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行水泊,湖风徐徐,虽已入夏,却并不觉得有多少炎热。对坐于船仓之中,借着行船的时间,周侗对古浩天的武艺进行指导。对这个弟子他是打心眼里欣赏的,悟性高、灵性好、韧性足,半年多时间,他武艺进展便达到了其他弟子一、两年的水准,如今他的枪法足于和周云清抗衡,后来学的近身武艺风云十八刀也接近大成。周侗因此常常想到二仙山的药丸,不由生起了得空去拜访罗真人的心思。
“为师此去,不知几年得返,云清虽为你师兄,但为人耿直,不善机变,你无须顾忌,要多多教导于他。”
周侗以前一直把周云清带在身边,到了梁山之后,周云清完全溶入了梁山体系,而且成熟彪悍许多,作为父亲他自然是欣慰的,所以这次就把他留在了山上。
“师兄文武双全,弟子以后还要仰仗于他,自会向他多多讨教。”
“你不必自谦,为人处事你胜他多矣,不过云清弓箭一道,倒已有几分成就,我观你山上当前没有善射之人,由他来教授弓箭倒也胜任。”
“师兄如今已经是山上的弓箭教习了,兄弟们都佩服的紧。”
卧虎庄夺得弓箭之后,古浩天抽人学习,却苦于没有高明的教习,后周云清自告奋勇,不料一出手就技惊四座。
周侗听了不禁莞尔,心想这小子终究还是好强的性子,随后从怀里掏出一枚青铜虎头挂件递于古浩天。
“我这儿还有一物你且收好,此乃师门信物,你的几位师兄各有一枚,若异日相遇凭此相认。”
“弟子谢过师傅。”
古浩天恭敬接过,但心里一个困惑了前世和今生的疑问,实在太好奇,终究还是问了出来。
“师傅,不知弟子有几位师兄,也好让弟子心里有数,来日有幸得见,免得尴尬。”
周侗到底有几个徒弟,后世莫衷一是,今日真人在前,他当然想弄个清楚。
“师门之事为师本想告知于你,在你之前,收入门内的有三人。你大师兄叫卢俊义,北京人氏,精于棍棒,号称“玉麒麟” ,他广有田产,不愿作官,现于家中作富家翁;二师兄叫林冲,现于东京八十万禁军中当一个教头,一杆枪罕见敌手,也有一个“豹子头”的名头;三师兄叫史文恭,他弓马娴熟,武功不凡,只可惜太过于好强,唉,不说也罢,你日后若是遇见,就说为师不怪他当年之过。”
周侗手抚白须,沉吟一下,又接着说。
“除此三人之外,还有三人曾得老夫传授,但未列入门墙,其一是栾廷玉,此人为人忠厚,生性淡泊,在为师身边也有年余,可惜后来奔母丧回乡,不知何故不曾再回,不然必会成为你四师兄;其二是孙立曾授其枪锏之术,后来随俺老友宗泽去了登州赴任;另有清河县武松武二郎俺曾授于他腿法。此三人不曾有师门信物,但栾廷玉和孙立二人识得师门信物,武二郎却是不曾知晓。”
古浩天此时才了然,但一想到这些牛人都是自己的师兄,心中又是一阵火热。
师徒两人聊的投入,不知不觉船到了古家庄码头,周侗进庄依旧赶了那辆牛车,自顾去了。古浩天自知留他不住,只好送到路口,恭敬的行了大礼,目送其远去。
古家庄内,此时古波刚从卞祥那儿得知小官人调他回梁山的消息,顿时兴奋不已,上回为了脱身他新招了三十余名队员,一个月的训练,如今也有一定基础,本以为还得熬两个月,谁曾想好事就这么来了。
“古波,你且带两位兄弟把这封信送到县衙,交于朱仝督头,烦他呈于徐大人。”
古波正高兴着,却听得古浩天在外头叫他,他跑过来接过书信,带着人就住县城去了。
古浩天这才去看了古桢,询问了上次拜访徐知县的经过,父子二人一起吃了个午饭,便回东厢房歇去了。潘金莲早上跟着回来,一路上为师徒两人倒茶添水,如今在厢房里见小官人进来,不免又想起那羞人之事,昨晚小官人对她恣意怜爱,让她差点沦陷,若不是小官人自制,恐怕……一时脸上发烫。
午休之后,古浩天对新招三十余名队员的训练进行了指导,傍晚时分古波回来了,他带来了徐处仁的亲笔回信,约他明日巳时于后衙见面。
对于这位长者,无论是前世从史书上的了解,还有是今生直接的接触,古浩天都是发自内心敬重的。当晚,古浩天为明日的见面认真进行了准备,礼物在山上时他已经挑选了一些字画古籍,他主要针对所要请教的秋闱之事,做了一些思考,免得到时显得浅薄。
这一个月时间他东奔西跑,根本没时间静下心来向闻焕章请教科举之事,只是在平常做事之余闲谈之中断断续续的了解到,这个时代的科举基本延续隋唐的制度,科举除进士科之外,还有诸科,包括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明经、明法、明字等科。
其中以进士科最牛,中进士者日后仕途非常乐观,往往能爬到宰辅的高位,其次是明经,是指全部经书的统考,其他各小科一看就知道,即使考中,也不过终生是个小业务官,很难掌握到权力。若用后世高考比喻,进士科便“985”院校,明经是一般本科,其他则是专科。
考试内容上发解试与院试基本一致,考试内容为诗赋、经义、论、策以及帖经,墨义。比较后世的考试形式,诗、赋自不用说,经义、论、策其实便是命题作文,帖经类似填空,墨义类似名词解释。
古浩天细细的思索了近段时间与闻焕章和萧让交谈时,所获得的关于科举的一些信息。他觉得以他现在的记忆力,看书背诵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要掌握答题的方法和格式,以及考试的重点。
郓县县衙,古浩天早早就来到后衙候着,徐处仁在前衙处理好公务进来时,正好是巳时。
“让浩天久等了,伤势可是大好。”徐处仁一进门便关心的问。
“累大人挂念,如今已是大好。”古浩天一边回话,一面递上礼物。
“浩天有心了。”徐处仁也不推辞,对这些字画古籍细细观摩一遍,却是十分喜爱。
之后,两人坐下品茶述话,徐知县说了古浩天刺杀案的始末,他感慨,像吴县尉这种经年老吏,人品竟然如此不堪,若朝廷薪俸养的都是这等人,国也堪忧,但在最后却话风一转,说起了科举之事。
“如今朝廷奸臣当道,官场上下污吏横行,匡扶正义,救济黎民,正须浩天这样年轻有为之人,秋闱在即,你可有打算。”徐处仁看着古浩天,热切的说。
“小子也有参加秋闱之意,只是学识浅薄,恐怕有负大人厚爱。”
“你的学识我已有所了解,参加发解试足足有余,关键之处是如何运用学识作出考官欣赏的文章来。我朝前期科举重诗赋而轻经义、策论,如今正好相反,却是重策、论而轻诗赋,我观浩天对时势、经济、民生都有不凡见解,只须懂得作文的方法,秋闱当不在话下。”
前些日子的往来过程中,古浩天对时势、民生等的一些观点,常常引起徐处仁的震撼和深思。
“作文的方法,闻先生倒也教过一些,只是他久离东京,对当下科考的要点、考官的性情不甚了解,庄园出来之时,他专门吩咐小子要请教于大人。”
古人科举不同于后世高考,他们的考题往往一人所出,所以对出题人的了解十分重要。
“当下济州知府为张叔夜大人,此公忠义清正,忧国忧民,其论、策必不出民生和边患之类,当前边患离不开我朝与辽、夏以及北方蛮族之间的关系,民生则无非是如何让百姓摆脱贫困,生活安定幸福。你只要对此类文章细加揣摩,必有所获。”
如今的济州知府竟然是张叔夜,古浩天想不到他生活的地头接连冒出了两尊大神,徐处仁出现于郓城县已经够意外了,张叔夜又从济州府冒了出来,看来自己这只小蝴蝶扇动的风有点大了。
这张叔夜可不是一般人,在水浒传里是他代替太尉宿元景上梁山招安的,而在真实的历史上正是他灭了宋江起义,后来于靖康之难中率军守汴梁城,失败后随宋钦宗被金国掳走,途中自缢而死,后谥号“忠文“,一生作为无愧忠义两字。
徐处仁与张叔夜年纪相差无几,都是忠义之人,彼此早有耳闻,徐处仁贬到郓城之后,张叔夜刚好又是他的顶头上司,两人相交甚多,对彼此的治政理念常有交流,故此对其所思所想心里有数。
后衙里两人相谈甚欢,徐处仁科举出身,又混迹官场数十年,对科考自有独到的见解,一个多时辰下来,古浩天受益非浅。在后衙陪徐处仁用过午饭,带着其赠送的一些科考文籍,古浩天方才告辞出来。
“夏日炎热,小子准备到山庄潜心静读两月,秋闱前再来拜访大人。”
“如此甚好,老夫静候佳音。”
一老一少在夏日的午后,洒然作别,静待秋时的另一段佳话。
82671/
“为师此去,不知几年得返,云清虽为你师兄,但为人耿直,不善机变,你无须顾忌,要多多教导于他。”
周侗以前一直把周云清带在身边,到了梁山之后,周云清完全溶入了梁山体系,而且成熟彪悍许多,作为父亲他自然是欣慰的,所以这次就把他留在了山上。
“师兄文武双全,弟子以后还要仰仗于他,自会向他多多讨教。”
“你不必自谦,为人处事你胜他多矣,不过云清弓箭一道,倒已有几分成就,我观你山上当前没有善射之人,由他来教授弓箭倒也胜任。”
“师兄如今已经是山上的弓箭教习了,兄弟们都佩服的紧。”
卧虎庄夺得弓箭之后,古浩天抽人学习,却苦于没有高明的教习,后周云清自告奋勇,不料一出手就技惊四座。
周侗听了不禁莞尔,心想这小子终究还是好强的性子,随后从怀里掏出一枚青铜虎头挂件递于古浩天。
“我这儿还有一物你且收好,此乃师门信物,你的几位师兄各有一枚,若异日相遇凭此相认。”
“弟子谢过师傅。”
古浩天恭敬接过,但心里一个困惑了前世和今生的疑问,实在太好奇,终究还是问了出来。
“师傅,不知弟子有几位师兄,也好让弟子心里有数,来日有幸得见,免得尴尬。”
周侗到底有几个徒弟,后世莫衷一是,今日真人在前,他当然想弄个清楚。
“师门之事为师本想告知于你,在你之前,收入门内的有三人。你大师兄叫卢俊义,北京人氏,精于棍棒,号称“玉麒麟” ,他广有田产,不愿作官,现于家中作富家翁;二师兄叫林冲,现于东京八十万禁军中当一个教头,一杆枪罕见敌手,也有一个“豹子头”的名头;三师兄叫史文恭,他弓马娴熟,武功不凡,只可惜太过于好强,唉,不说也罢,你日后若是遇见,就说为师不怪他当年之过。”
周侗手抚白须,沉吟一下,又接着说。
“除此三人之外,还有三人曾得老夫传授,但未列入门墙,其一是栾廷玉,此人为人忠厚,生性淡泊,在为师身边也有年余,可惜后来奔母丧回乡,不知何故不曾再回,不然必会成为你四师兄;其二是孙立曾授其枪锏之术,后来随俺老友宗泽去了登州赴任;另有清河县武松武二郎俺曾授于他腿法。此三人不曾有师门信物,但栾廷玉和孙立二人识得师门信物,武二郎却是不曾知晓。”
古浩天此时才了然,但一想到这些牛人都是自己的师兄,心中又是一阵火热。
师徒两人聊的投入,不知不觉船到了古家庄码头,周侗进庄依旧赶了那辆牛车,自顾去了。古浩天自知留他不住,只好送到路口,恭敬的行了大礼,目送其远去。
古家庄内,此时古波刚从卞祥那儿得知小官人调他回梁山的消息,顿时兴奋不已,上回为了脱身他新招了三十余名队员,一个月的训练,如今也有一定基础,本以为还得熬两个月,谁曾想好事就这么来了。
“古波,你且带两位兄弟把这封信送到县衙,交于朱仝督头,烦他呈于徐大人。”
古波正高兴着,却听得古浩天在外头叫他,他跑过来接过书信,带着人就住县城去了。
古浩天这才去看了古桢,询问了上次拜访徐知县的经过,父子二人一起吃了个午饭,便回东厢房歇去了。潘金莲早上跟着回来,一路上为师徒两人倒茶添水,如今在厢房里见小官人进来,不免又想起那羞人之事,昨晚小官人对她恣意怜爱,让她差点沦陷,若不是小官人自制,恐怕……一时脸上发烫。
午休之后,古浩天对新招三十余名队员的训练进行了指导,傍晚时分古波回来了,他带来了徐处仁的亲笔回信,约他明日巳时于后衙见面。
对于这位长者,无论是前世从史书上的了解,还有是今生直接的接触,古浩天都是发自内心敬重的。当晚,古浩天为明日的见面认真进行了准备,礼物在山上时他已经挑选了一些字画古籍,他主要针对所要请教的秋闱之事,做了一些思考,免得到时显得浅薄。
这一个月时间他东奔西跑,根本没时间静下心来向闻焕章请教科举之事,只是在平常做事之余闲谈之中断断续续的了解到,这个时代的科举基本延续隋唐的制度,科举除进士科之外,还有诸科,包括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明经、明法、明字等科。
其中以进士科最牛,中进士者日后仕途非常乐观,往往能爬到宰辅的高位,其次是明经,是指全部经书的统考,其他各小科一看就知道,即使考中,也不过终生是个小业务官,很难掌握到权力。若用后世高考比喻,进士科便“985”院校,明经是一般本科,其他则是专科。
考试内容上发解试与院试基本一致,考试内容为诗赋、经义、论、策以及帖经,墨义。比较后世的考试形式,诗、赋自不用说,经义、论、策其实便是命题作文,帖经类似填空,墨义类似名词解释。
古浩天细细的思索了近段时间与闻焕章和萧让交谈时,所获得的关于科举的一些信息。他觉得以他现在的记忆力,看书背诵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要掌握答题的方法和格式,以及考试的重点。
郓县县衙,古浩天早早就来到后衙候着,徐处仁在前衙处理好公务进来时,正好是巳时。
“让浩天久等了,伤势可是大好。”徐处仁一进门便关心的问。
“累大人挂念,如今已是大好。”古浩天一边回话,一面递上礼物。
“浩天有心了。”徐处仁也不推辞,对这些字画古籍细细观摩一遍,却是十分喜爱。
之后,两人坐下品茶述话,徐知县说了古浩天刺杀案的始末,他感慨,像吴县尉这种经年老吏,人品竟然如此不堪,若朝廷薪俸养的都是这等人,国也堪忧,但在最后却话风一转,说起了科举之事。
“如今朝廷奸臣当道,官场上下污吏横行,匡扶正义,救济黎民,正须浩天这样年轻有为之人,秋闱在即,你可有打算。”徐处仁看着古浩天,热切的说。
“小子也有参加秋闱之意,只是学识浅薄,恐怕有负大人厚爱。”
“你的学识我已有所了解,参加发解试足足有余,关键之处是如何运用学识作出考官欣赏的文章来。我朝前期科举重诗赋而轻经义、策论,如今正好相反,却是重策、论而轻诗赋,我观浩天对时势、经济、民生都有不凡见解,只须懂得作文的方法,秋闱当不在话下。”
前些日子的往来过程中,古浩天对时势、民生等的一些观点,常常引起徐处仁的震撼和深思。
“作文的方法,闻先生倒也教过一些,只是他久离东京,对当下科考的要点、考官的性情不甚了解,庄园出来之时,他专门吩咐小子要请教于大人。”
古人科举不同于后世高考,他们的考题往往一人所出,所以对出题人的了解十分重要。
“当下济州知府为张叔夜大人,此公忠义清正,忧国忧民,其论、策必不出民生和边患之类,当前边患离不开我朝与辽、夏以及北方蛮族之间的关系,民生则无非是如何让百姓摆脱贫困,生活安定幸福。你只要对此类文章细加揣摩,必有所获。”
如今的济州知府竟然是张叔夜,古浩天想不到他生活的地头接连冒出了两尊大神,徐处仁出现于郓城县已经够意外了,张叔夜又从济州府冒了出来,看来自己这只小蝴蝶扇动的风有点大了。
这张叔夜可不是一般人,在水浒传里是他代替太尉宿元景上梁山招安的,而在真实的历史上正是他灭了宋江起义,后来于靖康之难中率军守汴梁城,失败后随宋钦宗被金国掳走,途中自缢而死,后谥号“忠文“,一生作为无愧忠义两字。
徐处仁与张叔夜年纪相差无几,都是忠义之人,彼此早有耳闻,徐处仁贬到郓城之后,张叔夜刚好又是他的顶头上司,两人相交甚多,对彼此的治政理念常有交流,故此对其所思所想心里有数。
后衙里两人相谈甚欢,徐处仁科举出身,又混迹官场数十年,对科考自有独到的见解,一个多时辰下来,古浩天受益非浅。在后衙陪徐处仁用过午饭,带着其赠送的一些科考文籍,古浩天方才告辞出来。
“夏日炎热,小子准备到山庄潜心静读两月,秋闱前再来拜访大人。”
“如此甚好,老夫静候佳音。”
一老一少在夏日的午后,洒然作别,静待秋时的另一段佳话。
82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