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只有民船。民船体积小,装不了几个人,而且无法提供弓弩掩护,可以偷渡,却不能强攻,要让数量有限的将士冒着对方的箭阵和骑兵冲击的危险强行登岸,和让他们去送死没什么区别。
即使是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精锐也不行。
蒋钦提出一个建议,沿函谷西行到潼关,寻找合适的地点渡河,避开张飞的阻击。他在这里驻守了两年多,对附近的地形比较熟悉,知道还有一些小津口可以渡河。
几乎没有任何犹豫,辛毗就否决了蒋钦的建议。张飞一直指挥骑兵,他抢占大阳,但注意力绝不仅仅是大阳,沿河地带都在他的监视之下。不管你在哪儿渡河,都无法避过他的阻击,骑兵的速度可比步卒、水师强太多了。就算让你偷袭得手,上了岸,行军途中也无法避免骑兵的冲击。一万精骑,一个突袭就可能将两万步卒冲垮。蒲坂至安邑有两百多里,一旦遇袭,很可能会全军覆没,此举过于冒险。
虽然很着急,辛毗却找不到稳妥的办法,只能希望他们能够吸引刘备的主力,减轻吕蒙的压力,让他能多守一段时间,等待形势发生转变。河东眼下也就是五六万户,河东世家凑不出五万兵,他们很可能是虚张声势,就算真有五万兵也是滥竽充数,战力有限,想攻克安邑并非易事。
现在就看双方还有没有其他的援军,谁又能先赶到。如果关中的援军先到,己方就有优势。如果并州的援军先到,那吕蒙就危险了,河东也有失守的可能。
鲁肃同意辛毗的意见。即使他再乐观,也不相信阎温能够控制住并州。并州的情况很特殊,尤其是太原、上党二郡,既受中原文化薰染,又不失尚武之风,文武兼备的世家子弟很多,并州人因此很骄傲,不管是中原人还是边地人,都不放在眼里。王允就是其中的典型,不管是汝颍系的佼佼者荀,还是同属并州的无敌飞将吕布,他都不假以颜色,更别说凉州人了。王盖回到太原后,必然一呼百应,阎温要么死,要么走,要么就做个傀儡,连像赵昂一样向吴军求援都没机会。
这也是他对吕蒙的擅自行动恼火的根本原因。吕蒙夺取安邑,是在河东的心脏扎了根钉子,却也让他措手不及,失去了主动权,受制于人。统兵作战,最忌讳的就是这一点。
无奈之下,他只能命蒋钦率领一部分民船,沿河上下,做出强渡的姿态,牵制刘备的兵力,尽可能为吕蒙减压,争取时间。
鲁肃受阻于张飞的时候,刘备在颠坂也遇到了麻烦。
颠坂古称岭,因在古虞国境内,又称虞坂,是中条山中的一道峡谷,是联结黄河谷地与涑水流域的要道,易守难关。出了中条山,向北不远就是河东最著名的盐池,向南就是黄河谷地,又有两条路可选:向东可去河内,向南由大阳渡河,可到陕县。
吕蒙经过此地时就险些被阻,只是因为守军没有防备,才被他强攻得手。他深知此地的重要性,所以留下了一曲士卒,坚守要塞。奔袭安邑得手之后,他又派他的姊夫邓当带着一曲亲卫以及充足的粮草、箭矢赶来,下了死命令,只要还有一个人在,颠坂就不能丢,至少坚守一个月,否则就砍邓当的首级。
虽然是姊夫,邓当对吕蒙却是言听计从。吕家、邓家能不能一飞冲天,希望全在吕蒙身上。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拼了命也要抓住。只要吕蒙能够成功,就算他战死,儿子也能在吕蒙的荫护下富贵无忧,不用再从底层一步步的做起。
因此,邓当以身作则,亲自上阵指挥,将颠坂守得铁桶也似,刘备率部强攻了一天,伤亡过千,却还是无法前进一步。随刘备出征的河内将士大为震撼,士气受挫。这些人只知道吴军善战,却没想到善战到这个程度,如果吕蒙的部下也是如此,以安邑城的坚固,就算他们有十万人也未必能攻克。
司马懿也颇为震惊。他立刻意识到,要想强行突破颠坂,没有十天半个月根本不可能,而十天半个月之后,杨修很可能已经稳定了关中,派来了援兵。他建议刘备留一些步卒进攻颠坂,余部绕过中条山,赶到蒲坂。
与此同时,司马懿建议刘备派骑兵奔袭临汾,击溃白波谷的黄巾旧部。如果让这些黄巾军进入安邑城,与吕蒙合兵,吕蒙有了足够的兵力防守,安邑就更难攻克了。
刘备欣然采纳,率部赶到大阳,命张飞、张率领五千骑驰援临汾城,又留三千步卒给崔瑜,守大阳,自己则率领步骑七千余人,赶往蒲坂,准备迎战关中方向来援军。又命人送信回河内,要求逢纪增派援兵,带够强攻硬弩,最好再准备一些抛石机,强攻颠坂。
张飞、张率领五千骑兵,昼夜兼程,赶往临汾。两天后,他们到达闻喜,遇到了率部返回的裴潜。裴潜告诉他们,绛邑令贾逵击败了白波军,收复了临汾。白波军损失了一些人,退回白波谷去了。
张飞松了一口气,正与裴潜商量下一步如何行动,刘备又传来消息,胡轸部到达冯翊临晋,身后可能还有大量的步卒赶来,大战一触即发,要求张飞、张赶回去增援。张飞不敢怠慢,将围困安邑的任务交给裴潜,率部匆匆返回。
裴潜率领各家部曲,共三万余人,包围了安邑城。两天后,并州传来消息,王盖赶走了阎温,控制了并州,正在集结人马,不日即将赶往河东作战,先派三千骑兵驰援,其他步骑随后,总兵力大概有步骑两万余人。
裴潜大喜,立刻将这个喜讯通报刘备。刘备收到消息也很兴奋,摩拳擦掌,准备迎战关中来的援军。
吴六年,正月十三,酉时。
夕阳还没有完全落下,天边还有一丝余晖,建业城的大街小巷已经被花灯照亮,秦淮河更是被无数花舫打扮得流光溢彩,充满节日的喜庆气氛。即使隔着很远,也能感受到人群中欢快的气氛。
孙策站在城楼上,俯瞰着建业城,眉头却皱得紧紧的。
接连几日,关中、河东的羽檄如雪片般飞来,几乎每天都有新进展。这其中最让他头疼的就是吕蒙突入河东,毋须枢密院的军师处进行推演,他也知道接下来河东会发生一些什么,一场双方都没有准备的战争骤然爆发,他打算缓一缓的计划还没来得及正式宣布就落空了。
想立功的人很多啊。谁都想在开国大典上有一席之地,而且最好能往前站站。鲁肃如此,辛毗如此,吕蒙更是如此,就连一向低调的老狐狸贾诩都按捺不住。他自己也许不想抛头露面,但他身后的那些人却不能缺席这个重要场合。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没有人可以例外。
“大王。”沮授走了过身,拱手施礼。
孙策转头看了他一眼,微微颌首致意。“公与还没休息?”
“刘子扬想去陪陪孩子去看灯,臣就和他调换了一下。臣的子女大了,不用臣陪。他也没走远,就在附近转转,如果大王有吩咐,随时可以传他回来。”
孙策笑笑。刘晔居然会主动去陪孩子赏灯,这真是不多见。看来他慢慢从降臣的拘谨中缓过来了,倒是件好事。做人太紧张,做事就突然急功近利,就像当初他建议鲁肃派突入关中一样。好在鲁肃、辛毗还算稳得住,没有听他的建议。
只可惜这次容不得他们了。他们不愿意也得愿意,总不能看着吕蒙被人围攻,河东落入刘备之手。
“公与,河东的战事,你怎么看?”
“狭路相逢勇者胜。事起仓促,双方都准备不足,就看谁的基础扎实,看谁的应变能力强,看谁的配合好。就这几点而言,我军无疑都有明显优势。所谓劣势只在客地作战,不得地利、人和而已。不过这只是暂时的困难,从长远来看,河东坚持不了太久。”
孙策不置可否,又问道:“你对吕蒙突入安邑如何看?”
沮授没有立刻回答,思索了一会,突然笑了起来。“不知大王有没有听到一个评价,吕蒙此次突入河东,与任城之战时将军奔袭山阳有几分相似,都是集中精锐,突然出手,直击要害。”
孙策点点头。他当然知道这个评价,而且知道是谁说的。消息传来,军师处就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吕蒙出奇制胜,值得嘉奖,并拿出了孙策当年夏亭之战为例证;一派则认为吕蒙既有擅命之嫌,又有自投险地之失,不值得赞许,以免有人准备效仿,无视军令森严。
支持吕蒙的大部分是汝颍系,因为吕蒙是汝南人,是汝颍系中不多的将领,他们下意识地保护他。且不论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因为派系站队站得如此不加掩饰,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军师处的这些年轻人啊,张扬惯了,有些不知轻重。沮授说的不知人和,不仅是前线将领之间有矛盾,也指军师处内部的派系斗争过于明目张胆。
即使是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精锐也不行。
蒋钦提出一个建议,沿函谷西行到潼关,寻找合适的地点渡河,避开张飞的阻击。他在这里驻守了两年多,对附近的地形比较熟悉,知道还有一些小津口可以渡河。
几乎没有任何犹豫,辛毗就否决了蒋钦的建议。张飞一直指挥骑兵,他抢占大阳,但注意力绝不仅仅是大阳,沿河地带都在他的监视之下。不管你在哪儿渡河,都无法避过他的阻击,骑兵的速度可比步卒、水师强太多了。就算让你偷袭得手,上了岸,行军途中也无法避免骑兵的冲击。一万精骑,一个突袭就可能将两万步卒冲垮。蒲坂至安邑有两百多里,一旦遇袭,很可能会全军覆没,此举过于冒险。
虽然很着急,辛毗却找不到稳妥的办法,只能希望他们能够吸引刘备的主力,减轻吕蒙的压力,让他能多守一段时间,等待形势发生转变。河东眼下也就是五六万户,河东世家凑不出五万兵,他们很可能是虚张声势,就算真有五万兵也是滥竽充数,战力有限,想攻克安邑并非易事。
现在就看双方还有没有其他的援军,谁又能先赶到。如果关中的援军先到,己方就有优势。如果并州的援军先到,那吕蒙就危险了,河东也有失守的可能。
鲁肃同意辛毗的意见。即使他再乐观,也不相信阎温能够控制住并州。并州的情况很特殊,尤其是太原、上党二郡,既受中原文化薰染,又不失尚武之风,文武兼备的世家子弟很多,并州人因此很骄傲,不管是中原人还是边地人,都不放在眼里。王允就是其中的典型,不管是汝颍系的佼佼者荀,还是同属并州的无敌飞将吕布,他都不假以颜色,更别说凉州人了。王盖回到太原后,必然一呼百应,阎温要么死,要么走,要么就做个傀儡,连像赵昂一样向吴军求援都没机会。
这也是他对吕蒙的擅自行动恼火的根本原因。吕蒙夺取安邑,是在河东的心脏扎了根钉子,却也让他措手不及,失去了主动权,受制于人。统兵作战,最忌讳的就是这一点。
无奈之下,他只能命蒋钦率领一部分民船,沿河上下,做出强渡的姿态,牵制刘备的兵力,尽可能为吕蒙减压,争取时间。
鲁肃受阻于张飞的时候,刘备在颠坂也遇到了麻烦。
颠坂古称岭,因在古虞国境内,又称虞坂,是中条山中的一道峡谷,是联结黄河谷地与涑水流域的要道,易守难关。出了中条山,向北不远就是河东最著名的盐池,向南就是黄河谷地,又有两条路可选:向东可去河内,向南由大阳渡河,可到陕县。
吕蒙经过此地时就险些被阻,只是因为守军没有防备,才被他强攻得手。他深知此地的重要性,所以留下了一曲士卒,坚守要塞。奔袭安邑得手之后,他又派他的姊夫邓当带着一曲亲卫以及充足的粮草、箭矢赶来,下了死命令,只要还有一个人在,颠坂就不能丢,至少坚守一个月,否则就砍邓当的首级。
虽然是姊夫,邓当对吕蒙却是言听计从。吕家、邓家能不能一飞冲天,希望全在吕蒙身上。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拼了命也要抓住。只要吕蒙能够成功,就算他战死,儿子也能在吕蒙的荫护下富贵无忧,不用再从底层一步步的做起。
因此,邓当以身作则,亲自上阵指挥,将颠坂守得铁桶也似,刘备率部强攻了一天,伤亡过千,却还是无法前进一步。随刘备出征的河内将士大为震撼,士气受挫。这些人只知道吴军善战,却没想到善战到这个程度,如果吕蒙的部下也是如此,以安邑城的坚固,就算他们有十万人也未必能攻克。
司马懿也颇为震惊。他立刻意识到,要想强行突破颠坂,没有十天半个月根本不可能,而十天半个月之后,杨修很可能已经稳定了关中,派来了援兵。他建议刘备留一些步卒进攻颠坂,余部绕过中条山,赶到蒲坂。
与此同时,司马懿建议刘备派骑兵奔袭临汾,击溃白波谷的黄巾旧部。如果让这些黄巾军进入安邑城,与吕蒙合兵,吕蒙有了足够的兵力防守,安邑就更难攻克了。
刘备欣然采纳,率部赶到大阳,命张飞、张率领五千骑驰援临汾城,又留三千步卒给崔瑜,守大阳,自己则率领步骑七千余人,赶往蒲坂,准备迎战关中方向来援军。又命人送信回河内,要求逢纪增派援兵,带够强攻硬弩,最好再准备一些抛石机,强攻颠坂。
张飞、张率领五千骑兵,昼夜兼程,赶往临汾。两天后,他们到达闻喜,遇到了率部返回的裴潜。裴潜告诉他们,绛邑令贾逵击败了白波军,收复了临汾。白波军损失了一些人,退回白波谷去了。
张飞松了一口气,正与裴潜商量下一步如何行动,刘备又传来消息,胡轸部到达冯翊临晋,身后可能还有大量的步卒赶来,大战一触即发,要求张飞、张赶回去增援。张飞不敢怠慢,将围困安邑的任务交给裴潜,率部匆匆返回。
裴潜率领各家部曲,共三万余人,包围了安邑城。两天后,并州传来消息,王盖赶走了阎温,控制了并州,正在集结人马,不日即将赶往河东作战,先派三千骑兵驰援,其他步骑随后,总兵力大概有步骑两万余人。
裴潜大喜,立刻将这个喜讯通报刘备。刘备收到消息也很兴奋,摩拳擦掌,准备迎战关中来的援军。
吴六年,正月十三,酉时。
夕阳还没有完全落下,天边还有一丝余晖,建业城的大街小巷已经被花灯照亮,秦淮河更是被无数花舫打扮得流光溢彩,充满节日的喜庆气氛。即使隔着很远,也能感受到人群中欢快的气氛。
孙策站在城楼上,俯瞰着建业城,眉头却皱得紧紧的。
接连几日,关中、河东的羽檄如雪片般飞来,几乎每天都有新进展。这其中最让他头疼的就是吕蒙突入河东,毋须枢密院的军师处进行推演,他也知道接下来河东会发生一些什么,一场双方都没有准备的战争骤然爆发,他打算缓一缓的计划还没来得及正式宣布就落空了。
想立功的人很多啊。谁都想在开国大典上有一席之地,而且最好能往前站站。鲁肃如此,辛毗如此,吕蒙更是如此,就连一向低调的老狐狸贾诩都按捺不住。他自己也许不想抛头露面,但他身后的那些人却不能缺席这个重要场合。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没有人可以例外。
“大王。”沮授走了过身,拱手施礼。
孙策转头看了他一眼,微微颌首致意。“公与还没休息?”
“刘子扬想去陪陪孩子去看灯,臣就和他调换了一下。臣的子女大了,不用臣陪。他也没走远,就在附近转转,如果大王有吩咐,随时可以传他回来。”
孙策笑笑。刘晔居然会主动去陪孩子赏灯,这真是不多见。看来他慢慢从降臣的拘谨中缓过来了,倒是件好事。做人太紧张,做事就突然急功近利,就像当初他建议鲁肃派突入关中一样。好在鲁肃、辛毗还算稳得住,没有听他的建议。
只可惜这次容不得他们了。他们不愿意也得愿意,总不能看着吕蒙被人围攻,河东落入刘备之手。
“公与,河东的战事,你怎么看?”
“狭路相逢勇者胜。事起仓促,双方都准备不足,就看谁的基础扎实,看谁的应变能力强,看谁的配合好。就这几点而言,我军无疑都有明显优势。所谓劣势只在客地作战,不得地利、人和而已。不过这只是暂时的困难,从长远来看,河东坚持不了太久。”
孙策不置可否,又问道:“你对吕蒙突入安邑如何看?”
沮授没有立刻回答,思索了一会,突然笑了起来。“不知大王有没有听到一个评价,吕蒙此次突入河东,与任城之战时将军奔袭山阳有几分相似,都是集中精锐,突然出手,直击要害。”
孙策点点头。他当然知道这个评价,而且知道是谁说的。消息传来,军师处就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吕蒙出奇制胜,值得嘉奖,并拿出了孙策当年夏亭之战为例证;一派则认为吕蒙既有擅命之嫌,又有自投险地之失,不值得赞许,以免有人准备效仿,无视军令森严。
支持吕蒙的大部分是汝颍系,因为吕蒙是汝南人,是汝颍系中不多的将领,他们下意识地保护他。且不论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因为派系站队站得如此不加掩饰,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军师处的这些年轻人啊,张扬惯了,有些不知轻重。沮授说的不知人和,不仅是前线将领之间有矛盾,也指军师处内部的派系斗争过于明目张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