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薄太后明写在脸上的讥讽,刘启却并没有流露出丝毫羞恼的神情;
非但没有羞恼,刘启甚至只觉得那目光,似是一个接一个响亮的耳光,一下又一下拍打在自己的脸上。
强自镇定许久,又接连道出几声‘孙儿’,刘启最终,也没能挤出哪怕一句辩解。
而在御榻之上,太皇太后薄氏就那么躺在榻上,用手将上半身稍撑起些,面色阴沉的看向刘启。
良久,薄氏终是无奈的长叹一口气,又接连咳嗽好几声,才强撑着身子,重新在榻上坐起身来。
也是直到这一刻,这位老迈、虚弱的太皇太后身上,才再次迸发出那令人胆寒的强势。
“太祖高皇帝之时,关东异姓诸侯尾大不掉,太祖高皇帝便打消了北讨匈奴的念头;”
“用了足足七年,耗费掉自己最后所有的寿数,才终于铲除了异姓诸侯,对宗庙、社稷的威胁。”
“——当时,可曾有人在朝堂之上,向太祖高皇帝提议削藩?”
语调低沉的发出一问,便见薄太后面色又是一沉,眉宇间,也不由涌上一抹挥之不去的哀伤。
“太宗孝文皇帝之时,宗亲诸侯愈发肆无忌惮,先是济北王谋反,之后又是淮南王险些作乱;”
“——你这小子当时,难道不在太宗皇帝身边吗?!”
“太宗皇帝处置淮南王的过程,你难道就视若无睹,脑子里就只想着找谁家的王太子,再下一盘棋吗?!!”
说到这里,薄太后明显有些情绪激动起来,这一激动,咳嗽声也是愈发剧烈;
见薄太后猛咳不止,刘启只面色担忧的想要起身,却见薄太后猛地伸出手,在面前的御案上一拍!
又强自忍住喉咙里的瘙痒,以及肺腑传来的阵阵刺痛,薄太后才强打起精神,再次望向御阶下的刘启。
“什么事能做不能说、什么事能说不能做,难道先帝没教过你吗?!”
“像太祖高皇帝那样,将关东诸侯逐个逼反,再逐個击破,难道不是最稳妥的办法吗?!”
“——就非要摆出一副‘朕要削藩’的姿态,逼的那些个宗亲诸侯暗中联合起来,让江山、社稷陷入危险的境地之中,才能彰显出先帝让你这小子做储君,是正确的选择吗!!!”
又是几声高亢的咆哮,薄太后已是有些身形晃动起来,嘴角也已挂上了点滴血红;
而在御阶之下,天子刘启却早已是羞的低下头去,默不作声,任由祖母责骂自己。
作为天子,若是有其他人责备刘启,刘启自然会觉得自己的威权,受到了这个人的挑衅!
若是太后窦氏责备刘启,那刘启虽然不至于恼怒,但也完全可以阳奉阴违,表面上答应的好好的,私下里再按自己的心意形式。
但在太皇太后薄氏面前,刘启,却只能乖乖低下头。
因为刘启知道:就是眼前这个女人,在当年那腥风血雨般的深宫中,将自己和先皇从吕后执掌的长安城带了出来;
也正是这个女人,在那个宗亲诸侯朝不保夕,太祖血脉次序断绝的黑暗时代,保下了先帝的性命······
“皇祖母息怒······”
“孙儿,知错了······”
被祖母薄氏骂的狗血淋头,刘启思虑良久,终也只挤出了这么几个字;
而御榻之上,薄太后却早已扛不住疲惫,再次躺回了榻上,紧闭起双眼,不时又轻咳两声。
“丞相是什么反应?”
又过了许久,薄后的询问声才再度响起,惹得刘启赶忙一拱手。
“前些时日,故安侯入宫陛见,想要告老······”
听闻此言,薄太后又是沉默许久,才又轻声交代道:“既然《削藩策》已经定了,那就要开始着手,为战争做准备;”
“大战在即,需要有老臣稳定朝堂。”
“——需要申屠嘉这样的老臣,稳定长安人心。”
闻言,刘启只恭敬的再一拱手:“孙儿,明白了······”
“嗯······”
就见薄太后又沉‘嗯’了一声,再沉默许久,又道:“老七、小九,尽快放出来吧。”
“太庙的事,不可以再发酵了。”
“——只需要放出来就好,不需要进行补偿;”
“类似‘刘氏左袒’的事,有一次本就够了,如今有了第二次,已经有些过了。”
“绝不可再有第三次······”
说到这里,薄太后的语气已经是无比虚弱,就连鼻息,都有些微弱了起来。
待刘启再一拱手,又道出一声‘孙儿领命’,长信殿内,便陷入了一阵漫长的沉寂之中。
“皇祖母即是乏了,孙儿,这边退下了······”
静静等待许久,见薄太后似是昏睡过去,刘启才试探着道出一语;
见薄太后还是没有反应,刘启便也只得缓缓直起身,回过身,来到殿门内······
“这些年······”
“是我对不住阿启;”
“皇后嫁给阿启这么多年,至今没能生下一儿半女,这是我的错。”
“是我对不住太祖高皇帝,对不住刘氏列祖列宗······”
正要拉开殿门,刘启就听闻身后,传来薄太后满带着愧疚的音调。
只不过不知为何,刘启思虑再三,终还是没能让自己回过身,正对向祖母薄氏的方向······
“我的寿数,也就是这半年之内了······”
“等我闭了眼,阿启就寻一处像样的宫室,给皇后安度余生吧······”
“椒房,已经不是皇后能继续住下去的了······”
闻言,刘启下意识要回过身,却又被一股莫名的力量遏制,久久不能活动分毫;
不知过了多久,终还是一声叹息声,伴随着殿门打开的身影,而逐渐消失在这长信殿内。
御榻之上,太皇太后薄氏平躺在榻上,双眼紧闭;
只是有两行热泪,将薄太后的眼角滑落,滴在了耳朵之上。
而在走出殿门之后,天子刘启深吸一口气,又仰天发出一声长叹。
待刘启迈开脚步,朝着宫门的方向走去,守在殿门外的宫人却发现:天子刘启的后背,早已被冷汗沁湿······
非但没有羞恼,刘启甚至只觉得那目光,似是一个接一个响亮的耳光,一下又一下拍打在自己的脸上。
强自镇定许久,又接连道出几声‘孙儿’,刘启最终,也没能挤出哪怕一句辩解。
而在御榻之上,太皇太后薄氏就那么躺在榻上,用手将上半身稍撑起些,面色阴沉的看向刘启。
良久,薄氏终是无奈的长叹一口气,又接连咳嗽好几声,才强撑着身子,重新在榻上坐起身来。
也是直到这一刻,这位老迈、虚弱的太皇太后身上,才再次迸发出那令人胆寒的强势。
“太祖高皇帝之时,关东异姓诸侯尾大不掉,太祖高皇帝便打消了北讨匈奴的念头;”
“用了足足七年,耗费掉自己最后所有的寿数,才终于铲除了异姓诸侯,对宗庙、社稷的威胁。”
“——当时,可曾有人在朝堂之上,向太祖高皇帝提议削藩?”
语调低沉的发出一问,便见薄太后面色又是一沉,眉宇间,也不由涌上一抹挥之不去的哀伤。
“太宗孝文皇帝之时,宗亲诸侯愈发肆无忌惮,先是济北王谋反,之后又是淮南王险些作乱;”
“——你这小子当时,难道不在太宗皇帝身边吗?!”
“太宗皇帝处置淮南王的过程,你难道就视若无睹,脑子里就只想着找谁家的王太子,再下一盘棋吗?!!”
说到这里,薄太后明显有些情绪激动起来,这一激动,咳嗽声也是愈发剧烈;
见薄太后猛咳不止,刘启只面色担忧的想要起身,却见薄太后猛地伸出手,在面前的御案上一拍!
又强自忍住喉咙里的瘙痒,以及肺腑传来的阵阵刺痛,薄太后才强打起精神,再次望向御阶下的刘启。
“什么事能做不能说、什么事能说不能做,难道先帝没教过你吗?!”
“像太祖高皇帝那样,将关东诸侯逐个逼反,再逐個击破,难道不是最稳妥的办法吗?!”
“——就非要摆出一副‘朕要削藩’的姿态,逼的那些个宗亲诸侯暗中联合起来,让江山、社稷陷入危险的境地之中,才能彰显出先帝让你这小子做储君,是正确的选择吗!!!”
又是几声高亢的咆哮,薄太后已是有些身形晃动起来,嘴角也已挂上了点滴血红;
而在御阶之下,天子刘启却早已是羞的低下头去,默不作声,任由祖母责骂自己。
作为天子,若是有其他人责备刘启,刘启自然会觉得自己的威权,受到了这个人的挑衅!
若是太后窦氏责备刘启,那刘启虽然不至于恼怒,但也完全可以阳奉阴违,表面上答应的好好的,私下里再按自己的心意形式。
但在太皇太后薄氏面前,刘启,却只能乖乖低下头。
因为刘启知道:就是眼前这个女人,在当年那腥风血雨般的深宫中,将自己和先皇从吕后执掌的长安城带了出来;
也正是这个女人,在那个宗亲诸侯朝不保夕,太祖血脉次序断绝的黑暗时代,保下了先帝的性命······
“皇祖母息怒······”
“孙儿,知错了······”
被祖母薄氏骂的狗血淋头,刘启思虑良久,终也只挤出了这么几个字;
而御榻之上,薄太后却早已扛不住疲惫,再次躺回了榻上,紧闭起双眼,不时又轻咳两声。
“丞相是什么反应?”
又过了许久,薄后的询问声才再度响起,惹得刘启赶忙一拱手。
“前些时日,故安侯入宫陛见,想要告老······”
听闻此言,薄太后又是沉默许久,才又轻声交代道:“既然《削藩策》已经定了,那就要开始着手,为战争做准备;”
“大战在即,需要有老臣稳定朝堂。”
“——需要申屠嘉这样的老臣,稳定长安人心。”
闻言,刘启只恭敬的再一拱手:“孙儿,明白了······”
“嗯······”
就见薄太后又沉‘嗯’了一声,再沉默许久,又道:“老七、小九,尽快放出来吧。”
“太庙的事,不可以再发酵了。”
“——只需要放出来就好,不需要进行补偿;”
“类似‘刘氏左袒’的事,有一次本就够了,如今有了第二次,已经有些过了。”
“绝不可再有第三次······”
说到这里,薄太后的语气已经是无比虚弱,就连鼻息,都有些微弱了起来。
待刘启再一拱手,又道出一声‘孙儿领命’,长信殿内,便陷入了一阵漫长的沉寂之中。
“皇祖母即是乏了,孙儿,这边退下了······”
静静等待许久,见薄太后似是昏睡过去,刘启才试探着道出一语;
见薄太后还是没有反应,刘启便也只得缓缓直起身,回过身,来到殿门内······
“这些年······”
“是我对不住阿启;”
“皇后嫁给阿启这么多年,至今没能生下一儿半女,这是我的错。”
“是我对不住太祖高皇帝,对不住刘氏列祖列宗······”
正要拉开殿门,刘启就听闻身后,传来薄太后满带着愧疚的音调。
只不过不知为何,刘启思虑再三,终还是没能让自己回过身,正对向祖母薄氏的方向······
“我的寿数,也就是这半年之内了······”
“等我闭了眼,阿启就寻一处像样的宫室,给皇后安度余生吧······”
“椒房,已经不是皇后能继续住下去的了······”
闻言,刘启下意识要回过身,却又被一股莫名的力量遏制,久久不能活动分毫;
不知过了多久,终还是一声叹息声,伴随着殿门打开的身影,而逐渐消失在这长信殿内。
御榻之上,太皇太后薄氏平躺在榻上,双眼紧闭;
只是有两行热泪,将薄太后的眼角滑落,滴在了耳朵之上。
而在走出殿门之后,天子刘启深吸一口气,又仰天发出一声长叹。
待刘启迈开脚步,朝着宫门的方向走去,守在殿门外的宫人却发现:天子刘启的后背,早已被冷汗沁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