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翔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回来王燕,本想让王燕多伺候伺候自己的。却谁知王燕回到工厂后,满眼满心都是荣荣,连小木她都甚少逗玩,仿佛欠了荣荣似的,她只想多陪陪荣荣。
荣荣是要上学的,王燕想多多陪荣荣,也只有在接送荣荣上学的路上跟荣荣说点话,荣荣放学后,就是中午也是有作业的,荣荣快升六年级了,作业量很大:每天有语文、数学、英语篇子外,孩子还要默写语文词语和英语单词。孩子背的那个书包,她提起来都觉得重。
王燕发现现在的教育不同于他们上学的那个年代。现在是家长跟着孩子一起读书了:需要帮孩子默写、背诵,还要负责任地签字。
王燕感觉到荣荣话很少,每次坐在电瓶车后面,很少主动跟自己说话。王燕主动挑起话题,无非也就问问她:“今天作业多不多?跟班上同学相处得怎样?”荣荣通常就简短地说个:“多“或“不多“,“跟同学相处还行。“回答完这些,并不往外延伸话题。
王燕知道荣荣跟自己,还是一时不能亲热起来。她心里最担心的是孩子刚转学,跟其他同学还不熟,不合群,会有孤独感。她看过不少心理学书籍,她认为荣荣这时候合群,心理健康比学习成绩还重要。
陈翔可不是这样想的。他认为成绩是最重要的。王燕听母亲说,她去学校的这段时间,荣荣几乎天天挨打。有一次陈翔还用脚踹孩子,王燕听了心疼。陈翔出去安装去了,没在厂子,等陈翔回来的时候,还没到下班时间。陈翔领着工人去车间继续干活去了,王燕忍着没问。
晚上王燕把荣荣接回来,荣荣在她跟他外婆共住的那个小屋里写着作业。一会儿,小木跑进去,荣荣便逗她玩起来。
陈翔进屋,看到荣荣在玩耍,眉头一蹙,冲荣荣嚷嚷道:你又欠打了是不是?不好好写作业,每天拖到十一二点,大人还得陪着你!你看你写的字,写得什么鬼东西!“说着,手伸向荣荣地本子,荣荣吓一跳,下意识地抬起胳膊就挡在自己脑门前,生怕她爸爸又打她。王燕见了知道,这段时间,陈翔没少打孩子,孩子看他动作,都习惯性地保护自己了。怪不得荣荣话那么少。小木叫爸爸:“爸爸,别吵了。“
陈翔笑笑看向小木:“来,爸爸不吵。爸爸抱抱。“王燕见了,气得半死,这陈翔真是个二货:“有这么教育自己孩子的嘛!”她冲陈翔嚷道:“干嘛呢你?神经病!有什么好好跟孩子说!“陈翔说:“你看她上次测试,人家老师都发短信了,就你闺女快倒数了。全班那么多人考90多分,她才考65!““每天拖拖拉拉,回来不立马写作业,每天拖到十一二点,你说气不气人!你回来了,你教育。她老师今天还给我打电话了,让明天去学校。你去吧,我嫌丢人!”
王燕知道“两口子有一方在教育孩子,另一方就不能管”的说法。但,她实在容忍不了陈翔对孩子的这种态度。王燕说:“你忙去吧,我查荣荣作业。把小木抱走。“
王燕继而转向荣荣,摸摸她的脑袋说:“你先写,妈妈一会过来。不会的问妈妈。“荣荣眼里的惧意还没散尽,看了眼王燕,轻轻顺从的“嗯“了一声,便低头继续写她的作业。
王燕低头看看荣荣的作业本,她发现荣荣写字还是有大有小,不齐整,而且整个字看起来歪歪扭扭,便指着字说厉声说道:“这几个字不行,要认真重写。“怕打击到荣荣的自尊心,她又紧跟着用手指指上面几行字温和地补充道:”上面那几行写得还可以,就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就可以啦。“王燕说完往外走,她母亲正好要进屋,见王燕出来,也跟着王燕出来了。
王燕母亲低声跟王燕说:“这个陈翔太偏心了,你看他对小木跟对荣荣跟两个爹似的,荣荣测验不及格,他就揍孩子。荣荣也大了,懂事了。你回来还好点,荣荣有个偎头,你不在,荣荣见她爸就躲。“顿了下,母亲说道:“你回头跟陈翔好好说说,孩子有错,也要好好儿的跟孩子指出来。荣荣还小,毕竟是个孩子。”
王燕听了,心里酸,她知道陈翔也是疼荣荣的,只是这种疼法孩子吃不消。她跟她母亲说道:“荣荣是写作业不认真,陈翔也是着急,你可别在孩子面前说偏心不偏心的话,孩子听了,会影响孩子。他也疼孩子,就是方法不对,晚上我跟他说。“
王燕母亲说:“我也知道他疼,但荣荣也还是个孩子,他自己也干活,确实也累。可累归累,不能把气朝孩子身上撒。这个荣荣也不懂事,在家就这样,回来不先写作业。我说话她不听,我管不动她。“
王燕觉得问题一大堆,心情也沉甸起来,她跟母亲说道:“等明天我去了荣荣学校,先听荣荣老师怎么说,了解下她在学校情况,回来再跟他爸沟通吧。”
“嗯,你可要跟陈翔好好儿说。”王燕母亲说完,又去忙去了。
晚上的时候,王燕跟陈翔说:“你对荣荣不能那样,跟后爹似的。当着荣荣面,又和和善善地抱小木。孩子见了能舒服?”陈翔说:“别废话,小木那么小,她那么大。我还能抱她!你也看了,她晚上写作业拖拖拉拉,全是混!人老师每天发短信,作业不认真地多有你闺女。我都烦了。要不,你回来管!明天你看吧,班主任找,肯定不是好事!“
王燕说:“孩子刚来,也不适应。你慢慢引导,你那样凶,孩子怕,赶明心理有问题,我看你怎么办!“不等陈翔说话,王燕又自顾道:“她这会能适应班级,能合群,比什么都强。学习慢慢抓,一二年级的时候,老师不也夸她聪明吗!“
陈翔气呼呼地说道:“别说那些了,明天你听她老师怎么说,听了你就也想揍她了。“
王燕一听就来火,骂道:“你就是个神经病,懒得理你。以后,你再别管孩子了,你再揍孩子,我跟你不拉倒。我带荣荣回老家上学去!“
“爱干嘛干嘛去,你先把你闺女教育好。”陈翔嘀咕一声,笑着逗小木:“来,跟爸爸玩骑马哦!”
王燕气结,无语。
这是荣荣来到他们身边后,陈翔和王燕第一次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争吵。陈翔从自己记忆中搜集当年他父母教育他的那套模式,他的观念是:孩子就得严管,不打不成材。
而,王燕小时候也挨父母打,但都不是因为学习,她认为学习是靠‘自我催动’:孩子心理上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了,才会自然地去学习,她是反对打孩子的。她记得她自己读中学时候也贪玩,成绩不好,后来留级复读了,自己怕成绩不好丢人,自己也就刻苦学了。
陈翔和王燕都来自农村家庭,他们有很多共同语言,但原先的家庭模式是不同的,加上他们又各自有各自的体验。他们俩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有了分歧。
第二天上午,天气不甚晴朗,几多灰色的云彩在天空慢慢游移着。王燕喝碗粥汤,便开着电瓶车去了荣荣学校,荣荣学校位于西庄农贸市场的西侧,一进门,便见到一个不知名的人物雕塑,上面刻有“勤学报国”四个大字。
王燕从传达室老爷爷那儿得知六年级在靠大门最近的白楼的三层,谢过传达室的大爷后,王燕紧忙上了二楼,找到了荣荣的班主任。荣荣的班主任是个中年女教师,姓沈,说话有点磕巴,穿着朴素,一脸端庄的神色让人一见肃然起敬。
沈老师见了王燕说:“这回是数学老师要找陈荣荣家长,你先去找下数学老师,一会再来找我吧。我也有话要跟您说。”
王燕说:“好的,麻烦问下数学老师办公室在哪?怎么称呼?“沈老师伸出手往后一指:“从这儿往后第二个屋,姓高,高老师,你一问就知道了。“王燕谢过沈老师,去了荣荣数学老师在的那间办公室。
王燕敲了敲门问道:“请问五一班高老师在吗?“
“我就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老师抬起头答道,他正在批改学生试卷。王燕走到高老师面前说道:“高老师好,我是陈荣荣的妈妈。“高老师看一眼王燕,和气地说道:“哦,您跟我出来说话,我正要找您呢。“
王燕跟高老师走到办公室走廊靠窗户那儿,高老师看着王燕语重心长地说道:“陈荣荣这孩子,你们得好好管管。开学已经进行两次测试了,第一次考55分,我想着这孩子成绩也不能好哪去。没留意她。她上课通常也都低头,你喊她,她瞪你一眼,你不知道她在想啥。第二次测试,考了99分,全班第一。这回引起我注意了。我喊她回答问题,慢悠悠地站起来,显得那么面,怯怯生生的。但是,我发现这孩子其实聪明,有些题,班上很多同学都没领悟。她能回答出来。就是作业不认真,写字歪歪扭扭。“
王燕听了,心里又一阵发酸,她说道:“谢谢高老师。陈荣荣这孩子,原先上小学都是在老家生。让她来的时候,她不愿意,说这里同学没一个认识的。不想来。我是没办法,他们原先的小学老师也都不错,说让孩子在父母身边,对孩子教育好。她在家是皮,我们不在,没人能管她。她是闷皮型。好好学了成绩就能上去,一贪玩了,成绩就下降了。“
高老师说:“孩子是在父母身边好,这孩子显得怯怯生生的,我说要找家长沟通下,平常你们也要跟孩子好好沟通。她在班上不怎么跟同学交流。下课从来不见她跟其他同学玩。她性格是不是很内向?“
王燕说:“性格倒不是内向,她跟熟人挺能聊的。她外婆都嫌她吃饭时候嘴叽喳个不停。不过,刚转来,她不熟悉环境,在家她爸也管得严。孩子心里也没有松快的时候。麻烦老师课上都提问她,适当表扬一下,慢慢让她引起其他同学注意。我也很怕她不合群。“这样说的时候,王燕眼睛濡湿。
高老师说:“行,我知道了。她作业倒是能完成,就是字不认真。我想着她底子应该不错,要不然也不会找家长来谈话。下回我课上多注意些。你们也不要管孩子太严,这孩子性格我看还是有点内向。多交流交流。没其他事情了,先回去吧。“王燕谢过高老师,找荣荣的班主任沈老师去了。
沈老师正坐在讲台前,见了王燕,她走出教室。
王燕问沈老师:“沈老师,陈荣荣在班上表现怎么样?“沈老师说:“成绩倒是一般,就是见她天天下课,没事就趴着。上课不看黑板,你不晓得她是在听讲还是没听讲。“
王燕担忧地问道:“陈荣荣在班上合群吗?“
沈老师说:“我看她跟同学交流得不多。没有其他同学活跃。”顿了下,沈老师继续说道:“陈荣荣这个作业是个问题,你说一个女孩子,写的字那么不工整。她人看起来倒是安安静静地,不像那么调皮。“
王燕说:“也怪我跟她爸从小没管她。原来,她上幼儿园都是在北京读的。我们担心孩子将来考学没法在北京考,送她回去读书了。他们老师也负责,跟她外婆说,最好把她接到北京来读,怕孩子大了,不好教育。其实,我最担心孩子不合群,在班上孤独。她成绩在老家时候倒还行,获过几次奖。“
沈老师说:“那我就知道了。我看她也像个内向的孩子,说话不多。“
王燕最怕别人说自己孩子内向,她也从来不承认自己孩子内向,她觉得那样一个标签不能随便贴在孩子身上。便对着沈老师说道:“我们家荣荣光在家的时候,话多。小时候也不内向,原先在老家上学时候,在班上还交了些朋友。她是不愿意转学的,说这里没有认识的同学。我是看了留守儿童的文章,担心孩子大了,没有父母在身边,心理有问题。她刚来,不适应,我也着急。想想孩子也挺可怜。麻烦老师以后多喊她回答回答问题,这样,她能快点适应新环境。这样说的时候,王燕有一阵心酸,眼角不由得沁出泪来。
那沈老师一看这情景,明白王燕也是个真正在乎孩子的家长,不再多说什么,只说道:“这个没问题。现在重点是学习,回家要让她认真把作业先写了,也就没事了。”
王燕神色凝重,口气缓和地说道:“哎,好。我们督促着。不过,我不在北京,她爸爸天天忙,晚上才到家,有时到家,她已经睡了。也没法查她作业。我们跟她好好说。其实,我就希望孩子能在学校合群,懂得尊敬老师。原先我们就老跟她说,看见老师要叫。跟她讲老师也辛苦,这么多同学要管。尊敬老师是应该的。不知她在i学校见到老师是不是打招呼。”
沈老师两手交叉,认真地说道:“陈荣荣吧,这一点还行,看见我基本都会叫。尊重老师上倒可以。”铃声响了,要上课了,高老师说:“您也没其他没别的事儿了吧,我先上课去。回家,您也跟孩子多多交流。“
“没事儿了,您忙去吧,让您费心了。谢谢您啊,沈老师。”王燕微笑着谢过沈老师,下楼出了校园。回来的路上,她想着怎样把跟老师沟通的情况分别跟荣荣和陈翔说。
王燕知道不能原封不动地直接转述,一定要换一种适合的方式,让荣荣和陈翔都能接受。王燕想利用这次跟老师的沟通,达到一个利于荣荣成长的环境,她知道不可能一步到位,但,一定要利用每次机会,往这个方向努力。毕竟跟老师沟通的是她,不是陈翔,怎么表述都行,只要效果好。怎样才能让效果好呢?这确实需要动点脑筋。
很多时候,我们在其他方面都显得无计可施,没有办法的情况心爱,人们通常会在教育孩子方面会不知不觉地,沿用父母当年教育我们的方法。有时明知不可取,可这又似乎是唯一的存在大脑中的深刻‘模式’。陈翔和王燕现在便是这种情形。
陈翔和王燕在荣荣的教育问题上,显然都严重缺乏经验,他们都是紧紧通过搜寻着各自印象里”被教育年代的影子“ 来教育他们自己的孩子,这说明父母们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果然重要! 但,这种方法显然又是会出问题的,夫妻原本来自不同家庭,接受的“父母教育模式”肯定会有差异。两个大人本身就有歧义,孩子又怎么能消化得了这种“矛盾”?
现在他们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发生了分歧。王燕知道,这个分歧必须尽快化解。否则,不光影响孩子,也会影响他们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会影响整个家庭的未来。可不是么?每个家庭的未来都是孩子,他们今天是幼苗,明天就成了大树,只是这棵树是能长成栋梁的参天大树,还是只能当柴火的歪脖子大树,就要看他们俩为孩子营造的家庭教育环境了。
然而,他们怎么才能化解对于孩子教育上的分歧呢?
荣荣是要上学的,王燕想多多陪荣荣,也只有在接送荣荣上学的路上跟荣荣说点话,荣荣放学后,就是中午也是有作业的,荣荣快升六年级了,作业量很大:每天有语文、数学、英语篇子外,孩子还要默写语文词语和英语单词。孩子背的那个书包,她提起来都觉得重。
王燕发现现在的教育不同于他们上学的那个年代。现在是家长跟着孩子一起读书了:需要帮孩子默写、背诵,还要负责任地签字。
王燕感觉到荣荣话很少,每次坐在电瓶车后面,很少主动跟自己说话。王燕主动挑起话题,无非也就问问她:“今天作业多不多?跟班上同学相处得怎样?”荣荣通常就简短地说个:“多“或“不多“,“跟同学相处还行。“回答完这些,并不往外延伸话题。
王燕知道荣荣跟自己,还是一时不能亲热起来。她心里最担心的是孩子刚转学,跟其他同学还不熟,不合群,会有孤独感。她看过不少心理学书籍,她认为荣荣这时候合群,心理健康比学习成绩还重要。
陈翔可不是这样想的。他认为成绩是最重要的。王燕听母亲说,她去学校的这段时间,荣荣几乎天天挨打。有一次陈翔还用脚踹孩子,王燕听了心疼。陈翔出去安装去了,没在厂子,等陈翔回来的时候,还没到下班时间。陈翔领着工人去车间继续干活去了,王燕忍着没问。
晚上王燕把荣荣接回来,荣荣在她跟他外婆共住的那个小屋里写着作业。一会儿,小木跑进去,荣荣便逗她玩起来。
陈翔进屋,看到荣荣在玩耍,眉头一蹙,冲荣荣嚷嚷道:你又欠打了是不是?不好好写作业,每天拖到十一二点,大人还得陪着你!你看你写的字,写得什么鬼东西!“说着,手伸向荣荣地本子,荣荣吓一跳,下意识地抬起胳膊就挡在自己脑门前,生怕她爸爸又打她。王燕见了知道,这段时间,陈翔没少打孩子,孩子看他动作,都习惯性地保护自己了。怪不得荣荣话那么少。小木叫爸爸:“爸爸,别吵了。“
陈翔笑笑看向小木:“来,爸爸不吵。爸爸抱抱。“王燕见了,气得半死,这陈翔真是个二货:“有这么教育自己孩子的嘛!”她冲陈翔嚷道:“干嘛呢你?神经病!有什么好好跟孩子说!“陈翔说:“你看她上次测试,人家老师都发短信了,就你闺女快倒数了。全班那么多人考90多分,她才考65!““每天拖拖拉拉,回来不立马写作业,每天拖到十一二点,你说气不气人!你回来了,你教育。她老师今天还给我打电话了,让明天去学校。你去吧,我嫌丢人!”
王燕知道“两口子有一方在教育孩子,另一方就不能管”的说法。但,她实在容忍不了陈翔对孩子的这种态度。王燕说:“你忙去吧,我查荣荣作业。把小木抱走。“
王燕继而转向荣荣,摸摸她的脑袋说:“你先写,妈妈一会过来。不会的问妈妈。“荣荣眼里的惧意还没散尽,看了眼王燕,轻轻顺从的“嗯“了一声,便低头继续写她的作业。
王燕低头看看荣荣的作业本,她发现荣荣写字还是有大有小,不齐整,而且整个字看起来歪歪扭扭,便指着字说厉声说道:“这几个字不行,要认真重写。“怕打击到荣荣的自尊心,她又紧跟着用手指指上面几行字温和地补充道:”上面那几行写得还可以,就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就可以啦。“王燕说完往外走,她母亲正好要进屋,见王燕出来,也跟着王燕出来了。
王燕母亲低声跟王燕说:“这个陈翔太偏心了,你看他对小木跟对荣荣跟两个爹似的,荣荣测验不及格,他就揍孩子。荣荣也大了,懂事了。你回来还好点,荣荣有个偎头,你不在,荣荣见她爸就躲。“顿了下,母亲说道:“你回头跟陈翔好好说说,孩子有错,也要好好儿的跟孩子指出来。荣荣还小,毕竟是个孩子。”
王燕听了,心里酸,她知道陈翔也是疼荣荣的,只是这种疼法孩子吃不消。她跟她母亲说道:“荣荣是写作业不认真,陈翔也是着急,你可别在孩子面前说偏心不偏心的话,孩子听了,会影响孩子。他也疼孩子,就是方法不对,晚上我跟他说。“
王燕母亲说:“我也知道他疼,但荣荣也还是个孩子,他自己也干活,确实也累。可累归累,不能把气朝孩子身上撒。这个荣荣也不懂事,在家就这样,回来不先写作业。我说话她不听,我管不动她。“
王燕觉得问题一大堆,心情也沉甸起来,她跟母亲说道:“等明天我去了荣荣学校,先听荣荣老师怎么说,了解下她在学校情况,回来再跟他爸沟通吧。”
“嗯,你可要跟陈翔好好儿说。”王燕母亲说完,又去忙去了。
晚上的时候,王燕跟陈翔说:“你对荣荣不能那样,跟后爹似的。当着荣荣面,又和和善善地抱小木。孩子见了能舒服?”陈翔说:“别废话,小木那么小,她那么大。我还能抱她!你也看了,她晚上写作业拖拖拉拉,全是混!人老师每天发短信,作业不认真地多有你闺女。我都烦了。要不,你回来管!明天你看吧,班主任找,肯定不是好事!“
王燕说:“孩子刚来,也不适应。你慢慢引导,你那样凶,孩子怕,赶明心理有问题,我看你怎么办!“不等陈翔说话,王燕又自顾道:“她这会能适应班级,能合群,比什么都强。学习慢慢抓,一二年级的时候,老师不也夸她聪明吗!“
陈翔气呼呼地说道:“别说那些了,明天你听她老师怎么说,听了你就也想揍她了。“
王燕一听就来火,骂道:“你就是个神经病,懒得理你。以后,你再别管孩子了,你再揍孩子,我跟你不拉倒。我带荣荣回老家上学去!“
“爱干嘛干嘛去,你先把你闺女教育好。”陈翔嘀咕一声,笑着逗小木:“来,跟爸爸玩骑马哦!”
王燕气结,无语。
这是荣荣来到他们身边后,陈翔和王燕第一次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争吵。陈翔从自己记忆中搜集当年他父母教育他的那套模式,他的观念是:孩子就得严管,不打不成材。
而,王燕小时候也挨父母打,但都不是因为学习,她认为学习是靠‘自我催动’:孩子心理上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了,才会自然地去学习,她是反对打孩子的。她记得她自己读中学时候也贪玩,成绩不好,后来留级复读了,自己怕成绩不好丢人,自己也就刻苦学了。
陈翔和王燕都来自农村家庭,他们有很多共同语言,但原先的家庭模式是不同的,加上他们又各自有各自的体验。他们俩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有了分歧。
第二天上午,天气不甚晴朗,几多灰色的云彩在天空慢慢游移着。王燕喝碗粥汤,便开着电瓶车去了荣荣学校,荣荣学校位于西庄农贸市场的西侧,一进门,便见到一个不知名的人物雕塑,上面刻有“勤学报国”四个大字。
王燕从传达室老爷爷那儿得知六年级在靠大门最近的白楼的三层,谢过传达室的大爷后,王燕紧忙上了二楼,找到了荣荣的班主任。荣荣的班主任是个中年女教师,姓沈,说话有点磕巴,穿着朴素,一脸端庄的神色让人一见肃然起敬。
沈老师见了王燕说:“这回是数学老师要找陈荣荣家长,你先去找下数学老师,一会再来找我吧。我也有话要跟您说。”
王燕说:“好的,麻烦问下数学老师办公室在哪?怎么称呼?“沈老师伸出手往后一指:“从这儿往后第二个屋,姓高,高老师,你一问就知道了。“王燕谢过沈老师,去了荣荣数学老师在的那间办公室。
王燕敲了敲门问道:“请问五一班高老师在吗?“
“我就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老师抬起头答道,他正在批改学生试卷。王燕走到高老师面前说道:“高老师好,我是陈荣荣的妈妈。“高老师看一眼王燕,和气地说道:“哦,您跟我出来说话,我正要找您呢。“
王燕跟高老师走到办公室走廊靠窗户那儿,高老师看着王燕语重心长地说道:“陈荣荣这孩子,你们得好好管管。开学已经进行两次测试了,第一次考55分,我想着这孩子成绩也不能好哪去。没留意她。她上课通常也都低头,你喊她,她瞪你一眼,你不知道她在想啥。第二次测试,考了99分,全班第一。这回引起我注意了。我喊她回答问题,慢悠悠地站起来,显得那么面,怯怯生生的。但是,我发现这孩子其实聪明,有些题,班上很多同学都没领悟。她能回答出来。就是作业不认真,写字歪歪扭扭。“
王燕听了,心里又一阵发酸,她说道:“谢谢高老师。陈荣荣这孩子,原先上小学都是在老家生。让她来的时候,她不愿意,说这里同学没一个认识的。不想来。我是没办法,他们原先的小学老师也都不错,说让孩子在父母身边,对孩子教育好。她在家是皮,我们不在,没人能管她。她是闷皮型。好好学了成绩就能上去,一贪玩了,成绩就下降了。“
高老师说:“孩子是在父母身边好,这孩子显得怯怯生生的,我说要找家长沟通下,平常你们也要跟孩子好好沟通。她在班上不怎么跟同学交流。下课从来不见她跟其他同学玩。她性格是不是很内向?“
王燕说:“性格倒不是内向,她跟熟人挺能聊的。她外婆都嫌她吃饭时候嘴叽喳个不停。不过,刚转来,她不熟悉环境,在家她爸也管得严。孩子心里也没有松快的时候。麻烦老师课上都提问她,适当表扬一下,慢慢让她引起其他同学注意。我也很怕她不合群。“这样说的时候,王燕眼睛濡湿。
高老师说:“行,我知道了。她作业倒是能完成,就是字不认真。我想着她底子应该不错,要不然也不会找家长来谈话。下回我课上多注意些。你们也不要管孩子太严,这孩子性格我看还是有点内向。多交流交流。没其他事情了,先回去吧。“王燕谢过高老师,找荣荣的班主任沈老师去了。
沈老师正坐在讲台前,见了王燕,她走出教室。
王燕问沈老师:“沈老师,陈荣荣在班上表现怎么样?“沈老师说:“成绩倒是一般,就是见她天天下课,没事就趴着。上课不看黑板,你不晓得她是在听讲还是没听讲。“
王燕担忧地问道:“陈荣荣在班上合群吗?“
沈老师说:“我看她跟同学交流得不多。没有其他同学活跃。”顿了下,沈老师继续说道:“陈荣荣这个作业是个问题,你说一个女孩子,写的字那么不工整。她人看起来倒是安安静静地,不像那么调皮。“
王燕说:“也怪我跟她爸从小没管她。原来,她上幼儿园都是在北京读的。我们担心孩子将来考学没法在北京考,送她回去读书了。他们老师也负责,跟她外婆说,最好把她接到北京来读,怕孩子大了,不好教育。其实,我最担心孩子不合群,在班上孤独。她成绩在老家时候倒还行,获过几次奖。“
沈老师说:“那我就知道了。我看她也像个内向的孩子,说话不多。“
王燕最怕别人说自己孩子内向,她也从来不承认自己孩子内向,她觉得那样一个标签不能随便贴在孩子身上。便对着沈老师说道:“我们家荣荣光在家的时候,话多。小时候也不内向,原先在老家上学时候,在班上还交了些朋友。她是不愿意转学的,说这里没有认识的同学。我是看了留守儿童的文章,担心孩子大了,没有父母在身边,心理有问题。她刚来,不适应,我也着急。想想孩子也挺可怜。麻烦老师以后多喊她回答回答问题,这样,她能快点适应新环境。这样说的时候,王燕有一阵心酸,眼角不由得沁出泪来。
那沈老师一看这情景,明白王燕也是个真正在乎孩子的家长,不再多说什么,只说道:“这个没问题。现在重点是学习,回家要让她认真把作业先写了,也就没事了。”
王燕神色凝重,口气缓和地说道:“哎,好。我们督促着。不过,我不在北京,她爸爸天天忙,晚上才到家,有时到家,她已经睡了。也没法查她作业。我们跟她好好说。其实,我就希望孩子能在学校合群,懂得尊敬老师。原先我们就老跟她说,看见老师要叫。跟她讲老师也辛苦,这么多同学要管。尊敬老师是应该的。不知她在i学校见到老师是不是打招呼。”
沈老师两手交叉,认真地说道:“陈荣荣吧,这一点还行,看见我基本都会叫。尊重老师上倒可以。”铃声响了,要上课了,高老师说:“您也没其他没别的事儿了吧,我先上课去。回家,您也跟孩子多多交流。“
“没事儿了,您忙去吧,让您费心了。谢谢您啊,沈老师。”王燕微笑着谢过沈老师,下楼出了校园。回来的路上,她想着怎样把跟老师沟通的情况分别跟荣荣和陈翔说。
王燕知道不能原封不动地直接转述,一定要换一种适合的方式,让荣荣和陈翔都能接受。王燕想利用这次跟老师的沟通,达到一个利于荣荣成长的环境,她知道不可能一步到位,但,一定要利用每次机会,往这个方向努力。毕竟跟老师沟通的是她,不是陈翔,怎么表述都行,只要效果好。怎样才能让效果好呢?这确实需要动点脑筋。
很多时候,我们在其他方面都显得无计可施,没有办法的情况心爱,人们通常会在教育孩子方面会不知不觉地,沿用父母当年教育我们的方法。有时明知不可取,可这又似乎是唯一的存在大脑中的深刻‘模式’。陈翔和王燕现在便是这种情形。
陈翔和王燕在荣荣的教育问题上,显然都严重缺乏经验,他们都是紧紧通过搜寻着各自印象里”被教育年代的影子“ 来教育他们自己的孩子,这说明父母们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果然重要! 但,这种方法显然又是会出问题的,夫妻原本来自不同家庭,接受的“父母教育模式”肯定会有差异。两个大人本身就有歧义,孩子又怎么能消化得了这种“矛盾”?
现在他们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发生了分歧。王燕知道,这个分歧必须尽快化解。否则,不光影响孩子,也会影响他们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会影响整个家庭的未来。可不是么?每个家庭的未来都是孩子,他们今天是幼苗,明天就成了大树,只是这棵树是能长成栋梁的参天大树,还是只能当柴火的歪脖子大树,就要看他们俩为孩子营造的家庭教育环境了。
然而,他们怎么才能化解对于孩子教育上的分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