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父大人刚才所言所为,难道不是在安排离去的事宜吗?只不知道是何事让您有了退居田园之意?有无大人之宝岛,将关乎到振华与兰芳国族人的去留,此事涉及身家性命,还望老大人明言相告。”
窗户纸捅破,话既已说出口,也不能再收回。此刻刘振华也就不再心存顾忌,遂直言不讳相问。
刘铭传感叹道:“都言振华聪慧,今日却是真个见到,果然机敏过人。只从老朽的言语与处事决定中,就已猜出了老朽的心思。真乃后生可畏也,万幸,吾等与尔是友非敌!”
刘盛芸还是第一次听见其父流露出这种心思,有些发懵不敢相信的发问道:“父亲您是真的要上折朝廷请辞去官,告老还乡吗?”
“是啊,我老啦,不适合在这尔虞我诈的官场继续厮混了。心身疲累啊!近日亦觉精力不够,遂生去意。打算最迟后岁,当向朝廷告病解甲归田,回转老家过上几年安生清静的日子。”
“父亲,您……”见其父已萌生归隐山乡之意,刘盛芸想表述不同的意见,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劝说。
“你们不必相劝,我意已决。如不是因为宝岛海防建设与水师舰船还未彻底完成,我甚至打算明年开春就上奏请辞。振华贤侄你且放心,我会在请辞的奏折中写明你等兰芳国遗民于宝岛建设有大功,建议朝廷接任之官员善待你等以及关照你们的产业。”
刘铭传知晓儿子刘盛芸并不愿意他辞官归家,遂提前说出这一番话来,将路堵死。
听到刘铭传亲口承认确有辞官之意,已知道结果的刘振华也是无言以对。心中开始寻思,考虑巡抚大人一旦去任,会否对兰芳国的复国计划产生不利的影响。
历史记载,刘铭传巡抚确实就是于1891年告病辞官而去。归于老家退隐林下,并自号‘大潜山人’。先前刘振华正是想到了此节。所以才有了刚才的一问。
在刘振华心中,刘铭传确实是晚清洋务运动中一个具有进步倾向的人物。虽然他在许多做法上,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大陆洋务运动的影响,但他所为,其实与倡导“重在防内,并无对外意图”的李鸿章之流所搞的洋务运动还是有极大的差别。
刘铭传非常注意吸收华侨和民间资本参与宝岛建设,在这一点上,刘振华就有亲身体会。他在宝岛所兴办的铁路和煤矿等大都有商股参加,还专门制定规定,如官办企业不力就交给民办。这也和官办占压倒地位的某些洋务企业有所不同。
还有,他所创办的企业如铁路、邮政、电讯、航运等等,多数都是卓有成效,不像内地的官办企业那样积弊重重,亏损日甚。而且,刘铭传的眼光不仅仅以宝岛为限。他甚至希望“以一岛基国之富强”,以宝岛“一隅之设施为全国之范”。
至于继任刘铭传的宝岛巡抚为谁,刘振华已是记不清楚。但他知道一点,继任者乃是一碌碌庸才,其眼光短浅,思想僵化。上任后不久就尽废刘铭传新政,清代所实行的惟一有计划、有成效的洋务改革就夭折在此人手中。
如今澳洲的军事刚刚开始起步,两年内如不能够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那么一旦刘铭传告病离任之后,宝岛新政定然会被废除,其前景实在堪忧,将极不利于自己制定的计划。
不行!刘铭传一旦告病辞官归去,宝岛所实行之政策必将产生变数。前期所做的一切,悉数会付之东流。搞不好,还会祸及与其纠葛甚深的兰芳国遗民,得想个什么法子让其改变主意才行。
一时间想不出好办法,刘振华只能剑走偏锋,说道:“伯父欲要辞官归隐的主意已定,小侄也不敢妄加阻拦。只希望您上折前知会一声,也好让我有时间将手中持有的铁路股份处理,并将我兰芳国留在宝岛的族人接走。”
刘铭传闻言大奇,宝岛经他近五年的苦心经营,基础已经打下。只要继任之人依循新政,不横加干涉逆转,必然能够蓬勃发展。可这精明古怪混小子却是不看好以后,难道……
心中疑惑,刘铭传遂问道:“唔,贤侄这是何意?难道你认为老朽去职后的宝岛,将无力保得你之族人的周全?亦无法保证你所投入的筑路资金本利?”
刘振华点头道:“是,宝岛有今日之局面,乃是伯父一力撑起之局面。如您一旦去职,振华担心你所耗之心血将会化为乌有。可以预见,宝岛发展必然又复以前之颓势。”
见刘振华不看好宝岛后续发展,刘铭传反苦口婆心劝说道:“其实,贤侄大可不必为此烦忧,宝岛之发展向好,当今朝廷亦当看在眼中,继任者亦断不会行那逆行倒施之举。否则,这将与当今制定的洋务政策背道而驰。”
“伯父,你太过乐观。不说这种人走政改之事,就是朝令夕改之行为,如今紫禁城里那帮人还做得少吗?我不知道伯父坚信换人不改新政的信心从何而来,但我知道,如今投资宝岛的商人,都是因谁而来的。当初小侄愿一力承担修筑铁路之大部份款项,就是冲着老大人你的面上,否则,我不会轻易投下一两银子。”
“贤侄,你之所想过于悲观片面。自道光年洋人武力叩关以来,华夏国力大损。如今的朝廷是痛定思痛,对洋务运动极为重视。又有当今皇上之生父醇亲王操办行事,此次新政必然不会半途夭折。你大可放心!”
面对刘铭传的劝说,刘振华摇头笑道:“伯父,您乃是忠心于大清国的朝廷命官,自然只看到其好。而振华乃是饱受那些皇亲权贵欺辱的天/朝弃民,考虑问题有些偏激也属正常。此种事分辨下去终不会有结果,不如就此打住吧。”
刘铭传笑道:“哈哈,也是,老朽与贤侄各执一词,是谁也无法说服谁,反正距吾辞官还有些时日,到时候再议不迟。”
“刚才听伯父提起醇亲王奕譞,倒想起一事,我在京城时也曾与其见过一面,此人福薄,小侄倒会些算命杂学,算出这位亲王之大限将至,不出三年就将驾鹤西去。”
刘振华口中虽说停止与刘铭传争辩道理,却灵机一动,枪口一转,改从侧面进攻,且还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振华哪里学来的这些旁门小术?切勿戏言妄语。醇亲王春秋鼎盛,还未到知天命的半百之数,岂会是短寿之人。”
“小侄之言,绝非妄语。敢问伯父,不知道朝廷如是去了这位把控洋务之重臣,这政策是否会出现变数呢?”刘振华虚晃一枪又回到了刚才的正题。
“这……”刘铭传无语,他虽不相信未到五十岁的醇亲王奕譞会在两三年中亡故,但对刘振华提出的这个问题实在不好评说。
宫里那位喜欢干政揽权的慈禧老佛爷与当今光绪皇帝之间的政见不合,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如果皇上生父醇亲王不在,由皇上力主的洋务运动会是什么样,还真是难以预料呢,刘铭传一时间陷入长思。
学过华夏近代史的刘振华此刻却是笑而不语,醇亲王之事并非他杜撰出来危言耸听,爱新觉罗·奕譞年五十一岁,于1901年1月1日疾病突发亡故,在后世的相关书籍与网上确有记叙。
【文学网提供无广告弹窗小说阅读】
窗户纸捅破,话既已说出口,也不能再收回。此刻刘振华也就不再心存顾忌,遂直言不讳相问。
刘铭传感叹道:“都言振华聪慧,今日却是真个见到,果然机敏过人。只从老朽的言语与处事决定中,就已猜出了老朽的心思。真乃后生可畏也,万幸,吾等与尔是友非敌!”
刘盛芸还是第一次听见其父流露出这种心思,有些发懵不敢相信的发问道:“父亲您是真的要上折朝廷请辞去官,告老还乡吗?”
“是啊,我老啦,不适合在这尔虞我诈的官场继续厮混了。心身疲累啊!近日亦觉精力不够,遂生去意。打算最迟后岁,当向朝廷告病解甲归田,回转老家过上几年安生清静的日子。”
“父亲,您……”见其父已萌生归隐山乡之意,刘盛芸想表述不同的意见,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劝说。
“你们不必相劝,我意已决。如不是因为宝岛海防建设与水师舰船还未彻底完成,我甚至打算明年开春就上奏请辞。振华贤侄你且放心,我会在请辞的奏折中写明你等兰芳国遗民于宝岛建设有大功,建议朝廷接任之官员善待你等以及关照你们的产业。”
刘铭传知晓儿子刘盛芸并不愿意他辞官归家,遂提前说出这一番话来,将路堵死。
听到刘铭传亲口承认确有辞官之意,已知道结果的刘振华也是无言以对。心中开始寻思,考虑巡抚大人一旦去任,会否对兰芳国的复国计划产生不利的影响。
历史记载,刘铭传巡抚确实就是于1891年告病辞官而去。归于老家退隐林下,并自号‘大潜山人’。先前刘振华正是想到了此节。所以才有了刚才的一问。
在刘振华心中,刘铭传确实是晚清洋务运动中一个具有进步倾向的人物。虽然他在许多做法上,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大陆洋务运动的影响,但他所为,其实与倡导“重在防内,并无对外意图”的李鸿章之流所搞的洋务运动还是有极大的差别。
刘铭传非常注意吸收华侨和民间资本参与宝岛建设,在这一点上,刘振华就有亲身体会。他在宝岛所兴办的铁路和煤矿等大都有商股参加,还专门制定规定,如官办企业不力就交给民办。这也和官办占压倒地位的某些洋务企业有所不同。
还有,他所创办的企业如铁路、邮政、电讯、航运等等,多数都是卓有成效,不像内地的官办企业那样积弊重重,亏损日甚。而且,刘铭传的眼光不仅仅以宝岛为限。他甚至希望“以一岛基国之富强”,以宝岛“一隅之设施为全国之范”。
至于继任刘铭传的宝岛巡抚为谁,刘振华已是记不清楚。但他知道一点,继任者乃是一碌碌庸才,其眼光短浅,思想僵化。上任后不久就尽废刘铭传新政,清代所实行的惟一有计划、有成效的洋务改革就夭折在此人手中。
如今澳洲的军事刚刚开始起步,两年内如不能够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那么一旦刘铭传告病离任之后,宝岛新政定然会被废除,其前景实在堪忧,将极不利于自己制定的计划。
不行!刘铭传一旦告病辞官归去,宝岛所实行之政策必将产生变数。前期所做的一切,悉数会付之东流。搞不好,还会祸及与其纠葛甚深的兰芳国遗民,得想个什么法子让其改变主意才行。
一时间想不出好办法,刘振华只能剑走偏锋,说道:“伯父欲要辞官归隐的主意已定,小侄也不敢妄加阻拦。只希望您上折前知会一声,也好让我有时间将手中持有的铁路股份处理,并将我兰芳国留在宝岛的族人接走。”
刘铭传闻言大奇,宝岛经他近五年的苦心经营,基础已经打下。只要继任之人依循新政,不横加干涉逆转,必然能够蓬勃发展。可这精明古怪混小子却是不看好以后,难道……
心中疑惑,刘铭传遂问道:“唔,贤侄这是何意?难道你认为老朽去职后的宝岛,将无力保得你之族人的周全?亦无法保证你所投入的筑路资金本利?”
刘振华点头道:“是,宝岛有今日之局面,乃是伯父一力撑起之局面。如您一旦去职,振华担心你所耗之心血将会化为乌有。可以预见,宝岛发展必然又复以前之颓势。”
见刘振华不看好宝岛后续发展,刘铭传反苦口婆心劝说道:“其实,贤侄大可不必为此烦忧,宝岛之发展向好,当今朝廷亦当看在眼中,继任者亦断不会行那逆行倒施之举。否则,这将与当今制定的洋务政策背道而驰。”
“伯父,你太过乐观。不说这种人走政改之事,就是朝令夕改之行为,如今紫禁城里那帮人还做得少吗?我不知道伯父坚信换人不改新政的信心从何而来,但我知道,如今投资宝岛的商人,都是因谁而来的。当初小侄愿一力承担修筑铁路之大部份款项,就是冲着老大人你的面上,否则,我不会轻易投下一两银子。”
“贤侄,你之所想过于悲观片面。自道光年洋人武力叩关以来,华夏国力大损。如今的朝廷是痛定思痛,对洋务运动极为重视。又有当今皇上之生父醇亲王操办行事,此次新政必然不会半途夭折。你大可放心!”
面对刘铭传的劝说,刘振华摇头笑道:“伯父,您乃是忠心于大清国的朝廷命官,自然只看到其好。而振华乃是饱受那些皇亲权贵欺辱的天/朝弃民,考虑问题有些偏激也属正常。此种事分辨下去终不会有结果,不如就此打住吧。”
刘铭传笑道:“哈哈,也是,老朽与贤侄各执一词,是谁也无法说服谁,反正距吾辞官还有些时日,到时候再议不迟。”
“刚才听伯父提起醇亲王奕譞,倒想起一事,我在京城时也曾与其见过一面,此人福薄,小侄倒会些算命杂学,算出这位亲王之大限将至,不出三年就将驾鹤西去。”
刘振华口中虽说停止与刘铭传争辩道理,却灵机一动,枪口一转,改从侧面进攻,且还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振华哪里学来的这些旁门小术?切勿戏言妄语。醇亲王春秋鼎盛,还未到知天命的半百之数,岂会是短寿之人。”
“小侄之言,绝非妄语。敢问伯父,不知道朝廷如是去了这位把控洋务之重臣,这政策是否会出现变数呢?”刘振华虚晃一枪又回到了刚才的正题。
“这……”刘铭传无语,他虽不相信未到五十岁的醇亲王奕譞会在两三年中亡故,但对刘振华提出的这个问题实在不好评说。
宫里那位喜欢干政揽权的慈禧老佛爷与当今光绪皇帝之间的政见不合,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如果皇上生父醇亲王不在,由皇上力主的洋务运动会是什么样,还真是难以预料呢,刘铭传一时间陷入长思。
学过华夏近代史的刘振华此刻却是笑而不语,醇亲王之事并非他杜撰出来危言耸听,爱新觉罗·奕譞年五十一岁,于1901年1月1日疾病突发亡故,在后世的相关书籍与网上确有记叙。
【文学网提供无广告弹窗小说阅读】