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就不用了,咱们直接开始吧。”云知夏笑着说道。
无论什么时候看到晏扶光,她永远这么淡定从容,云知夏特别满意,最好能从头至尾震慑全场,让其他人想反驳都找不到理由。
副导演递给晏扶光一张纸,形式和上次云知夏给她看的差不多,都是一小段场景描述,后面跟着一段对白。
“你有五分钟准备时间,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开始。”瞿翔交代道。
他现在非常好奇,一上午的疲惫都一扫而空,他很期待接下来会有怎样的惊喜。
这次的选段是扶光公主在深宫中得知魏王重伤不治,对话双方是女主和魏王后。
虽然从小因为父母宠爱,读书骑射都有涉猎,但那时的扶光公主稚气尚存,根本没有想过父王驾崩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
晏扶光还记得她穿越的时候已经是扶光公主守灵昏倒之时,所以这一段确实需要表演,而非她的亲身经历。
当然了,这也不难。
没喝过孟婆汤的人就是这么肆无忌惮,无论演什么角色,她都能在浩瀚的记忆中找到相似的场景,以至于两位老师一直表扬她演什么像什么,天赋卓绝。
晏扶光记台词很快,稍微酝酿一下就能进入状态。
她说ok之后,房间里的摄影机开始拍摄,其他的角色全都由副导演帮忙搭戏。
“母后,我回来了!”
扶光公主一阵风似的跑进来,看着王后又在伤心,贴心地上前安慰。
“母后,父王不是说秋天就回来吗?外面叶子已经有一点点黄了,您别担心了,很快的。”
这几天魏王后时常落泪,她都撞见过好几回了。
“扶光……扶光……你父王他……”
扶光公主这时才看清母亲泪流满面的脸。
她怔楞了片刻,马上焦急问道:“父王怎么了?受伤了吗?还是生病了?”
可魏王后泣不成声、词不成句。
无言的惊恐瞬间笼罩了扶光,她虽年幼,却也知道战争的残酷,但她从来没怀疑过父王这次御驾亲征是否能够回来。
魏王后仍然在哭,她已经无暇顾及女儿的情绪。
焦急的扶光迫切需要有个人告诉她实情,可没等她喊人进来,魏王后已经昏了过去。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扶光慌了手脚,她只能强迫自己镇定下来。
“引章,引章!”扶光叫来了她的贴身婢女,“快去把太常医找来,就说母后身体不适,快去!”
因为王后病倒,内廷一阵兵荒马乱,没有人能解答扶光的困惑,她只能去找一直教导她的大祭司太戊。
扶光守着母亲不敢擅离半步,直到引章说大祭司到了。
“公主。”
“太戊大人。”
扶光见到老师,慌乱的心总算安定少许。
“父王他现在到底如何,您能告诉我实情吗?”
她带着极大的希冀,只求能听到想听的答案。
可世道无情,不会因为她是东魏公主就让她心想事成。
大祭司的眼中多了一丝悲悯:“魏王逝于阵前,大军正护送他回城。”
魏国尚无储君,这个他从小看大的孩子未来将会如何,谁也不知道。
“逝于阵前?什么叫逝于阵前?您骗我的是不是?一定是他们传错了话,不可能的,不可能!”
扶光仿佛信念崩塌一般,不断重复着这几个字。
她不过是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在万众期盼中降生,被万民娇宠着长大,可如今突然告诉她天塌了?
此时的扶光想不到国运兴衰,也想不到此生的命运将会何去何从。
这一刻,她只是一个突然失去父亲的孩子,而她仅存的依靠,魏王后,现在却人事不知。
这幕戏到这儿就结束了,篇幅很短,台词也不多,但重点在于扶光公主在几分钟之内的情绪转折。
不同于后期的女帝,这时的东魏公主是天真的、娇憨的,但又不是完全的软弱无知。
她可以难过甚至可以哭,但性格里潜藏的坚韧不能丢,不然会显得后期的蜕变过程十分突兀。
“我的表演结束了。”
晏扶光情绪很快脱离,回身站到一开始的位置。
云知夏满心满眼都是喜悦,晏扶光这一次比上回她们见面时进步更大。
毕竟一开始她就觉得晏扶光的气质更适合女帝,但能不能把握住公主的神韵还有待考量,不过就这段表演来看,她绝对是下过苦功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晏扶光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古韵,堪称自在风华。
之前周黎试镜的时候也在有意识地往这个方向靠,大体看上去也没什么毛病,但跟现在的晏扶光一比,就能很明显地感觉到什么是真古董,什么是现代仿制品。
云知夏因为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反应还算正常,可旁边几位就不一样了。
瞿翔原本还是抱着看新人的眼光,可看着看着就不自觉坐直了。
这哪有一点新人的影子!
倒不是说晏扶光演技有多么出神入化,而是她从头到尾都很自然,就好像这不过是她曾经经历过的片段,如今,不过是将那段过往展现给他们看。
蒋仲奇和王杰这会儿也有同感,本来都对云知夏推荐一个新人不以为然,现在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云知夏左右看了看,又开口道:“如何,再试试另一段?”
瞿翔也同意,征求云知夏的意思:“行啊,要不试那一段吧,反差大一点。”
他从文件夹里取出另一张纸往前推了推。
晏扶光上前取过,迅速扫了一遍,确实反差挺大。
这一段讲的是女帝登基,从头至尾没有一句台词,完全靠肢体和表情来演绎那一刻的庄严和肃穆。
而且女主继承的并不是什么王朝盛世,反而从她坐上那个位置起,她就要以君王之姿肩负起东魏的兴亡。
相较而言,这场戏的难度肯定远超之前那段,瞿翔确实存了考验的心思。
可他并不知道,这才是晏扶光真正的人生,她能交出的答卷会远超所有人的想象。
无论什么时候看到晏扶光,她永远这么淡定从容,云知夏特别满意,最好能从头至尾震慑全场,让其他人想反驳都找不到理由。
副导演递给晏扶光一张纸,形式和上次云知夏给她看的差不多,都是一小段场景描述,后面跟着一段对白。
“你有五分钟准备时间,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开始。”瞿翔交代道。
他现在非常好奇,一上午的疲惫都一扫而空,他很期待接下来会有怎样的惊喜。
这次的选段是扶光公主在深宫中得知魏王重伤不治,对话双方是女主和魏王后。
虽然从小因为父母宠爱,读书骑射都有涉猎,但那时的扶光公主稚气尚存,根本没有想过父王驾崩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
晏扶光还记得她穿越的时候已经是扶光公主守灵昏倒之时,所以这一段确实需要表演,而非她的亲身经历。
当然了,这也不难。
没喝过孟婆汤的人就是这么肆无忌惮,无论演什么角色,她都能在浩瀚的记忆中找到相似的场景,以至于两位老师一直表扬她演什么像什么,天赋卓绝。
晏扶光记台词很快,稍微酝酿一下就能进入状态。
她说ok之后,房间里的摄影机开始拍摄,其他的角色全都由副导演帮忙搭戏。
“母后,我回来了!”
扶光公主一阵风似的跑进来,看着王后又在伤心,贴心地上前安慰。
“母后,父王不是说秋天就回来吗?外面叶子已经有一点点黄了,您别担心了,很快的。”
这几天魏王后时常落泪,她都撞见过好几回了。
“扶光……扶光……你父王他……”
扶光公主这时才看清母亲泪流满面的脸。
她怔楞了片刻,马上焦急问道:“父王怎么了?受伤了吗?还是生病了?”
可魏王后泣不成声、词不成句。
无言的惊恐瞬间笼罩了扶光,她虽年幼,却也知道战争的残酷,但她从来没怀疑过父王这次御驾亲征是否能够回来。
魏王后仍然在哭,她已经无暇顾及女儿的情绪。
焦急的扶光迫切需要有个人告诉她实情,可没等她喊人进来,魏王后已经昏了过去。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扶光慌了手脚,她只能强迫自己镇定下来。
“引章,引章!”扶光叫来了她的贴身婢女,“快去把太常医找来,就说母后身体不适,快去!”
因为王后病倒,内廷一阵兵荒马乱,没有人能解答扶光的困惑,她只能去找一直教导她的大祭司太戊。
扶光守着母亲不敢擅离半步,直到引章说大祭司到了。
“公主。”
“太戊大人。”
扶光见到老师,慌乱的心总算安定少许。
“父王他现在到底如何,您能告诉我实情吗?”
她带着极大的希冀,只求能听到想听的答案。
可世道无情,不会因为她是东魏公主就让她心想事成。
大祭司的眼中多了一丝悲悯:“魏王逝于阵前,大军正护送他回城。”
魏国尚无储君,这个他从小看大的孩子未来将会如何,谁也不知道。
“逝于阵前?什么叫逝于阵前?您骗我的是不是?一定是他们传错了话,不可能的,不可能!”
扶光仿佛信念崩塌一般,不断重复着这几个字。
她不过是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在万众期盼中降生,被万民娇宠着长大,可如今突然告诉她天塌了?
此时的扶光想不到国运兴衰,也想不到此生的命运将会何去何从。
这一刻,她只是一个突然失去父亲的孩子,而她仅存的依靠,魏王后,现在却人事不知。
这幕戏到这儿就结束了,篇幅很短,台词也不多,但重点在于扶光公主在几分钟之内的情绪转折。
不同于后期的女帝,这时的东魏公主是天真的、娇憨的,但又不是完全的软弱无知。
她可以难过甚至可以哭,但性格里潜藏的坚韧不能丢,不然会显得后期的蜕变过程十分突兀。
“我的表演结束了。”
晏扶光情绪很快脱离,回身站到一开始的位置。
云知夏满心满眼都是喜悦,晏扶光这一次比上回她们见面时进步更大。
毕竟一开始她就觉得晏扶光的气质更适合女帝,但能不能把握住公主的神韵还有待考量,不过就这段表演来看,她绝对是下过苦功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晏扶光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古韵,堪称自在风华。
之前周黎试镜的时候也在有意识地往这个方向靠,大体看上去也没什么毛病,但跟现在的晏扶光一比,就能很明显地感觉到什么是真古董,什么是现代仿制品。
云知夏因为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反应还算正常,可旁边几位就不一样了。
瞿翔原本还是抱着看新人的眼光,可看着看着就不自觉坐直了。
这哪有一点新人的影子!
倒不是说晏扶光演技有多么出神入化,而是她从头到尾都很自然,就好像这不过是她曾经经历过的片段,如今,不过是将那段过往展现给他们看。
蒋仲奇和王杰这会儿也有同感,本来都对云知夏推荐一个新人不以为然,现在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云知夏左右看了看,又开口道:“如何,再试试另一段?”
瞿翔也同意,征求云知夏的意思:“行啊,要不试那一段吧,反差大一点。”
他从文件夹里取出另一张纸往前推了推。
晏扶光上前取过,迅速扫了一遍,确实反差挺大。
这一段讲的是女帝登基,从头至尾没有一句台词,完全靠肢体和表情来演绎那一刻的庄严和肃穆。
而且女主继承的并不是什么王朝盛世,反而从她坐上那个位置起,她就要以君王之姿肩负起东魏的兴亡。
相较而言,这场戏的难度肯定远超之前那段,瞿翔确实存了考验的心思。
可他并不知道,这才是晏扶光真正的人生,她能交出的答卷会远超所有人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