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放心了。用陆逊来对付司马懿是正确的,比耐心,这个时代比司马懿有耐心的人不多,偏偏陆逊就是那一个。司马懿耗死诸葛亮之前很多年,陆逊就耗死了刘备。
历史可以变,人的性格却不太容易变。遇上陆逊,司马懿算是遇到了克星。
孙策看了一眼远处的城头,微微一笑,心中抑制不住地得意。你自以为奇货可居,想待价而沽,未免太看得起自己。这一次,一定让你血本无归。
远处,司马懿站在城头上,望着将台上的身影,面沉如水,看不出太多的表情。隔着这么远,他看不清对面的人,甚至连战旗都很难分辨,只是从队伍的规模上猜测,来的很可能是孙策。除了他之外,不太可能有这么多侍从骑士出现在孙尚香的大营里。
虽然不知道孙策将如何攻打城,可是他有一种预感,自己恐怕是看不到新年了。城虽有地势,看似无法强攻,可是孙策做了太多看似不可能的事,别人攻不下城,不代表他也不能。既然孙策出现在这里,这场对峙就离分出胜负不远了。
投降是不可能的,孙策不会给他这个机会,他也不想自取其辱。他只希望在战死之前,能赢上一两个回合,就像袁绍在官渡之战的最后阶段,凭着张的奋力一击,赢回一点尊严。
视察完城的战况,孙策对河内进行第一次全面巡视。
河内是黄河中游之末,下游之始,主要有两种地形,一是北侧的山地,一是南侧的冲积平原,绝大部分人口都居住在平原地带,几条河流如沁水、水、清水沿岸更是繁华之地。只是和河东类似,河内也受到朝廷的一贯压制,河内的大族很多,但仕途之路却不顺利,位至公卿的人屈指可数。
正因为如此,河内人对仕途的渴望更加迫切。得知孙策入境巡视,朱桓、毛顿时门庭若市,无数人想跟着他们一起拜见孙策,又有无数人绞尽脑汁,精心准备,只想给孙策留下一个好印象。
朱桓拜见孙策时,身边跟着一大群人。初见时,自然不能所有人都拥到面前,朱桓带着一个中年掾吏来到孙策面前,躬身施礼。
中年掾吏很面生。孙策有一个本事:记忆力极好,尤其擅长记人,见过面的人,他大多都会有印象。他对这个中年掾吏一点印象也没有,应该是没见过,却又随着朱桓来见,自然与众不同。
孙策猜到了他是谁,心里却有些无奈。比起陆逊,朱桓的政治意识要差一大截,一方面和家世有关,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一方面也和他本人的性格有关,他不太在意这些。
“休穆,最近如何?”
朱桓笑眯眯地拱手施礼。“多谢大王关怀,臣最近甚好,尤其是从城回来之后。”
“哦?”
“左都护和伯言的攻城安排周到,臣投以木瓜,得之琼瑶,受益匪浅。”
孙策笑了两声,伸手指指朱桓。“休穆,这可不太像你啊。”
朱桓笑道:“大王是说臣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进步还是退步,要看你是不是言之有物。若是真能从城受益,那就是进步。若只是学会了巧言佞色,那就是退步。休穆,多一些柔道,少一些棱角,固然不是坏事,可若是因此失了本真,将心思用在巧饰上,则难免得不偿失。”
“大王所言甚是,臣正打算向大王进计,请大王看看臣有没有进步。”
“哦?什么计?”
“破城之计。”
孙策兴趣大增,招招手,示意朱桓靠近一些。“说来听听。”
“喏。”朱桓向前再进半步,与孙策只有一步之遥。对君臣而言,这已经是极亲密的距离。朱桓深受鼓舞,说起了他的想法。在他解说的时候,那中年掾吏一直站在不远处,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
朱桓的计划和陆逊的相信。城有地利,足以平衡吴军的优势,强攻比较难,长期围困的消耗又比较大。因此,从外部攻击比较难,当从城内部考虑破城之道。
城内的将士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中山军,其中又以冀州兵为主,城上的弓弩手大多是冀州兵;一部分是河内郡兵,这些人大多来自河内,是世家豪强的部曲,有一定的战斗力,野战不足,守城却还凑合。城规模小,容不下太多的人口,所以中山军也好,河内兵也罢,家属都不在城中。中山军的家属去了并州,河内兵的家属大部分还在河内,如今已经成为吴国之民。
朱桓的计划就是发布最后通谍,让人去城城下劝降,不管是中山军还是河内兵,只要愿降,就可以免死。错过这个机会,以后想投降也没机会。天井关失守,城已是孤城,大家心里都清楚城失守只是时间问题,如果有机会投降,绝大部分人都会投降。没有了足够的兵力,城再险也守不住。如果司马懿不准将士们出城投降,那他就会成为河内公敌,千夫所指,甚至可能激起叛变。
总而言之,这是以小搏大之计,有百利而无一害。
孙策打量着朱桓,笑笑。“司马懿当如何处置?”
朱桓转了转眼珠。“司马懿若降,自然由大王任置。若是不降,那就是自寻死路。”他迟疑了片刻,又道:“大王,臣听说,河内名士杨俊对司马懿颇为认可,说他是个人才。”
“你觉得司马懿可用?”
朱桓抿了抿嘴,欲言又止。他知道孙策冷落司马防,也知道陆逊派人追杀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再听到孙策这句话,他知道司马懿必死无疑。孙策并不喜欢杀人,曾经宽恕了很多必死之人,比如何,这次如此敌视司马懿,多少有些意外。
“臣与司马懿素昧平生,不敢断言,一切唯大王裁断。”朱桓略作权衡,决定放弃。如果孙策肯放过司马懿,他当然可以给河内人一个面子。孙策不肯放过司马懿,他也没必要触霉头。
孙策不置可否,看看那中年掾吏。“这是……”
“这是臣新聘的书掾,平皋人张汪。”朱桓一边说,一边示意张汪上前拜见。张汪迈步上前,拱手施礼,一揖到底。孙策打量着张汪,嘴角轻挑。朱桓露出几分尴尬之色,讪讪地摸着鼻子。
“恕孤冒昧,张君的名讳听起来有些耳熟,却想不想在哪儿听过。”孙策也不看朱桓,笑眯眯地看着张汪。“张君,我们……以前见过吗?”
张汪再拜。“臣惭愧,虽久仰大王威名,却未曾有幸谋面,今天是第一次亲睹大王英姿。”
“这就奇怪了。”孙策故作不解,沉吟良久。朱桓了解孙策性格,知道孙策故意刁难,更加窘迫,张汪却不慌不忙,笑吟吟地说道:“臣斗胆臆测,大王知臣,怕是因为臣与司马懿的关系。”
“哦,对了,听说你的女儿与司马懿有婚约?”
张汪一声轻叹。“大王有所不知,是臣一时眼拙,误以为司马懿是俊杰,有意将小女嫁他。大王入河内,他不识时务,让臣看清了他的虚实,及时纠正前过。如今臣已与他没有任何关系了。”
孙策笑了。这张汪还真是个人才,难怪能生出张春华那样的狠角色。只不过司马懿更狠,张春华为他生了几个儿子,又为他篡魏贡献了那么多的帮助,最后还是无法因年老色衰而失宠,说起来,张春华可比司马懿年轻十岁。她老了,司马懿也不年轻,也是狠人自有狠人磨。
朱桓能制得住张春华吗?孙策没把握,但他不能因此坏了朱桓的姻缘。朱桓今年二十六,也该成家立业了。至于以后如此,谁也说不准,只要自己还掌握局面,想必张春华也翻不起什么浪。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孙策哈哈一笑。“张君,这一次可要睁大眼睛,好好选个佳婿。你可有中意的人?如果没有,孤可为你推荐一个。”
张汪拱手笑道:“久闻大王识人,能得大王相助,乃是我张家的荣幸。不知大王说的是哪一位?”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孙策拍拍朱桓的肩膀。“休穆乃是我江东俊杰,骁勇善战,少年成名。你女儿嫁给他,相夫教子,将来不失诰命。”
朱桓大喜,连忙拜谢。有了孙策这句话,他和张家的联姻就没有任何障碍了。“大王谬赞,臣愧不恨当,无以为报,唯尽死力而已。”
张汪也连忙行礼拜谢。“得大王慧眼相助,小女此生有靠了。”
“休穆啊,有佳偶固是人生幸事,也要自己配得上。孤可听说张君的女儿是位难得的人才,你当深自警省,多读书,勤思考,争取更大的功业,不要辜负了她。”
“喏。”朱桓喜不自胜,再拜。
张汪听了,心中欢喜的同时却有一丝异样的感觉。女儿张春华年方十四,藏在闺中,知道她的人并不多,为何吴王却似乎对女儿知之甚悉,评价如此之高?
历史可以变,人的性格却不太容易变。遇上陆逊,司马懿算是遇到了克星。
孙策看了一眼远处的城头,微微一笑,心中抑制不住地得意。你自以为奇货可居,想待价而沽,未免太看得起自己。这一次,一定让你血本无归。
远处,司马懿站在城头上,望着将台上的身影,面沉如水,看不出太多的表情。隔着这么远,他看不清对面的人,甚至连战旗都很难分辨,只是从队伍的规模上猜测,来的很可能是孙策。除了他之外,不太可能有这么多侍从骑士出现在孙尚香的大营里。
虽然不知道孙策将如何攻打城,可是他有一种预感,自己恐怕是看不到新年了。城虽有地势,看似无法强攻,可是孙策做了太多看似不可能的事,别人攻不下城,不代表他也不能。既然孙策出现在这里,这场对峙就离分出胜负不远了。
投降是不可能的,孙策不会给他这个机会,他也不想自取其辱。他只希望在战死之前,能赢上一两个回合,就像袁绍在官渡之战的最后阶段,凭着张的奋力一击,赢回一点尊严。
视察完城的战况,孙策对河内进行第一次全面巡视。
河内是黄河中游之末,下游之始,主要有两种地形,一是北侧的山地,一是南侧的冲积平原,绝大部分人口都居住在平原地带,几条河流如沁水、水、清水沿岸更是繁华之地。只是和河东类似,河内也受到朝廷的一贯压制,河内的大族很多,但仕途之路却不顺利,位至公卿的人屈指可数。
正因为如此,河内人对仕途的渴望更加迫切。得知孙策入境巡视,朱桓、毛顿时门庭若市,无数人想跟着他们一起拜见孙策,又有无数人绞尽脑汁,精心准备,只想给孙策留下一个好印象。
朱桓拜见孙策时,身边跟着一大群人。初见时,自然不能所有人都拥到面前,朱桓带着一个中年掾吏来到孙策面前,躬身施礼。
中年掾吏很面生。孙策有一个本事:记忆力极好,尤其擅长记人,见过面的人,他大多都会有印象。他对这个中年掾吏一点印象也没有,应该是没见过,却又随着朱桓来见,自然与众不同。
孙策猜到了他是谁,心里却有些无奈。比起陆逊,朱桓的政治意识要差一大截,一方面和家世有关,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一方面也和他本人的性格有关,他不太在意这些。
“休穆,最近如何?”
朱桓笑眯眯地拱手施礼。“多谢大王关怀,臣最近甚好,尤其是从城回来之后。”
“哦?”
“左都护和伯言的攻城安排周到,臣投以木瓜,得之琼瑶,受益匪浅。”
孙策笑了两声,伸手指指朱桓。“休穆,这可不太像你啊。”
朱桓笑道:“大王是说臣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进步还是退步,要看你是不是言之有物。若是真能从城受益,那就是进步。若只是学会了巧言佞色,那就是退步。休穆,多一些柔道,少一些棱角,固然不是坏事,可若是因此失了本真,将心思用在巧饰上,则难免得不偿失。”
“大王所言甚是,臣正打算向大王进计,请大王看看臣有没有进步。”
“哦?什么计?”
“破城之计。”
孙策兴趣大增,招招手,示意朱桓靠近一些。“说来听听。”
“喏。”朱桓向前再进半步,与孙策只有一步之遥。对君臣而言,这已经是极亲密的距离。朱桓深受鼓舞,说起了他的想法。在他解说的时候,那中年掾吏一直站在不远处,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
朱桓的计划和陆逊的相信。城有地利,足以平衡吴军的优势,强攻比较难,长期围困的消耗又比较大。因此,从外部攻击比较难,当从城内部考虑破城之道。
城内的将士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中山军,其中又以冀州兵为主,城上的弓弩手大多是冀州兵;一部分是河内郡兵,这些人大多来自河内,是世家豪强的部曲,有一定的战斗力,野战不足,守城却还凑合。城规模小,容不下太多的人口,所以中山军也好,河内兵也罢,家属都不在城中。中山军的家属去了并州,河内兵的家属大部分还在河内,如今已经成为吴国之民。
朱桓的计划就是发布最后通谍,让人去城城下劝降,不管是中山军还是河内兵,只要愿降,就可以免死。错过这个机会,以后想投降也没机会。天井关失守,城已是孤城,大家心里都清楚城失守只是时间问题,如果有机会投降,绝大部分人都会投降。没有了足够的兵力,城再险也守不住。如果司马懿不准将士们出城投降,那他就会成为河内公敌,千夫所指,甚至可能激起叛变。
总而言之,这是以小搏大之计,有百利而无一害。
孙策打量着朱桓,笑笑。“司马懿当如何处置?”
朱桓转了转眼珠。“司马懿若降,自然由大王任置。若是不降,那就是自寻死路。”他迟疑了片刻,又道:“大王,臣听说,河内名士杨俊对司马懿颇为认可,说他是个人才。”
“你觉得司马懿可用?”
朱桓抿了抿嘴,欲言又止。他知道孙策冷落司马防,也知道陆逊派人追杀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再听到孙策这句话,他知道司马懿必死无疑。孙策并不喜欢杀人,曾经宽恕了很多必死之人,比如何,这次如此敌视司马懿,多少有些意外。
“臣与司马懿素昧平生,不敢断言,一切唯大王裁断。”朱桓略作权衡,决定放弃。如果孙策肯放过司马懿,他当然可以给河内人一个面子。孙策不肯放过司马懿,他也没必要触霉头。
孙策不置可否,看看那中年掾吏。“这是……”
“这是臣新聘的书掾,平皋人张汪。”朱桓一边说,一边示意张汪上前拜见。张汪迈步上前,拱手施礼,一揖到底。孙策打量着张汪,嘴角轻挑。朱桓露出几分尴尬之色,讪讪地摸着鼻子。
“恕孤冒昧,张君的名讳听起来有些耳熟,却想不想在哪儿听过。”孙策也不看朱桓,笑眯眯地看着张汪。“张君,我们……以前见过吗?”
张汪再拜。“臣惭愧,虽久仰大王威名,却未曾有幸谋面,今天是第一次亲睹大王英姿。”
“这就奇怪了。”孙策故作不解,沉吟良久。朱桓了解孙策性格,知道孙策故意刁难,更加窘迫,张汪却不慌不忙,笑吟吟地说道:“臣斗胆臆测,大王知臣,怕是因为臣与司马懿的关系。”
“哦,对了,听说你的女儿与司马懿有婚约?”
张汪一声轻叹。“大王有所不知,是臣一时眼拙,误以为司马懿是俊杰,有意将小女嫁他。大王入河内,他不识时务,让臣看清了他的虚实,及时纠正前过。如今臣已与他没有任何关系了。”
孙策笑了。这张汪还真是个人才,难怪能生出张春华那样的狠角色。只不过司马懿更狠,张春华为他生了几个儿子,又为他篡魏贡献了那么多的帮助,最后还是无法因年老色衰而失宠,说起来,张春华可比司马懿年轻十岁。她老了,司马懿也不年轻,也是狠人自有狠人磨。
朱桓能制得住张春华吗?孙策没把握,但他不能因此坏了朱桓的姻缘。朱桓今年二十六,也该成家立业了。至于以后如此,谁也说不准,只要自己还掌握局面,想必张春华也翻不起什么浪。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孙策哈哈一笑。“张君,这一次可要睁大眼睛,好好选个佳婿。你可有中意的人?如果没有,孤可为你推荐一个。”
张汪拱手笑道:“久闻大王识人,能得大王相助,乃是我张家的荣幸。不知大王说的是哪一位?”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孙策拍拍朱桓的肩膀。“休穆乃是我江东俊杰,骁勇善战,少年成名。你女儿嫁给他,相夫教子,将来不失诰命。”
朱桓大喜,连忙拜谢。有了孙策这句话,他和张家的联姻就没有任何障碍了。“大王谬赞,臣愧不恨当,无以为报,唯尽死力而已。”
张汪也连忙行礼拜谢。“得大王慧眼相助,小女此生有靠了。”
“休穆啊,有佳偶固是人生幸事,也要自己配得上。孤可听说张君的女儿是位难得的人才,你当深自警省,多读书,勤思考,争取更大的功业,不要辜负了她。”
“喏。”朱桓喜不自胜,再拜。
张汪听了,心中欢喜的同时却有一丝异样的感觉。女儿张春华年方十四,藏在闺中,知道她的人并不多,为何吴王却似乎对女儿知之甚悉,评价如此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