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消息五天一次接踵而至,每次江安义都会带了信到竹山上与张克济一起品茗论道,看似寻常的小事经过张克济的抽丝剥茧后露出背后狰狞的面目,让江安义感觉大受启发。雾里看花,经过张克济的分析,终于让迷雾消散了几分,江安义逐渐也能看清花朵的颜色。
风起云涌在水波深处,表面上偶尔翻起小小的浪花很快平息不见。石方真当然知道自己在雁山别苑静养,两个儿子肯定要角力一番,每天往来宫城和别苑的车马不断,天子看似在休养,眼神却紧紧地盯着京城。
楚安王雷厉风行,六月二十日便将江南转运司一案了结,有关人等的判决透露了出来,被田守楼抄录在信中:常玉超等江南转运司的官员贪污河工银两,买凶杀人,引发江南事变,一律问斩,可怜万怀兴和段爽原本逃过一死,却倒在石重杰的手下;叶彦光凌迟、家人变卖为奴,余树森斩首;鲁从茗收授赃银、辜负圣恩,抄没家产,发配黔州,永不叙用,属吏郭亮杖四十,收没赃款,全家发配丽州;原工部尚书卢家林昏聩不明,罚银二万两,罚俸五年(致仕的官员俸禄减半)、端州刺史艾伟收取好处,处事不明,罚银万两,夺职归家;还有一大批端州的官员、工部户部的官员受到不同程度的处分,光名字就足足写了五张信纸,真难为田守楼抄到这么详细的内容。
江安义摇头叹道:“楚安王急于立威,这份处置过重了,而且牵连太多的人恐怕引起官场震动。”
张克济笑道:“主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张某却认为太轻了。”
“国有律法,应该依照《大郑律》行事,常玉超、叶彦光等人死有余辜,万怀兴、段爽却罪不致死;艾伟等地方官员虽有过错,却是官场长年陋习,罚银夺职有些过重了;再说鲁从茗罪有应得,却不应抄没家产,至于工部、户部的官员收取好处是常事,京官如果光靠俸禄怎么活,天子对这些陋习应该也知道一二,楚安王此次揭开盖子,怕是要得罪一大批京官。”江安义做过刺史,对《大郑律》熟知,对官场上约定成俗的做法也清楚,他任化州刺史的时候,也没少给六部的官员送供,蜜水果之类的特产品成车成车地往各大衙门送。
“过由己承、恩从上出,此乃为官之道。”张克济道:“天子对河工一案深恶痛绝,江南事变拖延了他北征的步伐,天子恨不得将这伙蠹虫全部碾死,楚安王判罚严厉未尝不是替天子出气,不过按照惯例天子会酌情减轻处罚。”
张克济用手指点着信中工部和户部的官员,笑道:“主公细细看看这些官员,就会发现这些人多数偏向太子的人,楚安王在借机打压太子。”
江安义无声叹息,天子暗许皇子暗斗,不知是福是祸。
六月二十八日,田守楼的信带来天子的旨意,果如张克济所料,对相关人员的处罚减轻了不少:常玉超、叶彦光、余树森、邹素洁、邱光明五人斩首、抄没家产,常玉超、叶彦光两人子女罚没为奴;万怀兴和段爽杖八十,罚银五万两、发配黔州;鲁从茗处置不变,郭亮仅处置其一人,不涉家人;卢家林被申斥、艾伟强令致仕,工部、户部的官员多数罚俸了事。天子下旨,令洹河转运司衙门的官员投案自首,退还赃银,可从轻发落。
高悬的板子轻轻地落下,让不少人松了口气,颂圣之声要将雁山别苑升上九宵。清闲下来的石方真悠游于园林美景之间,看看风景、听听歌舞,日子过得逍遥自在,目眩之症大为减轻,随侍的御医脸上也有了笑容。
信中传来了一个消息,太子石重伟请旨设立文华阁,召集士林名士,博采百家,集诸家之所长,编撰《文华大典》,彰显盛世文治繁华。
天子石方真大喜,下旨命秘书左监齐国威为总编纂,国子监祭酒费如阳、礼部尚书薛授仁为监修,简派礼部官员、弘文馆和崇文馆学士、直学士以及各州征调宿儒文学之士作为纂修,改义宁坊废高阳王(昭帝庶子,宣帝之兄,四十年前因行事放浪乱杀无辜被废,收回府邸,已死)旧宅为文华阁,命光禄寺供给朝暮膳,户部先期拨付两百两万编撰银,并称待书成后将亲撰序言以纪其事。
旨意传出,士林一片沸腾,对修典之事趋之若鹜,这部《文华大典》注定会成为流传万世的著作,千百年来在青史留下数行文字的有几人,如果能有幸参与到《文华大典》的编撰中,在这部著作上留下姓名,那比在浩若烟海的史书中翻寻要容易的多,也轻快的多。
自打韦义深致仕,齐国威便没了上进之心,他知道天子石方真并不看重自己。后来孔省成为右相,他接任秘书监左监,太常寺少卿李好古成为右监,天子有事通常直接问询李好古,他这个秘书左监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郁闷了一阵齐国威想开了,自己已经快到花甲之年,平平安安地混几年便告老回家,没想到天子派了他这样一件大事。
人逢喜事精神爽样,齐国威将秘书监的事务一股脑地丢给李好古,自己带着几名亲信坐镇在文华阁,专心处理编撰《文华大典》一事。从挑选编撰大典的官员、文人,到过问书籍收集的情况,安排办公的场所,催拨银两,事无巨细地过问。
田守楼在信中讲述了要想入选编撰可不易,除了少数名气大、份量重的人物外,齐左监可是严格把关,被人戏称“非礼莫进”。典客署令包立铭自以为是状元及第,编撰大典肯定少不了他,结果得知礼部员外郎丁楚已被选中,他却仍在核查之中,忙花二百两银子买了幅前朝名士所画的烟雨图到齐府拜望拜望,第二天果然就审核通过了。
京中官员都知道这位齐左监是个雅人,喜好字画古玩,于是前朝名家字画、古玩珍宝像大白菜般地送进来,齐国威专门腾出一间屋子堆放,很快就要准备第二间了。满屋的字画都来不及观看,齐国威既欣喜又忐忑,盘算着有空挑一些好东西给太子爷送去。编撰《文华大典》是太子所提议,饮水思源,这个扬名发财的好机会是太子给的,到东宫感谢是应有之义。再者收了这么多好东西,总觉不安,御史台因为鲁从茗之事气焰全无,一时间肯定顾不上自己,但还是向太子表示一下心意,有太子照应比什么都来得稳妥。太子摄政以来,天子已经多次嘉许,此次提议修撰《文华大典》得到士林一致称颂,楚安王审结江南转运司一案的风头也被太子压过。
身为文人,江安义对修撰《文华大典》颇为上心,慨叹道:“可惜我不在京中,要不然以我崇文馆直学士的身份,一定可以入选为大典的编撰。”
张克济哑然失笑道:“主公注定要名垂青史,何必跟那些书虫一争高下,与其争那些虚名,还不如为百姓做些实事。”
江安义笑起来,张克济的恭维让他身心舒坦,将他与那些不务实业的人区分开来,这也正是江安义对自己的期许,将来在史书上留下的不是状元郎、词仙之类的声誉,而是治世有方能臣。
“文治武功,粉饰太平,再多的华章也掩盖不住鲜血和尸骨,林华县城外万余尸骨未寒,太子和群臣就急着替天子歌功颂德了。”张克济讥讽地嘲道。
对于张克济的悲悯江安义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张先生经历过巨变,看事情有失偏激,由乱到治是必经途径,当今天子励精图治,境外向北用兵威摄漠人,黔州苗人降伏,西域诸国不敢东侵;境内任用贤才干吏、抑制世家势力,清仗天下田亩、推行合税为一,天下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林华县的动乱不过是场意外,而且很快平定。
如今国富民强,正是修撰《文华大典》彰显文治的好时机,等待北定漠人之际,文治武功再建太平盛世,自己追随天子建功立业,与有荣焉。
张克济看出江安义的不以为然,暗叹一声没有继续说,主公早年虽然困苦,但年少及第后仕途顺畅,天子信宠、治政有方、士林称道、家业兴旺,太多的幸事集于一身,难免有些飘飘然。
一帆分顺并不见得是好事,主公此次进京任官恐怕遍地荆棘,不找个好谋士相助恐怕要吃亏,就怕主公受到打击后像自己那样一蹶不振。
张克济的手抚在银面具上,即使是六月盛夏,冰冷的寒意仍让人心??,暗中打定主意,如果主公找不到合适的谋士,自己在年前便隐在马车中悄然进京,替主公分忧解难。
</div>
风起云涌在水波深处,表面上偶尔翻起小小的浪花很快平息不见。石方真当然知道自己在雁山别苑静养,两个儿子肯定要角力一番,每天往来宫城和别苑的车马不断,天子看似在休养,眼神却紧紧地盯着京城。
楚安王雷厉风行,六月二十日便将江南转运司一案了结,有关人等的判决透露了出来,被田守楼抄录在信中:常玉超等江南转运司的官员贪污河工银两,买凶杀人,引发江南事变,一律问斩,可怜万怀兴和段爽原本逃过一死,却倒在石重杰的手下;叶彦光凌迟、家人变卖为奴,余树森斩首;鲁从茗收授赃银、辜负圣恩,抄没家产,发配黔州,永不叙用,属吏郭亮杖四十,收没赃款,全家发配丽州;原工部尚书卢家林昏聩不明,罚银二万两,罚俸五年(致仕的官员俸禄减半)、端州刺史艾伟收取好处,处事不明,罚银万两,夺职归家;还有一大批端州的官员、工部户部的官员受到不同程度的处分,光名字就足足写了五张信纸,真难为田守楼抄到这么详细的内容。
江安义摇头叹道:“楚安王急于立威,这份处置过重了,而且牵连太多的人恐怕引起官场震动。”
张克济笑道:“主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张某却认为太轻了。”
“国有律法,应该依照《大郑律》行事,常玉超、叶彦光等人死有余辜,万怀兴、段爽却罪不致死;艾伟等地方官员虽有过错,却是官场长年陋习,罚银夺职有些过重了;再说鲁从茗罪有应得,却不应抄没家产,至于工部、户部的官员收取好处是常事,京官如果光靠俸禄怎么活,天子对这些陋习应该也知道一二,楚安王此次揭开盖子,怕是要得罪一大批京官。”江安义做过刺史,对《大郑律》熟知,对官场上约定成俗的做法也清楚,他任化州刺史的时候,也没少给六部的官员送供,蜜水果之类的特产品成车成车地往各大衙门送。
“过由己承、恩从上出,此乃为官之道。”张克济道:“天子对河工一案深恶痛绝,江南事变拖延了他北征的步伐,天子恨不得将这伙蠹虫全部碾死,楚安王判罚严厉未尝不是替天子出气,不过按照惯例天子会酌情减轻处罚。”
张克济用手指点着信中工部和户部的官员,笑道:“主公细细看看这些官员,就会发现这些人多数偏向太子的人,楚安王在借机打压太子。”
江安义无声叹息,天子暗许皇子暗斗,不知是福是祸。
六月二十八日,田守楼的信带来天子的旨意,果如张克济所料,对相关人员的处罚减轻了不少:常玉超、叶彦光、余树森、邹素洁、邱光明五人斩首、抄没家产,常玉超、叶彦光两人子女罚没为奴;万怀兴和段爽杖八十,罚银五万两、发配黔州;鲁从茗处置不变,郭亮仅处置其一人,不涉家人;卢家林被申斥、艾伟强令致仕,工部、户部的官员多数罚俸了事。天子下旨,令洹河转运司衙门的官员投案自首,退还赃银,可从轻发落。
高悬的板子轻轻地落下,让不少人松了口气,颂圣之声要将雁山别苑升上九宵。清闲下来的石方真悠游于园林美景之间,看看风景、听听歌舞,日子过得逍遥自在,目眩之症大为减轻,随侍的御医脸上也有了笑容。
信中传来了一个消息,太子石重伟请旨设立文华阁,召集士林名士,博采百家,集诸家之所长,编撰《文华大典》,彰显盛世文治繁华。
天子石方真大喜,下旨命秘书左监齐国威为总编纂,国子监祭酒费如阳、礼部尚书薛授仁为监修,简派礼部官员、弘文馆和崇文馆学士、直学士以及各州征调宿儒文学之士作为纂修,改义宁坊废高阳王(昭帝庶子,宣帝之兄,四十年前因行事放浪乱杀无辜被废,收回府邸,已死)旧宅为文华阁,命光禄寺供给朝暮膳,户部先期拨付两百两万编撰银,并称待书成后将亲撰序言以纪其事。
旨意传出,士林一片沸腾,对修典之事趋之若鹜,这部《文华大典》注定会成为流传万世的著作,千百年来在青史留下数行文字的有几人,如果能有幸参与到《文华大典》的编撰中,在这部著作上留下姓名,那比在浩若烟海的史书中翻寻要容易的多,也轻快的多。
自打韦义深致仕,齐国威便没了上进之心,他知道天子石方真并不看重自己。后来孔省成为右相,他接任秘书监左监,太常寺少卿李好古成为右监,天子有事通常直接问询李好古,他这个秘书左监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郁闷了一阵齐国威想开了,自己已经快到花甲之年,平平安安地混几年便告老回家,没想到天子派了他这样一件大事。
人逢喜事精神爽样,齐国威将秘书监的事务一股脑地丢给李好古,自己带着几名亲信坐镇在文华阁,专心处理编撰《文华大典》一事。从挑选编撰大典的官员、文人,到过问书籍收集的情况,安排办公的场所,催拨银两,事无巨细地过问。
田守楼在信中讲述了要想入选编撰可不易,除了少数名气大、份量重的人物外,齐左监可是严格把关,被人戏称“非礼莫进”。典客署令包立铭自以为是状元及第,编撰大典肯定少不了他,结果得知礼部员外郎丁楚已被选中,他却仍在核查之中,忙花二百两银子买了幅前朝名士所画的烟雨图到齐府拜望拜望,第二天果然就审核通过了。
京中官员都知道这位齐左监是个雅人,喜好字画古玩,于是前朝名家字画、古玩珍宝像大白菜般地送进来,齐国威专门腾出一间屋子堆放,很快就要准备第二间了。满屋的字画都来不及观看,齐国威既欣喜又忐忑,盘算着有空挑一些好东西给太子爷送去。编撰《文华大典》是太子所提议,饮水思源,这个扬名发财的好机会是太子给的,到东宫感谢是应有之义。再者收了这么多好东西,总觉不安,御史台因为鲁从茗之事气焰全无,一时间肯定顾不上自己,但还是向太子表示一下心意,有太子照应比什么都来得稳妥。太子摄政以来,天子已经多次嘉许,此次提议修撰《文华大典》得到士林一致称颂,楚安王审结江南转运司一案的风头也被太子压过。
身为文人,江安义对修撰《文华大典》颇为上心,慨叹道:“可惜我不在京中,要不然以我崇文馆直学士的身份,一定可以入选为大典的编撰。”
张克济哑然失笑道:“主公注定要名垂青史,何必跟那些书虫一争高下,与其争那些虚名,还不如为百姓做些实事。”
江安义笑起来,张克济的恭维让他身心舒坦,将他与那些不务实业的人区分开来,这也正是江安义对自己的期许,将来在史书上留下的不是状元郎、词仙之类的声誉,而是治世有方能臣。
“文治武功,粉饰太平,再多的华章也掩盖不住鲜血和尸骨,林华县城外万余尸骨未寒,太子和群臣就急着替天子歌功颂德了。”张克济讥讽地嘲道。
对于张克济的悲悯江安义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张先生经历过巨变,看事情有失偏激,由乱到治是必经途径,当今天子励精图治,境外向北用兵威摄漠人,黔州苗人降伏,西域诸国不敢东侵;境内任用贤才干吏、抑制世家势力,清仗天下田亩、推行合税为一,天下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林华县的动乱不过是场意外,而且很快平定。
如今国富民强,正是修撰《文华大典》彰显文治的好时机,等待北定漠人之际,文治武功再建太平盛世,自己追随天子建功立业,与有荣焉。
张克济看出江安义的不以为然,暗叹一声没有继续说,主公早年虽然困苦,但年少及第后仕途顺畅,天子信宠、治政有方、士林称道、家业兴旺,太多的幸事集于一身,难免有些飘飘然。
一帆分顺并不见得是好事,主公此次进京任官恐怕遍地荆棘,不找个好谋士相助恐怕要吃亏,就怕主公受到打击后像自己那样一蹶不振。
张克济的手抚在银面具上,即使是六月盛夏,冰冷的寒意仍让人心??,暗中打定主意,如果主公找不到合适的谋士,自己在年前便隐在马车中悄然进京,替主公分忧解难。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