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张拯来说,大侄子的降世代表着他在这个世界上的血亲又多了一个。
如果大哥回来长安给大侄子办周岁宴,那么算一算日子,剩下的时间也没有几个月了。
该给大侄子准备一个什么礼物呢?
三兄弟一起低声的讨伐起大哥来,顺便着侄子的周岁宴该给侄子准备什么礼物。
原本坐在一旁闭目养神张公瑾,在听见张拯兄弟三人嘀嘀咕咕的小声说起张府嫡长孙时,便悄悄的竖起了耳朵。
而听见三兄弟在那猜测张大象什么时候带大侄子回长安办周岁宴时,平时不苟言笑的脸上也是会心一笑。
自己位极人臣,家中子嗣兴旺,儿子兄友弟恭,家宅和谐安定。
不到四十岁的年纪,嫡长孙便已降世。
往年顽皮不堪最难管教的小儿子如今也开始懂事了,还有了一身神鬼莫测的本事,便是陛下也是称赞有加。
这样的成就,他这一生还图什么呢,又如何能不令他不骄傲呢。
“吃饭咯,吃饭咯!”
平日里端庄优雅的国公夫人元氏,今日一改常态,竟亲自端着菜进了正堂。
待元氏进来后,一排年轻的侍女,每人手中端着一个盘子开始上菜。
张公瑾向来不喜规矩,张拯对于一家人吃饭还要分成几份也很不满,所以国公府用餐都是一家人围在一张大圆桌上。
大圆桌,自然是张拯的杰作,而且这个习惯在张府已经持续了十多年时间。
老二张大素为张公瑾和元氏搬来两个椅子,对着一旁的张公瑾和正在布菜的元氏恭敬的说道:“父亲,母亲,请上坐。”
张公瑾点点头,在上首的位置坐了下来,元氏便坐在张公瑾身边。
见父母都上桌了,兄弟三人才拉开凳子坐了下去。
“对了,我去叫乔大哥。”
张拯的屁股刚刚沾上凳子,又一下子站了起来。
“不必,为娘已经遣人去叫安好了,喏,这不是来了!”
元氏轻笑一声,对着正堂门外呶呶嘴。
张拯转头望去,果然看见一脸笑意看着他的乔安好正跨进大门朝着饭桌走来。
“乔大哥,快过来吃饭。”
张拯拉开一张凳子,乔安好便顺势坐下,对着张拯说了一句:“拯哥儿,方才在忙,就没来得及去接你。”
“哈哈,没事儿,吃饭吧。”
张拯哈哈一笑,对于乔安好不去接他丝毫不在意,自家人说这些就没意思了。
乔安好在国公府的地位很特殊,在没有任务时,他在国公府有一个单独的小院子。
而张公瑾出门时,他便是张公瑾的贴身亲卫。
既算得上张公瑾的半个儿子,又算得上张公瑾的衣钵传人。
作为张公瑾收养在军中的孩子,虽然名义上张公瑾从未说过乔安好是他的养子,但张府上下一直都是都是把他当做张府的第五位郎君对待的。
元氏对待乔安好也是视如己出,几个兄弟之间从不偏袒,张氏兄弟四人也把他当成亲兄弟。
张拯虽然叫乔安好乔大哥,但其实乔安好的年纪比老二张大素还小一岁,如今也不过十八岁而已。
因为张拯兄弟四人没有一个人喜欢舞刀弄枪,所以张公瑾把一身的本事都尽数传给了乔安好。
在这个年代,师徒便如父子,更何况乔安好是张公瑾养大的,所以乔安好面对张拯一家人也完全没有拘谨之感。
“既然人都到齐了,那就吃饭吧。”
随着张公瑾一声令下,张大素张大安便急不可耐的抓起筷子开始夹菜。
一边吃还一边抱怨地方上的饭菜不是给人吃的,这次回来长安,等过完节回去的时候,一定要从家中带着几个厨子过去。
元氏时不时的为狼吞虎咽的四兄弟夹菜,偶尔也为张公瑾夹一筷子。
……
一家人,一顿饭。一直吃到了天色擦黑。
直到下人生起火烛撤下残羹剩肴,张拯才取出一根牙签开始剔牙。
吃完饭,张拯又陪着母亲元氏扯了一些家常话。
元氏突然想起她的宝贝鸟儿今天因为等张拯回家,忘记了喂食,然后又急匆匆的跑去喂养她的宝贝鸟儿了。
张公瑾带着四个少年来到书房,开始询问起张拯去晋阳这一遭经历的细节。
张拯便开始叙述起了去晋阳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虽然书房内的其他人早已经知晓张拯去晋阳的所作所为。
但是写信内容有限,很多事情都是一笔带过,只有最后的结果。
而当事人的的亲自讲述,多了过程与细节,自然听得其他人又是另外一番感悟。
张拯讲述的一些细节听得其他几兄弟一脸咋舌。
张大素有些佩服的说道:
“不容易啊,我只知道小弟你说服王氏倒戈,又收墨家为己用。
当时得知这两个消息,还为你喝彩来着。却是没想到,其中还有这般凶险。”
“是啊,确实太冒险了,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小弟以后切不可如此鲁莽了。”
张大安摇摇头,似是对张拯当时冒险的行为不太赞同。
兄弟二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只有乔安好在一旁静静的听着张拯的讲述。
而张公瑾,则是闭上了眼睛,看不出心里在想什么。
待张拯话音落下,张公瑾沉思了一会睁开眼睛,对张拯说道:“不错,有些事情你做得比老夫想的还好。”
张拯虚心的接受了老爹的夸赞,并在脸上露出了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心中极为得意。
晋阳之行,拜访王氏完全可以称得上神之来笔。
因为王氏倒戈,其影响之深远,远不是为大唐皇家书院解决师资力量那么简单。
这不过是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原因罢了。
往深层次的来说,用两个字就能概括:“风向!”
王氏的倒戈,为那些摇摆不定的门阀树立了一个狠好的风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想象得到,很多世家门阀未来的风向和家族内部的计划也会随着王氏的倒戈重新开始调整。
最重要的是,张拯把水给搅浑了。
如果是大唐的社会结构是一潭水,那现在王氏就是那根搅水的棍子。
如果大哥回来长安给大侄子办周岁宴,那么算一算日子,剩下的时间也没有几个月了。
该给大侄子准备一个什么礼物呢?
三兄弟一起低声的讨伐起大哥来,顺便着侄子的周岁宴该给侄子准备什么礼物。
原本坐在一旁闭目养神张公瑾,在听见张拯兄弟三人嘀嘀咕咕的小声说起张府嫡长孙时,便悄悄的竖起了耳朵。
而听见三兄弟在那猜测张大象什么时候带大侄子回长安办周岁宴时,平时不苟言笑的脸上也是会心一笑。
自己位极人臣,家中子嗣兴旺,儿子兄友弟恭,家宅和谐安定。
不到四十岁的年纪,嫡长孙便已降世。
往年顽皮不堪最难管教的小儿子如今也开始懂事了,还有了一身神鬼莫测的本事,便是陛下也是称赞有加。
这样的成就,他这一生还图什么呢,又如何能不令他不骄傲呢。
“吃饭咯,吃饭咯!”
平日里端庄优雅的国公夫人元氏,今日一改常态,竟亲自端着菜进了正堂。
待元氏进来后,一排年轻的侍女,每人手中端着一个盘子开始上菜。
张公瑾向来不喜规矩,张拯对于一家人吃饭还要分成几份也很不满,所以国公府用餐都是一家人围在一张大圆桌上。
大圆桌,自然是张拯的杰作,而且这个习惯在张府已经持续了十多年时间。
老二张大素为张公瑾和元氏搬来两个椅子,对着一旁的张公瑾和正在布菜的元氏恭敬的说道:“父亲,母亲,请上坐。”
张公瑾点点头,在上首的位置坐了下来,元氏便坐在张公瑾身边。
见父母都上桌了,兄弟三人才拉开凳子坐了下去。
“对了,我去叫乔大哥。”
张拯的屁股刚刚沾上凳子,又一下子站了起来。
“不必,为娘已经遣人去叫安好了,喏,这不是来了!”
元氏轻笑一声,对着正堂门外呶呶嘴。
张拯转头望去,果然看见一脸笑意看着他的乔安好正跨进大门朝着饭桌走来。
“乔大哥,快过来吃饭。”
张拯拉开一张凳子,乔安好便顺势坐下,对着张拯说了一句:“拯哥儿,方才在忙,就没来得及去接你。”
“哈哈,没事儿,吃饭吧。”
张拯哈哈一笑,对于乔安好不去接他丝毫不在意,自家人说这些就没意思了。
乔安好在国公府的地位很特殊,在没有任务时,他在国公府有一个单独的小院子。
而张公瑾出门时,他便是张公瑾的贴身亲卫。
既算得上张公瑾的半个儿子,又算得上张公瑾的衣钵传人。
作为张公瑾收养在军中的孩子,虽然名义上张公瑾从未说过乔安好是他的养子,但张府上下一直都是都是把他当做张府的第五位郎君对待的。
元氏对待乔安好也是视如己出,几个兄弟之间从不偏袒,张氏兄弟四人也把他当成亲兄弟。
张拯虽然叫乔安好乔大哥,但其实乔安好的年纪比老二张大素还小一岁,如今也不过十八岁而已。
因为张拯兄弟四人没有一个人喜欢舞刀弄枪,所以张公瑾把一身的本事都尽数传给了乔安好。
在这个年代,师徒便如父子,更何况乔安好是张公瑾养大的,所以乔安好面对张拯一家人也完全没有拘谨之感。
“既然人都到齐了,那就吃饭吧。”
随着张公瑾一声令下,张大素张大安便急不可耐的抓起筷子开始夹菜。
一边吃还一边抱怨地方上的饭菜不是给人吃的,这次回来长安,等过完节回去的时候,一定要从家中带着几个厨子过去。
元氏时不时的为狼吞虎咽的四兄弟夹菜,偶尔也为张公瑾夹一筷子。
……
一家人,一顿饭。一直吃到了天色擦黑。
直到下人生起火烛撤下残羹剩肴,张拯才取出一根牙签开始剔牙。
吃完饭,张拯又陪着母亲元氏扯了一些家常话。
元氏突然想起她的宝贝鸟儿今天因为等张拯回家,忘记了喂食,然后又急匆匆的跑去喂养她的宝贝鸟儿了。
张公瑾带着四个少年来到书房,开始询问起张拯去晋阳这一遭经历的细节。
张拯便开始叙述起了去晋阳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虽然书房内的其他人早已经知晓张拯去晋阳的所作所为。
但是写信内容有限,很多事情都是一笔带过,只有最后的结果。
而当事人的的亲自讲述,多了过程与细节,自然听得其他人又是另外一番感悟。
张拯讲述的一些细节听得其他几兄弟一脸咋舌。
张大素有些佩服的说道:
“不容易啊,我只知道小弟你说服王氏倒戈,又收墨家为己用。
当时得知这两个消息,还为你喝彩来着。却是没想到,其中还有这般凶险。”
“是啊,确实太冒险了,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小弟以后切不可如此鲁莽了。”
张大安摇摇头,似是对张拯当时冒险的行为不太赞同。
兄弟二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只有乔安好在一旁静静的听着张拯的讲述。
而张公瑾,则是闭上了眼睛,看不出心里在想什么。
待张拯话音落下,张公瑾沉思了一会睁开眼睛,对张拯说道:“不错,有些事情你做得比老夫想的还好。”
张拯虚心的接受了老爹的夸赞,并在脸上露出了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心中极为得意。
晋阳之行,拜访王氏完全可以称得上神之来笔。
因为王氏倒戈,其影响之深远,远不是为大唐皇家书院解决师资力量那么简单。
这不过是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原因罢了。
往深层次的来说,用两个字就能概括:“风向!”
王氏的倒戈,为那些摇摆不定的门阀树立了一个狠好的风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想象得到,很多世家门阀未来的风向和家族内部的计划也会随着王氏的倒戈重新开始调整。
最重要的是,张拯把水给搅浑了。
如果是大唐的社会结构是一潭水,那现在王氏就是那根搅水的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