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架山海滩上,一群一群伤病劳损的士兵,有序地编好了队,等待着空船靠上泊位后,就立刻登船。
不过,现场很有秩序,编好了队的士兵,也没有提前太久拥堵到栈桥上。
他们都被勒令继续干活,只有即将上船时,才被允许放下手头的工作。
码头只能同时停靠四艘大海船,每艘船大约能装一百多个士兵,所以每轮也就五百人提前到栈桥上排队。
水寨内剩余的工作还是很繁重的,大家首先要把能带走的铁甲等贵重军械,能搬就搬,倒不是沈树人缺这点装备钱,而是要尽量削弱鞑子,不能留下资敌。
如今的八旗精锐骑兵,几乎人人都有铁札棉甲了,打了这么多年,以战养战装备早已非常精良,大部分都是大明屡次战败后白给缴获的。
难得大明方面打一场胜仗、能打扫战场,当然要尽量削弱鞑子。
其次,鞑子兵和汉奸蒙奸的尸首,也要随便拉到旁边曝尸荒野。这倒不是说给鞑子收尸,而是要避免在最后的阻击战和打扫阶段传播病毒,连累到大明将士。
所以,只要稍稍丢远一点,别烂在阵地里即可。
而战死的己方士兵,也都被收敛起来,就地取残骸木料焚烧,把骨灰带走就行。
大军本就要固守一个多时辰,等部队慢慢接驳装船,就算用木柴烧也能烧完了。
郑成功倒不是缺这点吨位运不走尸体,而是没那么多石灰腌渍消毒尸体,要是到了海上爆发瘟疫,那可就把活人都害了。
这一点,郑成功和张名振也都是跟着沈树人学的,沈树人一贯非常重视军事卫生工作。
曹变蛟和李辅明没跟过沈树人,也不太懂航海时船上密闭空间有多容易传染,一开始还有些不忍。
毕竟这些将士们都突围到码头了,血战一夜死在这儿,不得回乡难免容易影响军心士气。
郑成功跟他们讲了这番道理后,他们才没再说什么。尤其郑成功同意把消毒后的骨灰带走,也算仁义了。
另外,在打扫善后的过程中,曹变蛟等人还发现了一个迹象,那就是郑成功部从战死的沈家家丁、水手身上,收走了很多挂在项链上的小木牌。
那牌子的样子,虽然跟祭祀供奉用的牌位有所出入,但看起来也还挺精致郑重的,边上还有雕刻纹路,写着番号姓名。
毫无疑问,这又是沈树人这个穿越者,搞的一项无伤大雅的小优化。
沈树人后世看多了米国大片,知道米国马润都会有个铁牌子,被炸烂了也便于辨认尸体,这对于战损的精细化管理是有帮助的。
如今在明末作战,倒不用拘泥于牌子的材质,因为现在还没有那么多热兵器,哪怕用木头做牌子,也不存在多少被焚毁的风险,耐久度不重要。
用木头的话,反而还比较符合本国祭祀传统,无非是比祭祀牌位等比例缩小、再去掉了底座。
为了防止士兵活着的时候感到膈应、时时被提醒觉得不吉利。这些牌子也不是跟米国马润那样用链子挂脖子上,而是直接缝在士兵的铠甲里。
明末普及的铁札棉甲,本就是压叠棉布作为内外衬、然后中间夹缝铁札,在夹缝铁札的时候,在某一片铁札上方多夹块木板进去,也并不增加工作量。
遇到战友死了,收尸的直接拿刀把棉甲的胸口棉布外衬划开、把铁片上的木牌拿走就好。
……
除了打扫战场之外,那些等着上船的士兵还得临时加固一下防御工事,至少把那些塌了的地方收拾一下、把防御的木结构掩体重新搭建安放。
当然时间仓促,那些挖沟之类的土工作业就省了,只有搬运类的简易工作。工作任务量也安排得很公平——可以被排到优先上船撤退的,要多干重活,一直干到上船。
而被安排断后的,可以先休息半个时辰,养精蓄锐恢复体力,还有吃喝供给。
半个时辰很快过去,先后也有上百条船轮流靠岸装船,码头上拥堵的两万人,已经运走了一半多。
事情都按部就班安排好之后,将领和军官们其实倒也清闲,郑成功和张名振就在一边悄悄核计了一下,琢磨着后续如何让曹变蛟和李辅明尽量服软——
郑成功等人,心里对于沈树人此番举动的意图,还是有点了解的,他们知道沈树人不是想单纯的行侠仗义,而是想多挽救一些兵马,隐姓埋名到南方去剿灭张献忠。
这倒不是沈树人挖大明的墙角,而是以崇祯和洪承畴之前的指挥,这几万人迟早都是彻底白给全灭的。沈树人就算什么都不做,这些人也不可能再帮着大明抵抗多久鞑子了。
但是,事情的进展比预期的顺利了不少,居然连李辅明和曹变蛟这两个总兵级别的猛将都活着回来了,最后的分赃,便容易出现意外。
要是想把所有部队统统拉走,那毫无疑问是拥兵自重、图谋不轨。沈树人花了那么多精力营造大明忠良的形象,可不能在这个点翻车。
所以,郑成功他们心里也清楚,如果李辅明和曹变蛟本人舍不得总兵职务、要回去复命,那么至少稍微分几千人残兵让他们带回去交差,就是免不了的了。
沈树人能拿下七三开,沈家占七成,三成给朝廷交差糊弄表功,已经是最好的情况了。
要是克扣得再多,一点都不给朝廷留,那就穿帮了。
(站在沈树人的角度,其实最划算的是留兵不留将,只有溃兵,没有将领成建制撤退,那他全吞了都没人知道。但曹变蛟这些人也算大明忠良,既然活着出来了,沈树人肯定不可能残害忠良)
所以,趁着组织部队装船、防守的点,郑成功和张名振也不得不先旁敲侧击请曹、李二将喝点酒解解乏,试探他们的态度。
曹李二人都是山西将领,曹变蛟是籍贯大同,而李辅明则是籍贯辽东、但故乡已经被鞑子占领,他无家可归,如今的官职是“山西总兵”。
所以二人都稳妥地表示,此番回去,朝廷如果没有别的命令,那应该就是带着部队回山西。如果朝廷另有任用,要他们留在山海关附近协防,那也只能留下。
张名振知道要留下两个总兵级别的人为自己私人任用,沈抚台如今的能量还远远不够,就没再动这个心思。
然后,他们就转而想起,如何让曹李二人弄不清昨晚到底有多少部队被救了出来,以便沈抚台上下其手克扣——
昨晚李辅明逃出来应该有六千人,但这六千人不是同时抵达的,还有昨晚血战被杀散、后续陆续赶来的。曹变蛟那边,一万二应该活下来一万整,可这一万人同样有很多被冲散了。
所以按两人自己的估计,贴身紧跟自己冲杀出来的,也就分别只有三四千到六七千。这里面有将近一半,是不在账目上的。
张名振想了想,也就建议:“不如这样,我们还要在此坚守,一会儿阿济格的人马可能会先到,八旗骑兵虽然骁勇,但现在轮到我军以逸待劳、据险而守,还有水寨的残骸可以利用,扛住一波应该是没问题的。
扛完那一波后,曹军门李军门你们也累了,后续换我们的部队守水寨,你们全都上船吧,我们再酌情等等,看看有没有更多后军散兵游勇赶来,能多救一点就多救一点。”
说句良心话,张名振这个建议,确实不是为了大明的整体利益,而是为了沈树人这个小集团在后续分赃中的利益最大化。但朝廷制度如此,这些戏也不得不做。
把两位总兵支开之后,就能劝诱手下那些苦哈哈的基层军官,看看谁愿意“装死漂没”去南方。
舍不得目前身份的,往往是在大明已经有了较高官职待遇的,要是装死换个身份,就什么都没了。
但如果只是普通士兵,或者把总千总以下官位不值钱的,到了哪儿都是当兵吃粮,谁不愿意去南方呢?
这事儿要彻底做好,必须利用将和兵的利益不一致。
曹变蛟等人不知是计,还觉得张名振是体恤他们,就表示过会一定好好打,如果能击退阿济格一次,他们这些高级将领就全部撤。
然而,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就是为了分赃多拖延一会儿好演戏,明军很快又发现了一些新的异常。
……
一个时辰很快过了,天色也已彻底大亮,阳光普照。此刻差不多已是辰时近半,也就是快早上八点了。
明军昨晚被打散的溃兵还有陆续百十人地一批批赶来集结,看到船队居然还在等候,也是感激不已,立刻加入了战斗队列、接受临时改编。
反正他们也不可能找到原来的部队了,这里每来一个人,都是编外的,属于沈家军赚到的纯利润。而不像之前成建制撤退的部队,还有一部分是做假戏所需的“成本”。
明军士气高涨之下,姗姗来迟的伪清郡王旗主阿济格,也终于带着部队抵达了笔架山。
然而,阿济格的兵马规模,却让人大跌眼镜。
原本明军主要将领,都估计阿济格会会同济尔哈朗的两个甲喇、一共七千骑兵出现。
可是此刻面前的鞑子,至少比预期缩水了将近一半,怎么看,最多也就三个甲喇的旗号。
而且,按照八旗的旗色分辨,属于阿济格的旗的甲喇,似乎只有一个,倒是济尔哈朗的两个甲喇都来了、临时受阿济格节制。
面对明军有残破营垒的地利依托、明军岸上的人数也至少是八旗兵两倍,还有那么多战船在海面上提供侧翼火力支援,明军当然是士气大振,一时也没人觉得守不住营寨。
阿济格却不知道明军的海上战船有装红夷大炮,他仓促赶来,敌情了解不充分,只看到岸上有明军还在守着水寨,而水寨已经很残破了,
战马也不是不能直接跳过壕沟和木桩、拒马冲进去,只要肯付出伤亡,稍微打开一个缺口就行。
阿济格怕夜长梦多,连忙下令部队组织一次试探性的冲锋,争取一举夺回水寨,至少把还没登船的明军全部灭了。
阿济格在那儿仓促准备进攻,这一边的郑成功等人也想不明白,就问曹变蛟:
“曹军门,刚才我们核计,阿济格的援军要是到了至少是七千骑,现在看,怎么规模小了这么多?莫非是其他有诈?还是有什么变故?”
曹变蛟算是辽东诸将中跟鞑子血战最多的了。他虽不擅智谋,却好在对敌人很了解。
一番思忖后,曹变蛟忽然想到一个可能性:“有没有可能,是鞑子看到我们跑了之后,怕松山的洪督师也想跑,所以分了主要兵力加强对松山的围困?
毕竟在鞑子看来,我们都是小鱼小虾,猝遇意外之下,丢了也就丢了。洪督师却是最大的大鱼,容不得有半点闪失,而且松山城内的兵马,比塔山杏山两处相加还多,我估计洪督师还有三万兵马,把守城壮丁也算上的话。”
张名振郑成功被提醒后,也意识到这种可能性很大。
但郑成功略一思索,又觉得不太可能:“如果只是加强围困,那也不过是缓计而已,没必要急在一时。
只要鞑子把阿济格、济尔哈朗的两旗兵力,在今日集结完毕,就算放洪督师出城向笔架山而来,松山至此路途遥远,至少近百里,鞑子两旗骑兵野战,绝对能歼灭洪督师的疲惫之兵,鞑子何必急于这两三个时辰呢?
依我看,曹军门说鞑子留兵是为了洪督师,这点我信。但留得这么急,就肯定不是为了‘围城’或者‘野战围歼突围部队’这么简单。或许是鞑子有更激进的计划!”
一旁的李辅明听了,他还是比较赞同曹变蛟的看法的,觉得郑成功毕竟太年轻,于是他忍不住提醒:
“鞑子还能有什么更激进的计划?难不成鞑子就差这一天、非要集结那么多兵力,是想强攻松山城不成?
鞑子都围了五个多月了都不急,现在好不容易熬到青黄不接,洪督师的部队很快就会自行饿死,鞑子反而忍不下去了?”
郑成功:“这我就不知道了,但我觉得,松山守军也未必都会一条心熬到饿死那天,说不定此时此刻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了呢?强攻也确有可能得手呢?
当然,如果李军门您想得出其他解释,来说明鞑子为什么分兵分得那么急,连一天甚至几个时辰都等不得,那我就听你的。”
李辅明哑然,想了一会儿,他也确实想不出其他解释,为什么阿济格只带来这么点人围攻笔架山。
当一切可能性都被排除后,剩下的最后那个选项,哪怕看起来再不合理,似乎也没别的选择了。
(。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