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发网站“子高。你说的太好了。”
对于口是心非的朋友,王学谦一直以来都表现让人恨不得上去扇他两巴掌的冲动。
“您是林总长吧?感谢您那一次对小子的帮忙……”
林长民却摆摆手道:“帮不上什么忙,我可听说了,你子高一个书生。却如同常山赵子龙似的,杀进杀出,愣是没有一个警察敢拦住你。倒是老朽运气。他白人某这个燕京的警察厅长是大人物亲封的,早就不把我这个上司看在眼里了,在司法部这个庙里,我是不管事的菩萨,还是个泥塑的,他白某人才是这庙里的主持,权力大的很呢?”
“你林老弟不是借着这个由头,痛骂一顿白某人?”
站在林长民边上的老者,笑容可掬的插话道。显然,他是林长民一个圈子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标准来看的话,这位也是官场边缘人。穿着过于传统,两撇胡子有些花白,从口音、长相上来看像是湖广一带的人。
王学谦虽没有见过对方,但仿佛像是在看到的第一眼,就认出了对方。
“这位是国学大师,梁启超博士。我可是沾了梁博士的光,才在警卫森严的门卫的眼皮子地下混进来的。”胡适接着介绍道:“子高,我在哥伦比亚的同学,性格跳脱的很。”
没办法,自从戊戌变法之后,梁启超的名字就已经刻在了华夏的近代史上了。一个普普通通的文人,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活跃在民国的学术界和官场,可谓显赫一时。
而这种显赫,并非是高官厚禄,权力巅峰。而是在民望上的收获。
“梁先生!来燕京多次想要拜访您,可是造化弄人……”
“不提这些虚的,你是为国奔波,理应如此。”梁启超并不在意一个年轻人的到访,更何况他也知道,有些话,在有些人的嘴里说出来,就是客套话。
反倒是胡适撇撇嘴,仿佛要提醒王学谦,在称呼上应该更尊重一些。不过他还是放弃了。
人各有志,有人认为,梁启超才学一等,为人耿直,民望颇高,拜于门下。大部分拜师梁启超的人,有敬仰的成分,但更多的是想要借助梁启超的威望,获得更大的名气。
这些,在王学谦的身上都不需要。
就算是称呼上的不冷不淡,也能体现他如今的地位,在曾经的大人物面前,足以不卑不亢,反倒是胡适还不能。
就像是‘先生’一词,在华夏,有着对于师长的敬称;也有对才学深厚者的敬仰称谓;还有就是对授业解惑的闻达者的尊称,最普通的就是从西方传来的一种口语化的称呼。就像是‘博士’,在华夏的意义也有很多种,比如说古代的官职,属于皇帝的幕僚集团的成员;还有在某个学术领域拥有崇高地位的人;最次的才是学历证明。
胡适想要说的是,眼下的燕京,或者说是民国,流行对德高望重者,或者才学颇高者用以‘博士’这一称谓。
王学谦口中的‘先生’,并非对梁启超的才学德望有所敬仰,更不是像弟子一样的尊敬老师的尊称,而是来源于西方的这种口语化的称谓。内容平淡,甚至没有亲近之感。
胡适的异样,很快就被王学谦发现了。能够在王学谦的眼神下,保持心态不发生变化的人还真不多。显然,胡适不在此之中。
浑身不对劲的感觉身上好像多了几只不太受欢迎的虫子,在他后背上爬似的,胡适嘴角牵动了一下,揶揄道:“子高,我身上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吗?”
王学谦笑了,笑的很开心。胡适的古板表情。总是给人一种气定神闲的样子,但实际上,这家伙的神经最是敏感,也是最容易心虚的,只要他心虚,他就回语无伦次的,用一堆花团锦簇的话来掩饰他内心的慌乱:“衣服不错。”
“是吗?我也这么觉得,这都是我在纽约的时候做的,那时候还觉得大。穿着过于老气。今天穿,正好。看的人都说我穿上洋装,显得年轻了许多。”胡适自我感觉良好的沾沾自喜道。
王学谦托着下巴,点了点头。调侃道:“你这是老黄瓜刷绿漆,装嫩呢?平时的棉布大褂不是穿的挺好的吗?”
“你以为我想啊!这是国宴,我要是穿的不正式一点,哪里混的进来?万一看门的狗眼看人低。要轰人,到时候梁博士脸上也不好看吧?”胡适苦笑着,他不太喜欢穿洋装。总觉得拘束,没有大褂来的畅快。
“咯咯……”
一开始坐在林长民身后的林徽因还不敢出头说话,这样的场合,林长民能够带她能来,就已经很出格了,更不要说开口说话了。所以,林徽因自打进入宴会厅之后,就谨小慎微的不敢多说一句话。
感觉上有些闷,王学谦调侃胡适的话,让她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胡适耷拉着脸,苦笑道:“子高,你能不损我吗?”
在同学之间,胡适也是以嘴皮子出名的,但是真要和老马,马寅初斗嘴,他怕挨打。和王学谦斗嘴,他最是气短,因为别看王学谦仪表堂堂,这家伙说话损的很,让他防不胜防。
看看在演讲台说话的里丁伯爵,就能想得到,这家伙一不留神,就给里丁伯爵挖了一个坑。
公正?
正义?
英国人真要是心怀公正和正义,就该好好的在他们的小岛上呆着,而不是把英国的旗帜在世界地图上胡乱的插。这是一个手里拿着刀,嘴上却开口闭口说‘仁义’的强盗。
所以,里丁伯爵在台上的演讲变得为难,甚至不得不放慢了语速,深怕一不留神,在外交场合说错了的话,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反倒是王学谦却上下轻松的还能有心情和人闲聊。
“子高,时间也差不多了,你看……”
“你说我能拒绝吗?”
胡适很不给面子的说道:“不能。”
“那还废什么劲,前方带路!”
林徽因也很好奇,王学谦在学生中演讲,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胡适的这个提议,要是换一个政府高官肯定会被拒绝,因为学生,尤其是青年学生,是这个时代最为激进的时代。
在民国,女大学生在国内还是没有的。
要等郭秉文在秋天国立东南大学招生的时候,才会有首批的女大学生,之后蔡元培从欧洲考察回国之后,也会带来法国的教育新思潮,允许女学生报考北大。
一群唯恐世界不乱的年轻,精力旺盛到让自己父母都心惊胆战的愤青,上千人聚集在一个礼堂里,结果很可能是因为天上的一句话,台下炼成一锅粥。
运气差一点的,那些早有准备的学生,带上了臭鸡蛋,烂菜叶……之类的武器,让演讲者颜面无存。(未完待续。。)
对于口是心非的朋友,王学谦一直以来都表现让人恨不得上去扇他两巴掌的冲动。
“您是林总长吧?感谢您那一次对小子的帮忙……”
林长民却摆摆手道:“帮不上什么忙,我可听说了,你子高一个书生。却如同常山赵子龙似的,杀进杀出,愣是没有一个警察敢拦住你。倒是老朽运气。他白人某这个燕京的警察厅长是大人物亲封的,早就不把我这个上司看在眼里了,在司法部这个庙里,我是不管事的菩萨,还是个泥塑的,他白某人才是这庙里的主持,权力大的很呢?”
“你林老弟不是借着这个由头,痛骂一顿白某人?”
站在林长民边上的老者,笑容可掬的插话道。显然,他是林长民一个圈子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标准来看的话,这位也是官场边缘人。穿着过于传统,两撇胡子有些花白,从口音、长相上来看像是湖广一带的人。
王学谦虽没有见过对方,但仿佛像是在看到的第一眼,就认出了对方。
“这位是国学大师,梁启超博士。我可是沾了梁博士的光,才在警卫森严的门卫的眼皮子地下混进来的。”胡适接着介绍道:“子高,我在哥伦比亚的同学,性格跳脱的很。”
没办法,自从戊戌变法之后,梁启超的名字就已经刻在了华夏的近代史上了。一个普普通通的文人,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活跃在民国的学术界和官场,可谓显赫一时。
而这种显赫,并非是高官厚禄,权力巅峰。而是在民望上的收获。
“梁先生!来燕京多次想要拜访您,可是造化弄人……”
“不提这些虚的,你是为国奔波,理应如此。”梁启超并不在意一个年轻人的到访,更何况他也知道,有些话,在有些人的嘴里说出来,就是客套话。
反倒是胡适撇撇嘴,仿佛要提醒王学谦,在称呼上应该更尊重一些。不过他还是放弃了。
人各有志,有人认为,梁启超才学一等,为人耿直,民望颇高,拜于门下。大部分拜师梁启超的人,有敬仰的成分,但更多的是想要借助梁启超的威望,获得更大的名气。
这些,在王学谦的身上都不需要。
就算是称呼上的不冷不淡,也能体现他如今的地位,在曾经的大人物面前,足以不卑不亢,反倒是胡适还不能。
就像是‘先生’一词,在华夏,有着对于师长的敬称;也有对才学深厚者的敬仰称谓;还有就是对授业解惑的闻达者的尊称,最普通的就是从西方传来的一种口语化的称呼。就像是‘博士’,在华夏的意义也有很多种,比如说古代的官职,属于皇帝的幕僚集团的成员;还有在某个学术领域拥有崇高地位的人;最次的才是学历证明。
胡适想要说的是,眼下的燕京,或者说是民国,流行对德高望重者,或者才学颇高者用以‘博士’这一称谓。
王学谦口中的‘先生’,并非对梁启超的才学德望有所敬仰,更不是像弟子一样的尊敬老师的尊称,而是来源于西方的这种口语化的称谓。内容平淡,甚至没有亲近之感。
胡适的异样,很快就被王学谦发现了。能够在王学谦的眼神下,保持心态不发生变化的人还真不多。显然,胡适不在此之中。
浑身不对劲的感觉身上好像多了几只不太受欢迎的虫子,在他后背上爬似的,胡适嘴角牵动了一下,揶揄道:“子高,我身上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吗?”
王学谦笑了,笑的很开心。胡适的古板表情。总是给人一种气定神闲的样子,但实际上,这家伙的神经最是敏感,也是最容易心虚的,只要他心虚,他就回语无伦次的,用一堆花团锦簇的话来掩饰他内心的慌乱:“衣服不错。”
“是吗?我也这么觉得,这都是我在纽约的时候做的,那时候还觉得大。穿着过于老气。今天穿,正好。看的人都说我穿上洋装,显得年轻了许多。”胡适自我感觉良好的沾沾自喜道。
王学谦托着下巴,点了点头。调侃道:“你这是老黄瓜刷绿漆,装嫩呢?平时的棉布大褂不是穿的挺好的吗?”
“你以为我想啊!这是国宴,我要是穿的不正式一点,哪里混的进来?万一看门的狗眼看人低。要轰人,到时候梁博士脸上也不好看吧?”胡适苦笑着,他不太喜欢穿洋装。总觉得拘束,没有大褂来的畅快。
“咯咯……”
一开始坐在林长民身后的林徽因还不敢出头说话,这样的场合,林长民能够带她能来,就已经很出格了,更不要说开口说话了。所以,林徽因自打进入宴会厅之后,就谨小慎微的不敢多说一句话。
感觉上有些闷,王学谦调侃胡适的话,让她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胡适耷拉着脸,苦笑道:“子高,你能不损我吗?”
在同学之间,胡适也是以嘴皮子出名的,但是真要和老马,马寅初斗嘴,他怕挨打。和王学谦斗嘴,他最是气短,因为别看王学谦仪表堂堂,这家伙说话损的很,让他防不胜防。
看看在演讲台说话的里丁伯爵,就能想得到,这家伙一不留神,就给里丁伯爵挖了一个坑。
公正?
正义?
英国人真要是心怀公正和正义,就该好好的在他们的小岛上呆着,而不是把英国的旗帜在世界地图上胡乱的插。这是一个手里拿着刀,嘴上却开口闭口说‘仁义’的强盗。
所以,里丁伯爵在台上的演讲变得为难,甚至不得不放慢了语速,深怕一不留神,在外交场合说错了的话,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反倒是王学谦却上下轻松的还能有心情和人闲聊。
“子高,时间也差不多了,你看……”
“你说我能拒绝吗?”
胡适很不给面子的说道:“不能。”
“那还废什么劲,前方带路!”
林徽因也很好奇,王学谦在学生中演讲,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胡适的这个提议,要是换一个政府高官肯定会被拒绝,因为学生,尤其是青年学生,是这个时代最为激进的时代。
在民国,女大学生在国内还是没有的。
要等郭秉文在秋天国立东南大学招生的时候,才会有首批的女大学生,之后蔡元培从欧洲考察回国之后,也会带来法国的教育新思潮,允许女学生报考北大。
一群唯恐世界不乱的年轻,精力旺盛到让自己父母都心惊胆战的愤青,上千人聚集在一个礼堂里,结果很可能是因为天上的一句话,台下炼成一锅粥。
运气差一点的,那些早有准备的学生,带上了臭鸡蛋,烂菜叶……之类的武器,让演讲者颜面无存。(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