梁骨把整个军镇填进去,尚可勉力一战支撑到援军开过来;可是,二十几万贼众啊!就算站在那里不动让你一路挨个砍过来,谁能砍得动!
半晌无语的宋明议挥挥手:“各位大人,各位将军,兹事体大,我们明日再议吧。”知府同知、通判等一干核心官员都明白事态的严重性,纷纷长叹一声拱手告辞,副将沈成钢、参将上官飞等将领也抱拳离开。孙杰正想起身,被宋明议用眼色止住了。
宋明议带着孙杰来到后衙内堂,吩咐长随老李道:“我和兄弟聊聊家常,没你们的事了,你们都退下歇歇罢”。老李默默地躬了躬身,离开了。
二人半晌无语,孙杰开口道:“大哥……”
宋明议一抬手止住了孙杰的话:“你我同生共死的兄弟,为兄先跟你说几句吧。”
*新兵独立成伍
在近代军事体制得到广泛应用以前,将领们往往让新兵独立成伍。这样做的好处很大:
首先,可以迅速扩大规模。只要拉来兵员,可以一口气成立很多编制内的部队,给个番号(名字)就行,然后可以名正言顺的找朝廷伸手要钱,或者在地方上想办法。
其次,可以安插亲信。一方面提拔自己人,一方面从建军之初就为部队打下私人印记。
第三,往往征召来的都是同乡,比较好管理。
但弊端也非常大:这样的新兵营战斗力自然低下,往往在战场上拖后腿,甚至崩溃。训练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有限的营官,队官,果长们很难在战时掌控好部下。
孙杰采用的更像现代方式,战斗力比较有保障。根本原因是他和骨干将领都很清楚,他们是圣上的防身匕首,绝不能成为长剑。
应天府的位置太重要了。
在政治上,这是太祖的龙兴之地,意义不消说、更重要的是经济上。
如果把京师顺天府比作帝国之首,南直隶的应天府便是帝国的心脏。毫不夸张地说,这里才是大明的命脉所在:不仅仅是北方的军队、地方官僚系统,包括朝廷中枢,想要有效运作,都必须倚靠南方的漕运维系。
与富庶的南方不可同日而语,自古以来北方就不是主要产粮区。更北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漠和草原。上千年了,每到不好的年景,北虏便会大举寇犯,攻破边墙南下打草谷。为了一劳永逸地消除这个威胁,当然,更因为那里是成祖爷“靖难”起家的根据地,而南直隶的官场则是建文皇帝留下来的,用着心里不踏实,于是雄才大略的成祖开天子守国门之先河,毅然迁都燕京,只不过在旧京留下一套六部的空架子而已。
百余年来的磨砺,九边精锐已经成为帝国最强军的代名词。不过,再强的劲旅也要吃饭,大运河便是帝国的大动脉——粮食、白银、布匹、丝绸、盐巴……分别在富庶的湖广、繁华的苏杭装进漕船,顺着长江水系,向东,向北,最后在紧依应天府的扬州集结,再沿着大运河源源不断的向北方输送着支撑帝国运转的绝大部分米豆和饷银。
再小的船只也比最强壮的牲畜车装载得更多,更不消说人了。而且,木船不需要休息、更不需要吃饭,越是大规模、远距离的运输,这种成本的差异便越是悬殊——货船宁可沿途雇佣纤夫溯江而上几千里也不会选择陆运,便是重要原因之一(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道路开辟养护的巨额投入)。在任何时代,包括今天,水运,在大宗物资的运输中都占绝对优势,何况是那个没有机械化的时代。依靠陆路和人力畜力的大规模运输,其代价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千里运粮,十不存一。除非,像关盛云那样,不惜一切代价——当然,其结果只有一个:身后会留下千里无人区。
帝国为了维系这条大动脉的畅通,特别设置了漕督,也就是漕运总督,驻节南直隶淮安府,全称为“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漕督权力之大,远胜任何一省的巡抚或布政使:不仅全长3000多华里的运河沿线和军务归漕督管,甚至还拥有民事权,万事以其为首,一切都要为漕运让路!投入更是天文数字,如果被逆贼掐断,其后果,远不是一条布政使的人命所能承担的——对此,薛孝文心知肚明。
得知贼乱声势浩大,漕督王志栋借口协防,带领三千漕兵跑到了扬州。漕兵?呵呵,平日里拿鞭子欺负漕工苦力耀武扬威自是不在话下,对槽头们吃拿卡要更是行家里手,哪个失心疯的家伙才指望他们拿刀枪打仗!就算漕运总督的亲领标兵也是摆设而已——漕标虽然也挂个标兵的名头,真动手,弄不好连衙役们都打不过!
王志栋之所以跑到扬州,唯一的原因是倘若贼人逼近,可以躲进墙高壕深的应天府城!瓜洲渡是漕运中枢命脉,贼来可不仅是抢劫,更铁定会一把火烧掉——这样的话,哪怕再夺回来,往少里说,漕运也会瘫上一两年。
漕督是肥得流油的美差,能捞到这个职位,靠山便不是一般的硬——阁老、六部那里不消说,还必须要圣上信得过的人才能做!所以,到那时,王督很可能是个丢官罢职永不叙用——谁的脑袋会第一个搬家,薛孝文用脚趾头也能想明白。
庐州府衙里正在军议。
绝地反击击败了关盛云,又缴获了如此巨大数量的优质军粮,兴奋之余,宋明议和孙杰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问题:携带如此之多的粮草,贼人绝不是来抢劫的。其战略目标,也绝不会是区区一个庐州府和安庆府,甚至,也不会是应天府这么简单!而且,两股巨寇倾巢而出,宁可身后留下赤地千里,彻底绝了自己的后路,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贼人妄图在某个地方长期盘踞下去——至于地点么,看两股巨寇的行进路线和动员规模,连史二雷都能脱口而出:南直隶!
大功已经立下,庐州府城肯定是保住了——即使贼人卷土重来,府城兵精粮足士气如虹而且民心所向,硬刚个一两年绝对不是问题,而且,就算这次朝廷里再扯皮,也不可能拖一年还不派援吧?摆在宋明议和孙杰眼前的,其实是一道选择题:是否出兵挥师南下去解安庆之围。
当然,最稳妥的办法是固城自守。
首先,孙杰部总共只有两千战兵,这一场打下来,阵亡伤病减员超过两成,其余的也需要一段时间修养恢复。即使有宋明议的全力支持征召新兵,训练磨合也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孙杰带兵多年,他的经验是决不让新兵自立成营,而是打散到老兵营里让老兵带着,而且不贪多:每个果里每次最多补充进两三人,这样,在众多基层士官和老兵们的带领下,部队始终能保持强悍的战斗力*。当然,这也意味着所部很难迅速扩大势力。虽然是百战精锐,但总兵力在那里摆着,一旦遭遇异常强大的对手,比如,面对被裹挟的洪水般的流民,再能打的精锐也会被淹没。
不过,孙杰对此倒是看起来毫不介意。一方面,这是孙家不成文的祖训,另一方面则是环境使然。
先说祖训。孙家老爷子在临终前对十来岁的儿子耳提面命,孙老夫人也时刻私下里谆谆告诫:圣上的天恩眷顾可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得让圣上放心!不仅不能过分膨胀势力,连婚姻也要慎重:只能在自己部下的家庭里找媳妇,或者干脆娶个平民。既不能跟文臣扯到一起,更不能跟其他军镇有瓜葛,尤其绝对绝对不可以牵连到什么宗室!先皇曾有次龙颜大悦,要赐婚亲王的郡主,老爷子坚决不从,甚至差点以死明志——当然,第二天先皇酒醒了,想明白了孙家的顾虑,也就默契地再也不提这事了:本朝还好,过一两代人,宗室和军镇搅合到一起,对谁都绝不是好事情!用孙老夫人转述老爷子的话说:“咱们孙家是圣上防身的匕首,绝不是杀人的刀!匕首装在靴筒里也好、揣怀里也好,永远是自己的、刀子越长越锋利,越容易让主人家担心:若是别人拿到了呢?说不定啊,一狠心就把它给毁了!”
环境也不允许。养兵的钱粮是朝廷根据兵部勘核的兵员数目定期发放的,低得令人发指,更免不得层层过手层层克扣,军镇若是实打实的报,几年下来再能战的精锐也得饿成禁不得风的叫花子一般。不过大家都知道孙家与历代圣上的关系,每次对拉来凑数的辅兵都装看不见,兵部白纸黑字记着孙杰部六千五百官兵,刨去必须的一成半“漂没”——这是规矩,也代表了文官集团大人们的尊重(正常的行情是扣三成,最高的能达到五成以上,借口太有的是了),也很少拖欠。每次打仗,地方上也都会全力支持,再加上缴获,养这些兵并提供良好的装备和训练倒没什么问题。而你一旦真要做大,先别提会不会引起圣上的疑虑,内阁和六部的大人们心里肯定都会有些看法,更不要说御史台都老爷们的汹汹之口了。那帮老爷吃的就是鸡蛋里挑骨头这碗饭,为了表忠心连圣上也敢骂的,跳出来嚷嚷拥兵自重那是真给你面子,保不齐哪几位大义凛然地指责孙家“屡负圣恩图谋不轨”也绝不是杞人忧天:有“闻风奏事”的保&护&伞罩着,都老爷们啐谁满脸吐沫星子你都得陪笑脸——敢擦?等不及你把袖子放下来,所有人都会扑上来啐到你能用吐沫洗个澡!
所以,如果选择固守,理由有的是:血战月余战死者半余者人人带伤、残敌未靖地方不安……绝大部分人不识字,宋明议于公于私也不会否认,朝中的老爷们更不会亲自跑来数人头,你就算说死了八成都没问题!有这场实力悬殊仿佛天助般的大捷摆在那里,最挑剔的都老爷也无法说半个不字——否则就该轮到自己被啐成满脸花了,这个道理谁都懂。此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理由:向北三百里便是皇陵所在的凤阳府!如果孤军南下,即使解了安庆之围,万一有漏网的流寇北蹿,哪怕毁了皇陵一草一木,坏了龙脉,这个天大的责任谁也扛不起!
与孙杰相比,固守庐州府,宋明议其实还有更大得多的诱惑。只是,这种想法应该永远深深地埋在心底,别说对把弟,连父母妻儿都不可说的:如果贼人一路攻下应天府,整个南直隶的官场必然会发生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一干高官,不死于贼刃也要死于朝廷大法——自己的大功,便是直通向那许多空出来位子的阶梯!
不过,倘若如此选择固守庐州,代价同样将是巨大的——孙杰和宋明议既然脱了干系,这个代价那便要由大明帝国来承担:安庆府、应天府,乃至整个南直隶的安危。
庐州之围既解,宋明议第一时间派出信使联络凤阳府、应天府,孙杰也向中都留守司发出军情急报。从反馈回来的信息看,尽管声势骇人,关盛云这一支还是偏师。主力是巨寇张虎,贼众约五六万,连同裹挟的流民,总数竟达二十余万,贼营蜿蜒两百余里,席卷长江两岸,对沿途省城府城不置一顾,州县则无一幸免……现下安庆府岌岌可危!
这是宋、孙二人第一次得知张虎这股巨寇的真实规模。
这个时代的军情传递,完全靠驿马、驿船甚至有些地方仅能靠驿卒的两条腿完成,所以绝大部分信息都是支离破碎,甚至截然相反的。大明的人口仅为今天的八分之一左右(不到两亿),而且没有四通八达的道路网,一支几百人规模的小部队,哪怕在敌境行军,只要物资充足,走上五六天还没被发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所有信息都要经过高层的研判分析,最后推导出可能的结论——绝大部分武将不识字,责任便由文官集团承担。这也是文官集团普遍性瞧不起武将、武将们同样自惭形秽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前,宋明议和孙杰猜测,张虎这股巨寇应该在五六万人左右。若此,拼着庐州府赔光所有血本,再搭上孙杰豁出去断掉脊梁骨把整个军镇填进去,尚可勉力一战支撑到援军开过来;可是,二十几万贼众啊!就算站在那里不动让你一路挨个砍过来,谁能砍得动!
半晌无语的宋明议挥挥手:“各位大人,各位将军,兹事体大,我们明日再议吧。”知府同知、通判等一干核心官员都明白事态的严重性,纷纷长叹一声拱手告辞,副将沈成钢、参将上官飞等将领也抱拳离开。孙杰正想起身,被宋明议用眼色止住了。
宋明议带着孙杰来到后衙内堂,吩咐长随老李道:“我和兄弟聊聊家常,没你们的事了,你们都退下歇歇罢”。老李默默地躬了躬身,离开了。
二人半晌无语,孙杰开口道:“大哥……”
宋明议一抬手止住了孙杰的话:“你我同生共死的兄弟,为兄先跟你说几句吧。”
*新兵独立成伍
在近代军事体制得到广泛应用以前,将领们往往让新兵独立成伍。这样做的好处很大:
首先,可以迅速扩大规模。只要拉来兵员,可以一口气成立很多编制内的部队,给个番号(名字)就行,然后可以名正言顺的找朝廷伸手要钱,或者在地方上想办法。
其次,可以安插亲信。一方面提拔自己人,一方面从建军之初就为部队打下私人印记。
第三,往往征召来的都是同乡,比较好管理。
但弊端也非常大:这样的新兵营战斗力自然低下,往往在战场上拖后腿,甚至崩溃。训练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有限的营官,队官,果长们很难在战时掌控好部下。
孙杰采用的更像现代方式,战斗力比较有保障。根本原因是他和骨干将领都很清楚,他们是圣上的防身匕首,绝不能成为长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