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儿这小机灵鬼儿,是在给朱黎和宋启明创造在一起的时间。福王爷怎么可能不知道,不过话说出来,也不能张口拒绝,毕竟冬天牡丹开化实属罕见,宋启明又是王府的贵客。
有了稀罕物,藏着掖着,反倒显得见外了。
福王爷起身,说:“好,那就一起去看看。”
三小姐朱黎居住的后院,宋启明之前来过三次,都是为朱黎看病。
现在是入冬季节,百花凋零,梅花还没开放,原本葱郁艳丽的后院色彩显得比较单调。
在后院阳光充足的角落搭建了一个棚子,棚子里面则是三小姐种植的花卉。
宋启明走进棚内,热气立刻扑面而来,让他不由想到了前世的暖棚,不过这个花棚不是用塑料搭建的,而全是用砖砌成的,为了更好的采光,棚子上面开了“天窗”,一面墙上还开了大窗户,安装了琉璃。
琉璃就是玻璃,中国的琉璃出现是在元末明初,发源地是今山东淄博,并形成了规模,成了琉璃的生产基地,几乎所有乡民都参与了琉璃的制造。
当时的琉璃是稀罕物,多用来制造工艺品,其珍贵程度不亚于现在的黄金,造价非高昂,所以还被当成进宫朝廷的贡品,朝廷也经常拿来赏赐给官员。
比如《明制》中记载:皇帝颁赐给状元的佩饰,就是药玉,四品官员以上才能配用。其中的“药玉”就是指的玻璃。
不过,因为技术原因明代制造的玻璃不是透明的,很多时候为了艺术品的美观还会加入染色的颜料。
如明代崇祯年间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记载:“琉璃石产于西域,因其五彩晶莹,为中原人喜爱而仿造。”
所以说,明代的玻璃不属于生活必须品,而是属于奢饰品。三小姐为了养花种草,把造价昂贵的琉璃,当成“玻璃”来采光使用,可见是非的败家。
当然,因为不是量身制作的玻璃窗,所以规格、形态,还有采光肯定不理想,但三小姐能想出这个败家的办法来也挺难得的。
棚子里烧着炉子,非常的暖和,整个棚子的面积差不多有三十几个平房,种满了长势喜人的植物,十几株牡丹花,在琉璃窗的旁边,其中三株已经开了,两黄一红十分艳丽。
福王爷赞叹的说:“我的黎儿,真是了不起啊,冬天居然能培育出盛开的牡丹花,等明天我把这稀罕物给皇上送去,他一定会很开心。”
朱黎忙说:“父亲,不行。”
福王爷诧异的问:“为什么不行?”
“因为……”朱黎的脸红了,弄着衣角偷瞧宋启明。
福王爷不解,和这个臭小子有关系?
晴儿掩嘴而笑,悄悄对福王爷说:“王爷,这是小姐为自己准备的出嫁之物,整个棚子里的花花草草,都是三小姐为自己婚事准备的。只是,这牡丹花开的有些早了,成婚时恐怕用不上了。”
虽然说的声音小,可在场的人都听到了。
宋启明有些不好意思,但他可以假装没听见,可三小姐不同,她是个女儿家,脸皮本来就薄,现在被人说破,羞的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福王爷也不能假装没听见,他心里酸溜溜的,自己养了这么多年的女儿,居然……唉,我的前世小情人啊。
为了缓解尴尬气氛,晴儿说:“公子,你看我们小姐养的牡丹花怎么样?”
宋启明诗兴大发说:“花花叶叶采亳神,窈窕行云缥渺春。怪得红颜齐俯首,无风吹俏佳人。”
宋启明居然也有诗些性?
没办法,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吵,宋启明这段时间一直和书生打交道,古代的书生动不动就要吟诗作对,整天在沉浸在这种环境中,能不有诗性么。
况且此时此景,唯有吟诗一首方可表达自己的心境。
好诗,好诗,只是太骚了。
三小姐脸上的红晕,都羞到了耳朵根儿,自己的情郎真的好有才华呢。
晴儿听得也是芳心一动,宋公子真是个世上少有才华与容貌集于身的才子啊。
福王爷听了浑身起鸡皮疙瘩,牙都快酸倒了,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现在的年轻人太不要脸了,听听,听听:“怪得红颜齐俯首,无风吹俏佳人”,这是什么话,而且还是当着我这个未来老丈人的面讲。
宋乐山你个老倔驴,看你养的好好儿子,太敢捅词了,把我女儿的魂都勾走了!
福王爷干咳了几声,说:“这棚子里太热了,我得出去透透气。”
晴儿忙说:“王爷,我扶你出去。”
晴儿扶着福王爷走出棚子,棚子里就剩下了宋启明和三小姐两个人。
再世为人的宋启明倒没什么,三小姐芳心却如鹿撞,突突直跳。她不敢看宋启明,摆弄着衣角,低声问:“公子喜欢这牡丹花么?”
“喜欢,当然喜欢。在这个季节能看到如此盛开的牡丹,怎么能不喜欢。”
“公子喜欢就好。”
宋启明环视整个花棚,说:“三小姐,冰雪聪慧,居然能想出此种培育花草的方法,令我实钦佩不已啊。”
朱黎说:“公子过誉了,我只是闲来无事,喜欢摆弄一些花草罢了。”
“一点也不过誉,三小姐养花的方法,可以造福天下百姓啊。”
“造福百姓?”
“是呀,你想过没有,如果花棚里种的是瓜果,是供人果腹的粮食,那会怎么样?”
三小姐不明白宋启明的意思,疑惑的看着他等解答。
宋启明说:“冬天老百姓多无事可做,可要是有了暖棚,就可以把闲置的劳动力,利用起来种植农作物。可以种瓜果,也可以种植蔬菜,甚至还可以饲养家畜,如果把这个方法在全国推广下去,大明朝的百姓就有口福了。三小姐你说,你的花棚是不是造福天下百姓的发明?”
朱黎笑着说:“我没想过那么多,不过公子聪明过人,有远见的卓识,既然说是,那就一定有道理。”
(。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