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前聚落之中,壕沟是一种很重要的防御工事。
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城墙这玩意显然是没办法大规模建造的。
但是华夏先民们很聪明,创造出了壕沟这一抵御野兽的防御工事。
简单的说,壕沟就像是古代城池常见的护城河一样。
只要沿着聚落外围挖一道数米深度的壕沟,就可以很有效的阻隔野兽的袭击。
然而,哪怕是一道壕沟,对于四千多年前,生产力低下的华夏先民来说,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了。
所以,并不是所有史前遗址都能找到壕沟遗迹的。
更别提喇家遗址这种宽十几米,深度5-6米的大型壕沟了。
已发掘的所有史前遗址中,能够拥有壕沟的都非常少见!
站在人群中的苏飒十分惊讶的说道:“我记得齐家文化之前出土的遗址里,都没发现壕沟存在吧?”
齐家文化是距今4300年至3600年之间,存在于甘青地区的一个新石器时代晚期过渡到青铜时代初期的文化。
目前在甘青地区,累计已经出土发现了多达数百处齐家文化的遗址。
但是没有任何一处,出现过这种大型的壕沟!
“是的。”孔文建点了点头,若有所思的说道:“所以,恐怕这个喇家遗址在齐家文化中拥有很特殊的地位。”
“或许...是一处文化中心?类似于方国时代的都城?”
青海考古所的工作人员认同的点点头:“所里几位研究员的猜测和孔教授一样。”
“这次发现的喇家遗址,肯定是在齐家文化中,拥有特殊的地位。”
简单看过壕沟的痕迹后,还没等大家细细观摩呢,青海考古所的工作人员就继续说道:“除了这里的第一发掘点之外,我们在下喇家村东北处,已经开辟出了一号工地。”
“1号工地目前探明的应该是有五座东西排列整齐的房址。”
“不过因为目前人手不足的原因,只完成了1号房址的清理工作,后面的四个房址才刚布了探方。”
“接下来这段时间,这四个房址就需要交给社科院的各位同志负责了。”
说完,他便火急火燎的打算带着大家先去踩踩点。
社科院考古所的众人来这边可不是来参观或者调研的,他们是被抓的壮丁!
参观什么的,大致看几眼就行了。
重要的是干活的事情!
社科院考古所的工作人员不由分说,风风火火的就带着孔文建和陈翰一行人,来到了下喇村东北处,已经搭建好保护棚的工地上。
青海考古所的工作人员,已经伙同当地居民,为这些从全国各地赶来支援的其他考古队准备好了各自的负责区域。
一号工地、二号工地、三号工地,每块工地上都有多达数十个探方正在打下,等待着分配。
因为社科院考古所是上头的嫡系部队,所以青海考古所为了讨个吉利,就给他们安排在了一号工地这边。
一到一号工地,大家眼前就出现了五个左右相对排列的探方,每个探方长宽都超过了三米。
其中被标记上f1的探方,看起来已经清理的差不多了,露出了清晰可见的遗址情况。
而剩下的四个探方则一片泥泞,显然只是找乡民帮忙把坑挖出来了而已,还等待着考古人员开工呢。
没开工的探方自然是引不起任何人的注意,社科院考古所的考古人员,全都将目光投到了1号探方。
能看得出来,1号探方内应该是一个由居室、门道、门前场地构成的房址,是华夏文明早期的“住房”建筑。
简陋那肯定是很简陋的,毕竟是四千年前的房子。
而且被深埋地底后,实际上也看不出任何房子的形状了。
只是凭借泥土层的不同颜色,大致可以看出这里以前是有墙体的。
而且四面墙体的痕迹依稀还能看出涂抹了白灰面,说明当时喇家遗址的先民还掌握了给房子“涂腻子”的技术呢。
这可不简单!
陈翰饶有兴致的细细观察着1号房址,只可惜有用的文物,显然是都被收集起来保存了,不会露天摆在遗址上。
除了一个大概的房屋轮廓之外,陈翰看不到更多有价值的物品。
不过青海考古所的工作人员适时的为大家介绍起了1号房址的发掘情况。
“1号室并没有发现完整的日用陶器,只出土了一件残陶罐,各边石器和玉器的半成品。”
“所里的研究员推测,这个房址可能是已经废弃了,或者非生活居住的房址。”
工作人员的语气稍显遗憾。
青海考古所的考古人员废了大半个月的时间才清理出来的探方,结果没有获得什么特别有价值的文物,自然是让人挺可惜的。
不过这也是正常的情况了。
许多时候,考古人员耗费数月时间,细心发掘的探方,有可能到头来是个空室。
白忙活一场都是常有的事情。
考古嘛,每一铲子都是在赌运气。
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会得到收获的。
大家稍微惋惜了一下后,就继续观察起了1号室,为接下来清理后续几个房址提前做点准备。
同个大型遗址下的不同居室,布局和结构肯定都是大差不差的。
看着看着,1号室里一个很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很快就吸引了陈翰的注意。
在一号室的东北角边缘,有两块石板的形状很突兀。
看起来就好像四四方方的盒子上,多出了一个犄角,让整个1居室看起来变成了“凸”的形状。
这让陈翰十分不解。
他指着那两块凸出的石板便问道:“这两块石板是什么情况?”
工作人员瞟了一眼后,笑着说道:“应该是一个比较奇特的灶吧。”
陈翰皱了皱眉头,有些感觉不太对劲。
如果是灶,通常都会在居室内,而不是向居室外凸出去,看起来就像是镶嵌在墙体上。
而且华夏人,自古以来就没有在起居室起灶的习惯。
就算是需要火炉取暖或者烧热水,乃至埋锅造饭。
从史前时代到后来的夏商周乃至秦汉。
大多都是选择在起居室的中心位置,向下挖一块20-30c宽的下凹区域,中间掏空后,烧个火炉,或者直接烧柴。
这种结构被称为“火塘”。
很多已经出土了的旧石器时期遗址,就在房室内发现过不少这种在房间中心向下掏空一块区域用来搭灶的情况。
现在云贵川等地的偏远乡村,以及部分少数民族聚集地,都依旧还在使用这种原始的火塘。
不只是华夏,在整个亚洲,用火塘取暖和烧水做饭,都是主流情况。
火塘文化在rb也被沿用至今,现在rb的老式建筑,都还保留这种取暖结构,通常都布置在榻榻米中央。
“灶”这个字,原从穴,造字本义就是架锅烧煮食物的灶坑。
说明掘地成坑的地灶就是灶的最早形式!
而一号室这块从墙体凸出去的两个石板,怎么看也和灶没啥关系啊。
陈翰摸着下巴,凝视着这个奇特的形状,若有所思的琢磨着。
突然,一道灵光从他的脑袋中一闪而过。
“啪!”陈翰一拍手掌,有些激动的喊道:“这不会是一个壁炉吧?!”
他突然的一声惊呼,引起了在场所有工作人员和考古工作者的注意。
在短暂的错愕之后,每个人都像是醍醐灌顶了一般,猛地转头看向了1号室的东北角。
“壁炉?!”
如果陈翰这灵光一闪的猜测是正确的,那这将会是一个震惊中外考古学界的大发现!
华夏人的房子里,从古至今,基本上没有建造壁炉的传统。
但是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喇家遗址,居然有类似壁炉的取暖设备存在?!
壁炉可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起源于西方和中亚地区的室内取暖设备,不是亚洲文化的一部分!
这早就已经被世界学者达成共识的认知,难道是错误的?!
华夏先民,曾经也是掌握并且广泛使用过壁炉的?!
这个足够震惊所有人的猜测,就连提出者陈翰自己,都有点难以相信了。
“我就是随便那么一猜...”陈翰有些没底气的小声补充道。
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城墙这玩意显然是没办法大规模建造的。
但是华夏先民们很聪明,创造出了壕沟这一抵御野兽的防御工事。
简单的说,壕沟就像是古代城池常见的护城河一样。
只要沿着聚落外围挖一道数米深度的壕沟,就可以很有效的阻隔野兽的袭击。
然而,哪怕是一道壕沟,对于四千多年前,生产力低下的华夏先民来说,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了。
所以,并不是所有史前遗址都能找到壕沟遗迹的。
更别提喇家遗址这种宽十几米,深度5-6米的大型壕沟了。
已发掘的所有史前遗址中,能够拥有壕沟的都非常少见!
站在人群中的苏飒十分惊讶的说道:“我记得齐家文化之前出土的遗址里,都没发现壕沟存在吧?”
齐家文化是距今4300年至3600年之间,存在于甘青地区的一个新石器时代晚期过渡到青铜时代初期的文化。
目前在甘青地区,累计已经出土发现了多达数百处齐家文化的遗址。
但是没有任何一处,出现过这种大型的壕沟!
“是的。”孔文建点了点头,若有所思的说道:“所以,恐怕这个喇家遗址在齐家文化中拥有很特殊的地位。”
“或许...是一处文化中心?类似于方国时代的都城?”
青海考古所的工作人员认同的点点头:“所里几位研究员的猜测和孔教授一样。”
“这次发现的喇家遗址,肯定是在齐家文化中,拥有特殊的地位。”
简单看过壕沟的痕迹后,还没等大家细细观摩呢,青海考古所的工作人员就继续说道:“除了这里的第一发掘点之外,我们在下喇家村东北处,已经开辟出了一号工地。”
“1号工地目前探明的应该是有五座东西排列整齐的房址。”
“不过因为目前人手不足的原因,只完成了1号房址的清理工作,后面的四个房址才刚布了探方。”
“接下来这段时间,这四个房址就需要交给社科院的各位同志负责了。”
说完,他便火急火燎的打算带着大家先去踩踩点。
社科院考古所的众人来这边可不是来参观或者调研的,他们是被抓的壮丁!
参观什么的,大致看几眼就行了。
重要的是干活的事情!
社科院考古所的工作人员不由分说,风风火火的就带着孔文建和陈翰一行人,来到了下喇村东北处,已经搭建好保护棚的工地上。
青海考古所的工作人员,已经伙同当地居民,为这些从全国各地赶来支援的其他考古队准备好了各自的负责区域。
一号工地、二号工地、三号工地,每块工地上都有多达数十个探方正在打下,等待着分配。
因为社科院考古所是上头的嫡系部队,所以青海考古所为了讨个吉利,就给他们安排在了一号工地这边。
一到一号工地,大家眼前就出现了五个左右相对排列的探方,每个探方长宽都超过了三米。
其中被标记上f1的探方,看起来已经清理的差不多了,露出了清晰可见的遗址情况。
而剩下的四个探方则一片泥泞,显然只是找乡民帮忙把坑挖出来了而已,还等待着考古人员开工呢。
没开工的探方自然是引不起任何人的注意,社科院考古所的考古人员,全都将目光投到了1号探方。
能看得出来,1号探方内应该是一个由居室、门道、门前场地构成的房址,是华夏文明早期的“住房”建筑。
简陋那肯定是很简陋的,毕竟是四千年前的房子。
而且被深埋地底后,实际上也看不出任何房子的形状了。
只是凭借泥土层的不同颜色,大致可以看出这里以前是有墙体的。
而且四面墙体的痕迹依稀还能看出涂抹了白灰面,说明当时喇家遗址的先民还掌握了给房子“涂腻子”的技术呢。
这可不简单!
陈翰饶有兴致的细细观察着1号房址,只可惜有用的文物,显然是都被收集起来保存了,不会露天摆在遗址上。
除了一个大概的房屋轮廓之外,陈翰看不到更多有价值的物品。
不过青海考古所的工作人员适时的为大家介绍起了1号房址的发掘情况。
“1号室并没有发现完整的日用陶器,只出土了一件残陶罐,各边石器和玉器的半成品。”
“所里的研究员推测,这个房址可能是已经废弃了,或者非生活居住的房址。”
工作人员的语气稍显遗憾。
青海考古所的考古人员废了大半个月的时间才清理出来的探方,结果没有获得什么特别有价值的文物,自然是让人挺可惜的。
不过这也是正常的情况了。
许多时候,考古人员耗费数月时间,细心发掘的探方,有可能到头来是个空室。
白忙活一场都是常有的事情。
考古嘛,每一铲子都是在赌运气。
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会得到收获的。
大家稍微惋惜了一下后,就继续观察起了1号室,为接下来清理后续几个房址提前做点准备。
同个大型遗址下的不同居室,布局和结构肯定都是大差不差的。
看着看着,1号室里一个很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很快就吸引了陈翰的注意。
在一号室的东北角边缘,有两块石板的形状很突兀。
看起来就好像四四方方的盒子上,多出了一个犄角,让整个1居室看起来变成了“凸”的形状。
这让陈翰十分不解。
他指着那两块凸出的石板便问道:“这两块石板是什么情况?”
工作人员瞟了一眼后,笑着说道:“应该是一个比较奇特的灶吧。”
陈翰皱了皱眉头,有些感觉不太对劲。
如果是灶,通常都会在居室内,而不是向居室外凸出去,看起来就像是镶嵌在墙体上。
而且华夏人,自古以来就没有在起居室起灶的习惯。
就算是需要火炉取暖或者烧热水,乃至埋锅造饭。
从史前时代到后来的夏商周乃至秦汉。
大多都是选择在起居室的中心位置,向下挖一块20-30c宽的下凹区域,中间掏空后,烧个火炉,或者直接烧柴。
这种结构被称为“火塘”。
很多已经出土了的旧石器时期遗址,就在房室内发现过不少这种在房间中心向下掏空一块区域用来搭灶的情况。
现在云贵川等地的偏远乡村,以及部分少数民族聚集地,都依旧还在使用这种原始的火塘。
不只是华夏,在整个亚洲,用火塘取暖和烧水做饭,都是主流情况。
火塘文化在rb也被沿用至今,现在rb的老式建筑,都还保留这种取暖结构,通常都布置在榻榻米中央。
“灶”这个字,原从穴,造字本义就是架锅烧煮食物的灶坑。
说明掘地成坑的地灶就是灶的最早形式!
而一号室这块从墙体凸出去的两个石板,怎么看也和灶没啥关系啊。
陈翰摸着下巴,凝视着这个奇特的形状,若有所思的琢磨着。
突然,一道灵光从他的脑袋中一闪而过。
“啪!”陈翰一拍手掌,有些激动的喊道:“这不会是一个壁炉吧?!”
他突然的一声惊呼,引起了在场所有工作人员和考古工作者的注意。
在短暂的错愕之后,每个人都像是醍醐灌顶了一般,猛地转头看向了1号室的东北角。
“壁炉?!”
如果陈翰这灵光一闪的猜测是正确的,那这将会是一个震惊中外考古学界的大发现!
华夏人的房子里,从古至今,基本上没有建造壁炉的传统。
但是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喇家遗址,居然有类似壁炉的取暖设备存在?!
壁炉可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起源于西方和中亚地区的室内取暖设备,不是亚洲文化的一部分!
这早就已经被世界学者达成共识的认知,难道是错误的?!
华夏先民,曾经也是掌握并且广泛使用过壁炉的?!
这个足够震惊所有人的猜测,就连提出者陈翰自己,都有点难以相信了。
“我就是随便那么一猜...”陈翰有些没底气的小声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