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对......这剧本超级不对哈。
在前往卧龙岗的路上,张溪一路上心里嘀咕着。
他不明白,真的不明白,传说中的三顾茅庐,为啥刘备带的不是关张二将,而是徐庶和自己?!
现在的张溪,正是骑着马,跟在主公刘备和徐庶的身后,前往卧龙岗的路上。
......刘备到底是怎么想的,拜访卧龙先生居然不带上自己的二弟三弟?!
其实刘备本来也没打算带什么人,只打算跟徐庶两个人一起前来。
卧龙岗在襄阳西北,这里已经算是刘表的实际控制范围内了,又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危险。
带上徐庶,纯粹是因为徐庶和卧龙先生是朋友,双方见面了,好互为引荐。
而张溪,纯粹是徐庶自作主张带上的。
一来呢,徐庶也想让张溪见见诸葛亮,他是认为,张溪的各方面能力都还不错,就是整体的大局观差了点,见见孔明,多聊聊,对张溪有好处。
这二来嘛......张溪那一肚子奇奇怪怪的知识,有时候徐庶都不太能全部理解,这要是让孔明这个腹黑给帮着套套话,解析解析,说不得还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所以呢,今天徐庶带着主公,是来让主公求取贤才的,而带着张溪,是本着介绍给自己朋友认识的。
两不耽误。
三人一路上花了几天的时间,一边闲聊一边赶路,倒是很顺利的就到了卧龙岗。
前面的剧情张溪很熟悉,又是百姓唱歌,又是童子开门刘备自我介绍的,一切都跟演义线上描述的一模一样。
但紧接着的转折,就有点让张溪猝不及防了。
刘备自报家门,说了一长串自己的官名,那个开门的童子一脸为难的说什么记不清,刘备只好说“你只说刘备来访。”
然后张溪就等着了,等着那個童子说什么“今早我家先生外出了”,“不计时日,短则两三日,长则半个月”之类的台词。
一顾茅庐嘛,历史上有没有见到诸葛亮不好说,但演义上刘备就是连个影子都没摸着。
“既如此,待我入内禀报,请将军暂且稍歇。”
嗯......嗯?!
啥情况?!这剧本不对吧,喂!
诸葛亮你怎么能在家呢.....你怎么可以在家呢?!
第一次拜访你就在的话,这多掉分啊?!
那童子进门没多久,就看见他领着一个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的青年出现了。
好吧,到了这个时候,张溪心里一紧,瞬间没有吐槽的欲望了,因为他见到了诸葛亮本人了。
不得不说,咱们的丞相是真的帅啊......要是再头戴通天冠,手里拿个鹅毛扇,那就更完美了。
刘备一见来人,顿时下拜道:“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孔明也是一礼,说道:“南阳野人,疏懒性成,竟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
说完,两个人互相谦让着,一起进了正厅。
徐庶笑了一下,看看张溪,张溪也是笑笑,看看徐庶,两个人随即跟上。
徐庶是担心刚刚诸葛亮没理张溪,张溪会有意见。
可徐庶是真心想多了。
任何一个现代人,要是真见到了诸葛孔明本尊,哪会在意这些小事儿。
拜托,这位可是诸葛孔明啊,流芳千古第一相啊,他的《出师表》,可是当初张溪唯一的全文背诵时心里没有抵触的文章。
光孔明看张溪一眼,张溪都能傻乐半天呢。
反正徐庶是不可能理解张溪现在激动的心情的,但看到张溪没有啥不满的意思,也就放心了。
正厅里,刘备和诸葛亮分宾主落座,然后童子献茶,一番礼仪过后,诸葛亮便主动问起了刘备的来意。
刘备也是直言,说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
而诸葛亮也是诧异刘备一上来就这么直接,只好笑着,推辞一下,说道,“将军有元直之助,何愁大事不成?!且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
这么说着,对着徐庶一点头,表示打了招呼。
再一偏头,看到了张溪,也是笑着致意。
当下把张溪乐的,都快找不到北了.....丞相对我笑了嘿。
刘备却不管,当下把徐庶对诸葛亮的描述转述了一遍,然后说道,“此乃元直所荐,备信任元直,元直亦不会以大言诳备。请先生念在天下苍生,念在汉室恩情,出山相助。”
诸葛亮闻言,赶紧下拜。
刘备这个帽子扣的有点大,诸葛亮不拜不行。
毕竟诸葛亮这个人就是心念百姓,心系汉室之人,刘备说出这样的话,他没法反驳。
当然,心里还是有点不爽的,因此偷偷幽怨的看了徐庶一眼——你见不得我逍遥,非要把我拖下水么?!
闹得徐庶挺不好意思,转头装看不见。
“将军既志在匡扶汉室,心念百姓,亮岂可不助!”诸葛亮拜完起身,说道。
这话一出,刘备心里一喜,而张溪也是一愣。
不对啊,丞相,咱得三顾啊.....一请就出山,你以后《出师表》咋写?!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一顾臣于草庐之中......”说出去不好听啊。
诸葛亮看了下三个人的表情,却继续说道,“只是亮确实才疏学浅,当不得元直谬赞,亦不敢误了将军大事,还请将军恕罪,恕罪。”
刘备立刻脸色一灰,如丧考妣。
这时候的张溪,看看刘备的状态,心里默念:快哭,快哭,哭出来就万事大吉了。
但刘备根本没哭,却是收拾一下心态,起身微笑的对着诸葛亮说道,“既如此,备亦不强求,只是先生若是改变主意,备自当扫榻相迎,绝不负先生。”
这下张溪就有点看不懂了。
这到底是演义刘备,还是史实刘备啊。
伱要是演义刘备,这会儿哭一场,说不得诸葛亮就心软跟你走了。
可你要是史实刘备,也不可能说出这等话来......说好的喜怒不形于色呢?!
事情到了这里,那么这次拜访应该就算结束了......毕竟诸葛亮拒绝了刘备,而刘备也表达了不强求的态度。
至于之后还会不会有二请三请的,张溪也不知道。
可这时候,徐庶却说话了。
“孔明也莫要自谦,君之才,福知之!”徐庶笑着,对诸葛亮说道,“当今汉室倾颓,国贼当道,天下诸侯不以汉室百姓为念,却彼此纷争不断。今刘使君以仁义传于天下,为当世明主,百姓所望,却因一时蹉跎,困于新野,孔明安能不助?!”
“元直莫要取笑于我。”诸葛亮依然笑着摇头,说道。
徐庶却不放过这个家伙,继续说道,“孔明,你既不愿出山劳心劳力,福也不能强求。然刘使君心念百姓,立志匡扶汉室,以仁义布于天下,难道孔明也无有片言相告么?!”
诸葛亮一听,沉默了良久,这才说道,“既如此,亮便试言之。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
好家伙,张溪直呼好家伙。
一顾茅庐,徐庶随便两句话一激,诸葛亮就直接把《隆中对》给亮出来了么?!
这剧本走向偏的有些离谱。
到底是因为徐庶的一番话语相激,还是诸葛亮确实心软了,直接拿出了《隆中对》,给刘备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刘备听后大惊,一股豁然开朗的感觉涌现,顿时对自己的将来,有了明确的认知。
但对于《隆中对》的细节方面,刘备依然有很多不解,不得不当场请教起诸葛亮来。
接下来,就是刘备和诸葛亮的一问一答环节了。
张溪和徐庶也是安静的坐在一边倾听,听诸葛亮给刘备讲述《隆中对》的战略规划。
确实如张溪所想的那样,诸葛亮的《隆中对》只是一个战略大方向,而真正要实现这个战略大方向的方法,依然还是在诸葛亮的心里。
诸葛亮的方案,包括如何跟世家打好关系,如果获取他们的信任,又该如何在荆州站稳脚跟,又该怎么什么情况下对抗曹操的威胁,缓和和孙权的矛盾,同时还能图谋西川。
这些事儿,没个几天的功夫根本谈不完,而诸葛亮呢,显然也没有要留刘备三人过夜的打算。
才到下午,诸葛亮就借口有事,把三个人请出了茅庐......这让三个听了一点点毛皮的人,心里痒痒的要死。
但三人也都知道,今天是极限了。
诸葛亮连《隆中对》都拿出来了,本身就说明了他对刘备的认可。
《隆中对》这个东西吧,理论上来说是最合适现在的荆州之主刘表的。
不论是“北据汉沔”,还是“进取西蜀”,前提条件是你得占据着荆州.....最不济也得是占据南郡和襄阳两个荆州重郡才行。
而现在能做到这点的,只有荆州牧刘表。
可诸葛亮却没有把《隆中对》献给刘表,而是交给刘备,本身就说明,诸葛亮觉得比起刘表,刘备更适合做荆州之主。
至于诸葛亮不肯出山相助.....这事儿徐庶压根不着急。
徐庶当然了解诸葛亮,知道这家伙的脾气性格。
一个“自比管乐”的人,心里还能没点傲气不成?!
而且今天你连《隆中对》都拿出来了,以后打着“不解其意”的名头多来几次,还不怕这家伙不出山?!
而《隆中对》嘛......这个东西好是好,比张溪和徐庶的袭取江夏要靠谱的多,但对刘备来说,同样面临一个可操作性的问题。
怎么取荆州?!
在前往卧龙岗的路上,张溪一路上心里嘀咕着。
他不明白,真的不明白,传说中的三顾茅庐,为啥刘备带的不是关张二将,而是徐庶和自己?!
现在的张溪,正是骑着马,跟在主公刘备和徐庶的身后,前往卧龙岗的路上。
......刘备到底是怎么想的,拜访卧龙先生居然不带上自己的二弟三弟?!
其实刘备本来也没打算带什么人,只打算跟徐庶两个人一起前来。
卧龙岗在襄阳西北,这里已经算是刘表的实际控制范围内了,又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危险。
带上徐庶,纯粹是因为徐庶和卧龙先生是朋友,双方见面了,好互为引荐。
而张溪,纯粹是徐庶自作主张带上的。
一来呢,徐庶也想让张溪见见诸葛亮,他是认为,张溪的各方面能力都还不错,就是整体的大局观差了点,见见孔明,多聊聊,对张溪有好处。
这二来嘛......张溪那一肚子奇奇怪怪的知识,有时候徐庶都不太能全部理解,这要是让孔明这个腹黑给帮着套套话,解析解析,说不得还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所以呢,今天徐庶带着主公,是来让主公求取贤才的,而带着张溪,是本着介绍给自己朋友认识的。
两不耽误。
三人一路上花了几天的时间,一边闲聊一边赶路,倒是很顺利的就到了卧龙岗。
前面的剧情张溪很熟悉,又是百姓唱歌,又是童子开门刘备自我介绍的,一切都跟演义线上描述的一模一样。
但紧接着的转折,就有点让张溪猝不及防了。
刘备自报家门,说了一长串自己的官名,那个开门的童子一脸为难的说什么记不清,刘备只好说“你只说刘备来访。”
然后张溪就等着了,等着那個童子说什么“今早我家先生外出了”,“不计时日,短则两三日,长则半个月”之类的台词。
一顾茅庐嘛,历史上有没有见到诸葛亮不好说,但演义上刘备就是连个影子都没摸着。
“既如此,待我入内禀报,请将军暂且稍歇。”
嗯......嗯?!
啥情况?!这剧本不对吧,喂!
诸葛亮你怎么能在家呢.....你怎么可以在家呢?!
第一次拜访你就在的话,这多掉分啊?!
那童子进门没多久,就看见他领着一个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的青年出现了。
好吧,到了这个时候,张溪心里一紧,瞬间没有吐槽的欲望了,因为他见到了诸葛亮本人了。
不得不说,咱们的丞相是真的帅啊......要是再头戴通天冠,手里拿个鹅毛扇,那就更完美了。
刘备一见来人,顿时下拜道:“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孔明也是一礼,说道:“南阳野人,疏懒性成,竟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
说完,两个人互相谦让着,一起进了正厅。
徐庶笑了一下,看看张溪,张溪也是笑笑,看看徐庶,两个人随即跟上。
徐庶是担心刚刚诸葛亮没理张溪,张溪会有意见。
可徐庶是真心想多了。
任何一个现代人,要是真见到了诸葛孔明本尊,哪会在意这些小事儿。
拜托,这位可是诸葛孔明啊,流芳千古第一相啊,他的《出师表》,可是当初张溪唯一的全文背诵时心里没有抵触的文章。
光孔明看张溪一眼,张溪都能傻乐半天呢。
反正徐庶是不可能理解张溪现在激动的心情的,但看到张溪没有啥不满的意思,也就放心了。
正厅里,刘备和诸葛亮分宾主落座,然后童子献茶,一番礼仪过后,诸葛亮便主动问起了刘备的来意。
刘备也是直言,说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
而诸葛亮也是诧异刘备一上来就这么直接,只好笑着,推辞一下,说道,“将军有元直之助,何愁大事不成?!且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
这么说着,对着徐庶一点头,表示打了招呼。
再一偏头,看到了张溪,也是笑着致意。
当下把张溪乐的,都快找不到北了.....丞相对我笑了嘿。
刘备却不管,当下把徐庶对诸葛亮的描述转述了一遍,然后说道,“此乃元直所荐,备信任元直,元直亦不会以大言诳备。请先生念在天下苍生,念在汉室恩情,出山相助。”
诸葛亮闻言,赶紧下拜。
刘备这个帽子扣的有点大,诸葛亮不拜不行。
毕竟诸葛亮这个人就是心念百姓,心系汉室之人,刘备说出这样的话,他没法反驳。
当然,心里还是有点不爽的,因此偷偷幽怨的看了徐庶一眼——你见不得我逍遥,非要把我拖下水么?!
闹得徐庶挺不好意思,转头装看不见。
“将军既志在匡扶汉室,心念百姓,亮岂可不助!”诸葛亮拜完起身,说道。
这话一出,刘备心里一喜,而张溪也是一愣。
不对啊,丞相,咱得三顾啊.....一请就出山,你以后《出师表》咋写?!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一顾臣于草庐之中......”说出去不好听啊。
诸葛亮看了下三个人的表情,却继续说道,“只是亮确实才疏学浅,当不得元直谬赞,亦不敢误了将军大事,还请将军恕罪,恕罪。”
刘备立刻脸色一灰,如丧考妣。
这时候的张溪,看看刘备的状态,心里默念:快哭,快哭,哭出来就万事大吉了。
但刘备根本没哭,却是收拾一下心态,起身微笑的对着诸葛亮说道,“既如此,备亦不强求,只是先生若是改变主意,备自当扫榻相迎,绝不负先生。”
这下张溪就有点看不懂了。
这到底是演义刘备,还是史实刘备啊。
伱要是演义刘备,这会儿哭一场,说不得诸葛亮就心软跟你走了。
可你要是史实刘备,也不可能说出这等话来......说好的喜怒不形于色呢?!
事情到了这里,那么这次拜访应该就算结束了......毕竟诸葛亮拒绝了刘备,而刘备也表达了不强求的态度。
至于之后还会不会有二请三请的,张溪也不知道。
可这时候,徐庶却说话了。
“孔明也莫要自谦,君之才,福知之!”徐庶笑着,对诸葛亮说道,“当今汉室倾颓,国贼当道,天下诸侯不以汉室百姓为念,却彼此纷争不断。今刘使君以仁义传于天下,为当世明主,百姓所望,却因一时蹉跎,困于新野,孔明安能不助?!”
“元直莫要取笑于我。”诸葛亮依然笑着摇头,说道。
徐庶却不放过这个家伙,继续说道,“孔明,你既不愿出山劳心劳力,福也不能强求。然刘使君心念百姓,立志匡扶汉室,以仁义布于天下,难道孔明也无有片言相告么?!”
诸葛亮一听,沉默了良久,这才说道,“既如此,亮便试言之。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
好家伙,张溪直呼好家伙。
一顾茅庐,徐庶随便两句话一激,诸葛亮就直接把《隆中对》给亮出来了么?!
这剧本走向偏的有些离谱。
到底是因为徐庶的一番话语相激,还是诸葛亮确实心软了,直接拿出了《隆中对》,给刘备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刘备听后大惊,一股豁然开朗的感觉涌现,顿时对自己的将来,有了明确的认知。
但对于《隆中对》的细节方面,刘备依然有很多不解,不得不当场请教起诸葛亮来。
接下来,就是刘备和诸葛亮的一问一答环节了。
张溪和徐庶也是安静的坐在一边倾听,听诸葛亮给刘备讲述《隆中对》的战略规划。
确实如张溪所想的那样,诸葛亮的《隆中对》只是一个战略大方向,而真正要实现这个战略大方向的方法,依然还是在诸葛亮的心里。
诸葛亮的方案,包括如何跟世家打好关系,如果获取他们的信任,又该如何在荆州站稳脚跟,又该怎么什么情况下对抗曹操的威胁,缓和和孙权的矛盾,同时还能图谋西川。
这些事儿,没个几天的功夫根本谈不完,而诸葛亮呢,显然也没有要留刘备三人过夜的打算。
才到下午,诸葛亮就借口有事,把三个人请出了茅庐......这让三个听了一点点毛皮的人,心里痒痒的要死。
但三人也都知道,今天是极限了。
诸葛亮连《隆中对》都拿出来了,本身就说明了他对刘备的认可。
《隆中对》这个东西吧,理论上来说是最合适现在的荆州之主刘表的。
不论是“北据汉沔”,还是“进取西蜀”,前提条件是你得占据着荆州.....最不济也得是占据南郡和襄阳两个荆州重郡才行。
而现在能做到这点的,只有荆州牧刘表。
可诸葛亮却没有把《隆中对》献给刘表,而是交给刘备,本身就说明,诸葛亮觉得比起刘表,刘备更适合做荆州之主。
至于诸葛亮不肯出山相助.....这事儿徐庶压根不着急。
徐庶当然了解诸葛亮,知道这家伙的脾气性格。
一个“自比管乐”的人,心里还能没点傲气不成?!
而且今天你连《隆中对》都拿出来了,以后打着“不解其意”的名头多来几次,还不怕这家伙不出山?!
而《隆中对》嘛......这个东西好是好,比张溪和徐庶的袭取江夏要靠谱的多,但对刘备来说,同样面临一个可操作性的问题。
怎么取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