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诸葛亮有此一说,孟光下意识地反问了一句:“丞相,难道还有其他人亦有此想法?”
诸葛亮颔首,却并未出言告知孟光其中的人选,随即问道:“孝裕可能告知,为何想要举荐那卫弘,继任大司农呢?”
“丞相,光断没有将朝堂权柄私相授受之嫌!”
孟光连忙站起来,对着诸葛亮深躬作揖解释道:“丞相这半年以来,不居成都故不知其内情。仅光所知,卫弘此子的赋论诗算,皆为蜀中年轻一辈的翘楚。光欲将其培养为大汉的大司农,只是为大汉举拔良才,绝不像那些腐儒,想要将卫弘收入门中弟子一般包藏私心。”
“嗯?”
孟光这一句话,似乎是说到了诸葛亮的忌讳之处。
诸葛亮抬起头看着孟光的双眼,良久之后,才开口说道:“太府和铁官治所之事,悉数托付于孝裕了。只是卫弘调入孝裕治下一事,还容吾思量一番,再做答复。”
孟光显然是心有不甘,可诸葛丞相已经把话说到了这一步,自己又不是没有眼力见的得寸进尺之辈,怎会再说什么。
孟光躬身弯腰,对着诸葛亮辞别道:“铁官机构一事,司金中郎将必会呈禀丞相。光这里,绝不负丞相之托也!”
诸葛亮对孟光作揖道:“有劳孝裕了!”
待目送孟光转身离去之后,诸葛亮偏头看着一旁的樊建,吩咐道:“长元啊,你速将有关卫弘此子的公文档案,调拨到吾的面前。”
樊建则是疑惑地问道:“丞相,早在月前,您不是下令内府将卫弘的文书档案调过去了吗?”
诸葛亮一怔,旋即像是想起来了什么,做恍然大悟状:“看来是吾糊涂了,竟忘记了这桩事。”
诸葛亮刚想问一些有关卫弘的事情,却没有想到又有小吏来报,说是弘农太守杨仪来了。
诸葛亮只好将心头的疑惑放下来,挥了挥手,准备起接待杨仪的事宜。
不多时,杨仪便到来诸葛亮所在的厅堂前,颇为拘谨地行了一礼。
先前因为杨仪对李严侵占犍为民户屋舍田宅一事中,有维护朝局稳定的功劳,诸葛亮对其印象还颇为不错。
尤其今日诸葛亮商议的要务,必须要杨仪做出来一定的牺牲,所以诸葛亮的神情语气也柔和上三分:“威公请坐,此番前来,吾实乃有求于威公矣!“
杨仪入座之后,便对诸葛亮拱手道:“丞相不必多言,仪知丞相心意矣!尚书台一事已全部移交给李正方了。”
诸葛亮点了点头,十分赞许地说道:“威公此举,令吾无言以加也!”
杨仪却正襟危坐地说道:“丞相,天下有十三州,逆魏占其九,而我大汉仅存益州一地。但凡是蜀中的有识之士,皆能看得出来,若政令不能从一而出,逆魏稍使离间之计,则大汉将分崩离析矣!”
说着,杨仪站起身,朝着诸葛亮拜服道:“丞相之心智,先帝知矣,群臣知矣,后人亦能知矣!若是畏惧世人诽谤为王莽、曹操之徒,丞相便辜负了先帝的托孤之重,便辜负了有志光复汉室的群臣,仪不能坐视丞相如此避嫌而忘任!”
诸葛亮叹了一口气,对杨仪这番话感慨甚多,却是无从说起。
杨仪见诸葛亮不语,便拜服说道:“若丞相舍吕望、周公之任不顾,坐视大汉土崩瓦解,仪誓死不做亡国之臣,只能向丞相、向陛下请辞了!”
“威公!”
眼见着杨仪就要转身离去,诸葛亮终是开口叫住了他,悲痛地说道:“众人不知吾孔明,威公你亦不知吗?先帝托付之重,吾从未懈怠分毫,近来疾病缠身,稍有愈色便起身料理公务,只是变动政令出处,变动太大,只能谋划周全,方能行事。”
杨仪顿下脚步,回头看着诸葛亮,待他说完,杨仪这才告罪道:“仪愚钝,不能察丞相之谋,还请丞相勿怪!”
诸葛亮站了起来,亲自扶住了杨仪道:“威公既然辞了尚书台的官务,也不能清闲无事,军中粮草筹措一事乃是眼下重中之重,此事便由威公负责调度吧。”
杨仪连忙躬身应下:“仪,应下丞相之托也!”
诸葛亮见此,似乎是想到了什么事,不禁扬起了嘴角。
杨仪见闻,有些不解的问道:“丞相何故发笑?”
诸葛亮顺势应道:“吾还以为,威公也要吾调用一人呢!”
这倒是提醒了杨仪,于是继续说道:“其实,仪确实心属一位后辈,先前还想将他调入尚书台任侍郎,但现在恐怕是调不动了。若是丞相调派,倒也确实可行。”
诸葛亮笑着说道:“威公不会说此人也叫卫弘?”
杨仪早就听闻诸葛丞相神机妙算,没有想到自己藏在心底的打算,竟早被诸葛丞相所知晓,故而十分震惊地问道:“正是那卫弘,丞相何以知之?”
诸葛亮刚舒展开的眉目,又再度凝紧,看着杨仪久久说不出话来。
杨仪察觉到了不对劲的地方,于是连忙问道:“这件事,仪说的有什么不对吗?”
诸葛亮却摇着头说道:“非吾不愿意调用卫弘到威公治下,实不能矣!”
于是,诸葛亮将今日大儒杜微、巴西太守李福、庲降都督李恢、大司农孟光这些事,悉数告知了杨仪。
倒是杨仪对此没有苛求,只是在诸葛亮面前十分坦然地说道:“英雄所见略同,看来杜国辅、李孙德、李德昂和孟孝裕,与仪一样,都看出来了卫弘确实是可用之才。”
旋即,杨仪话锋一转,看着诸葛亮似笑非笑地说道:“至于对卫弘是否用之,如何用之,就是丞相劳心劳力的事情了。”
闻言,诸葛亮摇了摇头,无奈地对杨仪叹道:“威公,你啊!”
见到自己的目的都达成了,知晓诸葛丞相现在仍是病体,故而也不愿意留在这里多叨扰了:“丞相,仪这就去交接公务,告辞了!”
诸葛亮颔首相送:“威公慢走。”
诸葛亮颔首,却并未出言告知孟光其中的人选,随即问道:“孝裕可能告知,为何想要举荐那卫弘,继任大司农呢?”
“丞相,光断没有将朝堂权柄私相授受之嫌!”
孟光连忙站起来,对着诸葛亮深躬作揖解释道:“丞相这半年以来,不居成都故不知其内情。仅光所知,卫弘此子的赋论诗算,皆为蜀中年轻一辈的翘楚。光欲将其培养为大汉的大司农,只是为大汉举拔良才,绝不像那些腐儒,想要将卫弘收入门中弟子一般包藏私心。”
“嗯?”
孟光这一句话,似乎是说到了诸葛亮的忌讳之处。
诸葛亮抬起头看着孟光的双眼,良久之后,才开口说道:“太府和铁官治所之事,悉数托付于孝裕了。只是卫弘调入孝裕治下一事,还容吾思量一番,再做答复。”
孟光显然是心有不甘,可诸葛丞相已经把话说到了这一步,自己又不是没有眼力见的得寸进尺之辈,怎会再说什么。
孟光躬身弯腰,对着诸葛亮辞别道:“铁官机构一事,司金中郎将必会呈禀丞相。光这里,绝不负丞相之托也!”
诸葛亮对孟光作揖道:“有劳孝裕了!”
待目送孟光转身离去之后,诸葛亮偏头看着一旁的樊建,吩咐道:“长元啊,你速将有关卫弘此子的公文档案,调拨到吾的面前。”
樊建则是疑惑地问道:“丞相,早在月前,您不是下令内府将卫弘的文书档案调过去了吗?”
诸葛亮一怔,旋即像是想起来了什么,做恍然大悟状:“看来是吾糊涂了,竟忘记了这桩事。”
诸葛亮刚想问一些有关卫弘的事情,却没有想到又有小吏来报,说是弘农太守杨仪来了。
诸葛亮只好将心头的疑惑放下来,挥了挥手,准备起接待杨仪的事宜。
不多时,杨仪便到来诸葛亮所在的厅堂前,颇为拘谨地行了一礼。
先前因为杨仪对李严侵占犍为民户屋舍田宅一事中,有维护朝局稳定的功劳,诸葛亮对其印象还颇为不错。
尤其今日诸葛亮商议的要务,必须要杨仪做出来一定的牺牲,所以诸葛亮的神情语气也柔和上三分:“威公请坐,此番前来,吾实乃有求于威公矣!“
杨仪入座之后,便对诸葛亮拱手道:“丞相不必多言,仪知丞相心意矣!尚书台一事已全部移交给李正方了。”
诸葛亮点了点头,十分赞许地说道:“威公此举,令吾无言以加也!”
杨仪却正襟危坐地说道:“丞相,天下有十三州,逆魏占其九,而我大汉仅存益州一地。但凡是蜀中的有识之士,皆能看得出来,若政令不能从一而出,逆魏稍使离间之计,则大汉将分崩离析矣!”
说着,杨仪站起身,朝着诸葛亮拜服道:“丞相之心智,先帝知矣,群臣知矣,后人亦能知矣!若是畏惧世人诽谤为王莽、曹操之徒,丞相便辜负了先帝的托孤之重,便辜负了有志光复汉室的群臣,仪不能坐视丞相如此避嫌而忘任!”
诸葛亮叹了一口气,对杨仪这番话感慨甚多,却是无从说起。
杨仪见诸葛亮不语,便拜服说道:“若丞相舍吕望、周公之任不顾,坐视大汉土崩瓦解,仪誓死不做亡国之臣,只能向丞相、向陛下请辞了!”
“威公!”
眼见着杨仪就要转身离去,诸葛亮终是开口叫住了他,悲痛地说道:“众人不知吾孔明,威公你亦不知吗?先帝托付之重,吾从未懈怠分毫,近来疾病缠身,稍有愈色便起身料理公务,只是变动政令出处,变动太大,只能谋划周全,方能行事。”
杨仪顿下脚步,回头看着诸葛亮,待他说完,杨仪这才告罪道:“仪愚钝,不能察丞相之谋,还请丞相勿怪!”
诸葛亮站了起来,亲自扶住了杨仪道:“威公既然辞了尚书台的官务,也不能清闲无事,军中粮草筹措一事乃是眼下重中之重,此事便由威公负责调度吧。”
杨仪连忙躬身应下:“仪,应下丞相之托也!”
诸葛亮见此,似乎是想到了什么事,不禁扬起了嘴角。
杨仪见闻,有些不解的问道:“丞相何故发笑?”
诸葛亮顺势应道:“吾还以为,威公也要吾调用一人呢!”
这倒是提醒了杨仪,于是继续说道:“其实,仪确实心属一位后辈,先前还想将他调入尚书台任侍郎,但现在恐怕是调不动了。若是丞相调派,倒也确实可行。”
诸葛亮笑着说道:“威公不会说此人也叫卫弘?”
杨仪早就听闻诸葛丞相神机妙算,没有想到自己藏在心底的打算,竟早被诸葛丞相所知晓,故而十分震惊地问道:“正是那卫弘,丞相何以知之?”
诸葛亮刚舒展开的眉目,又再度凝紧,看着杨仪久久说不出话来。
杨仪察觉到了不对劲的地方,于是连忙问道:“这件事,仪说的有什么不对吗?”
诸葛亮却摇着头说道:“非吾不愿意调用卫弘到威公治下,实不能矣!”
于是,诸葛亮将今日大儒杜微、巴西太守李福、庲降都督李恢、大司农孟光这些事,悉数告知了杨仪。
倒是杨仪对此没有苛求,只是在诸葛亮面前十分坦然地说道:“英雄所见略同,看来杜国辅、李孙德、李德昂和孟孝裕,与仪一样,都看出来了卫弘确实是可用之才。”
旋即,杨仪话锋一转,看着诸葛亮似笑非笑地说道:“至于对卫弘是否用之,如何用之,就是丞相劳心劳力的事情了。”
闻言,诸葛亮摇了摇头,无奈地对杨仪叹道:“威公,你啊!”
见到自己的目的都达成了,知晓诸葛丞相现在仍是病体,故而也不愿意留在这里多叨扰了:“丞相,仪这就去交接公务,告辞了!”
诸葛亮颔首相送:“威公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