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南京城一片欣欣向荣,饥荒过后的颓败之态,已经被冲洗的所剩无几,北方却传来了急报,日夜兼程的传信官,脸上血迹斑斑,伤口皲裂,倒在金銮殿上,气若游丝的报告情况!
“皇上,鞑靼马哈木旧伤复愈,联合瓦剌卷土重来,骚扰北方边境,试图越过冰湖,向南出发,就连与我们大明友好的兀良哈部,也被马哈木说服,三股势力向北进发试图融合,意图犯我大明。”
“半月前已经在冰湖之上,多次发生小摩擦,但是这次鞑靼的马哈木谨慎了许多,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还请皇上派兵在北方加守!”
对方这几日一直都在试探,已经有几个先锋小队,被三股势力合围绞杀,三位传信官在回大明的路上又遇到了劫杀,只剩下他一人,日夜兼程,骑坏了三匹马。
朝野震动,天灾刚过,战乱又起,老臣们吓得不敢说话,如今正值用武将之时,武将们可以大展宏图,但是朝中却无人可用。
朱棣脸上的笑容凝固,他刚想夸夸楚王,此次饥荒解决的不错,多座城池传来捷报,可坏消息来得更快,颤抖着从龙椅上站起来,一拍龙案,举目看向朝中大臣,却无人可用,龙颜大怒,“敢来犯我大明,朕要御驾亲征!”
文武百官皆是震动,但无一人敢上前,太子朱高炽躬着腰进谏,“父皇万万不可,大明刚刚休养生息,百姓好不容易把种子播到田里,再起战事,恐怕百姓慌矣,北方路途遥远,环境艰难,保重龙体要紧啊!”
饥荒刚过,百姓好不容易能吃饱饭,紧接着又打仗,这一打仗,哪里来的粮草?
整个大明上下都如此吃紧,却还要继续北伐,难道就不管大明百姓的死活了吗?太子朱高炽不同意战争。
有了太子发话,三杨也站出来了,杨荣首当其冲,“臣以为,我们大明兵强马壮,早在年前的一仗,鞑靼怕了我们,不如和三部首领交涉免去战争,百姓不至于被流火所累,更不至于让众多士兵血流成河,皇上思虑而定啊!”
杨士奇也不同意战争,附和请命,“如今北上冰雪消融,以我们的战马,必然遭到重大损失,况且对上三部联合力量深不可测,不如表面商谈,再从长计议,万不可冲动!”
经太子和三杨一说,朝中大臣皆是以为不如先缓缓,纷纷头低的跟鹌鹑一般,随着太子走。
汉王朱高煦一看朝中形势,要是再不站出来,恐怕父皇还真要跟三部的人去谈,“父皇,我们本就赢得了北伐,为何不乘胜追击?要让别人小瞧了我们?要不是鞑靼马哈木阴险狡诈,他们鞑靼早就已经并入了大明,一个手下败将,我们却要礼遇有加跟他们相谈,哪有这样的道理?”
朱慕辰站在一侧,平时看汉王财大气粗的,在历史的潮流之中,汉王是个手下败将,但没想他竟有几分果断孤勇,太子一味的忍让,会助长三部的气焰,如今他们联合起来,势必要扳倒大明,若是大明一路退缩,恐怕这些人会乘胜追击,甚至直压南京城。
作为藩王,朱慕辰又不是朱棣的直系亲属,断然不会进谏的,只是站在一旁,看着两方人马争斗了起来。
赵王思虑片刻,同汉王站在一起,“儿臣觉得汉王说的非常好,我们大明泱泱大国,何惧几个蝼蚁?有父皇坐镇,大明将士随之,定能安然无恙取得北方,把他们打回老巢。”
台下的主战派和主和派争论了起来,坐在龙椅上的朱棣揉着眉心,北伐其实他也不想,但是不北伐自己的这个位置,还能坐得稳吗?
大明之内藩王虎视眈眈,大明之外又寻衅挑事,总要处理一方,如今天下安定,处理藩王不合适,朱棣一掌拍在龙案上,“什么都别说了,我们大明既然打了一场胜仗,那就会有第二场,朕亲自批帅挂阵,尔等有何异议?这天下若无一场战争,人人都为了一时的安逸,北方这颗毒瘤长得久了,恐怕直取南京城,要摁就给他摁在北方,连根拔起,朕才放心!”
朱高炽和三杨对视一眼完了,既然这是皇上定的,谁也没法改变皇上的主意,只能听之任之,纷纷退下,朝中的文武百官,更是大气都不敢出,皇命不敢违啊。
皇太孙朱瞻基脸上带着一抹如释重负的笑容,他就知道皇爷爷一旦听马哈木卷土重来,绝不会放过,果然如同他心中所想,只是各位皇叔都在朝堂上争的面红耳赤,他这个太孙殿下,就不适合插入其中。
只是极为好奇,朱慕辰这样的大才,为何一言不发?他缩在角落和文武百官一般,只是手却轻轻的摸着袖边,似乎是在思考什么?
朱慕辰一抬头,就对上太孙殿下的眼神,点头示意,算是打过招呼。
此事朱慕辰原本不准备参与,但是汉王朱高煦听到皇上主战,喜形于色,伸手指责朱慕辰的位置提议道:“上次北伐,楚王表现了老王爷一样的才能,甚至比之老王爷,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次北伐,希望父王能够带上楚王,可以作为左膀右臂,为父皇解忧!”
至于要带上谁,如今朱棣看着扶不起来的朝野,很是烦躁,一个个跟金銮殿里的木桩子一样,杵在那里平白让人生气,让小景子宣布文武百官退朝,带着人去了御书房。
御书房里,朱慕辰站在了末位,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只是汉王朱高煦又一次的提起。
朱棣的眼神落在朱慕辰身上,不得不说北伐之时,楚王确实表现了如同朱孟一般的才能,而且饥荒之时,又一马当先,可谓是众位藩王之中最为耀眼的,可是偏偏这样的耀眼,若是不能为自己所用,那将会是一个大隐患,心中不似汉王想的这般简单,仍有余虑,“楚王,你的两位嫔妃刚刚生下一对小郡主,如今还不足半年,你当真愿意跟着朕北伐?若是马革裹尸还也愿意?”
这是在试探他了,朱慕辰心中跟明镜似的,若是朱棣真的想让他去,还需问他的意见吗?看似为了让他和小郡主团圆,但他要是真跟小郡主团圆,在朱棣心里可以被当成逃兵。
他要是答应,倒显得太过于急功近利,以朱棣的多疑性子,一定不会让他去,就算去了,也是百般找麻烦。
看似左右为难,但巧用计策,也能迎刃而解,朱慕辰缓缓走出,鞠躬道:“臣虽舍不得家中,但是没有大明的大家,又何来楚王府的小家?保护皇上义不容辞,皇上在大明就在,臣一人于整个大明而言,不过如渺小的蜉蝣一般不足挂齿,即使马革裹尸还,臣也心甘情愿,就算两位小郡主长大,也会以臣为荣耀。”
楚王的话震动御书房,就连太子朱高炽,也想为他的心胸竖个大拇指,朱棣心中颇为动容,楚王是有大格局的人,比朝中的文武百官可顺眼多了。
汉王朱高煦心里暗暗窃喜,他真是没拉拢错人,楚王这样的人才是做大事的,以后可要把楚王的位置抬得高高的,万不可以得罪,若是自己坐上皇位,楚王一定是拥护他的第一忠臣!
轻轻咳嗽一声,朱棣虽是感动楚王刚才的言语,但是他也不是听信之言片语的人,必须得拿出点实际行动,“楚王上次你的火铳队,表现了非凡的战斗力,不如这次你就提前训练,把火铳队交给别人来统治如何?”
你们楚王府,从武昌城搬来南京本无根基,如果失去了火铳队,那更是雪上加霜、孤掌难鸣,朱棣手轻轻的扣着书案,若是朱慕辰连这个都能同意,那就说明他的忠心可嘉。
这是要跟他斗智斗勇啊,朱慕辰倒也不慌不忙,“普天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别说是楚王府的火铳队了,就算是楚王府的禁军,只要能帮助皇上北伐,臣绝无二话。”
这个时候不适合找理由,朱慕辰心中清楚,在现代之时,任何正当游说都会被当成理由,不如顺了领导的心意,领导反倒心中疑惑,就算是把火铳队让出去,但是大明又有几个人能短时间之内训练出来?
况且北方压境所剩时日无多,想要挑出来人再训练一支更大的队伍,反正没有人比他更合适了,朱慕辰表面慷慨答应,能够减少朱棣的疑虑,甚至就为了后期自己能牢牢把火铳队掌握在手中。
朱棣颇为震动,这个天下都是他的,楚王看得清楚啊,果然那些个藩王,都没楚王机灵,再也不想试探了,大手一挥决定,“还是由你来带领吧,你对火铳队本来就熟,加上所剩时日无多,朕相信楚王绝对能训练出来一支骁勇善战的火铳营,只是楚王府火铳营战力虽然惊人,但只有寥寥三千,对上三部的力量,终究还是太少了!”
“皇上,鞑靼马哈木旧伤复愈,联合瓦剌卷土重来,骚扰北方边境,试图越过冰湖,向南出发,就连与我们大明友好的兀良哈部,也被马哈木说服,三股势力向北进发试图融合,意图犯我大明。”
“半月前已经在冰湖之上,多次发生小摩擦,但是这次鞑靼的马哈木谨慎了许多,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还请皇上派兵在北方加守!”
对方这几日一直都在试探,已经有几个先锋小队,被三股势力合围绞杀,三位传信官在回大明的路上又遇到了劫杀,只剩下他一人,日夜兼程,骑坏了三匹马。
朝野震动,天灾刚过,战乱又起,老臣们吓得不敢说话,如今正值用武将之时,武将们可以大展宏图,但是朝中却无人可用。
朱棣脸上的笑容凝固,他刚想夸夸楚王,此次饥荒解决的不错,多座城池传来捷报,可坏消息来得更快,颤抖着从龙椅上站起来,一拍龙案,举目看向朝中大臣,却无人可用,龙颜大怒,“敢来犯我大明,朕要御驾亲征!”
文武百官皆是震动,但无一人敢上前,太子朱高炽躬着腰进谏,“父皇万万不可,大明刚刚休养生息,百姓好不容易把种子播到田里,再起战事,恐怕百姓慌矣,北方路途遥远,环境艰难,保重龙体要紧啊!”
饥荒刚过,百姓好不容易能吃饱饭,紧接着又打仗,这一打仗,哪里来的粮草?
整个大明上下都如此吃紧,却还要继续北伐,难道就不管大明百姓的死活了吗?太子朱高炽不同意战争。
有了太子发话,三杨也站出来了,杨荣首当其冲,“臣以为,我们大明兵强马壮,早在年前的一仗,鞑靼怕了我们,不如和三部首领交涉免去战争,百姓不至于被流火所累,更不至于让众多士兵血流成河,皇上思虑而定啊!”
杨士奇也不同意战争,附和请命,“如今北上冰雪消融,以我们的战马,必然遭到重大损失,况且对上三部联合力量深不可测,不如表面商谈,再从长计议,万不可冲动!”
经太子和三杨一说,朝中大臣皆是以为不如先缓缓,纷纷头低的跟鹌鹑一般,随着太子走。
汉王朱高煦一看朝中形势,要是再不站出来,恐怕父皇还真要跟三部的人去谈,“父皇,我们本就赢得了北伐,为何不乘胜追击?要让别人小瞧了我们?要不是鞑靼马哈木阴险狡诈,他们鞑靼早就已经并入了大明,一个手下败将,我们却要礼遇有加跟他们相谈,哪有这样的道理?”
朱慕辰站在一侧,平时看汉王财大气粗的,在历史的潮流之中,汉王是个手下败将,但没想他竟有几分果断孤勇,太子一味的忍让,会助长三部的气焰,如今他们联合起来,势必要扳倒大明,若是大明一路退缩,恐怕这些人会乘胜追击,甚至直压南京城。
作为藩王,朱慕辰又不是朱棣的直系亲属,断然不会进谏的,只是站在一旁,看着两方人马争斗了起来。
赵王思虑片刻,同汉王站在一起,“儿臣觉得汉王说的非常好,我们大明泱泱大国,何惧几个蝼蚁?有父皇坐镇,大明将士随之,定能安然无恙取得北方,把他们打回老巢。”
台下的主战派和主和派争论了起来,坐在龙椅上的朱棣揉着眉心,北伐其实他也不想,但是不北伐自己的这个位置,还能坐得稳吗?
大明之内藩王虎视眈眈,大明之外又寻衅挑事,总要处理一方,如今天下安定,处理藩王不合适,朱棣一掌拍在龙案上,“什么都别说了,我们大明既然打了一场胜仗,那就会有第二场,朕亲自批帅挂阵,尔等有何异议?这天下若无一场战争,人人都为了一时的安逸,北方这颗毒瘤长得久了,恐怕直取南京城,要摁就给他摁在北方,连根拔起,朕才放心!”
朱高炽和三杨对视一眼完了,既然这是皇上定的,谁也没法改变皇上的主意,只能听之任之,纷纷退下,朝中的文武百官,更是大气都不敢出,皇命不敢违啊。
皇太孙朱瞻基脸上带着一抹如释重负的笑容,他就知道皇爷爷一旦听马哈木卷土重来,绝不会放过,果然如同他心中所想,只是各位皇叔都在朝堂上争的面红耳赤,他这个太孙殿下,就不适合插入其中。
只是极为好奇,朱慕辰这样的大才,为何一言不发?他缩在角落和文武百官一般,只是手却轻轻的摸着袖边,似乎是在思考什么?
朱慕辰一抬头,就对上太孙殿下的眼神,点头示意,算是打过招呼。
此事朱慕辰原本不准备参与,但是汉王朱高煦听到皇上主战,喜形于色,伸手指责朱慕辰的位置提议道:“上次北伐,楚王表现了老王爷一样的才能,甚至比之老王爷,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次北伐,希望父王能够带上楚王,可以作为左膀右臂,为父皇解忧!”
至于要带上谁,如今朱棣看着扶不起来的朝野,很是烦躁,一个个跟金銮殿里的木桩子一样,杵在那里平白让人生气,让小景子宣布文武百官退朝,带着人去了御书房。
御书房里,朱慕辰站在了末位,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只是汉王朱高煦又一次的提起。
朱棣的眼神落在朱慕辰身上,不得不说北伐之时,楚王确实表现了如同朱孟一般的才能,而且饥荒之时,又一马当先,可谓是众位藩王之中最为耀眼的,可是偏偏这样的耀眼,若是不能为自己所用,那将会是一个大隐患,心中不似汉王想的这般简单,仍有余虑,“楚王,你的两位嫔妃刚刚生下一对小郡主,如今还不足半年,你当真愿意跟着朕北伐?若是马革裹尸还也愿意?”
这是在试探他了,朱慕辰心中跟明镜似的,若是朱棣真的想让他去,还需问他的意见吗?看似为了让他和小郡主团圆,但他要是真跟小郡主团圆,在朱棣心里可以被当成逃兵。
他要是答应,倒显得太过于急功近利,以朱棣的多疑性子,一定不会让他去,就算去了,也是百般找麻烦。
看似左右为难,但巧用计策,也能迎刃而解,朱慕辰缓缓走出,鞠躬道:“臣虽舍不得家中,但是没有大明的大家,又何来楚王府的小家?保护皇上义不容辞,皇上在大明就在,臣一人于整个大明而言,不过如渺小的蜉蝣一般不足挂齿,即使马革裹尸还,臣也心甘情愿,就算两位小郡主长大,也会以臣为荣耀。”
楚王的话震动御书房,就连太子朱高炽,也想为他的心胸竖个大拇指,朱棣心中颇为动容,楚王是有大格局的人,比朝中的文武百官可顺眼多了。
汉王朱高煦心里暗暗窃喜,他真是没拉拢错人,楚王这样的人才是做大事的,以后可要把楚王的位置抬得高高的,万不可以得罪,若是自己坐上皇位,楚王一定是拥护他的第一忠臣!
轻轻咳嗽一声,朱棣虽是感动楚王刚才的言语,但是他也不是听信之言片语的人,必须得拿出点实际行动,“楚王上次你的火铳队,表现了非凡的战斗力,不如这次你就提前训练,把火铳队交给别人来统治如何?”
你们楚王府,从武昌城搬来南京本无根基,如果失去了火铳队,那更是雪上加霜、孤掌难鸣,朱棣手轻轻的扣着书案,若是朱慕辰连这个都能同意,那就说明他的忠心可嘉。
这是要跟他斗智斗勇啊,朱慕辰倒也不慌不忙,“普天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别说是楚王府的火铳队了,就算是楚王府的禁军,只要能帮助皇上北伐,臣绝无二话。”
这个时候不适合找理由,朱慕辰心中清楚,在现代之时,任何正当游说都会被当成理由,不如顺了领导的心意,领导反倒心中疑惑,就算是把火铳队让出去,但是大明又有几个人能短时间之内训练出来?
况且北方压境所剩时日无多,想要挑出来人再训练一支更大的队伍,反正没有人比他更合适了,朱慕辰表面慷慨答应,能够减少朱棣的疑虑,甚至就为了后期自己能牢牢把火铳队掌握在手中。
朱棣颇为震动,这个天下都是他的,楚王看得清楚啊,果然那些个藩王,都没楚王机灵,再也不想试探了,大手一挥决定,“还是由你来带领吧,你对火铳队本来就熟,加上所剩时日无多,朕相信楚王绝对能训练出来一支骁勇善战的火铳营,只是楚王府火铳营战力虽然惊人,但只有寥寥三千,对上三部的力量,终究还是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