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村里长保长不敢怠慢,旋即设立起了审户所,命村内流民皆至此受问,交由书吏填写。湘人则于这几日多次探察粥厂,调查流民的生计情况,随时应对并将所知消息回禀吏部。
陈同袍见这信上内容无他,唯独流民逃亡之事甚需提防,便示与介文武道:“湘人言,考城戒备尚且森严,但别处州县仍有不少逋逃之民,应当小心啊。”
介文武将信上下瞧了几眼,便哈哈大笑道:“朝廷恩德虽有不济,仍不至这般地步。若两省果真落到如此境地,天下岂不乱了?这必然是县官欲向朝廷讨要赈济银,故意诓骗湘人之语,侍郎切勿轻信。”
“介公,任何事都要做最坏的打算,”陈同袍微笑道,“况且思兴没那么容易被人蒙骗。”
“那我就信你一回,”介文武折了信,“你想怎么干?”
陈同袍两眼中灵光一闪,随后问道:“若兵部调动京军出京,可会被旁人怀疑?”
介文武连忙咂咂嘴,沉思了片刻,然后答道:“擅自行事当然不行,须俟皇上批示;除非……有特殊情况,可以由我自行调动。”
“于今能找个什么好理由?”
介文武捋着胡须,慢慢言道:“‘防流’的名义怎样?”
“您具体说一说。”
“我们不上报两省的灾情,只说冬月粮食难收,耕农极易抛荒,应防患于未然,派兵镇守各个紧要关隘,维护秩序,杜使百姓流亡。”
陈同袍颔首道:“介兵部的主意不错,我二人正好去与刘老大人商议,尽快决定下来,将此事落实。”
经过三天的努力,考城的里长们终于编完了底册,他们依着湘人的规矩,一并来到空屋子里递送,在长凳上坐下。
湘人接过册子,见其上以极贫、次贫、稍贫为列,依之划分流民,这与他初时的期望相合。
“有了这东西,勘灾便好进行下去了,”他满意地合上册子,“次贫之民仍居多数,形势并不太算严峻嘛。”
“这是按照审户旧例,其实一些次贫者很快就会因为口粮不足,落入极贫。”洪里长又补充了一句。
“所以才要赶快赈济,别让这份名单失效才是。”湘人说罢,即转看向县令,“你觉得,考城的赈灾还缺点什么?”
县令默然无言,惭愧拱手。
“最要紧的就是规范!现在搞得乱糟糟的。我看,不如先向流民开个赈票,就按着册子上的来,极贫者领多少,次贫者领多少,一一定例,成个规矩。”
“不要推托粮食不够,”湘人观察到了县令的脸色,“不行可以朝受灾轻的州县借,总比任死人堆成山强吧?”
“啊,下官明白。”县令擦去了头上的冷汗。
在过湘人的监督下,各村开始发放起了赈票,流民无不踊跃领兑粥米,仅用一日,便稍稍扭转了前些天死人无数的惨烈形势。
流民的生计逐渐得以保障,县令等认为时机成熟,屡请过湘人出面讲话,号召众人返还原籍。湘人即与众民相约,凡属已自力更生之人,一律资送回乡;年富力强而无土地者,可迁至别省垦荒,其余老弱病残,则留在考城休养。
此政一行,近万的流民离开了考城,整个县城的官吏都感觉如释重负。县令对湘人自然感恩戴德,不惜将私囊中的五十两银票作为谢礼。湘人也是识趣,笑呵呵地拿了。
“真是有劳良侯了呀,”他二人站在县城的门口,远望着被送走的最后一批流民,“若无您站出来收拾乱局,恐怕本官的脑袋就要落地了。”
‘若州县长官都是这样的蠢材,也无怪乎流民成患了……’事到如今,湘人也懒得再批评他了,只好谢了他的一番美意:“也多谢长官几日扶持,不然本侯何以号令里长群绅。”
正要讲到告别之处,忽有一名衙役冒失地撞过来,打断了谈话:“报大人,知府承了巡抚的命令,叫您最近注意县周围的风吹草动,不许轻易放人出入。”
县令本来一脸怒色,表情却一瞬转变为了惊疑:“此话……何意?”
“据说,从开封溜出去好几队流民,拥众五六万,向北逃散,至今未抓获一人。”
“了不得,了不得,”县令搓着手掌,“万一跑到京师周围,岂不酿成大祸!”
湘人终是年轻,听此消息,心里直一阵咯噔乱响,几番掐着手指,焦虑地看向考城县令,说话都短了气势:“没事吧?”
县令无心再留意他的神情:“没事,和良侯没任何关系,您走大路,放心回京,不必忧心本县了。”
“好,好……”湘人心不在焉地应付了几句,却转身略略一算,竟没想到离腊祭已不到三天了。
陈同袍在吏部苦盼了几日,然而到了腊祭那天的早上,仍不见过湘人回来。宫里的奴才们已把历代先帝的神像神轴抬到了太庙,皇帝恐怕都在殿前穿戴了朝服,披好了黄袍,没人会稍示怜悯,再留给他等待的时间了。
此时同袍抬眼一望,介文武带着刘冕一齐来了,各自向他和长官高继志行了礼。
“高尚书,我等的文章可都润饰好了,将叫人呈给陛下了,”刘冕笑着说,“六部里就剩您啦。”
“湘人还没回来是吗?”介文武在旁问道。
“没有,”高继志替陈同袍回答,“所以我才格外担心,有些消息没传到二公的耳朵里,会导致朝野变故。”
刘冕叹道:“两省流民不知可曾安定……万一败露,老朽便是欺君的大罪。”
三人犹在沉闷,兵部的书办却先拿着奏本来了。
“放那儿,”介文武向他使个眼色,“我要和诸位大人商议完,再拿着它去太庙。”
“大人,”那书办笑道,“这上面有一份新的公文,我不敢令叶侍郎瞧,故而一同送过来了。”
介文武听他说得蹊跷,急忙索来观看,过目了几遍,便惊得他一身冷汗,连拍大腿:“出麻烦了!”
陈同袍见这信上内容无他,唯独流民逃亡之事甚需提防,便示与介文武道:“湘人言,考城戒备尚且森严,但别处州县仍有不少逋逃之民,应当小心啊。”
介文武将信上下瞧了几眼,便哈哈大笑道:“朝廷恩德虽有不济,仍不至这般地步。若两省果真落到如此境地,天下岂不乱了?这必然是县官欲向朝廷讨要赈济银,故意诓骗湘人之语,侍郎切勿轻信。”
“介公,任何事都要做最坏的打算,”陈同袍微笑道,“况且思兴没那么容易被人蒙骗。”
“那我就信你一回,”介文武折了信,“你想怎么干?”
陈同袍两眼中灵光一闪,随后问道:“若兵部调动京军出京,可会被旁人怀疑?”
介文武连忙咂咂嘴,沉思了片刻,然后答道:“擅自行事当然不行,须俟皇上批示;除非……有特殊情况,可以由我自行调动。”
“于今能找个什么好理由?”
介文武捋着胡须,慢慢言道:“‘防流’的名义怎样?”
“您具体说一说。”
“我们不上报两省的灾情,只说冬月粮食难收,耕农极易抛荒,应防患于未然,派兵镇守各个紧要关隘,维护秩序,杜使百姓流亡。”
陈同袍颔首道:“介兵部的主意不错,我二人正好去与刘老大人商议,尽快决定下来,将此事落实。”
经过三天的努力,考城的里长们终于编完了底册,他们依着湘人的规矩,一并来到空屋子里递送,在长凳上坐下。
湘人接过册子,见其上以极贫、次贫、稍贫为列,依之划分流民,这与他初时的期望相合。
“有了这东西,勘灾便好进行下去了,”他满意地合上册子,“次贫之民仍居多数,形势并不太算严峻嘛。”
“这是按照审户旧例,其实一些次贫者很快就会因为口粮不足,落入极贫。”洪里长又补充了一句。
“所以才要赶快赈济,别让这份名单失效才是。”湘人说罢,即转看向县令,“你觉得,考城的赈灾还缺点什么?”
县令默然无言,惭愧拱手。
“最要紧的就是规范!现在搞得乱糟糟的。我看,不如先向流民开个赈票,就按着册子上的来,极贫者领多少,次贫者领多少,一一定例,成个规矩。”
“不要推托粮食不够,”湘人观察到了县令的脸色,“不行可以朝受灾轻的州县借,总比任死人堆成山强吧?”
“啊,下官明白。”县令擦去了头上的冷汗。
在过湘人的监督下,各村开始发放起了赈票,流民无不踊跃领兑粥米,仅用一日,便稍稍扭转了前些天死人无数的惨烈形势。
流民的生计逐渐得以保障,县令等认为时机成熟,屡请过湘人出面讲话,号召众人返还原籍。湘人即与众民相约,凡属已自力更生之人,一律资送回乡;年富力强而无土地者,可迁至别省垦荒,其余老弱病残,则留在考城休养。
此政一行,近万的流民离开了考城,整个县城的官吏都感觉如释重负。县令对湘人自然感恩戴德,不惜将私囊中的五十两银票作为谢礼。湘人也是识趣,笑呵呵地拿了。
“真是有劳良侯了呀,”他二人站在县城的门口,远望着被送走的最后一批流民,“若无您站出来收拾乱局,恐怕本官的脑袋就要落地了。”
‘若州县长官都是这样的蠢材,也无怪乎流民成患了……’事到如今,湘人也懒得再批评他了,只好谢了他的一番美意:“也多谢长官几日扶持,不然本侯何以号令里长群绅。”
正要讲到告别之处,忽有一名衙役冒失地撞过来,打断了谈话:“报大人,知府承了巡抚的命令,叫您最近注意县周围的风吹草动,不许轻易放人出入。”
县令本来一脸怒色,表情却一瞬转变为了惊疑:“此话……何意?”
“据说,从开封溜出去好几队流民,拥众五六万,向北逃散,至今未抓获一人。”
“了不得,了不得,”县令搓着手掌,“万一跑到京师周围,岂不酿成大祸!”
湘人终是年轻,听此消息,心里直一阵咯噔乱响,几番掐着手指,焦虑地看向考城县令,说话都短了气势:“没事吧?”
县令无心再留意他的神情:“没事,和良侯没任何关系,您走大路,放心回京,不必忧心本县了。”
“好,好……”湘人心不在焉地应付了几句,却转身略略一算,竟没想到离腊祭已不到三天了。
陈同袍在吏部苦盼了几日,然而到了腊祭那天的早上,仍不见过湘人回来。宫里的奴才们已把历代先帝的神像神轴抬到了太庙,皇帝恐怕都在殿前穿戴了朝服,披好了黄袍,没人会稍示怜悯,再留给他等待的时间了。
此时同袍抬眼一望,介文武带着刘冕一齐来了,各自向他和长官高继志行了礼。
“高尚书,我等的文章可都润饰好了,将叫人呈给陛下了,”刘冕笑着说,“六部里就剩您啦。”
“湘人还没回来是吗?”介文武在旁问道。
“没有,”高继志替陈同袍回答,“所以我才格外担心,有些消息没传到二公的耳朵里,会导致朝野变故。”
刘冕叹道:“两省流民不知可曾安定……万一败露,老朽便是欺君的大罪。”
三人犹在沉闷,兵部的书办却先拿着奏本来了。
“放那儿,”介文武向他使个眼色,“我要和诸位大人商议完,再拿着它去太庙。”
“大人,”那书办笑道,“这上面有一份新的公文,我不敢令叶侍郎瞧,故而一同送过来了。”
介文武听他说得蹊跷,急忙索来观看,过目了几遍,便惊得他一身冷汗,连拍大腿:“出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