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老远亲自来一趟宁远也不容易。以后沈家船队再承运朝廷的军粮,也不会让沈树人亲自随船押运了。
所以这次既然搭上了丘民仰、吴三桂这条线,沈树人也不吝稍微多花两三天休整补给,多摸摸底细。
该花的小银子,沈树人也绝不吝惜,所以很快人人都知道了他仗义疏财的名声。
他还表示,以后沈家运粮的船队,如果运力有富余,还可以给关宁军诸将带点丝绸棉布奢侈用度的私货,运费只算成本。这样关宁军将领如果有渠道出货,也能自己赚点私房。
当然,在这事儿上沈树人是很有分寸的,他只会卖南方的日用消费奢侈之物,绝对不会涉及任何战略物资。如此就算落到了鞑子手上,也无非是多腐蚀几个鞑子文武的生活作风,不至于提高了鞑子的军事潜力。
几天时间下来,他基本上把吴三桂手下都司、游击级别以上的军官,都混了个脸熟,也掌握了不少光靠看历史书绝对无法了解到的军情。
如今吴三桂手下的部将,要么是史书没记载的无名之辈,要么就是未来两年松山、杏山之役会被洪承畴、祖大寿送掉的。
后世“三藩之乱”时吴三桂麾下的十大战将,除了那天负责引水接粮的海防都司张国柱之外,一个都还没出现。
估计那些人很多也不是吴三桂的原始嫡系,有些是后来农民军投降过来的,还有从其他渠道降清的明将。
这个事实,让沈树人也冷静了不少,不得不重新评估一下吴三桂的实力——
来之前,他高估了关宁军的规模,以为怎么着也能有五六万精锐战兵,再加上山海关高第的兵,七八万是肯定有的。
他会这么想,也是从几年后那场“一片石大战”逆推回来的。毕竟史书记载一片石大战时双方都号称有近二十万众,哪怕打点折,吴三桂五万人总要有。
而事实上,如今宁远城里满打满算有两万兵额,实际上吃空饷吃到还剩一万多一点儿,这都已经把吴家家丁也算上了。
把关外各城的正规战兵全算上,估摸着也就两万出头。
山海关高第那边虽然还有不少人,可是考虑到辽地明军未来还会被洪承畴送一波,两相抵消,最后能给吴三桂的,也就两万人了。
未来一片石大战的五万关宁军,估计有一半多是临时抓的壮丁乡勇,还有几千是密云总兵唐通来劝降吴三桂时、被吴三桂夺军收编的人马。
“闹了半天,忙死忙活设计笼络,最后拉拢的目标总共就只有两万人,还不可能全拉走。亏大了,以为有五万人呢。”
沈树人稍稍有些郁闷,好在很快就把心态调整过来了。
也罢,人少好歹灵活一点。自己只要在未来三年半做到巡抚级别,再加上沈家的家财、未来几年疯狂种田积蓄财力,收编两万人还是做得到的。
真要是五万人,到时候还得跟南明朝廷分润更多。
……
在宁远待到二月初六,渤海西部浅水区的封冻也基本上化尽了。
沈树人一行也省去了陆路车马劳顿之苦,可以直接从宁远沿着海岸线返航到天津卫,再登岸陆路进京。
当然,运粮船队中绝大多数的船,早已原路返航回江南。或是在天津、登莱附近进点北方特产的货物,再折返南方。
沈家是海贸世家,百余艘大海船返程不可能跑空趟。北方的毛皮、药材、山珍干货,能收多少就收多少。高价货物凑不够载重,再拿晒干的羊肉脯之类凑数。
海上行程三天,陆路再走两日,抵达京城已是二月十一,还有五六天就要春闱会试了。
应考的举人、监生还要提前留出几天时间确认参考资格,沈树人和方以智便马不停蹄先后赶去贡院和礼部办手续。
礼部的管事官吏验明他们身份时,还吃了一惊:“南直隶解元方以智?还有几日便要开考了,如何这等不上心,现在才到京办理?兵荒马乱的,也不知道早点出门。”
方以智也礼貌地解释了几句,得知他是走海路北上进京的,礼部官吏再次惊讶了一下,颇为佩服方以智的胆色。
如今敢走海路的读书人可是不多,绝大多数手无缚鸡之辈都视大海为畏途。
办完方以智之后,轮到沈树人,那礼部官吏稍微检查了一下,顿时发现刚才那点惊讶简直不值得惊讶。
真是活久见。
“你便是苏州沈林沈树人?本朝第一个靠着监生入仕就官居七品、却还要再来考进士的?”
这一问,就轮到沈树人不会了,他陪着笑脸和气地说:“下官确是监生入仕,不过是在苏松河道衙门为八品典吏。”
礼部办事官员立刻笑了:
“你也是海路进京的吧?难怪消息不灵通。吏部京察已报了你的绩优,听说还上达天听、跟户部复核了,拔擢你为正七品河道库使。
前几天考生履历送来时,我们看了都称奇,陛下用人还真是不拘一格。你要是再升一点,这科也不用考了。考出来能授的官,说不定比之前的还小呢。”
沈树人听完,心中也是一块石头落地,之前的付出果然没白费,看样子杨阁老的能量还是大,自己稍微立了点功,立刻能被放大宣传、足额兑现升官,不用担心被人昧了。
眼前这个礼部官员,按说不用操心他的事儿,但实在是沈树人的事迹太离奇,经办人只要看一眼履历,就难以忘记。
明朝制度,会试殿试哪怕考第一,最后得了状元,也只是授予翰林院修撰,正七品。
既然沈树人现在已经是正七品,考中了最多也就是平调,换个更加清贵一点的位置,但升级是不太可能了,除非又发生什么意外情况。
……
办完手续,距离考试也没多少时间了,沈树人和方以智也来不及跟其他赶考举人文会切磋。只是刚刚调整好状态,适应京城的水土气候,考试就开始了。
明朝的会试分三场,而且还不是连在一起的三天三场,中间有间隔。考完已经二月下旬了。
这三场里,也不是每场都考八股文,也有时政策论和公文写作、经义理解。只不过会试的时政策论分值占比被压得比较低,以免考生靠迎合主考官的政治立场来拍马屁上位。
而公文写作和经义理解对于走到这一步的读书人来说,又拉不开差距,大家都能基本满分,这才导致主要靠八股文来拉开分差。
考中的人,三月份还要考殿试,殿试不出意外的话是不会刷人的,只负责重新排定名次。考试内容是论、疏、诗,论的比重有所提升。
这是皇帝亲自考的,皇帝不用担心别人“迎合执政的政见”,也就不在乎主观偏差。
所以八股文质量能决定一个人能不能排进全国前三百名、做到进士,
时政策论的眼光见识,则能影响你进了前三百名后,具体怎么排序。
很多一辈子只求高中、不在乎排序的人,也就可以在时政策论上少花点精力。
就好比如果连保证高考进北大都做不到,那就专心刷高考大纲范围内的题即可,没必要浪费精力去学“北大入学后,内部的实验班选拔加试”。
那不是普通人有资格操心的。
沈树人的学问,全靠这一个多月来,跟着南直隶解元方以智的恶补,再加上他对《明史.魏藻德传》的理解,提前暗暗打磨过了文章。
进了考场之后,基本题简单答一下,八股文就直接靠自己预先打磨好的背诵默写下来,倒也不费事。
关键是沈树人心态很好,反正尽力就行,他也不指望考中才能升官、当地方实权派。
几天下来,别的不说,那雍容闲雅的态度,就让监考的礼部官员觉得这人不错。
而事实上,沈树人背后还有一道他自己都没敢确信的神秘力量帮衬——远在武昌的杨嗣昌杨阁老,之前就有关注他,听说他立功表现好,还多次给京中同僚写信夸过他,让京中好友帮衬。
如今已是崇祯十三年,天下有多乱所有人都看在眼里,科举制度说是礼崩乐坏泥沙俱下,也一点不为过。
礼部里那些跟杨嗣昌关系好的,当然都知道如今服务前线最重要,这沈树人既是杨阁老要重用的,能松手就松手。
……
会试考完之后五天,眼看便是张榜的日子。
沈树人和方以智联袂去看榜,发现两人都轻松过关。
方以智颇为惊讶,他是唯一知道沈树人八股文真实实力的人,看到沈树人的名字,也是久久说不出话来。
“贤弟,你真是福星高照,这都能给你过。这下好了,会试一过,以你的实干之才,殿试反而没那么难了。
陛下策问,最喜欢问平贼事略,我们其他考生,只能空谈大道理,可不比你有实际的见解。”
方以智最终也只能叹服。
“多亏方兄帮我临阵磨枪,否则,也走不到这一步。走,今日得好好谢师,我做东。”沈树人说着,就请方以智去了京城最好的酒楼盛宴款待。
一众人等休憩数日,转眼来到三月份,便是殿试的日子了。
——
PS:非常感谢盟主“云哥的Fans”的打赏!鞠躬!
很惭愧,我过了三天才知道这个消息,迟到的感谢。
说来你们都不信,主要是这本书目前没上榜,慢热型的书比较难起来,所以我已经养成了习惯,一周多没看后台数据了,以至于都不知道“云哥的Fans”的盟主。
现在看后台容易影响心情,一看到每天才三四百个收藏,容易破坏自己坚持下去的毅力,不看最好,可以做到不管成绩好不好都坚持写下去。
(这本书我是一定要好好写完的,大家绝对放心。这跟上一本《重生之我全都要》情况不同,那本书不坚持,是因为我发现严肃的都市奋斗文这整条赛道都完蛋了,全都市改走躺平摆烂不劳而获流,所以我坚持没意义。
历史文还是有读者基础的,起点也还有相当一部分严肃的老白读者在看。只要这类读者还在,我就要对得起这部分读者。哪怕这本书成绩不好,就当给后面的同类历史文攒人品攒人气。
我很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我这辈子也只能写智谋流的历史文了,如果哪天智谋流读者基础完全消失了,我只能退出网文界,回去当我的全职专利律师。所以只要我还在网文界一天,我就不可能背叛这个流派,除非我被时代淘汰直接逼出网文界。)
另外,我之前也说过目前起点的新规了,大家也别像之前的书那样破费盟主了。现在有盟主都救不回新书榜,大家省点钱吧。
起点这也是怕刷子,因为钱和票容易刷,现在榜单的最高权重数据就是追更,一旦有养肥的,一律被APP判定为僵尸粉。我对这个新政也谈不上不喜欢,因为从客观来说确实对于花钱买刷有一定的打击效果,追更最难造假,这也是给新人多条出路。
我这种慢热文虽然受损了,但我也理解这个规定的进步意义。
所以,大家也省点钱吧,我现在连一块钱的活粉都不求的,原先我都求了好几年了。大家现在就业形势也不好,钱也不好赚,盟主这种真没必要,以后订阅就好。
我也经常很久才看后台,有了盟主都没法第一时间发现,怪不好意思的,实在受之有愧。
“云哥的Fans”的盟主加更,上架后一定还。
所以这次既然搭上了丘民仰、吴三桂这条线,沈树人也不吝稍微多花两三天休整补给,多摸摸底细。
该花的小银子,沈树人也绝不吝惜,所以很快人人都知道了他仗义疏财的名声。
他还表示,以后沈家运粮的船队,如果运力有富余,还可以给关宁军诸将带点丝绸棉布奢侈用度的私货,运费只算成本。这样关宁军将领如果有渠道出货,也能自己赚点私房。
当然,在这事儿上沈树人是很有分寸的,他只会卖南方的日用消费奢侈之物,绝对不会涉及任何战略物资。如此就算落到了鞑子手上,也无非是多腐蚀几个鞑子文武的生活作风,不至于提高了鞑子的军事潜力。
几天时间下来,他基本上把吴三桂手下都司、游击级别以上的军官,都混了个脸熟,也掌握了不少光靠看历史书绝对无法了解到的军情。
如今吴三桂手下的部将,要么是史书没记载的无名之辈,要么就是未来两年松山、杏山之役会被洪承畴、祖大寿送掉的。
后世“三藩之乱”时吴三桂麾下的十大战将,除了那天负责引水接粮的海防都司张国柱之外,一个都还没出现。
估计那些人很多也不是吴三桂的原始嫡系,有些是后来农民军投降过来的,还有从其他渠道降清的明将。
这个事实,让沈树人也冷静了不少,不得不重新评估一下吴三桂的实力——
来之前,他高估了关宁军的规模,以为怎么着也能有五六万精锐战兵,再加上山海关高第的兵,七八万是肯定有的。
他会这么想,也是从几年后那场“一片石大战”逆推回来的。毕竟史书记载一片石大战时双方都号称有近二十万众,哪怕打点折,吴三桂五万人总要有。
而事实上,如今宁远城里满打满算有两万兵额,实际上吃空饷吃到还剩一万多一点儿,这都已经把吴家家丁也算上了。
把关外各城的正规战兵全算上,估摸着也就两万出头。
山海关高第那边虽然还有不少人,可是考虑到辽地明军未来还会被洪承畴送一波,两相抵消,最后能给吴三桂的,也就两万人了。
未来一片石大战的五万关宁军,估计有一半多是临时抓的壮丁乡勇,还有几千是密云总兵唐通来劝降吴三桂时、被吴三桂夺军收编的人马。
“闹了半天,忙死忙活设计笼络,最后拉拢的目标总共就只有两万人,还不可能全拉走。亏大了,以为有五万人呢。”
沈树人稍稍有些郁闷,好在很快就把心态调整过来了。
也罢,人少好歹灵活一点。自己只要在未来三年半做到巡抚级别,再加上沈家的家财、未来几年疯狂种田积蓄财力,收编两万人还是做得到的。
真要是五万人,到时候还得跟南明朝廷分润更多。
……
在宁远待到二月初六,渤海西部浅水区的封冻也基本上化尽了。
沈树人一行也省去了陆路车马劳顿之苦,可以直接从宁远沿着海岸线返航到天津卫,再登岸陆路进京。
当然,运粮船队中绝大多数的船,早已原路返航回江南。或是在天津、登莱附近进点北方特产的货物,再折返南方。
沈家是海贸世家,百余艘大海船返程不可能跑空趟。北方的毛皮、药材、山珍干货,能收多少就收多少。高价货物凑不够载重,再拿晒干的羊肉脯之类凑数。
海上行程三天,陆路再走两日,抵达京城已是二月十一,还有五六天就要春闱会试了。
应考的举人、监生还要提前留出几天时间确认参考资格,沈树人和方以智便马不停蹄先后赶去贡院和礼部办手续。
礼部的管事官吏验明他们身份时,还吃了一惊:“南直隶解元方以智?还有几日便要开考了,如何这等不上心,现在才到京办理?兵荒马乱的,也不知道早点出门。”
方以智也礼貌地解释了几句,得知他是走海路北上进京的,礼部官吏再次惊讶了一下,颇为佩服方以智的胆色。
如今敢走海路的读书人可是不多,绝大多数手无缚鸡之辈都视大海为畏途。
办完方以智之后,轮到沈树人,那礼部官吏稍微检查了一下,顿时发现刚才那点惊讶简直不值得惊讶。
真是活久见。
“你便是苏州沈林沈树人?本朝第一个靠着监生入仕就官居七品、却还要再来考进士的?”
这一问,就轮到沈树人不会了,他陪着笑脸和气地说:“下官确是监生入仕,不过是在苏松河道衙门为八品典吏。”
礼部办事官员立刻笑了:
“你也是海路进京的吧?难怪消息不灵通。吏部京察已报了你的绩优,听说还上达天听、跟户部复核了,拔擢你为正七品河道库使。
前几天考生履历送来时,我们看了都称奇,陛下用人还真是不拘一格。你要是再升一点,这科也不用考了。考出来能授的官,说不定比之前的还小呢。”
沈树人听完,心中也是一块石头落地,之前的付出果然没白费,看样子杨阁老的能量还是大,自己稍微立了点功,立刻能被放大宣传、足额兑现升官,不用担心被人昧了。
眼前这个礼部官员,按说不用操心他的事儿,但实在是沈树人的事迹太离奇,经办人只要看一眼履历,就难以忘记。
明朝制度,会试殿试哪怕考第一,最后得了状元,也只是授予翰林院修撰,正七品。
既然沈树人现在已经是正七品,考中了最多也就是平调,换个更加清贵一点的位置,但升级是不太可能了,除非又发生什么意外情况。
……
办完手续,距离考试也没多少时间了,沈树人和方以智也来不及跟其他赶考举人文会切磋。只是刚刚调整好状态,适应京城的水土气候,考试就开始了。
明朝的会试分三场,而且还不是连在一起的三天三场,中间有间隔。考完已经二月下旬了。
这三场里,也不是每场都考八股文,也有时政策论和公文写作、经义理解。只不过会试的时政策论分值占比被压得比较低,以免考生靠迎合主考官的政治立场来拍马屁上位。
而公文写作和经义理解对于走到这一步的读书人来说,又拉不开差距,大家都能基本满分,这才导致主要靠八股文来拉开分差。
考中的人,三月份还要考殿试,殿试不出意外的话是不会刷人的,只负责重新排定名次。考试内容是论、疏、诗,论的比重有所提升。
这是皇帝亲自考的,皇帝不用担心别人“迎合执政的政见”,也就不在乎主观偏差。
所以八股文质量能决定一个人能不能排进全国前三百名、做到进士,
时政策论的眼光见识,则能影响你进了前三百名后,具体怎么排序。
很多一辈子只求高中、不在乎排序的人,也就可以在时政策论上少花点精力。
就好比如果连保证高考进北大都做不到,那就专心刷高考大纲范围内的题即可,没必要浪费精力去学“北大入学后,内部的实验班选拔加试”。
那不是普通人有资格操心的。
沈树人的学问,全靠这一个多月来,跟着南直隶解元方以智的恶补,再加上他对《明史.魏藻德传》的理解,提前暗暗打磨过了文章。
进了考场之后,基本题简单答一下,八股文就直接靠自己预先打磨好的背诵默写下来,倒也不费事。
关键是沈树人心态很好,反正尽力就行,他也不指望考中才能升官、当地方实权派。
几天下来,别的不说,那雍容闲雅的态度,就让监考的礼部官员觉得这人不错。
而事实上,沈树人背后还有一道他自己都没敢确信的神秘力量帮衬——远在武昌的杨嗣昌杨阁老,之前就有关注他,听说他立功表现好,还多次给京中同僚写信夸过他,让京中好友帮衬。
如今已是崇祯十三年,天下有多乱所有人都看在眼里,科举制度说是礼崩乐坏泥沙俱下,也一点不为过。
礼部里那些跟杨嗣昌关系好的,当然都知道如今服务前线最重要,这沈树人既是杨阁老要重用的,能松手就松手。
……
会试考完之后五天,眼看便是张榜的日子。
沈树人和方以智联袂去看榜,发现两人都轻松过关。
方以智颇为惊讶,他是唯一知道沈树人八股文真实实力的人,看到沈树人的名字,也是久久说不出话来。
“贤弟,你真是福星高照,这都能给你过。这下好了,会试一过,以你的实干之才,殿试反而没那么难了。
陛下策问,最喜欢问平贼事略,我们其他考生,只能空谈大道理,可不比你有实际的见解。”
方以智最终也只能叹服。
“多亏方兄帮我临阵磨枪,否则,也走不到这一步。走,今日得好好谢师,我做东。”沈树人说着,就请方以智去了京城最好的酒楼盛宴款待。
一众人等休憩数日,转眼来到三月份,便是殿试的日子了。
——
PS:非常感谢盟主“云哥的Fans”的打赏!鞠躬!
很惭愧,我过了三天才知道这个消息,迟到的感谢。
说来你们都不信,主要是这本书目前没上榜,慢热型的书比较难起来,所以我已经养成了习惯,一周多没看后台数据了,以至于都不知道“云哥的Fans”的盟主。
现在看后台容易影响心情,一看到每天才三四百个收藏,容易破坏自己坚持下去的毅力,不看最好,可以做到不管成绩好不好都坚持写下去。
(这本书我是一定要好好写完的,大家绝对放心。这跟上一本《重生之我全都要》情况不同,那本书不坚持,是因为我发现严肃的都市奋斗文这整条赛道都完蛋了,全都市改走躺平摆烂不劳而获流,所以我坚持没意义。
历史文还是有读者基础的,起点也还有相当一部分严肃的老白读者在看。只要这类读者还在,我就要对得起这部分读者。哪怕这本书成绩不好,就当给后面的同类历史文攒人品攒人气。
我很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我这辈子也只能写智谋流的历史文了,如果哪天智谋流读者基础完全消失了,我只能退出网文界,回去当我的全职专利律师。所以只要我还在网文界一天,我就不可能背叛这个流派,除非我被时代淘汰直接逼出网文界。)
另外,我之前也说过目前起点的新规了,大家也别像之前的书那样破费盟主了。现在有盟主都救不回新书榜,大家省点钱吧。
起点这也是怕刷子,因为钱和票容易刷,现在榜单的最高权重数据就是追更,一旦有养肥的,一律被APP判定为僵尸粉。我对这个新政也谈不上不喜欢,因为从客观来说确实对于花钱买刷有一定的打击效果,追更最难造假,这也是给新人多条出路。
我这种慢热文虽然受损了,但我也理解这个规定的进步意义。
所以,大家也省点钱吧,我现在连一块钱的活粉都不求的,原先我都求了好几年了。大家现在就业形势也不好,钱也不好赚,盟主这种真没必要,以后订阅就好。
我也经常很久才看后台,有了盟主都没法第一时间发现,怪不好意思的,实在受之有愧。
“云哥的Fans”的盟主加更,上架后一定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