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一、莫言兴废是循环
听了李仲揆的话,剩下几人也都起身相请。
此时孙元起反而有些踌躇,自然不好告诉他们自己住在水陆街,这样就露馅了。一旦他们知道自己是提学使,他们还敢向自己问学么?即便敢问学,谁又能保证这种单纯的知识授受不会变味?可是拒绝这些学生的诚恳要求也不妥,毕竟他们是一片赤忱向学之心,何况自己来湖北就是兴办教育的。古人说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想了一下,这才说道:“我初到武昌,居无定所,平日除了读书备考之外,可能还要四下逛逛,饱览武昌三镇的美景。你们这一说,我倒有些不回答。不过,你们平日都是在这里吃饭么?”
“是的。”学生们一齐点头。
孙元起道:“这就好。最近一段时间我都会在武昌,每隔五六天、七八天不等,中午的时候我会到这里来一趟,你们物理、化学、数学有什么不懂的,我都可以讲解。”
学生们齐声道谢,见孙元起到现在还没有吃饭,赶紧起身告辞。
见几位学生走远,杨度笑道:“百熙刚来不到半月,就开始广收学生啦?估计照这样下去,三年以后,鄂省半数以上都得是你学生。人家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你倒好,为官一任,收徒一方。你这要多担任几个地方的提学使,还不真成桃李满天下?”
刘师培却道:“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何乐而不为呢?皙子兄,我们俩也不能落后啊!什么时候我们也要开坛收徒。”
孙元起调侃道:“申叔要收徒还不简单!武昌城里有的是幼稚园、蒙养院,恰好我手里还有那么点权利,什么时候调你去任校长,成不?”
三个人一边吃着冷饭菜,一边说笑。等吃完饭出去结账的时候,才发现那几个学生已经帮自己会了钞。孙元起心中暗暗称许:这么看来,那几个学生为人处世上还过得去,至少知道尊师重教!
感激归感激,孙元起却不敢承情,毕竟刚才亲眼看见他们吃饭的菜肴,知道同事们各自家境应该都不是太富裕;而自己每个月都有俸禄领,何必要让他们破费?便把取了银子交给掌柜,让充到他们账上。这才和杨、刘二人走出饭肆,直奔宾阳门外湖北师范学堂而去。
湖北师范学堂兴建于1902年,目的是专门培养中小学教习、学堂每天上课八小时,日常课程包括读经讲经、修生、算学、教育学、卫生学、教授法、学校管理法等。按照规定,速成班定一年毕业,第二班二年毕业,第三班三年毕业。总体来说学校一般,比两湖总师范自然不如,却比师范传习所好一些,与支郡学堂有如难兄难弟。
回到衙署,孙元起拉住同行的两人不让走:“今天去了四所师范学堂,我刚好有些想法,想趁热打铁,请二位一同参详,先拿出初稿来!”
东主有命,两人自然不能推辞。
在书房坐定后,孙元起开始讲述自己的大致看法:“就今天在几所学堂所见,我觉得目前存在如下三个问题:首先,教学内容中经学比例太大,事实上传统教育最不缺的就是经学,根本无须再在课堂上凸显。相反,科学知识才是我们当今最应该宣传和普及的内容,比重必须加大。
“其次,师范教育中盲目性和急功近利思想太严重。速成班一年就毕业,能有什么效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师范教育不能是速成工程、应急工程,必须注重老师的素质,因为一个老师的素质往往决定着无数学生的素质。今天两湖总师范的那个***物理教习就很能说明问题。
“第三,各学校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老师慵、懒、散现象比较严重,完全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以后的改革中,必须要严格考核教师的水准,能者上,庸者下。”
杨度和刘师培没有说话,只是在认真倾听,这是因为一方面他们在教育上没有过多的实践经验,也就没有发言权;另一方面他们作为幕僚、下属,也必须学会倾听。
“既然出现了问题,就必须要改革,尤其是在这个普及和推广新式学堂教育的最初阶段,更不容拖延!”孙元起话音铿锵,“关于改革的方案,我大致是这样想的:第一,在两湖总师范的基础上,成立全新的两湖师范,支郡师范、师范传习所、湖北师范等全部裁撤,所有老师、学生并入新学校。根据教育对象不同,新学校分为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三个学院,院下面再根据学科分系。
“第二、新成立的学校只有两种学制,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三年制,允许四年制;中学教育必须四年制。没有所谓的速成班。三年制学生,第一年学基础课,第二、三年分专业,毕业前至少实习三个月。四年制学生,前两年基础课,后两年专业课,至少实习半年。
“第三、提高学校的老师素质,裁汰不合格的授课老师。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老师,那就从经世大学里抽调,总之,那些昏庸无能、大放厥词、不知所云的老师,绝不能让他们呆在学校里误人子弟。
“第四、学校学生严进严出,入学之后必须认真学习,品行不端、屡教不改者劝退,多门成绩不合格者不得毕业。
“第五,逐渐推广教师资格制度。从学校毕业,除毕业证外,另颁发给教师资格证书。以后湖北新任教者,必须持有教师资格证书才准登台执教。等人手勉强充裕后,原有无证老师要重新回学校补习,考取教师资格,否则予以革职。虽然教师资格证书,会让少数庸才混进教师队伍,少数优秀人才又会因此被排斥在外,但是为了保证大多数人的胜任,只能牺牲掉那一小部分人了……”
孙元起林林总总地说了几点,杨度又补充了些,一旁的刘师培早已拿笔在纸上记下了大致条文。
等大家的意见大致说完敲定,杨度这才说道:“百熙,这次改革是不是动静太大?要知道,香帅这些年来在湖广最为人称道的三件事,除了兴办工业、编练新兵外,就数推广教育了。而这教育中,最重要的便是师范教育。如今你初来乍到,便大刀阔斧的改革,撤并了大部分香帅成立的学校,会不会让人以为你是在否定这么些年香帅的功绩?”
孙元起豪情满怀:“恰恰相反!我的改革不是要否定香帅这些年的功绩,而是弘扬香帅的开拓之功。这些学校要么名存实亡,要么是名不副实,如果不加整顿,迟早关门,到那时候,才真正是有负香帅的苦心、否定香帅的功绩。如果改革之后学校得以健康发展,培养的学生利国利民,千秋万代之后,谁还会忘记香帅最初的功绩呢?”
看杨度还要说什么,孙元起一挥手:“不用担心,出京的时候宫里头已经给了我自专的权力!大不了,等申叔写好之后,除了送进京里,再给香帅也送一份!”
杨度摇摇头:“这毕竟是湖北地面上的事儿,香帅作为湖广总督兼湖北巡抚,怎么也应该先和他商量商量,再上奏吧?要知道‘县官不如现管’啊!何况,师范学校的经费还都是香帅筹集、划拨的呢?”
孙元起想想,觉得也对,便同意了杨度的建议。过了一日,便拿着刘师培写好的改革草案,到湖广总督府衙拜见张之洞。
湖南、湖北两省从二品的官员能有几人?恐怕一把手都数的过来。所以孙元起拜会,张之洞自然是要接见的。老头子接过孙元起递上的文稿,戴着老花镜看了一回,半晌才对孙元起说道:
“百熙,你这里所说的,有些老夫不敢苟同!”
【文学网提供无广告弹窗小说阅读】
听了李仲揆的话,剩下几人也都起身相请。
此时孙元起反而有些踌躇,自然不好告诉他们自己住在水陆街,这样就露馅了。一旦他们知道自己是提学使,他们还敢向自己问学么?即便敢问学,谁又能保证这种单纯的知识授受不会变味?可是拒绝这些学生的诚恳要求也不妥,毕竟他们是一片赤忱向学之心,何况自己来湖北就是兴办教育的。古人说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想了一下,这才说道:“我初到武昌,居无定所,平日除了读书备考之外,可能还要四下逛逛,饱览武昌三镇的美景。你们这一说,我倒有些不回答。不过,你们平日都是在这里吃饭么?”
“是的。”学生们一齐点头。
孙元起道:“这就好。最近一段时间我都会在武昌,每隔五六天、七八天不等,中午的时候我会到这里来一趟,你们物理、化学、数学有什么不懂的,我都可以讲解。”
学生们齐声道谢,见孙元起到现在还没有吃饭,赶紧起身告辞。
见几位学生走远,杨度笑道:“百熙刚来不到半月,就开始广收学生啦?估计照这样下去,三年以后,鄂省半数以上都得是你学生。人家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你倒好,为官一任,收徒一方。你这要多担任几个地方的提学使,还不真成桃李满天下?”
刘师培却道:“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何乐而不为呢?皙子兄,我们俩也不能落后啊!什么时候我们也要开坛收徒。”
孙元起调侃道:“申叔要收徒还不简单!武昌城里有的是幼稚园、蒙养院,恰好我手里还有那么点权利,什么时候调你去任校长,成不?”
三个人一边吃着冷饭菜,一边说笑。等吃完饭出去结账的时候,才发现那几个学生已经帮自己会了钞。孙元起心中暗暗称许:这么看来,那几个学生为人处世上还过得去,至少知道尊师重教!
感激归感激,孙元起却不敢承情,毕竟刚才亲眼看见他们吃饭的菜肴,知道同事们各自家境应该都不是太富裕;而自己每个月都有俸禄领,何必要让他们破费?便把取了银子交给掌柜,让充到他们账上。这才和杨、刘二人走出饭肆,直奔宾阳门外湖北师范学堂而去。
湖北师范学堂兴建于1902年,目的是专门培养中小学教习、学堂每天上课八小时,日常课程包括读经讲经、修生、算学、教育学、卫生学、教授法、学校管理法等。按照规定,速成班定一年毕业,第二班二年毕业,第三班三年毕业。总体来说学校一般,比两湖总师范自然不如,却比师范传习所好一些,与支郡学堂有如难兄难弟。
回到衙署,孙元起拉住同行的两人不让走:“今天去了四所师范学堂,我刚好有些想法,想趁热打铁,请二位一同参详,先拿出初稿来!”
东主有命,两人自然不能推辞。
在书房坐定后,孙元起开始讲述自己的大致看法:“就今天在几所学堂所见,我觉得目前存在如下三个问题:首先,教学内容中经学比例太大,事实上传统教育最不缺的就是经学,根本无须再在课堂上凸显。相反,科学知识才是我们当今最应该宣传和普及的内容,比重必须加大。
“其次,师范教育中盲目性和急功近利思想太严重。速成班一年就毕业,能有什么效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师范教育不能是速成工程、应急工程,必须注重老师的素质,因为一个老师的素质往往决定着无数学生的素质。今天两湖总师范的那个***物理教习就很能说明问题。
“第三,各学校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老师慵、懒、散现象比较严重,完全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以后的改革中,必须要严格考核教师的水准,能者上,庸者下。”
杨度和刘师培没有说话,只是在认真倾听,这是因为一方面他们在教育上没有过多的实践经验,也就没有发言权;另一方面他们作为幕僚、下属,也必须学会倾听。
“既然出现了问题,就必须要改革,尤其是在这个普及和推广新式学堂教育的最初阶段,更不容拖延!”孙元起话音铿锵,“关于改革的方案,我大致是这样想的:第一,在两湖总师范的基础上,成立全新的两湖师范,支郡师范、师范传习所、湖北师范等全部裁撤,所有老师、学生并入新学校。根据教育对象不同,新学校分为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三个学院,院下面再根据学科分系。
“第二、新成立的学校只有两种学制,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三年制,允许四年制;中学教育必须四年制。没有所谓的速成班。三年制学生,第一年学基础课,第二、三年分专业,毕业前至少实习三个月。四年制学生,前两年基础课,后两年专业课,至少实习半年。
“第三、提高学校的老师素质,裁汰不合格的授课老师。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老师,那就从经世大学里抽调,总之,那些昏庸无能、大放厥词、不知所云的老师,绝不能让他们呆在学校里误人子弟。
“第四、学校学生严进严出,入学之后必须认真学习,品行不端、屡教不改者劝退,多门成绩不合格者不得毕业。
“第五,逐渐推广教师资格制度。从学校毕业,除毕业证外,另颁发给教师资格证书。以后湖北新任教者,必须持有教师资格证书才准登台执教。等人手勉强充裕后,原有无证老师要重新回学校补习,考取教师资格,否则予以革职。虽然教师资格证书,会让少数庸才混进教师队伍,少数优秀人才又会因此被排斥在外,但是为了保证大多数人的胜任,只能牺牲掉那一小部分人了……”
孙元起林林总总地说了几点,杨度又补充了些,一旁的刘师培早已拿笔在纸上记下了大致条文。
等大家的意见大致说完敲定,杨度这才说道:“百熙,这次改革是不是动静太大?要知道,香帅这些年来在湖广最为人称道的三件事,除了兴办工业、编练新兵外,就数推广教育了。而这教育中,最重要的便是师范教育。如今你初来乍到,便大刀阔斧的改革,撤并了大部分香帅成立的学校,会不会让人以为你是在否定这么些年香帅的功绩?”
孙元起豪情满怀:“恰恰相反!我的改革不是要否定香帅这些年的功绩,而是弘扬香帅的开拓之功。这些学校要么名存实亡,要么是名不副实,如果不加整顿,迟早关门,到那时候,才真正是有负香帅的苦心、否定香帅的功绩。如果改革之后学校得以健康发展,培养的学生利国利民,千秋万代之后,谁还会忘记香帅最初的功绩呢?”
看杨度还要说什么,孙元起一挥手:“不用担心,出京的时候宫里头已经给了我自专的权力!大不了,等申叔写好之后,除了送进京里,再给香帅也送一份!”
杨度摇摇头:“这毕竟是湖北地面上的事儿,香帅作为湖广总督兼湖北巡抚,怎么也应该先和他商量商量,再上奏吧?要知道‘县官不如现管’啊!何况,师范学校的经费还都是香帅筹集、划拨的呢?”
孙元起想想,觉得也对,便同意了杨度的建议。过了一日,便拿着刘师培写好的改革草案,到湖广总督府衙拜见张之洞。
湖南、湖北两省从二品的官员能有几人?恐怕一把手都数的过来。所以孙元起拜会,张之洞自然是要接见的。老头子接过孙元起递上的文稿,戴着老花镜看了一回,半晌才对孙元起说道:
“百熙,你这里所说的,有些老夫不敢苟同!”
【文学网提供无广告弹窗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